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石蒜属植物种间杂交种染色体制片体系优化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赵梦婧, 殷素雅, 高燕会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8
[摘要](27) [HTML](10) [PDF](1)
摘要:
  目的  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分析石蒜属Lycoris种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特征,探究杂交种亲本染色体分配,进一步创建和选育石蒜属优新品种。  方法  利用常规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石蒜属种间杂交种和亲本染色体数目、核型公式及核型类型等进行分析。  结果  ①最佳染色体制片体系:8:00—9:00取石蒜属植物根尖,0.002 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2.5 h,卡诺氏固定液固定,质量分数为5.0%的纤维素酶和0.3%的离析酶混合酶液于37 ℃酶解1.5 h,采用火焰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制片。②石蒜L. radiata和换锦花L. sprengeri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2=22A和2n=22=2sm+20A,以长筒石蒜L. Longituba为亲本的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8=4m+14A,杂交种染色体核型以4A和3B为主,介于亲本石蒜、换锦花和长筒石蒜之间。③荧光原位杂交发现:石蒜和换锦花染色体上分别有2和3个45S rDNA杂交信号,其中3号染色体上均能发现45S rDNA杂交信号,供试杂交种45S rDNA信号数目各不相同,信号多位于染色体末端。  结论  本研究优化了石蒜属植物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体系,并应用于石蒜杂交种的鉴定和亲本染色体的分配,可为石蒜属植物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图11表4参24
吕梁山西侧辽东栎天然林优势种群点格局分析
武秀娟, 奥小平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35
[摘要](57) [HTML](16)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山西主要森林类型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掌握其生长发育现状,为该林分的合理经营和人工辽东栎林的改造提供参考。  方法  以吕梁山西侧城庄沟林场2021年调查的0.96 hm2辽东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并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优势种群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  结果  在该林分中,辽东栎和茶条槭Acer ginnala为主要优势种,其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结构稳定、更新良好。在研究尺度内辽东栎种群呈聚集分布,茶条槭种群则表现为小尺度聚集分布,大尺度随机分布的格局。2个优势种群的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以聚集分布为主,大径级个体为随机分布格局。辽东栎种群种内关联性仅在中小径级林木间表现为正关联,且径级差距越小,正关联的程度和空间尺度范围越大,茶条槭种群仅在小尺度的Ⅰ级和Ⅱ级林木间表现为正关联。随尺度增加,优势种群间总体关联性由无关联转变为负关联再转变为无关联,不同径级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仅出现在中小径级林木间,且为负关联。  结论  该辽东栎天然林仍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初级阶段,优势种群结构稳定,更新状态良好。为加快演替进程,可适当辅以人工干预,促进林分向顶级群落发展。图5表1参31
源自蚯蚓堆肥的吲哚乙酸高产菌株筛选、代谢途径 解析及发酵条件优化
郭畅健, 余克非, 郑展望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6
[摘要](96) [HTML](23) [PDF](3)
摘要:
  目的  从蚯蚓堆肥中筛选分离吲哚乙酸高产菌,优化其发酵参数以提升吲哚乙酸产量,为丰富产吲哚乙酸菌种资源库及制备优质菌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Salkowski显色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吲哚乙酸高产菌株,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目标菌株属种,液质联用仪解析目标菌株的代谢产物,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探究目标菌株的吲哚乙酸合成途径;采取单因素实验优化目标菌株产吲哚乙酸的发酵参数,种子发芽实验评估目标菌株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  结果  从蚯蚓堆肥中分离出1株吲哚乙酸高产菌,其初始吲哚乙酸产量为39.99 mg·L−1,经16S rRNA测序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并将其命名为GA2022。菌株GA2022产吲哚乙酸的最适发酵参数为培养时间36 h、接种量为2%(体积比)、氯化钠质量浓度为20.0 g·L−1、初始pH为8、L-色氨酸质量浓度为3.0 g·L−1、培养温度为40 ℃。在此最佳条件下,菌株GA2022的吲哚乙酸产量可达204.25 mg·L−1,较优化前提升了410.75%。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可能同时具备3种吲哚乙酸合成途径,即吲哚-3-乙酰胺途径、吲哚-3-丙酮酸途径以及吲哚-3-乙醇途径。该菌株对小白菜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种子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结论  从蚯蚓堆肥中获得了1株吲哚乙酸高产菌GA2022。该菌株可能同时存在的3种吲哚乙酸合成路径,使它具备较高的吲哚乙酸生产能力及耐盐碱能力。图7表1参31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高子滢, 王海燕, 张亦凡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64
[摘要](347) [HTML](166) [PDF](16)
摘要: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 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图3参70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陶涛, 光太俊, 黄庆丰, 唐雪海, 欧强新, 刘华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6
[摘要](198) [HTML](50) [PDF](4)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方法  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将其划分为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 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结果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结论  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图4表2参35
延胡索产量和品质对杉木林郁闭度和凋落物处理的响应
王雨齐, 张前前, 张文卓, 俞叶飞, 吕强锋, 滕秋梅, 李永春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61
[摘要](136) [HTML](65) [PDF](8)
摘要:
  目的  探究林下药用植物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对林冠郁闭度调节和凋落物处理的响应,为药用植物栽培中调控林下光照强度和养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林下3个试验位点(白雨伞、大岩后和毛坞孔)的药用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探究郁闭度调节(高、中、低)和凋落物处理(覆盖、去除)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指标——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  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受到郁闭度、凋落物和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去除凋落物时,随着郁闭度的降低,延胡索块茎产量增加,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则呈降低趋势;覆盖凋落物时,3个试验位点的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表现规律不一致。植株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氮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块茎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延胡索净光合速率、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重要因素。  结论  低郁闭度去除凋落物处理在显著增加延胡索块茎产量的同时,还能维持延胡索乙素的质量分数。图3表4参35
