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1卷  第3期

论文
浙江省嘉兴市高速公路造林碳汇计量
李梦, 施拥军, 周国模, 周大勇, 张娇, 张英海
2014, 31(3): 329-33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1
[摘要](3144) [HTML] (470) [PDF](772)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能力成为国际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碳汇林业的开展,碳汇计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依据《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对浙江省嘉兴市高速公路互通枢纽区进行碳汇造林及碳汇计量,计量期为2011-2031年。结果表明:该项目在2011年表现为碳源,累计项目碳汇量为-81.59 t(二氧化碳当量),自2012年开始有碳汇,项目净碳汇累计量为1 747.84 t(二氧化碳当量),2017年项目累计量达到11 396.84 t(二氧化碳当量),到2031年累计量达到45 886.07 t(二氧化碳当量),年均净碳汇量为2 294.30 t(二氧化碳当量),释放O2为2 031.00 t,固碳效果明显,生态效益显著。
基于物种空间结构和多样性的改进型混交度研究
张结存, 徐丽华, 张茂震, 汤孟平
2014, 31(3): 336-34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2
[摘要](2441) [HTML] (351) [PDF](619)
摘要:
混交度是描述混交林中不同树种之间隔离程度的重要空间结构指数。由于忽略对象木周围邻近木的空间分布,传统混交度、树种多样性混交度和树种分隔程度空间测度指数在计算混交度时,使得一些不同混交程度混交林具有相同混交度;全混交度对只有几株对象木的结构单元,不能够体现出完全混交的状态。这些给混交林的混交度调查和不同混交林之间的混交度比较带来困难。鉴于此,依据物种空间结构特征和树种多样性,考虑结构单元中树种类型及分布差异,提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改进型混交度。通过不同的理论典型混交林和天目山不同混交程度的样地数据对不同混交度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得到:①对于混交程度不同的混交林,改进型混交度计算结果不同;②对于混交程度不是很强烈的混交林,改进型混交度描述更加准确。所以,该混交度是一个很好区分混交林的空间结构指数。
雷竹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对不同肥料的响应
郭帅, 徐秋芳, 沈振明, 李松昊, 秦华, 李永春
2014, 31(3): 343-35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3
[摘要](2886) [HTML] (488) [PDF](624)
摘要: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冬季地表覆盖施肥为核心的集约经营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冬季覆盖以及施肥处理必将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为揭示雷竹林覆盖和施肥等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田间试验。设计如下2个试验:试验1为施用等量硝态氮复合肥:m(氮):m(五氧化二磷):m(氧化钾)=16:16:16的对照1(不覆盖)和处理1(覆盖);试验2为覆盖的4个不同肥料处理,分别为对照2(不施肥),处理1,处理2(尿素),处理3(尿素+氯化钾),各处理以含氮量360 kg·hm-2为标准折算成相应的肥料用量,氯化钾与复合肥等钾量折算。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和定量PCR技术分析土壤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基因丰富度。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有较高比例的共性种类,群落结构尚未发生显著改变;前期未覆盖的对照1与其他前期曾覆盖的所有处理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相对较明显,同为前期覆盖的处理3与其他处理又稍有不同;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为处理1明显高于(P<0.05)处理3;处理3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基因的丰度均较高(P<0.05)。综合比较不同处理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DGGE条带的多样性以及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处理3的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基因最丰富,处理2最差。建议生产上采用尿素与氯化钾搭配施用,有利于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活动和氮素循环利用。
杀菌剂氰氨化钙对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邬奇峰, 徐巧凤, 秦华, 张金林, 钱马, 钱嘉文
2014, 31(3): 352-35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4
[摘要](3437) [HTML] (510) [PDF](622)
摘要:
为确定氰氨化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和合理用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进行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不同氰氨化钙施用量对退化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真菌/细菌比值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氰氨化钙施用量0,30,60,90,180 g·m-2,分别在施用后的第1,3,7,14,28 天采集0~20 cm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以及土壤脱氢酶、转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①土壤中添加氰氨化钙在短期内对微生物产生强烈抑制,第7 天时所有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其后又逐渐恢复,但90 g·m-2及180 g·m-2施用量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第28天时仍显著低于对照及其他处理(P<0.05);②氰氨化钙对土壤真菌的影响大于土壤细菌,土壤真菌/细菌比值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8 d后60 g·m-2及180 g·m-2施用量处理土壤真细比仍然显著低于对照(P<0.05);③施用氰氨化钙在前期显著抑制土壤酶活性,但施用28 d后,土壤脱氢酶、转化酶以及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低施用量氰氨化钙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主要为短期效应,180 g·m-2施用量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较大。在生产上建议采用60~90 g·m-2的施用量。
施肥对普陀樟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陈闻, 王晶, 叶正钱, 费行海, 孙圳, 王国明
2014, 31(3): 358-36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5
[摘要](3256) [HTML] (592) [PDF](541)
摘要:
为了解不同施肥水平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 chenii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情况的影响,设置了3个水平的田间试验,即不施肥(ck),常规施肥(T50,50 g·m-2)和增量施肥(T100,100 g·m-2),于2012年6月至9月观测苗高和地径,定期采集分析土壤和植物样品。结果表明:普陀樟苗木的苗高、地径、根部和茎部生物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而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6月时随施肥量增加而升高(P<0.05),到9月时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苗木体内养分质量分数和单株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不同处理均以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最高;养分吸收及利用率随着施肥的增加而降低(P<0.05),T50和T100处理各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均为氮> 磷> 钾。到试验结束时,T50处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与试验开始时持平,T100 处理钾积累,ck引起钾亏缺。从移栽成活来看,T50苗木体内养分积累,有利于移栽成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而T100养分浪费。综合判断,普陀樟苗木最适需养量应为50 g·m-2到100 g·m-2,且较接近50 g·m-2
阴离子淀粉对土壤养分离子的吸附作用
沈振明, 夏俊, 戴勇, 沈秋兰, 李永春, 徐秋芳
2014, 31(3): 366-37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6
[摘要](2586) [HTML] (448) [PDF](546)
摘要:
减少养分的损失是控制面源污染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通过淋溶试验评价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淀粉对土壤养分离子的吸附作用,寻找对土壤养分离子吸附效果好的淀粉种类。试验1设置5个处理:去离子水、硝酸钾,以及硝酸钾分别与黄原酸酯淀粉、磷酸酯淀粉和羧甲基淀粉等3种不同淀粉混合;试验2设置去离子水、黄原酸酯淀粉、黄原酸酯淀粉和氯化铵混合、氯化铵等4个处理。阴离子淀粉取代度是决定它们对阳离子吸附强度的主要因子,供试的3种阴离子淀粉对土壤中的阳离子吸附作用高低顺序:羧甲基淀粉> 磷酸酯淀粉> 黄原酸酯淀粉。以黄原酸酯淀粉为载体,用氯化铵溶液处理结果表明:黄原酸酯淀粉对土壤中的钠、钾、镁和钙等4种阳离子均有显著的吸附作用(P<0.05);而用硝酸钾溶液处理时,黄原酸酯淀粉对土壤中的钠离子、铵离子和钾离子吸附效果较好,而对钙、镁等2种离子的吸附效果不明显,说明淀粉对阳离子的吸附效果与加入的营养液也有很大的关系。阴离子淀粉对阴离子养分没有吸附作用。试验推测,具有较高取代度的黄原酸酯淀粉可作为理想的吸附剂,没有潜在风险;在降水量较小的地区,较高取代度的磷酸酯淀粉也可以作为理想的吸附剂,因为没有铵离子淋失的风险。
模拟酸雨与凋落物对柳杉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俊龙, 王丹, 俞飞, 沈卫东, 邹翠翠, 张汝民, 侯平
2014, 31(3): 373-37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7
[摘要](3236) [HTML] (503) [PDF](642)
摘要:
为了探讨酸雨和凋落物对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柳杉幼苗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酸雨(pH 4.0),凋落物(500 g·m-2)和酸雨与凋落物复合等3种处理,测定了短时间(30 d)和长时间(90 d)处理后土壤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酸雨和凋落物处理对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酸雨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凋落物极显著地提高其酶活性,复合处理极显著地降低其酶活性(P<0.01);3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复合处理对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短时间酸雨和凋落物处理均对其具有抑制作用,长时间处理具有促进作用(P<0.05);凋落物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复合处理对其具有极显著促进作用(P<0.01)。在水解酶中,短时间3种处理和长时间复合处理均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极显著促进作用(P<0.01);酸雨、长时间凋落物和复合处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P<0.05);酸雨和凋落物处理以及长时间复合处理均使土壤蛋白酶活性降低(P<0.05);长时间酸雨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复合处理和短时间凋落物处理具有促进作用(P<0.05)。酸雨和凋落物复合处理柳杉幼苗根际土壤,显著改变了两者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说明酸雨和林地凋落物长时间并存,能够缓解两者对除土壤蛋白酶外其他土壤酶活性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改善土壤条件。
