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潘志刚,游应天,李玉科,等.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78-406.
[2] 周鸿彬,高本旺,高登梅,等.相思类树种引种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 2001(4):19-22.
[3] 詹夷生.闽北耐寒相思种源选择研究初报[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2):153-156.
[4] 陈桂芳,娄利华.银荆相思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2):195-197.
[5] 洪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8-159.
[6] 蔡玲,王以红,吴幼媚,等. 5种相思树组织培养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1):24-26.
[7] 张宏伟,黄学林,傅家瑞.大叶相思、马占相思腋芽培养和植株再生[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3(3):62-68.
[8] 苏秀城.黑木相思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9,26(4):78-81.
[9] 蒋泽平,梁珍海,汪有良.苦楝优良无性系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因素[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420-423.
[10] 朱玉球,廖望仪.山核桃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1,18(2):115-118.
[11] 王碧琴,余发新,刘腾云.木兰科7种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28(2):26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