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推荐文章新闻公告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浙江省杂草稻种子逆境萌发能力鉴定
王蓓, 孙莉, 肖婷, 王洋, 赵光武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2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浙江省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种子对不同胁迫环境的耐受性,为稻种遗传改良和杂草稻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杂草稻和同一田块采集的栽培稻‘南粳46’O. sativa‘Nangeng 46’种子为材料,分别在室内标准发芽条件、盐胁迫(0.15 mol·L−1 NaCl)、干旱胁迫(质量分数为15%的聚乙二醇溶液模拟)、淹水胁迫(5 cm水深模拟)和低温胁迫(15 ℃低温)下研究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幼苗品质,并测定了干旱和盐胁迫下幼苗的抗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  结果  室内标准发芽条件下,杂草稻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均显著优于栽培稻(P<0.05)。不同环境胁迫均抑制了种子萌发,影响了幼苗品质。盐胁迫下,杂草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栽培稻,幼苗长度低于栽培稻(P<0.05)。干旱胁迫下,杂草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栽培稻(P<0.05)。干旱和盐胁迫后,杂草稻幼苗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栽培稻,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低于栽培稻(P<0.05)。淹水胁迫下,杂草稻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显著低于栽培稻(P<0.05)。低温胁迫后,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的发芽指标无显著差异,杂草稻幼苗质量较栽培稻更好。  结论  浙江省杂草稻在适宜环境下的萌发能力显著强于栽培稻,但对淹水胁迫敏感。与栽培稻相比,杂草稻更耐干旱和盐胁迫,这种能力可能与其具备更强的抗氧化活性有关。表6参32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潘振华, 周媛,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5
[摘要](3)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方法  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  结果  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  结论  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
南国卫, 王静慧, 秦淑莹, 韩磊, 何馨雨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28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恢复年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指标,探讨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植被恢复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陕西省子长市不同恢复年限(7、12、22、45 a)的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进行调查,采用冗余分析(RDA)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①不同恢复年限刺槐的草本植物共有55种,分属18科,优势种主要为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Graminae和豆科Leguminosae植物,整体表现为多数优势种属于少数科,而少数弱势种属于多数科的特征。北艾Artemisia vulgaris、青蒿A. caruifolia、铁杆蒿A. gmehinii等蒿类植物具有较高的重要值。②刺槐林林下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恢复年限显著增加了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产力(P<0.05)。③土壤铵态氮、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磷是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铵态氮、土壤粉粒则是影响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主要因素。  结论  刺槐林林下草本层在不同恢复年限表现出不同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蒿类植物在各个恢复年限均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物种多样性指标和生物量均受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影响。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未来的造林实践中要注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平衡,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图2表2参31
元宝枫幼苗生长对不同生物质炭基质的响应
陈梦婕, 李小英, 苏小娟, 王毅雯, 武泽婷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09
[摘要](8) [HTML](3) [PDF](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基质对元宝枫Acer truncatum幼苗生长与幼苗养分的影响,筛选较优生物质炭及施炭量,以期为元宝枫育苗基质科学施用生物质炭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元宝枫幼苗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对照组(ck1)为常规轻基质不加生物质炭。选取橡胶木炭、稻壳炭和竹炭3种生物质炭,分别设置30.0、50.0、70.0 g·kg−1的添加量,测定不同处理下元宝枫幼苗生长量、生物量、光合指标、根系形态、养分等指标,通过主成分与隶属函数分析对元宝枫幼苗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最佳生物质炭及添加量。  结果  育苗基质中添加生物质炭对元宝枫幼苗生长量、生物量、根系形态、光合指标、养分质量分数均有一定促进作用,施用稻壳炭对幼苗株高、茎粗、光合指标、根系形态提升效果优于竹炭和橡胶木炭。50.0 g·kg−1稻壳炭对幼苗根系生长最佳,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较ck1分别提高了98.79%、110.22%、175.00%和37.50%;70.0 g·kg−1稻壳炭对叶绿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较ck1分别提高了50.00%、221.76%、200.00%和146.91%。添加50.0 g·kg−1稻壳炭的苗木评价指数最大(0.665),为最佳施炭量。  结论  育苗基质中添加生物质炭对元宝枫幼苗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建议在育苗时优先选择添加50.0 g·kg−1的稻壳炭基质。图3表4参31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
杨娟, 刘占军, 任振强, 娜荷芽, 赵娅茹,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5
[摘要](14) [HTML](4) [PDF](3)
摘要:
  目的  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 349 m)、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1 905 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灌丛(2 134 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2 150 m)、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2 160 m)、青海云杉林(2 635 m)和亚高山草甸(2 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每个植被类型设置3个重复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容重、pH、有机碳、铵态氮、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酶活性(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蔗糖酶、淀粉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质量分数差异,并分析其影响要素。  结果  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在0~10与10~20 cm土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随海拔上升无显著变化规律;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 cm土层土壤各酶活性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与β-葡糖苷酶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而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土层之间均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在0~10与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铵态氮、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海拔梯度变化引起贺兰山西坡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碳、pH及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能较好地解释土壤酶活性的海拔梯度差异。图4表1参36
防风药材质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
马丙如, 崔静轩, 王雨懿, 刘子君, 宁凝, 王云贺, 杨利民, 韩忠明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67
[摘要](17) [HTML](8) [PDF](1)
摘要:
  目的  建立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药材多指标成分同时定量分析的测定方法,并以多指标成分为评价指标,结合不同成分对防风药材抗炎活性的贡献,分析不同产地的防风药材质量,为防风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防风6种色原酮和4种香豆素成分同时定量的测定方法,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防风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分析防风10种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的相关关系。  结果  防风10种化学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准确度和分离度均良好。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把17批样品分为4类,其中以内蒙古S5和吉林S8~S11产地的2年生防风的综合质量相对较好;17批防风醇提物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其中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亥茅酚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欧前胡素与抗炎活性呈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防风抗炎活性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亥茅酚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与3个细胞炎症指标(NO、IL-6和IL-1β)的关联度均大于0.8,是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防风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良好,可用于防风色原酮和香豆素成分的同时测定,结合抗炎活性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了基于生物活性的防风药材质量综合评价模式,为建立防风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的标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图3表7 参30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研究
李嘉欣, 陈兵, 章银柯, 洪传春, 王宇, 邵锋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80
[摘要](25) [HTML](5) [PDF](2)
摘要:
  目的  研究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与社会公平性,为提升公园绿地质量、保障弱势群体环境正义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杭州市上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手机信令、大众点评、兴趣点(POI)等多源大数据,组建数据库,引入公园质量评价结果、吸引力算法和高斯衰减函数,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步行和公共交通模式下居住小区级老龄人口获取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值,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公园绿地的社会公平性差异及其成因。  结果  ①上城区各类公园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的公园绿地占21.37%。②不同交通模式下的可达性程度差异较大,步行模式下65.98%的居住小区可达性程度极低,而公共交通模式下可达性值极低的小区占33.81%;随着时间阈值的增大,可达性均出现高值扩散、低值消退的趋势;2种交通模式可达性均呈现集聚分布,公共交通模式下集聚程度更高。③上城区公园绿地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步行模式下不公平程度最高,公平性低值达74.8%;叠加分析显示:不公平区域集中在上城区中部,呈片状分布。  结论  公园绿地供给与老龄人口需求之间存在不公平现象。将来,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时应提升现有公园绿地服务质量,完善交通网络,适度增加绿地数量和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图7表2参36
结合背负式激光雷达和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的云南松单木胸径和树高提取
许珊珊, 李常春, 张超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07
