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罗建 郑维列 邢震 边巴多吉

罗建, 郑维列, 邢震, 边巴多吉. 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275-280.
引用本文: 罗建, 郑维列, 邢震, 边巴多吉. 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275-280.
LUO Jian, ZHENG Wei-lie, XING Zhen, BIANBA Dorgyi.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plant resources of Mila mountains in Tibe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4, 21(3): 275-280.
Citation: LUO Jian, ZHENG Wei-lie, XING Zhen, BIANBA Dorgyi.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plant resources of Mila mountains in Tibe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4, 21(3): 275-280.

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基金项目: 

十五 国家科学技术部攻关计划重大项目(2002BA516A-1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罗建(1973-), 男, 重庆市人, 助理研究员, 从事植物学研究。E-mail: luojian-sh@sohu.com
    通信作者: 罗建(1973-), 男, 重庆市人, 助理研究员, 从事植物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Q949.9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plant resources of Mila mountains in Tibet

Funds: 

十五 国家科学技术部攻关计划重大项目(2002BA516A-1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50
  • HTML全文浏览量:  295
  • PDF下载量:  16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8-18
  • 修回日期:  2004-04-28
  • 刊出日期:  2004-09-20

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基金项目:

    十五 国家科学技术部攻关计划重大项目(2002BA516A-16)

    作者简介:

    罗建(1973-), 男, 重庆市人, 助理研究员, 从事植物学研究。E-mail: luojian-sh@sohu.com

    通信作者: 罗建(1973-), 男, 重庆市人, 助理研究员, 从事植物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Q949.9

摘要: 为深入研究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多样性, 对该区植物资源作了系统调查。西藏米拉山区有维管植物86 科324 属765 种, 其中蕨类植物15 科20 属37 种, 裸子植物有3 科7 属12 种。种类组成趋向于集中在少数科内, 区系优势现象明显, 反映出米拉山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和区系的过渡性。根据植物的用途, 将米拉山区的植物资源分为11 类, 并提出了该区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措施。图1 表2 参12

English Abstract

罗建, 郑维列, 邢震, 边巴多吉. 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275-280.
引用本文: 罗建, 郑维列, 邢震, 边巴多吉. 西藏米拉山区植物资源特征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275-280.
LUO Jian, ZHENG Wei-lie, XING Zhen, BIANBA Dorgyi.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plant resources of Mila mountains in Tibe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4, 21(3): 275-280.
Citation: LUO Jian, ZHENG Wei-lie, XING Zhen, BIANBA Dorgyi.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plant resources of Mila mountains in Tibe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4, 21(3): 275-28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