温度对金银花尺蠖幼虫、蛹和成虫4种酶活性的影响
向玉勇, 张妍, 陶翠玲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1
[摘要](177) [HTML](60)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温度对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试验用金银花尺蠖采自安徽省滁州市三界镇,于室内饲养,试验的光周期为白天14 h∶黑暗10 h,相对湿度为70%。测定了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在不同温度(16、19、22、25、28、31和34 ℃)下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  结果  不同温度下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4种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在16~34 ℃,4种酶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2 ℃最高,分别为17.93×16.67、15.25×16.67、19.63×16.67和18.81×16.67 μkat·g−1;过氧化物酶活性在25 ℃最高,分别为34.63×16.67、31.83×16.67、37.19×16.67和36.87×16.67 μkat·g−1;羧酸酯酶活性在28 ℃最高,分别为26.78×16.67、23.36×16.67、29.44×16.67和28.32×16.67 μkat·g−1;酸性磷酸酶活性在25℃最高,分别为13.82×16.67、11.37×16.67、15.43×16.67和14.38×16.67 μkat·g−1。根据回归模型,得出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1.45、21.44、22.32和21.56 ℃,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16、25.94、25.67和25.54 ℃,羧酸酯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9.20、29.65、28.93和28.92 ℃,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05、26.39、24.86和25.24 ℃。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虫态的交互作用对金银花尺蠖4种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温度能影响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图4参26
植被恢复条件下红壤水-土-养分淋溶特征及归因分析
范清华, 刘晓君, 李鹏, 张祎, 任正龑, 张虎威, 陶清瑞, 胥世斌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3
[摘要](249) [HTML](38) [PDF](3)
摘要:
  目的  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  方法  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RMS)、湿地松-木荷混交林(RES)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60、90、120、150 mm·h−1等4种淋溶强度下,土壤产流、产沙、泥沙颗粒变化特征及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流失规律。  结果  ①随着淋溶强度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也增加,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及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DMW)、>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R0.25)显著升高(P<0.05)。在淋溶侵蚀下,低林下植被覆盖度的马尾松纯林团聚体稳定性低,高植被覆盖度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P<0.05)。②在150 mm·h−1的淋溶强度下,养分淋失显著高于60 mm·h−1 (P<0.05),但在90和120 mm·h−1下,养分淋溶流失没有显著差异。泥沙是养分迁移流失的主要介质。③养分淋失与淋溶强度、产流率、产沙率、>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0.053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P<0.05)。④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淋溶流失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达16.33%、20.91%。  结论  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提升,泥沙颗粒的组成和稳定性发生变化,且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亚热带退化红壤区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增强植被恢复区林下植被丰富度,以改善林分结构并巩固治理成果。图7表2参44
浙江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潘晨昊, 唐卫平, 黄晗, 胡瀚文, 叶进, 陈胜龙, 吴家森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58
[摘要](233) [HTML](43) [PDF](12)
摘要:
  目的  研究浙江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掌握浙江中部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种间关系及演替特征,以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以浙江省兰溪市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建立面积为1 hm2的长期固定监测样地,采用生态位分析、方差比率法(RV)、卡方检验(\begin{document}$ \mathrm{\chi }^2 $\end{document})、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群落中重要值大于1.00%的木本植物优势树种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①木荷Schima superb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乌冈栎Quercus phillyreoide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该群落建群种,其中木荷重要值(VI=27.37%)、Levins生态位宽度(BL=20.95)、Shannon生态位宽度(BS=3.11)均为最大,其余3个物种重要值均大于10.00%,平均Levins生态位宽度、平均Shannon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6.63、2.87。②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Oik)平均值为0.39,大多数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相对独立,种间竞争较弱,其中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平均为0.73,资源利用相似程度高。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与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平均为0.17,竞争最弱。③该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begin{document}$ \chi $\end{document}2检验,18种主要木本植物优势种在153个种对中,仅12个种对呈显著联结(P<0.05),91.0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相似,分别有71.25%、71.9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正负联结比均大于1,物种倾向于独立分布。  结论  该群落处于演替的中后期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在浙江中部处于演替前期和中期的常绿阔叶林的经营中,对密度较高的林分进行调控时可适度保留马尾松,在林窗、林缘处适当补植乌冈栎,以促进群落正向演替,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4表2参36