[摘要](20) [HTML](7) [PDF](3)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背负式激光雷达(BLS)和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ULS)技术获取林分三维点云的优势,利用LiDAR360 MLS和LiDAR360软件实现单木胸径和树高的精准测量,确定效果较优的单木分割和提取方法。  方法  以云南省富民县罗免乡6个半径为15.0 m的圆形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天然纯林样地为例,采用最近迭代点算法(ICP)融合BLS和ULS点云,利用LiDAR360 MLS和LiDAR360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去噪、点云分类、归一化和单木分割,并提取单木胸径和树高,利用线性拟合方法建立实测值与估测参数的相关关系,评价胸径和树高的估测效果。  结果  LiDAR360 MLS基于深度学习分类相较于LiDAR360基于高程信息分类,提取的株数信息更符合实际,BLS和融合点云单木提取株数一致,召回率均达到100%。ULS通过种子点进行单木分割,效果较好,准确度、召回率和F测度分别为94.59%、88.98%、91.70%,但受冠层连通性影响,仍存在一定的欠分割和过分割情况;基于BLS胸径提取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ERMSE)分别达0.904和2.046 cm,基于BLS树高提取的R2ERMSE 分别为0.791、1.173 m。融合点云受树干周围离散点的影响,胸径提取效果相对BLS效果较差,R2ERMSE分别为0.881和2.284 cm,但融合点云冠层和林下信息较完整,树高的估测精度较BLS高,R2ERMSE分别为0.933、0.812 m。  结论  由于工作原理上的差异,ULS和BLS技术分别在获取冠上和林下点云方面各具优势,融合两者可达到互补的效果,能够更加精细地反映森林空间结构,实现胸径和树高的高精度提取。图5表3参28
517份玉米种质容重与其他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杨张钰, 陈小央, 李燕, 李欣泽, 白康杰, 骆遥, 赵光武, 施俊生, 韩庆辉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45
[摘要](29) [HTML](8) [PDF](0)
摘要:
  目的  玉米Zea mays籽粒容重是国家玉米区试标准中品质性状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目前其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尚未完全解析。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品质性状是影响容重的重要因素,但其与容重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阐明容重与其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容重的调控机制。  方法  测定以浙江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为主要构成的 517 份玉米种质的容重,粗淀粉、粗蛋白、粗脂肪、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等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 4 个高容重、高淀粉质量分数、低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低脂肪质量分数的玉米种质籽粒和 4 个低容重、低淀粉质量分数、高粗蛋白质量分数、高脂肪质量分数的玉米种质籽粒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  结果  容重与总淀粉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容重与粗蛋白和粗脂肪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对极端种质进行RNA-Seq 分析,共筛选获得 159 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碳代谢、光合组织中的碳固定、氨基酸生物合成等过程。进一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中与碳代谢或氨基酸生物合成相关的8个候选基因表达量进行验证,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种质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容重差异变化趋势一致。  结论  阐明了玉米籽粒容重与其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为高品质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特异性种质及8个在碳还原、胚乳发育、淀粉代谢、细胞代谢和种子脂肪积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候选基因。图4表2参40
底泥基质对匍匐剪股颖‘本特A-4’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夏宏蕾, 王蕾, 方朝储, 王敏艳, 刘万鹏, 沈澄, 张进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57
[摘要](18) [HTML](6) [PDF](1)
摘要:
  目的  河湖库塘清淤底泥用于草皮等高经济价值园林绿化植物生产,既能有效解决挤占耕地与破坏耕层问题,又能协同解决底泥等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难题。  方法  通过混料设计,按照底泥最大消耗原则,设置底泥、沼渣、生物质炭3种原料用量比例(体积比)分别为50%≤底泥≤100%、0≤沼渣≤50%、0≤生物质炭≤10%,共13个处理,同时设置耕作土为对照组,测定匍匐剪股颖‘本特A-4’Agrostis stolonifera ‘PENN A-4’生长指标(生物量干质量、叶绿素、根系活力)和生理指标(可溶性糖、丙二醛、抗氧化保护酶),明确河道底泥为主料的基质代替传统耕作土种植匍匐剪股颖‘本特A-4’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结果  与耕作土(对照)相比,混料基质中3种原料比例(体积比)底泥为75.00%、沼渣为20.00%、生物质炭为5.00%时,匍匐剪股颖‘本特A-4’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8.53%和17.19% (P<0.05),根系活力极显著提高了近1倍 (P<0.01),但匍匐剪股颖‘本特A-4’叶绿素a、b质量分数分别均极显著降低了约20.00% (P<0.01)。另外,混料基质使匍匐剪股颖‘本特A-4’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升高28.66% (P<0.01),对植株体内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结论  以底泥为主料,掺混适当比例的生物质炭、沼渣的基质代替耕作土种植匍匐剪股颖‘本特A-4’是可行的,掺混的沼渣能够有效提高匍匐剪股颖‘本特A-4’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根系活力,生物质炭可有效提高匍匐剪股颖‘本特A-4’地下部分生物量。图5表4参25
不同粒径生物质炭的施用对水稻甲基汞富集的影响研究
杨毅琦, 王海洋, 梁煌, 吴胜春, 梁鹏, 张婵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88
[摘要](28) [HTML](6) [PDF](415)
摘要:
  目的  研究生物质炭粒径的改变对其理化性质以及汞污染稻田土壤中修复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减少汞污染地区水稻Oryza sativa甲基汞富集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水稻秸秆为制备生物质炭的原料,通过筛分法制备不同粒径(<0.5、0.5~1.0、1.0~2.0 mm)的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利用元素分析仪、比表面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仪分析不同生物质炭的结构特征变化,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粒径生物质炭对水稻甲基汞富集的影响。  结果  ①随着粒径的减小,生物质炭的表面形貌变化明显,生物质炭比表面积增大,孔隙增多, C—O、—OH和—COO含氧官能团强度增加。②与对照相比,3种粒径生物质炭的施入均降低了土壤中甲基汞的生物有效性,水稻各组织中甲基汞富集量减少,其中小粒径生物质炭的降低效果最佳,添加粒径<0.5 mm的生物质炭组精米中的甲基汞质量分数降低了47.01%。③生物质炭的施入增大了水稻根际土壤甲基汞质量分数,且这种正向促进作用随着生物质炭粒径的减小而更加明显。  结论  生物质炭粒径的减小能够增强其在汞污染稻田土壤中的修复能力,减少水稻对甲基汞的积累,降低甲基汞暴露风险。图5表1参34
植物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物(ESCRT)调控逆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李娟, 曹岳英伦, 施林娟, 陈笔慧, 谭雅薇, 高燕丽, 曹文瀚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66
[摘要](54) [HTML](46) [PDF](11)
摘要:
逆境胁迫是导致全球农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植物受到胁迫时,细胞内蛋白质运输途径需要迅速调整,以确保与应激反应相关的货物分子能通过内膜系统被正确递送到效应位点。真核生物的内膜系统由多种细胞器构成,这些细胞器在有序调控下被准确而高效地生成,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物(ESCRT)参与调控液泡前体/多囊泡体的生物学发生过程,并促使了泛素化蛋白从内吞体到液泡的运输过程。本研究重点概述了ESCRT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ESCRT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ESCRT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干旱、盐胁迫)和先天免疫中的调控作用。探究ESCRT如何特异性识别并调控逆境胁迫响应蛋白,将有助于构建更为精准的ESCRT介导逆境响应的分子调控网络。图2表1参70。
竹龄和竹秆纵向部位对簕竹材性及纤维性能的影响
闫实, 杨正勇, 周晓剑, 陈新义, 杨杰芳, 贺磊, 黄慧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86
[摘要](30) [HTML](13) [PDF](5)
摘要:
  目的  研究竹龄及竹秆纵向部位对簕竹Bambusa blumeana材性及纤维性能的影响,为簕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  通过范式洗涤法、纤维离析与显微观察、碱煮法对竹龄(1、2、3、4 a)和竹秆纵向部位(基部、中部、梢部)的簕竹密度、纤维形态、化学组分、力学性能、纤维束拉伸性能进行性能分析。  结果  随竹龄的增长,簕竹的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木质素质量分数、拉伸强度、顺纹抗剪强度随之增大,纤维素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竹龄为2、3、4 a的簕竹,其竹秆不同纵向部位的平均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簕竹的纤维形态受竹秆纵向部位的影响较为明显。簕竹竹秆纵向部位基部至梢部,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木质素质量分数、抗弯强度、顺纹抗剪强度及纤维束拉伸强度和模量均增大,纤维素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竹龄和竹秆纵向部位对半纤维质量分数、苯醇抽提物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  结论  簕竹纤维性能优良,在纤维化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簕竹不同竹龄及竹秆纵向部位性能差异显著,其中竹龄为3和4 a的簕材可作为加工开发的优先选取材料。图5表3参40
木质素磺酸钠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李钧洋, 霍丽竹, 龚著祥, 许浩, 王宇轩, 郭超飞, 杨雪娟, 罗锡平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85
[摘要](32) [HTML](5) [PDF](4)
摘要:
  目的  以木质素磺酸钠(SLS)为原料,制备胺化改性的木质素磺酸钠以及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胺化木质素磺酸钠复合材料,考察它们作为吸附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方法  木质素磺酸钠与甲醛、二乙烯三胺经曼尼希反应制得胺化木质素磺酸钠(ASLS),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吸附剂的表面官能团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刚果红起始质量浓度、ASLS用量、溶液pH、吸附时间等对材料吸附效果的影响;探究ASLS的吸附动力学和循环再生性能。制备富含醌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AQ-COF),对比ASLS、AQ-COF、AQ-COF/ASLS材料对刚果红的吸附效果。  结果  FTIR和SEM表征结果显示:木质素磺酸钠成功胺化,ASLS与AQ-COF复合后自组装成棒状纳米结构。ASLS吸附结果表明:刚果红起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1,ASLS用量为70 mg,pH为1~5时,吸附率达95%以上,并在8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30 mg ASLS中添加少量AQ-COF (2 mg),复合吸附剂吸附率可达80%以上。  结论  胺化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对刚果红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具有优秀的再生性能,可以作为刚果红的优良吸附剂;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AQ-COF与ASLS复合制备的复合吸附剂可以提升ASLS对刚果红的吸附能力,表明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在刚果红吸附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图9表2参25
暗影饰皮夜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李妍, 舒金平, 华克达, 张亚波, 应玥, 张威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38
[摘要](42) [HTML](8) [PDF](9)
摘要:
  目的  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害虫暗影饰皮夜蛾Garella ruficirr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并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其在夜蛾科Noctuidae中的分类地位,为探索夜蛾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演化进程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从头组装获取暗影饰皮夜蛾的线粒体基因组,并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联合构建了夜蛾科5个属、12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分析暗影饰皮夜蛾在夜蛾科中的系统发育地位。  结果  暗影饰皮夜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共为15 294 bp,其中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以及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典型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即A+T富含区,该区域的A+T含量为80.53%,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暗影饰皮夜蛾的基因排列顺序为trnM-trnI-trnQ,与包括夜蛾科昆虫在内的大多数鳞翅目昆虫基因排列次序相符。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全部为ATN。22个tRNA基因中除trnS1的DHU臂缺失,其余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对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发现:夜蛾科5个属之间,Garella与皮夜蛾属Nycteola亲缘关系最近,与饰夜蛾属Pseudoips亲缘关系最远。  结论  暗影饰皮夜蛾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出现了基因重排的现象,系统发育关系支持暗影饰皮夜蛾和Garella musculana聚为1个分支。图4表4参47
滇中坡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对等高反坡阶整地的响应
王润柳, 刘欣艺, 徐其静, 侯磊, 王克勤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45
[摘要](25) [HTML](8) [PDF](3)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等高反坡阶整地对退化坡林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揭示该措施生态修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  以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迤者小流域的退化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坡林地为对象,设置等高反坡阶整地1 a样地(1 a)和10 a样地(10 a),以原状坡面(ck)为对照,比较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酶活性在反坡阶的阶上和阶下及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和30~40 cm)的分布差异。  结果  ①等高反坡阶整地显著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P<0.05),碳、氮、磷等养分提升达15.3%~236.2%,阶下高于阶上,表层土壤(0~10 cm)增加最明显。②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10 a样地显著高于ck (P<0.05),4种酶活性提升范围在3.7%~587.5%,阶下仍高于阶上,表层土壤酶活性提升显著(P<0.05)。③冗余分析显示:等高反坡阶整地后土壤养分对酶活性的累积解释贡献率升高,ck、1和10 a样地分别为68.0%、88.0%和92.7%;反坡阶整地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正相关关系提高,相关系数范围和达极显著性组数(P<0.01)由ck的0.26~0.99和1组,增至10 a样地的0.78~1.00和15组。  结论  退化坡林地实施等高反坡阶整地后,可促进土壤养分蓄积,激发土壤酶活性,增加两者在土壤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中的配合度,最终改善土壤质量。图4表1参3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黄众基, 朱镕一, 荆凤鸽, 俞倩, 赵光武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14
[摘要](19) [HTML](8) [PDF](3)
摘要:
  目的  种子活力的高低与作物出苗性能、群体质量、产量和品质潜力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稻米品质性状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揭示种子活力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并筛选出优质水稻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方法  以12个常规粳稻和12个杂交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不同发芽条件下的种子活力及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质量分数、蛋白质质量分数等品质指标,并分析其差异性与相关性,探究种子活力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结果  不同水稻类型和品种间的种子活力和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品质优的品种在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中‘沈农702’‘沈农9816’‘两优0367’‘Y两优900’‘晶两优华占’的发芽指数为23.8~27.2,活力指数为2.8~3.7,糙米率为79.0%~82.7%,整精米率为54.4%~66.0%,与其他水稻品种相比,种子活力较高,品质较好。稻米品质与活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整精米率与活力指数相关度在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中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结论  水稻种子活力高的品种具有更好的稻米品质,综合各指标,‘沈农9816’‘沈农702’‘两优0367’‘晶两优华占’‘Y两优900’可推广种植和应用。表4参32
潜热通量缺失数据插补方法比较研究
杨强, 李鑫豪, 杜韬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26
[摘要](24) [HTML](5) [PDF](3)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  方法  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样法、线性回归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对FLE缺失数据(0.5 h数据中随机剔除)进行插补,分析实测FLE、插补FLE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结果  3种插补结果均低估了实测FLE,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插补值最接近实测值(决定系数R2=0.40)。实测FLE与空气温度(Ta)、饱和水汽压差(DVP)间均呈指数关系。边缘分布抽样法插补FLETaDVP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FLE,然而3种插补方法都不同程度改变了FLETaDVP的敏感性。  结论  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插补结果与实测值最接近,边缘分布抽样法的结果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值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因此未来研究应依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插补方法。图5表1参41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帽儿山森林多源LAI产品重建及融合校正方法
包塔娜, 范文义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01
[摘要](18) [HTML](9) [PDF](3)
摘要:
  目的  现有叶面积指数(LAI)产品大多存在分辨率低、数据异常和精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某些应用需求。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多源LAI数据的融合方法,以减少不同来源数据的差异并提高产品精度。  方法  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区域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的MODIS、VIIRS和PROBA-V 的LAI产品,利用多年LAI数据作为先验知识建立LAI背景库修正低质量数据,对3种LAI数据集进行混合像元分解的降尺度处理,基于Sentinel-2反射率产品耦合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算法、LAI动态模型和辐射传输模型进行数据同化,最后对同化后的3种LAI数据进行赋权融合,使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评价。  结果  在阔叶林,同化后的MODIS、VIIRS和PROBA-V LAI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6和0.62,比原始数据提升了0.57、0.52和0.5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7、0.31和0.14,比原始数据减小了1.23、1.69和1.06。在针叶林,同化后的MODIS、VIIRS和PROBA-V LAI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49和0.56,比原始数据提升了0.52、0.30和0.4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4、0.28和0.19,比原始数据减小了1.22、0.67和1.35。通过融合方法,阔叶林LAI和针叶林LA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6,比同化后数据的相关性更高;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5和0.13,比同化后数据的误差更小。  结论  通过数据同化提升了3种LAI产品精度,融合后LAI较同化后单一LAI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图4表2参30
晋西黄土区典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各层次化学计量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
詹紫馨, 冯天骄, 梅柏寒, 王平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48
[摘要](37) [HTML](10) [PDF](5)
摘要:
  目的  植被恢复是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评估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明晰林地植被与土壤的化学元素计量和分布特征,这对合理开展植被恢复类型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选取晋西黄土区4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分别测定乔木层的树枝、树叶、树干、树皮、树根和灌木层、草本层的地上、地下部分以及0~100 cm土壤各层的碳、氮、磷质量分数,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差法、冗余分析法等分析植被恢复类型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结果  ①相比其他植被恢复类型,辽东栎天然林样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最高,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8.62±0.78)、(5.91±0.18)和(3.65±0.36)、(3.54±0.25) t·hm−2。②辽东栎天然林草本层碳质量分数最高,为(552.90±19.33) g·kg−1,氮质量分数最低,为(10.36±0.30) g·kg−1。③植物与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辽东栎天然林的土壤碳磷比最高,为15.22±0.28,而刺槐人工林土壤碳磷比最低,为8.28±0.26。④Mantel Test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土壤和植被中的养分相关关系显著(P<0.05),然而在辽东栎天然林中两者相关性相对较小,而且辽东栎天然林的乔木层对土壤和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弱。  结论  近自然造林可以提高植被多样性,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图5表2参41
梁山慈竹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魏亚楠, 龚明贵, 白娜, 苏佳杰, 姜霞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98
[摘要](40) [HTML](11) [PDF](3)
摘要:
  目的  探究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形式,分析影响梁山慈竹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原因,并确定最优密码子,为竹亚科 Bambusoideae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根据GenBank登录号MZ681865.156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下载85条梁山慈竹叶绿体基因序列,利用CodonW、CUSP及R语言软件分析有效密码子数(ENC)、适应指数(CAI)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等指标,对RSCU进行对应性分析,并根据ENC和RSCU对密码子进行排序。  结果  梁山慈竹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比率(GC比率)平均为39.48%,且GC1(47.69%)>GC2(39.70%)>GC3(31.05%),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U结尾;ENC多数在35以上,CAI为16.6%,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plot分析表明:影响梁山慈竹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共有GCA、GCU、UUC及GGU等18个密码子被鉴定为梁山慈竹叶绿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  结论  自然选择是梁山慈竹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并筛选出梁山慈竹叶绿体基因组有GCU、GAU以及GGU等18个最优密码子。图5表5参30
不同绿化树种对镉的富集特征
李业庆, 郑叶, 魏奕博, 王丹, 李烜桢, 范国强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30
[摘要](48) [HTML](13) [PDF](6)
摘要:
  目的  树木对重金属具有富集能力,但是目前对其积累特征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树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的推广应用。探讨5种绿化树种对镉的富集特征。  方法  分析了镉污染土壤上栽植的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楸树Catalpa bungei、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黑杨Populus nigra 和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树木不同部位对镉的富集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树木对镉的积累总量。  结果  供试树木对镉均具有一定的积累能力,单株树木对镉的积累量为43.01~886.28 mg·株−1,其中垂柳对镉的积累总量最大,达到886.28 mg·株−1;其次是黑杨,达到392.51 mg·株−1。不同树种不同部位对镉的富集能力也不同,泡桐、楸树、悬铃木、黑杨和垂柳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7~0.56、0.10~1.24、0.06~1.04、0.32~1.58、0.06~0.97。其中黑杨多数部位(除茎皮外)的富集系数均大于其他树木。所有树木根皮、茎皮和枝皮的镉质量分数均显著(P<0.05)大于其对应的根材、茎材和枝材。所有树木不同部位镉质量分数与土壤镉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树木主要将镉积累到枝部和茎部,其中泡桐、楸树和悬铃木主要积累在枝部,黑杨和垂柳主要积累在茎部。此外,黑杨和垂柳具有较高的镉积累量,是今后中国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首选树种。图5表2参23
山区县域乡村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王杰, 郑国全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78
[摘要](46) [HTML](13) [PDF](3)
摘要:
  目的  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探索提升不同地域类型乡村空间活力的具体路径,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泰顺县为研究对象,从乡村生活、生态、生产活力3个维度系统构建乡村空间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研究乡村空间活力发展的空间差异,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各乡(镇)主导活力和短板活力,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提升路径。  结果  ①泰顺县乡村空间活力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总体呈“局部高值,北高南低”,大部分乡(镇)的活力水平比较低;各项子系统活力不尽相同,乡村生活、生态、生产空间活力分别呈现“局部低值,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局部突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以主导活力和短板活力为划分原则,将泰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主导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四大类,并根据不同地域类型提出活力提升策略:综合发展型应高效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对弱的对点帮扶,联合活化,推进泰顺县乡村空间活力的跨越式提升;主导发展型应发挥自身优势活力整合协调其他活力;极化发展型应在提升主导活力的基础上重点考虑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补齐短板活力;欠缺发展型应深入挖潜文化、生态等核心资源,明确发展定位。  结论  泰顺县乡村活力水平整体较低,各乡(镇)也有不同的优劣势,体现了活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提出差异化提升路径以期对泰顺县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图2表3参25
树种重要值、树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氨基糖的影响
黄海燕, 唐慧敏, 金鹭, 施宇, 宋晓倩, 陈嘉琦, 贺海升, 张衷华, 唐中华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27
[摘要](49) [HTML](8) [PDF](7)
摘要:
  目的  土壤氨基糖是土壤微生物死亡残体的特异性标志物,对土壤碳、氮固存有重要作用。探究树种多样性和优势树种重要值对土壤氨基糖的影响机制。  方法  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为研究样地,采取0~20 cm的表层土壤,测定土壤葡萄糖(Glu)、土壤半乳糖(Gal)、土壤胞壁酸(Mur)及土壤总氨基糖 (TA)质量分数,计算样地内树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树种重要值,通过相关分析、冗余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研究确定影响土壤氨基糖的主要因素及其贡献程度。  结果  ①土壤葡萄糖、土壤半乳糖、土壤胞壁酸、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P<0.05);②土壤葡萄糖、土壤半乳糖、土壤胞壁酸、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 mukdensis重要值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葡萄糖、土壤半乳糖、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重要值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葡萄糖、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重要值均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半乳糖、土壤胞壁酸、土壤总氨基糖质量分数与梣叶槭Acer negund重要值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发现:黑皮油松、蒙古栎不利于氨基糖积累,而黄檗、梣叶槭、金银忍冬、胡桃楸有利于土壤氨基糖的积累。③方差分解分析表明:树种重要值对土壤氨基糖质量分数变化的贡献程度(35.4%)显著高于树种多样性(6.4%)和土壤理化性质(17.2%)。  结论  通过增加梣叶槭、金银忍冬、黄檗和胡桃楸等树种来为维持较高的树种多样性,能更好地促进人工林土壤氨基糖的积累,进而改善土壤碳氮固存能力。图2表7参24
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吕文强, 董天燕, 白富文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22
[摘要](47) [HTML](12) [PDF](3)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石灰性土壤二氧化碳(CO2)排放通量对该区频繁发生的干湿交替的响应规律。  方法  以喀斯特农田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2种干湿交替强度(模拟降水量为10和25 mm),以干湿交替循环周期10 d为1个循环过程,研究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结果  干湿交替强度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总CO2排放量(P<0.05)。在2种干湿交替强度下,随着水分施加,土壤CO2排放通量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对于10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不同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然而,对于25 mm降水干湿交替强度,大多数循环周期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和土壤总CO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干湿交替多重周期作用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CO2排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断降低。  结论  干湿交替强度和干湿交替过程是影响喀斯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重要因素。图5表1参64
宁夏罗山松阿扁叶蜂幼虫发生的关键影响因子
兰珍珍, 王新谱, 施兴文, 董川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81
[摘要](65) [HTML](12) [PDF](11)
摘要:
  目的  研究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幼虫的发生与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关系,筛选影响松阿扁叶蜂幼虫发生的关键因子。  方法  2022—2023年,在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阿扁叶蜂主要发生区域设立21块样地,调查松阿扁叶蜂幼虫虫口密度和林分因子及立地因子。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松阿扁叶蜂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的关键因子;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得出松阿扁叶蜂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与关键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  逐步回归法筛选出草本盖度、冠幅、郁闭度和坡位是影响松阿扁叶蜂幼虫发生的关键因子。根据关键因子建立了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的线性预测方程。筛选出的4个关键因子中,草本盖度和坡位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冠幅和郁闭度对松阿扁叶蜂幼虫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结论  松阿扁叶蜂幼虫在林下草本盖度低、林分郁闭度和冠幅大的上坡位林地易发生。建议将这些林地作为防治重点区域,调整位于上坡位的林木草本盖度至0.3以上,冠幅至2.5 m以下,郁闭度至0.7以下,实现对宁夏罗山松阿扁叶蜂幼虫种群数量的生态控制。图5表3参39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
孟雪源, 陈刚, 郑志元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6
[摘要](94) [HTML](21) [PDF](9)
摘要:
  目的  研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用地结构转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对编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调整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参考价值。  方法  利用安徽省太湖县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在600 m×600 m格网尺度下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定量,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聚集特征与冷热点分异规律。  结果  ①2000—2020年太湖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的速度总体缓慢,建设用地增长了1.43%,耕地减少了1.00%,草地、林地、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高于0,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构正处于成长期;③20 a来,太湖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水域和林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的贡献率最高;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呈正相关,以低-低聚集区和高-高聚集区为主,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集聚的相关度也随之增加。从冷热点分布状况看,太湖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在总体上呈现“中热北冷,南部冷热分异明显”的分布特征。  结论  太湖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需要关注水体面积保护与南部建设用地扩张两者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加强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的提升。图4表7参31
丹参SmJRB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金鑫, 李珅, 郑子桢, 周伟, 廖望仪, 开国银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14
[摘要](90) [HTML](17) [PDF](18)
摘要:
  目的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材。解析丹参药效物质合成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能为丹参优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比较转录组挖掘获得响应甲基茉莉酸(MeJA)诱导的转录因子SmJRB2。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获得该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SmJRB2基因的组织表达和MeJA诱导表达特征;基于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丹参遗传转化技术对SmJRB2基因的功能进行鉴定。  结果  SmJRB2共编码501个氨基酸,属于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MYC类转录因子。SmJRB2基因在丹参叶片和主根中的表达量最高。SmJRB2基因强烈响应MeJA的诱导, 诱导4 h时表达量最高。超表达SmJRB2促进丹参酮的积累,抑制表达SmJRB2基因则降低丹参酮的合成。  结论  SmJRB2是丹参酮代谢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图8表1参40
木本植物形成层活动的分子调控机制
叶青青, 周明兵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73
[摘要](156) [HTML](41) [PDF](12)
摘要:
维管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负责诸多生长和发育过程,在木材生产上也起重要作用。开展木本植物形成层活动的内部分子机理研究,对木本植物径向生长和林木生物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深度成像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技术是一种前沿研究方向,数学建模和仿真结合实时成像在模拟形成层生长和潜在的分子过程中有重要应用前景。基于该技术,总结了当前形成层活动分子层面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植物形成层活动的分子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形成层活动受到植物激素信号的调控;②转录因子、肽受体信号调控形成层活动;③形成层活动受到受体激酶信号的调控。主要结论为:WOX4、WOX14、HB4、HB7、HB8、ANT等正向调控树木形成层活动,可作为木材增粗育种转基因的首选。未来通过计算机模型剖析形成层内细胞间通信联系,能够更全面地解析木本植物维管形成层发育分子机制。表3 参68
2024年41卷3期
封面
2024 年 3 期封面
2024, 41(3).