沙棘林退化对林木根系和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舒乔生, 谢立亚
2014, 31(3): 380-3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8
[摘要](3460) [HTML] (604) [PDF](522)
摘要:
近年来,辽宁建平县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呈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通过标准样地法调查沙棘的死亡程度,测定与对比不同沙棘死亡率下林地的根系密度和土壤抗冲性,研究沙棘林退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范围内,直径d<1 mm的根系密度随深度增大急剧减小,72%~80%根量分布在0~20 cm土层;0~30 cm范围内,随着沙棘死亡率的提高,d<1 mm根密度显著降低(P<0.05);随着深度增大,抗冲性也逐步降低,沙棘的死亡率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亦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主要是由根系密度的相应变化引起的;经曲线拟合,土壤抗冲性与d<1 mm根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目前该区主要应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沙棘林退化的生态影响。
基于波谱角分类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于龙, 周宇峰, 丁丽霞, 邹红玉
2014, 31(3): 386-39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09
[摘要](3044) [HTML] (480) [PDF](512)
摘要:
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针对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监测的需要,采用波谱角分类方法,通过选取不同图像子区域的同一地物不同变异端元来消除端元变异性对分类精度的影响,对1994年、2002年、2010年3个时相的专题绘图仪(TM)和增强型专题绘图仪(ETM+)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得到3期浙江省临安市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临安市区16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波谱角分类方法对山地城市用地分类具有较好的可应用性,3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92%以上,Kappa系数在0.70以上。近10多年来,临安市区城市用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临安市正处于人地矛盾凸显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木材无损检测技术中的应力波传播时延估计算法
张高品, 李光辉, 李剑, 冯海林
2014, 31(3): 394-39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0
[摘要](2967) [HTML] (404) [PDF](531)
摘要:
为了准确测量应力波在木材内部的传播时间,提高木材内部缺陷识别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高阶统计量的广义相关时延估计算法。该方法利用滤波算法,将采集到的应力波信号进行滤波去噪,然后输入到广义互相关时延模型,求出传播时延估计值。仿真和实际的木材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比传统的定时器计时法时延估计精度提高81.5%,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五节芒纤维素纳米晶体制备工艺的正交分析
陈宇飞, 吴强, 徐光密, 王静芳, 傅深渊, 钱俊
2014, 31(3): 399-40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1
[摘要](2434) [HTML] (360) [PDF](592)
摘要:
为高效利用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通过硫酸酸解五节芒纤维素制备了纤维素纳米晶体(CNC),并采用正交分析法考察了硫酸质量分数、酸解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五节芒CNC产率、悬浮液稳定性和CNC尺寸的影响。透射电镜(TEM)研究结果表明:用酸解法可成功制备五节芒CNC,CNC为刚性棒状结构,长度为100~200 nm,直径为5~15 nm,产率为25%~50%。动态光散射(DLS)和Zeta电位测试发现,五节芒CNC悬浮液的稳定性很好,DLS得到的CNC流体力学直径略小于由TEM观察到的CNC长度。正交分析表明,3个工艺参数对CNC产率的影响依次为:硫酸质量分数(P=0.03),酸解时间(P=0.06),反应温度(P=0.35);对CNC流体力学直径的影响依次为:硫酸质量分数(P=0.03),反应温度(P=0.22),酸解时间(P=0.38)。制备五节芒CNC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硫酸质量分数(62%),酸解时间(45 min),反应温度(45℃)。
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FT基因调控杨树早期开花的初步研究
贾小明, 张焕玲