不同菌株对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释放的影响
杨盼, 罗玉博, 杨姣, 袁思, 李建武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81
[摘要](201) [HTML](51) [PDF](1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2种微生物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释放的影响,探究微生物在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微生物促进玄武岩风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不同微生物菌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开展玄武岩的生物风化模拟试验;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元素溶解量和速率等)和矿物分析方法(物质组成等),研究微生物对玄武岩中硅(Si)、钙(Ca)、铝(Al)、铁(Fe)和镁(Mg)释放量、释放速率以及释放能力的影响,并探讨释放机制。  结果  胶质芽孢杆菌和棘孢木霉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溶解产生了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真菌和细菌体系溶液pH分别降低1.46和0.88个单位;与对照相比,真菌作用下玄武岩中Si、Ca、Al、Fe和Mg元素释放量增加10.2、2.6、8.2、92.9和9.9倍,细菌作用下增加2.7、1.2、1.7、19.7和3.2倍;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玄武岩中元素的释放能力顺序基本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Ca、Mg、Fe、Si、Al;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有机酸创造酸性环境或通过络合作用促进玄武岩的风化和提高元素溶解速率。  结论  微生物能够有效提高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而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棘孢木霉处理下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高于胶质芽孢杆菌处理,说明真菌对于加速玄武岩风化具有更有效作用。图6参41
郑州市13种常绿灌木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
贺丹, 原江琴, 高振飞, 李朝梅, 雷雅凯, 刘艺平, 董娜琳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15
[摘要](174) [HTML](45) [PDF](4)
摘要:
  目的  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的滞留量,利用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对叶面微结构特征与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①13种常绿灌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为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分别为2.59、2.23和1.97 g· m−2,为滞尘能力较弱的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3.58~4.70倍。②颗粒物倾向于分布在靠近中脉和叶尖的位置上。叶表微结构观察发现:上表面存在沟槽、绒毛、凸起等多种结构,气孔大部分位于叶片下表面。这些结构协同作用影响植物对颗粒物的滞留,同时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度。夹竹桃叶表面粗糙度最高(4.53 μm),上表面有规则的半圆形凸起,下表面气孔凹陷且气孔面积较大,周围存在毛状组织,有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③相关分析表明:叶面积、粗糙度、气孔长度与单位叶面积TSP、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宽度、气孔面积与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在郑州市治理大气污染时,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树种。图5表3参35
2025年42卷2期
封面
2025 年 2 期封面
2025, 42(2).
[摘要](0) [PDF](0)
摘要:
2025 年 2 期目次
2025, 42(2): 1-2.
[摘要](2) [HTML](1) [PDF](0)
摘要:
森林食品与健康专题(专题主编:闵伟红)
糖基化改性对核桃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廖彦超, 刘妍, 张钧橙, 闵伟红
2025, 42(2): 219-22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21
[摘要](90) [HTML](29)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干热条件下核桃肽(walnut peptides, WP)与碳水化合物的美拉德反应对改性前后其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核桃肽美拉德反应前后的抗氧化活性、热稳定性等功能特性,为核桃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干热法将核桃肽分别与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 AX)和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s, XOS)进行美拉德反应,以接枝度、褐变指数反映糖基化程度,测定不同碳水化合物对核桃肽的分子量、微观结构、粒径、热稳定性、抗氧化活性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  提取的阿拉伯木聚糖是以阿拉伯糖和木糖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量多糖,核桃肽主要由小于2 000 Da的肽段组成。与阿拉伯木聚糖进行糖基化反应后,核桃肽寡肽含量得到了提高,反之,与低聚木糖进行糖基化反应后,寡肽含量却降低了。核桃肽美拉德产物的平均粒径减小,总巯基和游离巯基质量摩尔浓度增加,结构更加无序松散,热稳定性以及抗氧化活性都得到了提高。  结论  糖基化有利于改善核桃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可提升核桃肽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图7表2参45
金线莲中金线莲苷及其差向异构体和内源激素测定
李璐璐, 朱志彬, 李水坤, 方洁云, 白岩, 方莉, 钭凌娟, 周小军, 王红珍
2025, 42(2): 230-23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35
[摘要](82) [HTML](24) [PDF](2)
摘要:
  目的  金线莲为兰科Orchidaceae植物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新鲜或干燥全草,金线莲苷是其特征性活性成分,金线莲苷差向异构体是其制备过程中极难去除的杂质,本研究旨在明晰金线兰中金线莲苷及其差向异构体、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分布模式,以筛选金线莲苷工业化生产优质药源。  方法  利用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测定金线兰4个品系全草、根、茎和叶中金线莲苷及其差向异构体质量分数,并分析其分布模式;利用液相色谱中二极阵列检测器(HPLC-PDA)测定金线兰不同部位茎段、叶片中内源生长素(IAA)、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分析其与金线莲苷积累模式相关性。  结果  金线兰4个品系全草中,金线莲苷质量分数有所不同,范围为2.84~3.81 mg·g−1,从大到小依次为‘大叶’‘Daye’、‘小叶’‘Xiaoye’、‘尖叶’‘Jianye’和‘红霞’‘Hongxia’,地上部分组织中金线莲苷质量分数远高于根,并且叶中略高于茎;金线兰4个品系中金线莲苷差向异构体质量分数极低,为0.14~0.50 mg·g−1,在根部特异性积累;在红霞类原球茎中同时检测到金线莲苷及其差向异构体,其金线莲苷质量分数几乎与全草相当;在尖叶类原球茎中只检测到金线莲苷,其质量分数高于全草。金线莲苷和IAA积累模式在金线兰4个品系茎段中正相关,金线莲苷与ABA积累模式只在红霞和小叶品系茎段中正相关;金线莲苷与SA积累模式在‘小叶’‘尖叶’‘红霞’品系茎段中显著正相关(P<0.05)。金线兰经生长素抑制剂(TIBA)处理前后,金线莲苷积累模式随着IAA积累模式变化而变化,金线莲苷合成或受内源IAA合成调控。  结论  明确了金线兰中金线莲苷及其差向异构体的分布模式,金线莲苷特异性分布在金线兰的地上部分,金线莲苷差向异构体特异性分布于根部,尖叶类原球茎中没有检测到金线莲苷差向异构体,金线兰地上部分或尖叶类原球茎可以作为低成本生产高质量金线莲苷的优质药源;金线莲苷与内源IAA积累模式正相关,内源IAA或正调控金线莲苷的合成,或通过改变内源IAA的合成调控金线莲苷的合成。图3表4参31
