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3):277-282.
[3] 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J].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6):46-53.
[4] 杨焕宗,张延明.资源、区域、布局[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
[5] 薛纪如,姜汉侨.云南森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
[6] 吴征镒.云南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 朱大奎.云南高原东南部的几个地貌问题[M]//中国地理学会.1961年地貌论文摘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8] 陈世品.福建青冈林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3):258-262.
[9] 李贵祥,孟广涛,方向京,等.滇中高原桤木人工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362-366.
[10] 杨一光.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 贺金生,陈伟烈.中国亚热带地区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结构特征及性质途径[M]//陈灵芝,陈伟烈.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1-93.
[12] 柴勇,孟广涛,方向京,等.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林地群落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2):146-151.
[13] 纪中华,刘光华,段曰汤,等.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9-22.
[14] 杨子牛.云南省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问题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4):13-17.
[15] 余作岳,彭少麟.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
[16] 孟广涛,方向京,和丽萍,等.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