[摘要](80) [PDF](30)
摘要:
目次
2024 年 3 期目次
2024, 41(3): 1-2.
[摘要](71) [HTML](28) [PDF](8)
摘要:
香榧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专题(特邀主编:吴家胜,宋丽丽)
纳米复合膜对香榧坚果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影响
胡渊渊, 鲍俊俊, 蔡晓郡, 周小妹, 杨大鹏, 宋丽丽
2024, 41(3): 447-4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7
[摘要](183) [HTML](47) [PDF](39)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纳米复合膜包装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籽在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开发香榧等其他坚果的新型包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提取精油后的香榧假种皮残渣和香榧精油为原料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为包装原材料,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香榧储藏期的氧化试验,设置2种包装形式[直接涂膜:对照(ck)和纳米复合膜液(Coating);成膜袋装:塑料袋包装(PE)和纳米复合膜袋包装(Film)],测定各处理下0~6周储藏过程中香榧籽失质量率、酸价、碘值、皂化值、脂氧合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茴香胺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  结果  ①储藏4~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PE处理(P<0.05)。②储藏5~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脂氧化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PE处理。③PCA分析显示:储藏1~6周,Coating与Film处理的香榧籽之间无明显的分离,但它们与PE、ck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分离。  结论  新型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无论是直接涂层还是成膜包装,均可显著延缓储藏香榧籽的油脂酸败,使其保持较好的油脂品质。图6参36
香榧种实充实期叶面施肥对种实品质的影响
郝琪淳, 谢吉全, 戴文圣, 李柯豫, 俞晨良, 喻卫武
2024, 41(3): 457-46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94
[摘要](268) [HTML](75) [PDF](38)
摘要:
  目的  以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种实充实期补肥作为切入点,研究香榧种实的外观性状、营养品质、元素质量分数、花芽分化、膨大坐果等,以期为补充树体营养及提高种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6—8月香榧种实充实期,施用清水作为对照,并喷施7种商品叶面肥进行处理(氨基酸水溶肥、黄腐酸水溶肥、活力钾水溶肥、高力钙水溶肥、液体硼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大量元素水溶肥),测定香榧种实外形、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粗蛋白质量分数、淀粉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成花强度等指标,分析施肥对香榧种实品质的影响。  结果  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和大量元素水溶肥能显著(P<0.05)增加香榧种实的核形指数、单核质量、出核率、仁型指数、单仁质量,显著(P<0.05)降低淀粉质量分数,明显提高油脂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及成花强度,其中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单核质量较对照提高9.8%,淀粉质量分数较对照减少1.9%;大量元素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单仁质量、油脂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增加9.5%、11.9%、15.9%。同时,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对香榧种实金松酸相对含量起到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较对照增加15.9%;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香榧种实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对照显著(P<0.05)增加4.2%。此外,高力钙水溶肥对香榧种实出仁率、成花强度和坐果率具有促进作用,较对照分别提高3.3%、17.1%和10.9%;活力钾水溶肥较对照显著(P<0.05)提高香榧种实蛋白质质量分数13.6%。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品质综合评分最高。  结论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香榧种实品质的作用存在差异,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效果最佳,高力钙水溶肥、大量元素水溶肥次之。图3表5参29
树形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和种实品质的影响
马爽, 索金伟, 成豪, 胡渊渊, 喻卫武, 宋丽丽, 吴家胜
2024, 41(3): 467-47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8
[摘要](74) [HTML](11) [PDF](14)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树形调整对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树冠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的影响,阐明不同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处理下香榧种实中碳水化合物、油脂等变化规律,揭示树形调整对香榧种实品质的影响,为香榧树形培养、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设置不同骨干枝数目和骨干枝开张角度单因素和交互处理试验,测定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速率,分析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变化。  结果  骨干枝开张角度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60°处理下5—9月香榧树冠中层和下层的光照强度显著增加(P<0.05),7月树冠中层光照强度最高达到40 klx,但80°开张角度则会降低树冠光照强度。同时,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的交互处理下,5、7和9月香榧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提高(P<0.05)。碳水化合物检测发现,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N3-A60°和N4-A60°)处理下香榧种实中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5月香榧种实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分别达到609.05和576.63 mg·g−1。树形调整也显著促进了香榧种实中可溶性蛋白和油脂的积累(P<0.05)。  结论  树形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能力和种实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处理最佳。图2表7参38
雌雄香榧嫩枝扦插生根及响应干旱的生理差异
汪小荣, 邱红, 张启香, 吴家胜, 娄和强
2024, 41(3): 478-4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71
[摘要](96) [HTML](27) [PDF](9)
摘要:
  目的  探究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雌雄植株的生根差异和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差异,为香榧抗干旱种质资源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香榧新生雌雄株枝条为材料,比较两者夏季扦插生根差异,对生根状况较一致的香榧雌雄株施加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处理,比较不同时间下香榧雌雄株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和活性氧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  结果  夏季扦插的香榧雄株成活率普遍高于雌株,雌雄株扦插的最佳时间不同,与7和8月相比,6月扦插的香榧雌株成活率和生根率更高,侧根数更多,而8月扦插的香榧雄株较6和7月的成活率和生根率更高,侧根数更多。在扦插相同时间下,雄株的成活率和生根率均高于雌株。干旱胁迫引起香榧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并扰乱其渗透调节功能和活性氧代谢平衡。在干旱胁迫下,与雄株相比,雌株具有更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较低的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质量摩尔浓度。  结论  夏季扦插的香榧雄株比雌株具有更高的扦插成活率。干旱胁迫下,香榧雌株能够更好地利用抗氧化系统来减少干旱胁迫引起的活性氧积累和细胞损伤,从而使香榧雌株比雄株更耐干旱。图4表1参28
研究论文
蚯蚓活动对毛竹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肖清凡, 肖向前, 邱裕丰, 卜爱爱, 雷刚, 陈有超, 蔡春菊, 唐荣贵, 蔡延江
2024, 41(3): 486-49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69
[摘要](92) [HTML](27) [PDF](10)
摘要:
  目的  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方法  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蚯蚓(MBLE)为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段采集并分析土壤释放的CO2,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  结果  蚯蚓活动极显著增加了20.3%的毛竹生物量(P<0.01),其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敏感。试验前期(<51 d),MBLE处理与MB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后期(>51 d),MBLE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MBL处理(P<0.05),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较MBL处理仅增加4.5%。此时,MBL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较MBLE处理高25.2%。土壤碳质量分数对蚯蚓活动的响应同样随时间变化敏感。MBLE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前68 d均低于MBL处理,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提高了15.2% (P<0.05);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5%、8.5%和10.6%;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极显著降低了26.3% (P<0.01)。  结论  蚯蚓活动可促进毛竹生长,增加毛竹林土壤碳质量分数,并在试验结束时降低土壤CO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图3表2参47
硅肥和生物质炭添加对毛竹林土壤活性硅组分的影响
王佳雨, 朱玲姣, 黄程鹏, 姜培坤, 查强威, 陈林海
2024, 41(3): 496-50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66
[摘要](112) [HTML](29) [PDF](12)
摘要:
  目的  探究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人工林土壤水溶性硅、生物可利用硅、有机结合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无定形硅(生物成因和成土成因)、总硅质量分数的影响;分析土壤水溶性硅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和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遵循析因试验设计,共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S0B0)、施用硅肥450 kg·hm−2 (S1B0)、施用生物质炭10 t·hm−2 (S0B1)、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S1B1)。  结果  硅肥提高毛竹林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硅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生物质炭增加无定形硅库(主效应)。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提高了土壤水溶性硅。硅肥、生物质炭添加和土层深度均改变土壤活性硅组成,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2)。此外,硅肥添加可直接和间接提高土壤水溶性硅,介导土壤硅组分之间转化,并提高土壤活性硅库容。生物质炭添加提高土壤水溶性硅积累,一方面增加植物源硅,另一方面提高土壤pH,提高成土成因无定形硅质量分数,调控土壤硅在各组分分布。  结论  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促进了毛竹人工林土壤活性硅的积累,并改变了其相互转化,但其转化路径存在不同。图4表5参41