‘细榧’和‘象牙榧’种实后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差异分析
程佳洁, 陈荣, 喻卫武, 陈文超, 胡渊渊, 张祖瑛, 宋丽丽
2025, 42(2): 239-24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69
[摘要](4)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旨在探究不同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ii’品种在后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变化及其品种间差异,为香榧品种的品质评估和种质创新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后熟过程中 ‘细榧’T. grandis ‘Xi Fei’和‘象牙榧’T. grandis ‘Xiangya Fei’种实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了2种香榧在后熟过程中总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具体差异。  结果  在后熟过程中,‘细榧’和‘象牙榧’种实均检测到了15种常见游离氨基酸。其中,‘细榧’种实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673.11~1102.36 µg·g−1,‘象牙榧’种实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881.7 ~1 068.93 µg·g−1,且‘细榧’种实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象牙榧’。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香榧2个品种在主要呈味氨基酸的差异,‘细榧’芳香族氨基酸质量分数更高,更具香气;而‘象牙榧’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其口感鲜美。  结论  不同香榧品种的氨基酸质量分数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后熟过程不仅提升了香榧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还提升了‘细榧’和‘象牙榧’种实的风味,使2个品种更具自身特色。图7表2参34
掌叶覆盆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
沈丹维, 朱婷, 李妹新, 江景勇, 时羽杰, 李小白, 曾为, 陈珍
2025, 42(2): 249-26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7
[摘要](53) [HTML](26) [PDF](1)
摘要:
  目的  对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果胶水解酶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分析,找出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编码基因PGs,可为实现药果果型大或红果花托软的育种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基于掌叶覆盆子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和鉴定掌叶覆盆子PG基因家族成员,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进行表达模式分析。  结果  共鉴定了47个覆盆子RchPGs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根据系统发育可分为6个分支(Clade A~D)。其中28个RchPGs蛋白都具有完整的4个结构域Ⅰ (SPNTDG)、Ⅱ (GDDC)、Ⅲ (CGPGHGISIGSLG)和Ⅳ (RIK);11个RchPGs蛋白不包含结构域Ⅲ。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RchPG6、RchPG29、RchPG1、RchPG23和RchPG12等在果实发育早期起作用,参与果实膨大过程中的细胞壁水解;而RchPG16、RchPG2、RchPG10、RchPG28和RchPG38等则在果实发育后期表达量升高,介导果实成熟与软化。尤其是RchPG16,红果期表达量急剧升高,每千个碱基/百万个定位片段(FPKM)是未成熟大绿(BGⅠ)时期的2168.17倍,说明RchPG16对果实成熟与软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  RchPG基因家族成员在掌叶覆盆子果实发育不同阶段差异表达,分别促进果实膨大和软化,其中RchPG16和RchPG28在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图8表1参32
核桃JrGA3ox基因表达对生长及干旱胁迫的响应
郑琳, 王凤敏, 凡婷婷, 王克涛, 胡恒康, 黄坚钦, 张启香
2025, 42(2): 261-27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27
[摘要](209) [HTML](60) [PDF](9)
摘要:
  目的  研究赤霉素氧化酶基因JrGA3ox对核桃Juglans regia品种改良、生长发育及抗旱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核桃野生型植株(WT)、JrGA3ox过表达植株(OE)及干扰植株(RNAi)为材料,利用体积分数为5%的聚乙二醇8000 (PEG 8000)模拟干旱处理,探究干旱胁迫下植株表型、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旱基因表达水平,明确JrGA3ox基因抗旱机制。  结果  ①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JrGA3ox基因在过表达植株中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120.0倍,在干扰植株中是野生型植株的0.3倍。②对植株生长表型分析,过表达植株的株高、节间长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干扰植株的株高及节间长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③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干旱胁迫0~28 d时,干扰植株长势良好,过表达植株长势较弱。④气孔开度、叶绿素质量分数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干扰植株的气孔开度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 过表达植株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P<0.05),且干扰植株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过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P<0.05)。⑤干旱胁迫后,过表达植株活性氧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干扰植株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⑥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抗性基因表达量在胁迫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干旱胁迫14 d时达到最大值,且干扰植株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过表达植株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  结论  核桃JrGA3ox基因正调控植株的株高及节间长,负调控植株的气孔开度、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等,从而提高植株抗旱能力。图10表1参28
三叶青ThMYBPAR基因的克隆及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王子玥, 杨锋, 王红燕, 邢巧月, 白岩
2025, 42(2): 273-28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59
[摘要](76) [HTML](31) [PDF](2)
摘要:
  目的  黄酮类成分是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药材品质的物质基础,探究ThMYBPAR基因对三叶青块根和叶片中黄酮类成分的合成调控作用,可为三叶青药材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近3年生的三叶青块根及叶片为材料,测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的质量浓度以及抗氧化能力,设计引物克隆ThMYBPAR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ThMYBPAR蛋白的序列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亚细胞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ThMYBPAR基因在三叶青块根和叶片中的表达模式,并分析ThMYBPAR基因表达水平与黄酮类成分的相关性。  结果  三叶青块根中总黄酮及原花青素质量浓度分别是0.55和1.77 g·L−1,显著高于叶片(P<0.05),而且块根提取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高达90%,说明三叶青块根和叶片间的药材品质存在差异。根据前期转录组数据克隆得到1个长度为888 bp的ThMYBPAR基因,可编码产生31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与葡萄Vitis vinifera基因中的VvMYBPAR基因高度相似,具有典型的R2和R3 DNA结合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三叶青中的ThMYBPAR属于R2R3-MYB第5亚家族转录因子,且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RT-qPCR分析结果显示:ThMYBPAR基因主要在三叶青块根中表达,且表达量与总黄酮和原花青素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ThMYBPAR基因参与调控三叶青中原花青素的合成机制,推测不同表达水平可能是影响三叶青块根和叶片品质的主要原因。图5表2参22
研究论文
降水梯度带共有种旱柳功能性状的区域分异规律
郭美妙, 张博纳, 汤璐瑶, 叶琳峰, 谢江波, 王忠媛
2025, 42(2): 281-29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05
[摘要](110) [HTML](22) [PDF](5)
摘要:
  目的  分析沿降水梯度分布的共有种旱柳Salix matsudana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揭示旱柳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和适应潜力。  方法  2021年7—9月以中国东南—西北走向样带为研究平台,沿降水梯度依次在宣城、信阳、三门峡、铜川、庆阳、吴忠、金昌、张掖、酒泉、哈密分别选取10个样点,以共有种旱柳为目标植物,测定其比叶重(ALM)、胡伯尔值(Hv)、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Amass)等16个功能性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植物性状网络探究降水梯度带旱柳的性状变异特征和适应策略,用层次分割法进一步揭示驱动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  结果  ①旱柳功能性状存在区域分异规律。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胡伯尔值和比叶重在中等降水量下均达到极值,其中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胡伯尔值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显著大于湿润区和干旱区(P<0.05);比叶重相反,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显著小于湿润区和干旱区(P<0.05)。②旱柳在条件更为适宜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这些区域平均路径长度小,平均聚类系数和边密度较大。平均路径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旱区(2.124)、湿润区(2.013)、半湿润区(1.838)、半干旱区(1.681);平均聚类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半干旱区(0.750)、半湿润区(0.700)、干旱区(0.576)、湿润区(0.505);半湿润区边密度最大,为0.400,其次是半干旱区,边密度为0.325。③气候因子对降水梯度带旱柳整体功能性状变异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年平均降水量(21.57%)、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19.73%)、生长季平均气温(11.94%),总和达53.24%。  结论  降水变化是驱动旱柳功能性状区域分异的主要气候因子。图4表3参40
不同造林年限马尾松林碳密度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冰怡, 张勇, 吴翠蓉, 王增, 傅伟军
2025, 42(2): 291-30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01
[摘要](211) [HTML](39) [PDF](12)
摘要:
  目的  解译典型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碳的积累特征,探明马尾松林的固碳机制和固碳潜力。  方法  在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姥山林场内,选取坡度、海拔基本一致的4个不同造林年限(分别为8、12、22、38 a)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冗余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不同造林年限的马尾松林碳密度特征以及影响马尾松林碳密度的主要因素。  结果  马尾松林总生物量在38 a(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显著大于中幼林的生物量(P<0.05);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在造林年限为22 a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74和5.24 t·hm−2。不同造林年限的乔木层碳密度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在38 a (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为176.36 t·hm−2。不同造林年限马尾松林的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0~10和10~30 cm土层均在38 a (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8.60和57.13 t·hm−2。冗余分析显示: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坡向为马尾松林碳密度的主要贡献因子,分别解释了各组分碳密度的28.70%、27.00%、9.90%,对整体土壤和植被碳的固定至关重要。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容重、植被密度、全钾质量分数对马尾松林碳密度具有重要影响。  结论  马尾松林碳密度在很大程度上与造林年限有关,其中成熟阶段的马尾松林固碳能力最强。此外,环境因子和土壤养分状况对马尾松林固碳潜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图4表5参44
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
宋国苍, 鄢世琳, 于福科, 毛传良, 余潇, 杨瑶, 黄新会
2025, 42(2): 302-31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99
[摘要](82) [HTML](23) [PDF](13)
摘要:
  目的  定量评价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为改善人工林蓄水能力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滇中地区3种典型人工林(本沁桉Eucalyptus benthamil过熟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浸泡实验、失水实验以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  结果  ①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总蓄积量为13.07~16.84 t·hm−2,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本沁桉过熟林,3种人工林中本沁桉过熟林凋落物总厚度显著大于本沁桉中龄林(P<0.05)。②3种人工林凋落物的自然含水率为42.28%~78.51%,室内浸泡和人工模拟降雨表明:凋落物持水性能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本沁桉过熟林,降雨强度对凋落物持水性能影响不显著。③各林型凋落物累积吸(失)水量与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失)水速率与时间则呈幂函数关系。④3种林分凋落物的失水是由快速失水到缓慢失水,再到逐渐不失水的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凋落物的保水能力。  结论  人工模拟降雨与凋落物室内浸泡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沁桉过熟林的自然含水和持(截)水性能最差。综合滇中地区3种人工林凋落物持水与蒸发,建议在森林经理时,从涵养水源方面考虑,应适当减少本沁桉过熟林面积,提高华山松种植比例。图5表3参29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估算
刘世好, 胡稳, 杨旸谷, 阳胜男, 徐云, 张家阳
2025, 42(2): 312-32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86
[摘要](48) [HTML](26) [PDF](1)
摘要:
  目的  研究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估算方法及空间分布。  方法  基于遥感数据、野外样地调查结果,通过随机森林模型,估算湖南省安化县172个乔木林和竹林标准地的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并分析各因子在估算过程中的重要性。  结果  ①随机森林模型对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的估算精度较高,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0和0.72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62 3和0.416 6 t·hm−2,均通过了0.01水平的置信度检验。②估算过程中各因子的重要性存在显著差异,重要性指数排名从大到小依次为植被类型因子(39.95%)、林分因子(7.23%)、地形因子(3.91%)、光谱特征指数因子(3.82%)。③安化县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为1.18~6.19 t·hm−2,高可燃物载量的区域集中于江南镇、田庄乡、马路镇、烟溪镇、乐安镇、梅城镇和滔溪镇。  结论  随机森林模型可较好地应用于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估算,可为区域森林管理和保护,以及减少林火风险提供可靠方法。图4表2参30
大陈岛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
杨佰润, 吴江, 官凯程, 沈伟康, 洪旭杰, 王江
2025, 42(2): 321-32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3
[摘要](130) [HTML](41) [PDF](3)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陈岛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为大陈岛海岛植物维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大陈岛15个20 m×20 m的海岛植物监测样地,结合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群落相似性及其环境因子进行研究。  结果  大陈岛群落共记录木本植物34种,隶属26科32属。物种个体径级分布总体呈倒“J”型。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以柃木Eurya japonica、天仙果Ficus erecta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以柃木-黄檀Dalbergia hupeana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和以柃木-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为优势物种的群落之间相似度最高,以天仙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和以海州常山-朴树Celtis sinensis为优势物种的群落之间相似度最低,而且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群落相似性系数呈负相关。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现正相关。  结论  大陈岛植物群落主要以木麻黄、柃木、天仙果为优势物种,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紧密的联系。图4表2参30
浙江建德楠木林优势树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黄浩, 吴文骁, 吕江波, 徐永宏, 范建忠, 吴家森
2025, 42(2): 329-33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78
[摘要](118) [HTML](35) [PDF](3)
摘要:
  目的  建德楠木森林公园分布着亚洲现存最大的天然楠木林。分析该群落中楠木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以期为建德楠木林的保护、种群恢复及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2023年7月对1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通过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χ2检验、方差比例法、种间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等,研究包括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华东楠M. leptophylla、红楠M. thunbergii、紫楠Phoebe sheareri等19种重要值≥1%的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  结果  ①样地中,刨花润楠重要值最大,达23.44%,为群落的建群种;华东楠、红楠、紫楠重要值为1.20%~1.80%,排在第12位以后。②样地中刨花润楠与其他优势树种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其中与华东楠生态位重叠值高达0.87;华东楠、红楠、紫楠与其他树种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小,为0.10~0.50。③建德楠木林优势树种种间总体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均表明:刨花润楠与18个优势树种种间关联性较强,华东楠、红楠、紫楠与优势树种种间关联性较弱。④回归分析显示:主要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与生态位重叠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浙江建德楠木林群落中各物种相对独立分布,种间关系较为松散,群落正处于演替中期。可采取适当择伐、林下补植等措施,实现楠木的长期稳定生长。图4表2参33
紫薇花开放过程的生理特征研究
陈萌萌, 赵雨, 白明珠, 俞梦鑫, 顾翠花
2025, 42(2): 339-34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47
[摘要](154) [HTML](41) [PDF](5)
摘要:
  目的  研究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花开放过程中的生理特征,为花期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以紫薇单花开放各时期的花瓣作为材料,测定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相对含水量、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和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用皮尔逊(Pearson)检测法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根据物候观测,紫薇单花开放可分为紧蕾期(S1)、花蕾膨大期(S2)、初开期(S3)和盛开期(S4)等4个时期。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随着花开放进程,花瓣上下表皮细胞逐渐扩张,且其细胞表面存在波状、条纹状、辐射状等纹饰,各时期下表皮细胞面积均大于上表皮面积。在紫薇花开放期间,花瓣、萼片以及整个花苞/整朵花的相对含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整体也呈上升趋势,淀粉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脱落酸(ABA)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平稳,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质量分数较低且总体表达趋势相异,玉米素核苷(ZR)质量分数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ZR/ABA较大且变化幅度大。相关性分析显示:9个指标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淀粉与蔗糖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在紫薇花开放过程中,伴随着花瓣上下表皮细胞形态的显著变化、花部细胞相对含水量的增加、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的上升以及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的动态调整,这些变化共同促进了紫薇花的正常开放。图6表1参33
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
应俊辉, 潘温文, 张华, 周生财, 林艳, 张俊红, 陈世通
2025, 42(2): 348-3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9
[摘要](222) [HTML](47) [PDF](7)
摘要:
  目的  阐明枳椇Hovenia acerba和光叶毛果枳椇H. trichocarpa var. robusta果梗的代谢物差异,为枳椇属Hovenia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枳椇和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  结果  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共检测到1 810种代谢物,其中显著差异代谢物782种(P<0.05)。与枳椇果梗相比,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上调差异代谢物有378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有404种,且单宁、醌类代谢物相对含量均显著下调(P<0.05)。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极显著差异代谢物包含乌药碱、N-甲基乌药碱和甲基衡州乌药碱等生物碱物质以及柚皮素、柚皮素查尔酮和2’, 3, 4, 4’, 6’-五羟基查耳酮等黄酮类产物。  结论  同一生态条件下,2种枳椇果梗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具有药用价值和高甜度的生物碱和黄酮类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图7表1参41
不同茄子品种的综合评价
应学兵, 陈萍梅, 李璐瑶, 王宏, 吴皓天, 张毅隽, 张学荣, 臧运祥
2025, 42(2): 357-36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94
[摘要](279) [HTML](61) [PDF](11)
摘要:
  目的  对不同茄子Solanum melongena品种农艺性状及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旨在建立适用于茄子资源的评价方法,为优质茄子资源快速筛选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紫龙5号’‘紫龙7号’‘亮紫7号’‘浙茄7号’‘杭茄716’‘杭茄718’‘Z1’‘Z2’‘杭茄2020’等10个茄子品种为试材,测定与植株生长、果实等相关的16个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不同茄子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指标等存在差异。‘Z2’植株最高,‘紫龙7号’株幅最大,‘杭茄716’最粗。‘Z1’果实最长,‘紫龙7号’最短。‘Z1’果皮颜色最深,而‘Z3’果皮颜色最浅。‘杭茄716’果皮和果实硬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9个品种(P<0.05),而‘亮紫7号’果皮韧性最大,显著大于其他品种(P<0.05)。‘Z2’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最高,‘亮紫7号’和‘紫龙5号’果实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126%。  结论  以5个主成分及单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提取主成分特征值和的比例作为权重,构建了茄子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得分最好的品种为‘亮紫7号’,最差的是‘紫龙7号’。图1表6参29
狼尾草属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分子标记开发
江转转, 陈红, 鲍红艳, 代雨童
2025, 42(2): 365-37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71
[摘要](220) [HTML](46) [PDF](6)
摘要:
  目的  利用4种已发布的狼尾草属Pennisetum植物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为狼尾草属植物的进化及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新的观点。  方法  基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已发布的4种狼尾草属叶绿体完整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其重复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多态性、共线性并开发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  结果  4种狼尾草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及GC含量都较为接近且密码子偏倚程度不高;边界扩张分析显示各区域间收缩不显著;共线性分析表明4种狼尾草植物的种间共线性较强;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白草P. flaccidum和御谷P. glaucum、象草P. purpureum和狼尾草 P. alopecuroides的亲缘关系最近。5对SSR分子标记在狼尾草属植物中有较高的实用性,引物SSR2是御谷和狼尾草的特异性引物,引物SSR5是御谷的特异性引物。SSR1、SSR3和SSR4在4种狼尾草属植物中显示出较高的保守性,SSR1的种间保守性最高。  结论  4种狼尾草叶绿体基因组较为保守,且白草与御谷、象草与狼尾草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同时引物SSR2是御谷和狼尾草的特异性引物,引物SSR5是御谷的特异性引物。图7表2参28
雷竹林袋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特性及对竹笋产量的影响
周迪萱, 桂仁意, 雷吉, 吴斌, 邓世鑫
2025, 42(2): 373-3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19
[摘要](69) [HTML](25) [PDF](3)
摘要:
  目的  袋控释肥具有通过生物可降解材料包裹肥料并控制养分释放的特点。研究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袋控释肥使用效果,以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进而提高雷竹笋产量。  方法  在研究区随机选取12块雷竹林试验小区,设置袋控释肥与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和不施肥(对照)等4种处理,重复3次,并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氨挥发、径流液与渗漏液中氮磷钾质量分数、袋控释肥外观与质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在养分流失、肥料利用率、笋产量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袋控释肥能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以及径流渗漏损失的养分,其中袋控释肥处理的累积氨挥发量比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处理分别降低了35.5%、40.5%。袋控释肥相比撒施复合肥和穴施复合肥土壤渗漏液中全氮、全磷、全钾分别减少了33.9%~40.9%、41.3%~45.1%、36.7%~39.7%;袋控释肥相比撒施肥和穴施复合肥土壤径流液中全氮、全磷分别减少了22.8%~29.2%、36.4%~44.3%。且袋控释肥在雷竹林中的肥效期为5.0个月,肥料完全释放的时间为6.5个月,袋控释肥施用前期的释放速度较慢,在施肥后第2~3月时释放速率达到最大。袋控释肥处理氮磷钾的表观利用率均大于撒施复合肥处理,其中氮的表观利用率提高了27.7%,是撒施复合肥处理的2.9倍。袋控释肥处理的笋产量达14.74 t·hm−2,分别比对照、撒施复合肥处理提高了62.1%和25.8%。  结论  袋控释肥能有效地提高雷竹林笋产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图6表3参34
基于InVEST模型的海口市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张娟, 赵润江, 雷金睿, 林川翔, 王泽宇, 黄家健
2025, 42(2): 383-39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8
[摘要](323) [HTML](66) [PDF](15)
摘要:
  目的  分析海口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生境质量变化率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剖析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和生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①2000—2020年,林地是海口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各期面积占比为47.22%、55.03%、48.75%,其次是耕地;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量为230.37 km2,主要由林地、耕地和草地转变而来。②2000—2010年,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77%,2010年后生境退化明显,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2.20%;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退化等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建城区为中心,圈层递减的分布格局。③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较好,生境质量等级为优的面积占比各期均在50.00%左右,等级为差的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5.33%上升到2020年的16.83%;生境质量等级在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变化较大,转换频繁;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质量指数先上升后降低,整体由0.688 0下降至0.658 8。  结论  2000—2020年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与城市建设强度密切相关。海口市应保持生态优先,注重主城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加强主城区外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综合治理。图5表7参25