2014, 31(3): 404-40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2
[摘要](2831) [HTML] (463) [PDF](542)
摘要:
为了研究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FT基因对转基因杨树Populus早期开花的影响,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35S::FT基因表达载体,并对杨树进行了遗传转化,从转基因杨树花的发育、花器官变异等方面初步探讨了35S::FT促进杨树早期开花性能。结果表明:35S::FT转基因杨树分生组织属性的改变及初始花结构的形成发生于试管培养阶段;花开始发育后如不及时把开花植株继代培养或转至土壤温室培养,初始花结构会凋谢枯萎,不能继续发育。转基因植株花器官的分化与发育发生于温室培养阶段的3~5周内,能够分化出典型的花器官,但发育不完全,具雌雄蕊、花盘结构,无成熟苞片结构,雄蕊不能成熟发育。35S::FT诱导的花均为单朵花,而非野生型的柔荑花序;多数花属于单性花,但转基因雄性无性系中会出现两性花。转基因植株的开花率随着试管苗继代次数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但两性花比例会上升。
杜仲2-甲基-D-赤藓糖醇-2,4-环焦磷酸合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刘攀峰, 乌云塔娜, 杜兰英, 吴敏, 黄海燕, 杜红岩
2014, 31(3): 410-41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3
[摘要](3180) [HTML] (476) [PDF](423)
摘要:
2-甲基-D-赤藓糖醇-2,4-环焦磷酸合酶(MDS)基因曾被认为是调控植物2-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的一个关键节点。为解析杜仲MDS基因序列信息和预测基因功能,以叶片cD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分离出杜仲MDS基因的cDNA克隆,并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EuMDS基因cDNA全长976 bp,5'端非编码区长119 bp,3'端非编码区长146 bp,编码236个氨基酸。推导EuMDS氨基酸序列中包含转运肽序列(A1~A56)以及多个植物MDS蛋白保守的功能位点(A84,A87,A89,A121,A213,A217,A221,A223,A228)。推导EuMDS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0.3%,β-折叠占13.6%,螺环结构占46.2%。推导EuMDS蛋白三级结构由3个亚单位组成,并相互围绕形成1个分子内腔。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uMDS蛋白与啤酒花MDS蛋白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预测所克隆的EuMDS基因在杜仲萜类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功能。
舟山群岛2种濒危植物生境特征与迁地保护研究
王凤英, 田旗, 彭红玲, 胡永红
2014, 31(3): 417-4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4
[摘要](3163) [HTML] (613) [PDF](457)
摘要:
对舟山群岛2种濒危植物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和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的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种植物所处群落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普陀樟原生境土层较厚、有机质较丰富,呈酸性;舟山新木姜子原生境土壤土层较薄,肥力较强,呈酸性。迁地保护区群落具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点。迁地保护区土壤呈酸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呈中等程度。对原生境和迁地保护区重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自然气候条件、群落特征还是土壤理化性质上,2种生境都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本着尽可能保持种群多样性的原则,迁地保护了普陀樟的5个种群和舟山新木姜子的5个种群。通过物候观察,普陀樟和舟山新木姜子已经在迁地保护区开花结果。
长三角地区杉木林降雨再分配特征
韩诚, 张金池, 庄义琳, 顾哲衍, 刘鑫, 庄家尧
2014, 31(3): 424-43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5
[摘要](2905) [HTML] (579) [PDF](637)
摘要:
对长三角地区丰水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以及树干径流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林冠截留量。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降雨再分配的主要因子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分别分析了降雨量与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之间的关系,以及降雨强度与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12年4月至9月长三角地区杉木林外降雨累计470.7 mm,研究区以小雨量、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为主,杉木林内累计穿透雨量344.1 mm,占降雨量的73.1%,树干径流总量10.3 mm,占降雨量的2.2%,林冠截留量达到116.3 mm,占降雨量的24.7%。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与杉木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利用拟合出的方程,可得出杉木林形成穿透雨的最小雨量为0.9 mm,形成树干径流的最小雨量为4.1 mm。
苦楝对星天牛的引诱研究
刘佳敏, 徐华潮
2014, 31(3): 437-44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7
