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4): 458-463.
引用本文: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4): 458-463.
BAI Jiang-li, PENG Dao-li, YU Xiao-ho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4): 458-463.
Citation: BAI Jiang-li, PENG Dao-li, YU Xiao-ho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4): 458-46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白降丽, 博士研究生, 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wtx @sina.com
    通信作者: 白降丽, 博士研究生, 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18.5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Funds: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30
  • HTML全文浏览量:  179
  • PDF下载量:  25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9-09
  • 修回日期:  2005-03-28
  • 刊出日期:  2005-08-20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十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

    白降丽, 博士研究生, 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wtx @sina.com

    通信作者: 白降丽, 博士研究生, 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18.5

摘要: 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 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 讨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 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English Abstract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4): 458-463.
引用本文: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4): 458-463.
BAI Jiang-li, PENG Dao-li, YU Xiao-ho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4): 458-463.
Citation: BAI Jiang-li, PENG Dao-li, YU Xiao-hong.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4): 458-46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