生物质炭配施有机物料对红壤碳组分及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章磊, 徐祎萌, 白美霞, 周燕, 秦华, 徐秋芳, 陈俊辉
2024, 41(3): 506-51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68
[摘要](171) [HTML](22) [PDF](27)
摘要:
  目的  分析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探明微生物的碳氮磷元素限制特征,为提升红壤有机碳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有机物料对照(ck)、玉米Zea mays秸秆单施、羊粪单施及其分别与生物质炭(玉米秸秆炭)配施等6个处理。试验开始2 a后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碳氮磷循环相关碱解酶活性和氧化酶活性。  结果  与单施秸秆和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质量分数(P<0.05),提高了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及惰性碳组分质量分数,降低了有机碳活性指数。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O)活性(P<0.05);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羊粪配施处理显著降低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50.9%、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32.1%、NAG活性45.3%、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40.0% (P<0.05)。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HOX)活性28.6%和PERO活性22.2%,但对其他酶的活性无影响。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配施秸秆降低了向量长度;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配施羊粪对酶化学计量比、向量长度及向量角度均无显著影响。PERO和PHOX与土壤惰性碳质量分数、碳氮比、碳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惰性碳质量分数、碳氮比和碳磷比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子。  结论  与有机物料单施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可以更好地提高旱地红壤养分和惰性碳组分质量分数,降低有机碳分解酶活性,缓解碳磷限制,可作为改善红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提高碳汇能力的有效措施。图2表3参 44
北京市通州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孙经宇, 孙向阳, 李素艳, 王晨晨, 岳宗伟
2024, 41(3): 517-52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35
[摘要](130) [HTML](26) [PDF](15)
摘要:
  目的  北京市通州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本研究对通州区绿地土壤开展重金属调查,进行源解析和风险评价,评判现阶段的绿地利用是否符合清洁安全的要求并提出重金属风险防控建议。  方法  采集并测定研究区6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pH值及镉(Cd)、铬(Cr)、铅(Pb)、铜(Cu)、锌(Zn)、砷(As)和汞(Hg)等7种重金属全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等方法进行源解析;采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  结果  研究区土壤中Cd、Cr、Pb、Hg、As、Cu和Zn等7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0.53、47.87、11.95、0.25、6.71、4.64、51.21 mg·kg−1,所有点位的重金属质量分数均没有超过GB 15618—20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主成分分析表明:Cd、Pb、Hg、As受人为源影响,主要来自煤炭燃烧、交通、工业和农业活动污染;Zn受自然源影响,和土壤母质有关;Cu和Cr受混合来源影响,来自土壤母质和农业活动污染。根据受体模型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源解析,发现在表层有一定累积的Cd大部分来自人为源(92%);Hg分别来自工业源(29%)、燃煤和交通源(17%)、农业源(13%),还有35%的未知源,推测未知源可能是混合源。对绿地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显示Cd和Hg有较高生态风险响应。研究区综合潜在风险值大部分处于轻微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有少量点位处于重度生态风险。  结论  通州区绿地土壤整体风险等级处于中低风险,引起风险的主要重金属元素为Cd和Hg,二者是生态风险优先控制元素,可从燃煤、交通和工业排放方面进行控制。图5表4参32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青海省雪豹潜在适宜生境的影响
王祥福, 李愿会, 王维枫, 孙杰杰, 王倩, 董文婷, 王荣女, 杨娅琪
2024, 41(3): 526-53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59
[摘要](77) [HTML](20) [PDF](10)
摘要:
  目的  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高寒山地珍稀动物适宜生境变化,对探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山地珍稀动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方法  选取对雪豹 Panthera uncia分布可能存在影响的22个环境变量,分别利用200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代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运用最大熵模型 (MaxEnt) 模拟雪豹适生区的分布变化,并对未来RCP 4.5和RCP 8.5等2种气候情景下2050年的雪豹潜在适宜生境进行模拟。  结果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前,雪豹在青海省的高适生区面积为11.79万 km2,中适生区面积为11.96万 km2,低适生区面积为22.96万 km2,总适宜性分布面积为46.71万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4.7%)。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后,雪豹的高、中、低适生区分别为11.78、11.77、24.14万 km2,总适生区面积共增加到了47.69万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6.0%)。未来场景模拟结果显示:至2050年,青海省雪豹适宜生境总体上呈现出收缩聚拢的趋势,其高、中、低适宜生境面积相较于2020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适宜生境在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分别减少0.14和0.72万 km2,而中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0.32和0.49万 km2  结论  相比2000年,202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雪豹适宜生境略有增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并未导致雪豹适宜生境的明显扩张。气候变暖可能对雪豹的适宜生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加强雪豹活动监测,提前制定气候变化下雪豹等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策略。表3参42
天目山不同海拔大蛾类种群多样性及时间动态
胡瑞祺, 方卫军, 王义平
2024, 41(3): 535-54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69
[摘要](122) [HTML](34) [PDF](12)
摘要:
  目的  阐明浙江天目山大蛾类种群在不同海拔上的关系以及时间动态变化,为天目山昆虫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灯诱法,于2022年5—8月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大蛾类昆虫进行采集,并对大蛾类种群及时间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  共采集大蛾类昆虫3 367只,隶属25科269种。优势类群为尺蛾科Geometridae、草螟科Crambidae、天蛾科Sphingidae和夜蛾科Noctuidae。在海拔600~1 200 m内,大蛾类种群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总体呈正相关。在海拔600~1 200 m梯度上,大蛾类的种-多度曲线趋向对数正态分布,其余海拔梯度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7月的大蛾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稳定性较强。  结论  天目山的大蛾类种群对时间敏感,5—8月大蛾类物种和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大蛾类种群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中低海拔梯度间的相似性系数呈中等相似和极相似水平。图3表4参20
新疆天山云杉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及种子萌发特性
赵鑫, 陈虹, 赵善超, 陈兵权, 郭来珍, 周昊亮
2024, 41(3): 542-54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2
[摘要](56) [HTML](15) [PDF](9)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疆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和种子萌发状况,为预测森林群落的演替趋势,并为保护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林场设置3块面积为1 hm2天然林永久固定监测样地,采用机械布局的方法以10 m×10 m的样方为单位,在样方中心设置1个种子雨收集器,每个样地共100个收集器。采用方差/均值(Cx)、负二项指数(K)、聚集度指标(I)、Cassie R M指标(CA)等4种空间分布类型评价方法判别种子雨空间分布状态。此外,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别测定种子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  结果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散种量较高;2022年的种子雨总量极显著高于2021年的种子雨总量;Cx为2 047.01、K为1.02、I为2 046.01、CA为0.99,4个指标均显示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各样地高峰期的天山云杉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初始期和末尾期的天山云杉种子千粒重;而种子雨初始期和高峰期的种子平均发芽势与平均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末尾期的种子的平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率。  结论  天山云杉种子的散种量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且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落种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此时种子质量最大,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图5表1参29
山西西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辛鹏程, 魏天兴, 陈宇轩, 于欢, 沙国良, 郭鑫, 任康
2024, 41(3): 549-5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73
[摘要](74) [HTML](23) [PDF](6)
摘要:
  目的  研究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  方法  选取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为研究对象,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为对照,分析不同林分植物叶、枝、根,凋落物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  结果  ①典型林分的乔木各器官碳(C)、氮(N)、磷(P)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叶、枝、根,与C相比,各器官间N、P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大;油松各器官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叶、根、凋落物和土壤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具有较好的固氮作用。②刺槐叶C/N和C/P显著低于其他林分(P<0.05),叶N/P为14~16,其他林分叶N/P均低于14;凋落物N/P低于25,分解受N元素限制;③典型林分的植物各器官C、N与凋落物C、N显著正相关(P<0.05),而P与凋落物和土壤P无显著相关性;土壤C与凋落物C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凋落物N呈显著正相关(P<0.05);凋落物C/N、C/P与土壤C/N、C/P、N/P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生长发育和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N元素限制。刺槐具有良好的固氮作用且生长速率较快,在该地区人工林植被恢复中可着重选择和保护。图3表1参30
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
叶子霖, 窦啸文, 汤孟平
2024, 41(3): 557-56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46
[摘要](114) [HTML](20) [PDF](14)
摘要:
  目的  研究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更新因子与土壤因子、地形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再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不同土壤、地形因子间林木更新的差异性,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来定量描述林木更新与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更新树种为79种,其中优势树种为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润楠Machilus pingii、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榧树Torreya grandis、山胡椒Lindera glauca、柃木Eurya japonica、豹皮樟Litsea coreana。②速效钾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海拔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质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速效钾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不同等级坡向和速效钾的更新树种总株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等级坡度和有机质的更新树种种数有显著差异(P<0.05)。④在以更新树种总株数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中,速效钾、海拔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  结论  在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中,海拔、坡度、坡向、有机质和速效钾对林木的更新产生显著影响。图3表5参49
毛竹ICE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王书伟, 周明兵
2024, 41(3): 568-57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45
[摘要](134) [HTML](26) [PDF](11)
摘要:
  目的  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ICE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分析,找出响应毛竹抗寒关键家族成员,研究毛竹ICE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遗传转化,为提高毛竹抗寒性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毛竹ICE基因家族成员,并对4、0、−2 ℃低温处理0(对照)、0.5、1.0、24.0、48.0 h的毛竹生理指标和ICE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结果  共鉴定了4个毛竹ICE基因。保守结构域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eICE基因结构高度相似。系统发育关系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PeICE基因与水稻Oryza sativa亲缘关系更近,同时存在大量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活性氧自由基(ROS)染色发现随着处理时间增长,ROS染色逐渐加深,但是其0 ℃处理24.0 h、−2 ℃处理1.0 h后染色逐渐减弱。脯氨酸(Pro)质量摩尔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示:4和0 ℃条件下,Pro质量摩尔浓度和SOD活性整体增加,但−2 ℃时低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示:在3个低温处理下均增加。ICE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4、0 ℃处理时PeICE表达量整体增加,且都以PeICE3 增量最明显;而−2 ℃处理下PeICE 整体表达量水平低于对照。  结论  随着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增强,毛竹受到的损伤不断增强,其内酶活系统以及ICE基因积极响应低温胁迫,其中,PeICE3对低温胁迫最为敏感,但在−2 ℃时,ICE基因表达量并未增加,推测该基因家族响应了寒冷胁迫而非冷冻胁迫。图7表1参42
重瓣榆叶梅全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段春燕, 王晓凌
2024, 41(3): 577-5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9
[摘要](104) [HTML](22) [PDF](5)
摘要:
  目的  对重瓣榆叶梅 Prunus triloba ‘Multiplex’ 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探究其系统发育位置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成特点。  方法  以重瓣榆叶梅叶片为材料,采用2×CTAB法提取叶绿体DNA,利用Illumina NovaSeq 平台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组装、注释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联合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数据,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重瓣榆叶梅系统进化关系。  结果  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 157 827 bp,NCBI登录号 MT937181,其结构为经典的四分体结构,由1个大单拷贝区域(LSC),1个小单拷贝区域(SSC)及反向重复区域(IRa/IRb)构成,其序列长度分别为86 032、19 023、26 386 bp。GC和AT的总占比分别为36.80%和63.20%。重瓣榆叶梅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注释到132个基因,包括tRNA基因、编码蛋白基因、rRNA基因,分别为37、87、8个。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 26 678个密码子和236个符合条件的SSR位点。SSR 位点中A/T碱基占优势,碱基偏好性十分明显。  结论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重瓣榆叶梅和榆叶梅P. triloba 聚合成一分支结构,与同属植物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亲缘关系较近。图4表4参26
换锦花LsMYB7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郑正权, 赵梦婧, 高燕会
2024, 41(3): 586-59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68
[摘要](49) [HTML](7) [PDF](3)
摘要: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从换锦花花瓣中克隆获得花色苷形成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LsMYB7基因对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  结果  克隆到1条长951 bp的 LsMYB7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LsMYB7蛋白含有2个R2和R3结构域,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sMYB7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S22亚族基因聚为一类;LsMYB7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在不同花发育阶段和不同花色无性系中,LsMYB7基因表达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主要在败花期和花色苷含量较高的H1无性系中表达;LsMYB7基因沉默后,换锦花花瓣明显变短,颜色变深,且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等花色苷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  结论  LsMYB7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S22亚族,通过正向调控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花色苷积累。图9表1参31
10年生香椿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种源变异及选择
沈汉, 郑成忠, 邱勇斌, 汪清华, 华克达, 缪强, 范艳如, 姜景民, 韦一, 刘军
2024, 41(3): 597-60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1
[摘要](64) [HTML](18) [PDF](12)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10年生香椿Toona sinensis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种源变异,揭示不同性状在地理种源上的变异规律,并进行种源区划及优良种源选择。  方法  以浙江开化县林场的10年生香椿种源林为试材,测定其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材积、树干圆满度和树冠圆满度,获取各种源生态环境因子,进行方差、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计算广义遗传力、综合选择指数和遗传增益,阐明生长和形质性状地理变异模式及与产地生态因子关系。  结果  树高、胸径、树干圆满度和材积存在极显著(P<0.01)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和材积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种源胸径与冠幅、枝下高和材积之间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胸径与产地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日最低气温和最干燥季节日平均气温等显著(P<0.05)正相关。根据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香椿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种源区,并筛选出3个优良种源,分别为元谋、恩施和太和。  结论  10年生香椿种源间差异显著,并且树高、胸径、材积等性状存在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变异规律,对其进行选择时胸径是主要的遗传改良性状,可为材用型香椿良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图3表6参25
罗田县板栗品种授粉配置研究
魏振宇, 张龙, 李爱华, 余昕, 李寄凡, 程一鸣, 刘文静, 陈艳清, 桂爱琴, 舒常庆
2024, 41(3): 606-61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37
[摘要](84) [HTML](12) [PDF](5)
摘要:
  目的  筛选湖北省罗田县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种高产优质的授粉组合。  方法  选用‘桂花香’ ‘Guihuaxiang’、‘八月红’‘Bayuehong’、‘六月暴’‘Liuyuebao’、‘乌壳栗’‘Wukeli’、‘玫瑰红’‘Meiguihong’、‘浅刺大板栗’‘Qiancidabanli’等6个罗田县栽培的板栗品种,在花期相遇的基础上,设计22个授粉组合,开展品种授粉配置试验,对各授粉组合的授粉结实性和果实性状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  异交显著降低了空苞率,除‘乌壳栗’外,各品种的异交空苞率均低于自交。异交显著提高了成果率(P<0.05),除‘乌壳栗’外,各品种的自交成果率均低于50%。授粉品种对各品种的刺苞性状、坚果性状、种仁的蛋白质和淀粉质量分数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成果率、果实性状等指标及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各品种的成果率高、果实品质较好的授粉组合(♀×♂)是: ‘桂花香’ב八月红’、‘八月红’ב六月暴’、‘六月暴’ב桂花香’、‘六月暴’ב八月红’、‘乌壳栗’ב六月暴’、 ‘玫瑰红’ב浅刺大板栗’、‘浅刺大板栗’ב桂花香’、‘浅刺大板栗’ב乌壳栗’。  结论  合理进行品种授粉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罗田板栗品种的果实空苞率,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实现高产优质栽培。图3表5参26