[摘要](3234) [HTML] (615) [PDF](625)
摘要:
通过设置室内多树种混合引诱实验和林间引诱实验对苦楝Melia azedarach引诱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成虫的效果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苦楝对星天牛成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并且数量较多的苦楝引诱效果更为明显,100株苦楝的诱虫率为79.25%,而50株苦楝诱虫率仅为28.57%。在同一的环境下,苦楝枝条的平均被取食面积为6.19 cm2,远大于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integrifoliol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lifolia。实验结果以期为星天牛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苦楝和水芹菜对空心莲子草的化感防治作用
李朝会, 陈斯, 岳春雷, 郭玮龙, 左照江, 金水虎
2014, 31(3): 442-44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8
[摘要](2580) [HTML] (365) [PDF](598)
摘要:
为了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进行化感防治,采用苦楝Melia azedarach和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植株粉末直接处理空心莲子草。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植株生长和根蘖萌生受到明显抑制,并且随着施用量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中240 g水芹菜粉末处理9 d后便可杀死空心莲子草。苦楝和水芹菜粉末可明显降低空心莲子草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和光合性能,240 g苦楝粉末处理12 d后,其叶绿素质量分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降低了47.1%(P<0.01),71.2%(P<0.01),73.5%(P<0.01)和68.3%(P<0.01),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增加了39.6%(P<0.01);120 g水芹菜粉末处理12 d后,其叶绿素质量分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降低了21.3%(P<0.01),22.2%(P<0.01),54.2%(P<0.01)和46.4%(P<0.01),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增加了38.4%(P<0.01)。受苦楝和水芹菜粉末影响,空心莲子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均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而可溶蛋白质量分数则逐渐降低。可见,苦楝和水芹菜对空心莲子草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2种植物在空心莲子草化感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紫茎泽兰茎叶的燃烧性
郑永波, 张雨瑶, 廖周瑜, 李路良, 周劲峰, 王秋华, 李世友
2014, 31(3): 450-4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19
[摘要](3132) [HTML] (495) [PDF](457)
摘要:
为全面了解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燃烧性,在防火戒严期内,对紫茎泽兰和对比植物的老活叶片、新叶片分别进行了100%氧气氛下的燃烧试验、垂直燃烧试验,计算了各种植物活叶片的燃烧速率、损毁程度;对紫茎泽兰活茎与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活枝进行了点燃试验,测定了点燃时间和温度;对紫茎泽兰干枯茎与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干枯枝进行了50%氧气氛下燃烧和105℃恒温条件下干燥试验,计算了燃烧速率,绘制了样品干燥过程质量变化曲线。分析表明:①紫茎泽兰老活叶片的燃烧性与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和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相近,但损毁程度远低于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②在6种植物的垂直燃烧试验中,紫茎泽兰新叶片的燃烧速率最大而损毁程度各项指标均居中;③在质量或尺寸相近的情况下,紫茎泽兰活茎较旱冬瓜活枝难燃;④在直径相近的情况下,紫茎泽兰干枯茎较华山松干枯枝失水快,燃烧速率大于华山松干枯枝。
新型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传感器的制备及氨基甲酸酯农残检测
伍周玲, 梁东军, 郭明, 王晓萌, 范文翔
2014, 31(3): 457-46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20
[摘要](2735) [HTML] (497) [PDF](549)
摘要:
以双醛纤维素(dialdehyde cellulose,DAC)为固载酶基质材料,通过固定化酶化学键联技术制备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DAC-AChE),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多层壳聚糖/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功能化碳纳米管生物传感器(Chi/DAC-AChE/F-CNTs/GCE),利用交流阻抗法(AC impedance,ACI),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及差分脉冲伏安法(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考察新型传感器对农残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新型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电化学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对氨基甲酸酯杀虫剂1-萘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carbary,CAB)具有良好的响应,检测方法响应快速,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可达3.5 μg·L-1,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有关结果可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叶晶晶, 曹宁宁, 刘刚, 吴建梅, 殷浩, 胡祚忠, 张剑飞