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刘琼瑶, 屈熙, 刘小倩, 方露, 常亮
2025, 42(2): 393-40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45
[摘要](163) [HTML](41) [PDF](1)
摘要:
  目的  以热固性树脂浸渍纸高压装饰层积板(HPL)的层压复合结构为基础,开展薄木-聚乙烯(PE)薄膜复合层积装饰板(WDL)制备工艺的研究,为制备性能优异的无醛复合装饰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 PE 和重组装饰薄木为原材料,采取顺纹组坯的方式热压复合,制备5层结构的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并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模型优化装饰板的热压工艺参数。  结果  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对层积装饰板的浸渍剥离性能有显著影响,而热压压力对其浸渍剥离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随着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的增加,浸渍剥离长度逐渐减小。热压温度和时间、热压时间和压力对装饰板的浸渍剥离性能有显著交互作用。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的顺纹抗拉强度主要由重组装饰薄木自身的强度和厚度决定,但在热压过程中热压温度也会影响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的顺纹抗拉强度。结合实际生产,热压温度为160 ℃、热压时间为109 s、热压压力为1 MPa时,得到的浸渍剥离长度实际值达到 0 mm,顺纹抗拉强度达38.2 MPa。  结论  本研究制备了新型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无游离甲醛释放,其耐水性达到了GB/T 17657—2022《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中Ⅱ类浸渍剥离性能测试要求,可满足普通室内装修领域的需求,且后期饰面过程中无需再次添加胶黏剂,是HPL 的升级产品。图8表3参 27
竹节隔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在荧光防伪中的应用
刘妍, 李荣荣
2025, 42(2): 402-40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61
[摘要](168) [HTML](84) [PDF](4)
摘要:
  目的  探究竹节隔碳量子点绿色制备方法,提高废弃生物质材料利用效率和附加值。  方法  以竹材废弃物竹节隔为初始碳源,水为溶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荧光碳量子点,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光光度计、荧光光谱等表征手段,对竹节隔碳量子点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  结果  所制备的竹节隔碳量子点形状为近圆形,其粒径分布为0~1.6 nm;绝对荧光量子产率为6.85%;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在365 nm波长紫外灯下呈现明显的蓝色荧光。  结论  制备的竹节隔碳量子点水溶液绿色环保、性能良好,可通过进一步优化设计,以期应用于家具木制品及人造板等木质材料荧光防伪领域。图7参35
文献综述
森林恢复对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
杨胜秋, 王邵军, 夏佳慧, 李瑞, 罗双, 兰梦杰, 郭晓飞, 解玲玲, 王郑钧, 肖博, 郭志鹏, 张烨
2025, 42(2): 410-42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75
[摘要](213) [HTML](31) [PDF](12)
摘要:
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第三大重要温室气体,森林恢复可能介导“植物-土壤生物-理化环境”的变化而显著影响土壤N2O的排放动态,开展森林恢复对土壤N2O排放过程影响的生物与非生物学机制研究,对于理解森林土壤氮循环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综述了森林土壤N2O产生的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生物反硝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4个微生物途径,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中生物因素(凋落物、根系生物量、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气候类型、温度、水分、pH、碳库、氮库和磷钾库)变化对土壤N2O排放过程的调控机制。目前,森林恢复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研究集中于单因素机制解析,而有关多因素耦合“如何调控森林土壤N2O排放的方向、强度及动态”的机制研究相对缺乏。未来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应重点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理化环境”多因子协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以期为准确预测森林恢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关键理论支撑。参91
植物叶色突变体分类、变异机制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夏雯, 石从广, 周芳伟, 徐梁, 杨少宗, 何秋伶
2025, 42(2): 422-43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97
[摘要](428) [HTML](133) [PDF](20)
摘要:
植物叶色变异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并且容易识别的现象,叶色变异通常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生长不良,因此曾被认为是不良变异而逐渐被淘汰。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园林绿化的需求,叶色突变体逐渐受到关注。叶色突变体受到分子水平的调控,导致叶绿体结构异常,光合作用受抑制,色素合成代谢通路异常,因此是研究色素代谢、叶绿体发育分化、光合作用等途径的理想材料,也可为品种改良提供重要信息。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明确高等植物叶色突变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叶色突变体按颜色可分为黄化、黄绿、绿黄、绿白、白化、浅绿、白翠、条纹等几种类型;按叶色变化方式可分为单色突变、杂色突变和阶段性失绿,其遗传方式通常分为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和核质互作遗传;与正常绿色叶片植株相比,大多数叶色突变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下降,二氧化碳的利用率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主要是花青素)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以及与叶绿体分化发育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解释叶色突变体发生的分子机制。叶色突变体可应用于园林绿化,并作为优良的实验材料广泛应用在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中。 参112

双月刊,创刊于1984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农林大学

主编:沈希

编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电话:0571-63732749

E-mail:zlxb@zafu.edu.cn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


微店购买


淘宝购买


元宇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