遮光对单叶铁线莲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子航, 陶丽, 侴天泽, 杨晗曦, 刘志高, 俞慧婷, 申亚梅
2024, 41(3): 615-6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8
[摘要](53) [HTML](11) [PDF](5)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叶铁线莲Clematis henryi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单叶铁线莲的引种栽培和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以3年生单叶铁线莲扦插苗为研究材料,设置遮光率为0 (ck)、80% (T1)、60% (T2)、50% (T3)和40% (T4) 5种光照处理,研究不同遮光强度对单叶铁线莲植株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结果  ①遮光处理显著增加植株分蘖数量、节数和节间距(P<0.05),T1处理的分蘖数和节数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3.0%和24.3%,T1、T2、T3处理的节间距分别高于对照27.5%、8.4%和32.1%,T3处理的生物量最高,高于对照36.7%;②遮光处理极显著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减少丙二醛(MDA)的产生(P<0.01),T1处理的MDA质量摩尔浓度最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于30 d达最大值(11.2 mg·g−1);③叶绿素a和叶绿素b质量浓度不断增加,60 d时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T1处理的叶绿素总量于30 d时达最大值(2.28 mg·L−1),为对照的3.9倍;④随遮光强度由高到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同时2种酶的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步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相反。  结论  单叶铁线莲有较强耐阴性,50%~60%的光照强度可显著促进枝和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高观赏价值。夏季栽培单叶铁线莲应选择适宜的遮光环境,保障植株的健康生长。图3表4参30
东京四照花嫩枝扦插繁殖及生根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袁振安, 杜文婷, 刘国华, 毛霞, 洑香香
2024, 41(3): 624-63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57
[摘要](75) [HTML](9) [PDF](2)
摘要:
  目的  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基质和生长阶段对东京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 subsp. tonkinensis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东京四照花的繁殖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生根粉1号(ABT-1)、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质量浓度(100、300和500 mg·L−1)和浸泡时间(30、60和180 min)进行正交设计,采用4种扦插基质[蛭石(S1)、河沙(S2)、V(泥炭土)∶V(蛭石)∶V(珍珠岩)=2∶2∶1(S3)和V(泥炭土)∶V(黄土)=1∶1(S4)],在不同生长阶段(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嫩枝扦插,统计分析各生根指标,测定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质量分数和相关生根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  ①东京四照花插穗生根类型以皮部生根为主,占总生根数的58.60%。②在正交试验中,300 mg·L−1IAA浸泡30 min处理生根率最高(77.78%)。③在扦插基质中,S3基质中插穗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82.22%和19.34)。④在生长阶段试验中,生长中期插穗生根率最高(82.22%)。⑤相较于对照,IAA处理有效促进了插穗体内的养分消耗,提高了氧化酶的活性。⑥相关分析表明:生根率与根原基诱导和愈伤形成期间内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在生长中期采制的穗条通过300 mg·L−1IAA浸泡30 min,扦插在S3基质中,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分别可达82.22%和19.34。图2表7参30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憩者场所感知与环境行为对健康效益评估的影响
朱晋立, 林笑秋, 邵宏睿, 李文枭, 董建文, 郑宇
2024, 41(3): 634-64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34
[摘要](128) [HTML](31) [PDF](9)
摘要:
  目的  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是探究游憩者与环境交互所形成的结果,与景观知觉的构建紧密联系,对于探讨森林公园与游憩者健康影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游憩者场所感知与环境行为视角探讨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内在转化机制。  方法  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样地,结合游憩者“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视角,构建景观知觉、场所依恋、环境行为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四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结果  ①自然属性感知、设施属性感知、文化属性感知、空间属性感知是构成景观知觉的主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777、0.696、0.743、0.755,景观知觉对场所依恋有显著影响,影响效应达74.4%;②景观知觉能显著影响环境行为水平,直接影响效应达39.8%,间接影响效应达44.3%,场所依恋是两者影响关系中的中介变量。③景观知觉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30.2%的直接影响效应,并通过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的中介作用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50.9%的间接影响效应。  结论  通过结构关系模型检验分析,揭示了游憩者在森林公园中的健康恢复是“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系。后续可结合媒体大数据以及科学的人体健康测定器材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图1表6参 30
纤维素/SiO2润滑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楼高波, 刘丽娜, 傅深渊, 李亮, 曹森科, 程型国
2024, 41(3): 644-65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92
[摘要](71) [HTML](10) [PDF](5)
摘要:
  目的  旨在以可再生的天然纤维素为稠化剂制备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润滑脂产品。  方法  分别以纯纤维素、气相二氧化硅(SiO2)以及纤维素/SiO2为稠化剂制备了3组稠度等级为2#的润滑脂产品,并对其进行了锥入度测试、滴点测试、分油率测试、流变性能测试以及摩擦学性能测试。  结果  SiO2表面的硅羟基与纤维素羟基可以发生氢键作用,改善了润滑脂的理化性质、流变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理化性质方面:相较于纤维素润滑脂和SiO2润滑脂,纤维素/SiO2润滑脂具有较低的分油率,胶体安定性得到提高,并且在327 ℃时出现了滴点,改善了SiO2润滑脂在高温下易失去流动性的缺点。流变特性方面:纤维素/SiO2润滑脂的黏温性能和抗剪切能力较SiO2润滑脂得到了提高,且剪切破坏后的结构恢复速度更快,结构体系更加稳定。摩擦学性能方面:纤维素/SiO2润滑脂相较于纤维素润滑脂和SiO2润滑脂,其减摩性能得到了提高,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  结论  获得了具有实用前景的纤维素基润滑脂,符合国家低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图7表2参32
木塑复合材料3DP设备微滴喷射过程仿真及关键参数研究
刘子昕, 王琦, 闫承琳, 王鑫旭, 李晓旭
2024, 41(3): 651-65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11
[摘要](87) [HTML](32) [PDF](8)
摘要:
  目的  以自主研发的木塑复合材料三维打印与胶黏(3DP)微滴喷射系统为基础,开展紫外线固化黏结剂(UV胶)微滴喷射过程的研究,优化喷射系统工艺参数和阀体结构参数,为木塑复合材料3DP工艺液滴铺展渗透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对喷射阀撞针的位移特征、UV胶的流变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了影响木塑复合材料3DP设备微滴喷射过程的喷射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微滴喷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微滴喷射过程中UV胶在喷嘴处速度、压力和质量流率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喷射参数对微滴喷射过程的影响规律。选取撞针速度、喷嘴直径、供胶压力为自变量,以液滴成形质量和主液滴速度为评价指标,开展仿真试验求解优化参数组。  结果  单因素试验得到了撞针速度0.3~0.9 m·s−1,喷嘴直径0.10~0.20 mm,供胶压力0.1~0.3 MPa,阀座锥角120°~130°的合理喷射参数范围。正交试验得到了喷嘴直径是影响液滴质量的显著因素,供胶压力是影响液滴速度的显著因素,并获得最优的喷射参数组合为喷嘴直径0.10 mm,撞针速度0.9 m·s−1,供胶压力0.1 MPa、阀座锥角130°。  结论  建立了基于木塑复合材料3DP微滴喷射过程的VOF有限元模型,完成了喷射参数对微滴喷射影响的研究,获得了最优的喷射参数组合。图8表4参17
文献综述
土壤二氧化碳及氧化亚氮排放对毛竹扩张的响应及机制
余雅迪, 张茜, 王皓, 白健, 赖晓琴, 罗来聪, 王书丽, 张令
2024, 41(3): 659-66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1
[摘要](136) [HTML](31) [PDF](13)
摘要: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完成生长。由于其特殊的繁殖方式及强大的扩张能力,许多邻近原生林被毛竹扩张形成混交林,逐渐演变为毛竹纯林。毛竹扩张对原生生态系统影响不断加剧,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导致土壤碳氮输入和转化失衡,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2)是2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土壤是与CO2及N2O排放相关的重要碳氮库,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共同决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毛竹扩张面积不断增大,导致扩张区域内土壤环境不断发生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2O和CO2排放。毛竹扩张后土壤pH升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土壤碳氮增加。毛竹扩张对土壤CO2排放具有促进作用,扩张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且通过调节氨氧化古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和 N2O还原酶基因等N2O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影响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N2O排放。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其内在机制,为扩张毛竹林科学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支持。参79

双月刊,创刊于1984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农林大学

主编:沈希

编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电话:0571-63732749

E-mail:zlxb@zafu.edu.cn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


微店购买


淘宝购买


元宇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