2014, 31(3): 465-47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21
[摘要](2864) [HTML] (552) [PDF](652)
摘要: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1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DY-1菌株进行液体发酵配方优化,以期得到适合蛹虫草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以菌丝体干质量浓度为指标,首先采用单次单因子方法筛选出培养基中的最优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和正交试验方法得出最佳的碳氮比(C/N);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BP)设计筛选出影响菌丝体干质量浓度的关键因素,通过中心组合和响应面法确定关键因素的最佳浓度,从而得到出菌株DY-1的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6.40 g·L-1,酵母浸膏粉5.00 g·L-1,硝酸钾 1.00 g·L-1,硫酸镁0.20 g·L-1,磷酸二氢钾1.80 g·L-1,硫酸亚铁 0.02 g·L-1。经验证,菌丝体干质量浓度为32.11 g·L-1,与模型的预测值基本一致。运用最佳培养基配方进行液体发酵,菌丝体干质量浓度较基础培养基提高了4.12倍。
文献综述
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刘玉芳, 陈双林, 李迎春, 郭子武, 杨清平
2014, 31(3): 473-48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22
[摘要](3792) [HTML] (594) [PDF](789)
摘要: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对逆境会做出生理上的响应和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竹子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和生态适应对策,其中,生理可塑性是对环境影响反应的最直接表现。环境胁迫包括温度、水分和土壤盐碱、养分、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等。从活性氧代谢、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生理等方面对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竹子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与响应机制、基于生理可塑性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抗逆竹种筛选、环境胁迫对竹子分布区域和碳平衡等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适应性经营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简报
紫叶李叶片色素成分分析
高艳, 李厚华, 李玲, 王亚杰, 徐曼
2014, 31(3): 481-48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23
[摘要](3388) [HTML] (617) [PDF](590)
摘要:
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是常见的园林绿化观叶树种,其叶片在整个生长季节均为紫红色。以紫叶李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分析法对紫叶李叶片的色素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紫叶李叶片内含有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叶绿素a为主)、矢车菊素、矮牵牛素、矢车菊素半乳糖苷、天竺葵素及其他单体酚(槲皮素、芦丁、二氢杨梅酮等)。其中,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矢车菊素和叶绿素的共存互作是其叶片呈现紫红色的主要原因,类胡萝卜素、槲皮素、芦丁等辅助色素也起到了辅助成色的作用。
通过刺槐的水力结构特征参数探讨管道理论
王丁, 杨雪, 韩鸿鹏, 张丽琴, 薛建辉
2014, 31(3): 488-49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3.024
[摘要](2473) [HTML] (451) [PDF](471)
摘要:
为了解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苗木对体内水分运输过程的调控机制,基于水力结构理论,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利用改良的"冲洗法"对2年生刺槐苗木的水力结构参数进行测定,并探讨了管道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刺槐苗木茎段导水率、比导率、叶比导率和胡伯尔值均随被测茎段直径的增加而增大;苗木不同生长阶段,其导水率、比导率和叶比导率差异显著(P<0.05),且均为生长旺期>生长初期>生长末期,胡伯尔值为生长初期最大,生长旺期和生长末期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推断,①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苗木更倾向于保护那些较粗茎段;②苗木水力结构特征与提体内生理活动呈正相关关系;③管道模型假说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在对于水分在林木体内的运输过程以及调控机制的解释,管道模型假说过于简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