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338
摘要:
目的 卫星遥感是目前作物物候监测的主要手段,具有监测面积大、数据获取便捷等多重优点,但用于精准观测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回访周期较长,而且易受大气、云雾等不利条件的影响,这使得在高分辨率时序作物物候检测的数据稀疏,无法在变化较快的作物生长期提供足够的影像。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以期提高时间序列监测的准确性,更好地实现物候的精准检测。 方法 以水田和旱田为研究样地,探索结合生成式图像处理技术的时序遥感数据填补方法,用于影像重建的轻量化超分辨率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并以重建数据为基础进行作物生长季密集时序监测与物候提取。 结果 ①在影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方面,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结构相似性指数(structural similarity,SSIM)和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 PSNR)分别达到了0.834和28.69,相较于目前的主流方法可以更好地重建异源遥感数据;②时序重建后,2个样地的遥感影像的重访周期分别由6.40、6.63 d降至5.70、5.88 d,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0 m;③4种平滑方法的物候提取结果,与原始数据提取结果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优于目前广泛用于时序填补的基于插值的方法。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填补卫星影像时间序列,增强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并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精准作物物候监测。图9表3参2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324
摘要: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的树木骨架提取方法,实现高精度和高还原度的树木三维重建。 方法 针对分割后的单株树木点云,首先采用希尔伯特曲线进行下采样和降噪处理,以提高计算效率并去除噪声。在完成枝叶分离并获得完整枝干点云后,应用语义拉普拉斯收缩算法提取树木的初始骨架。最后通过树枝平滑技术对骨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高保真、拓扑正确的树木骨架结构。 结果 相比传统方法,该方法提取的骨架节点数平均高出12.3%,点云间隔精度平均提升42.0%,达到0.011~0.021 m。该方法在拓扑完整性和细节保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结合树枝平滑优化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骨架的连续性和自然形态。 结论 该方法能够有效克服传统骨架提取算法的局限性,鲁棒性和准确性显著提升,可为植物表型分析、树木长势评估等应用提供高保真的树木骨架数据支撑。图7表4参2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325
摘要:
目的 针对植物病害识别中大规模标注数据依赖性强、新病害适应性差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提升小样本方法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能力,为小样本病害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小样本转换器(few-shot transformer)和监督式掩码知识蒸馏的增强型上下文感知知识蒸馏框架(ECKD),构建包含教师网络与学生网络的协同结构,并结合全局特征对齐、局部特征对齐和监督式掩码图像建模视图策略,引入通道注意力残差模块和上下文感知模块,设计新型ViT-EC编码器以增强模型的特征提取与语义理解能力。基于PlantVillage数据集,采用原型分类器进行5-way 1-shot和5-way 5-shot的小样本任务评估。 结果 在5-way 1-shot和5-way 5-shot小样本任务中,ECKD的原型分类器平均准确率分别达74.98%和88.28%,在多个小样本任务上明显优于现有的主流方法。消融实验表明:注意力残差模块、上下文感知模块和监督式掩码图像建模视图策略对性能有正向贡献,在数据不完整场景下能增强模型对全局语义的理解与局部特征的重建能力。 结论 ECKD通过多视图增强策略与知识蒸馏机制的融合,有效缓解了植物病害中小样本的识别难题,提升了识别的精度和模型的稳定性。该方法为农业智能感知系统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推广潜力。图8表4参29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77
摘要:
目的 水稻Oryza sativa品质改良已成为中国现代育种研究的核心课题。解析相关基因对稻米蛋白质、淀粉及蒸煮食味特性的调控作用,对稻米品质改良的遗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3个粳稻品种‘武运粳30’‘Wuyungeng 30’、‘南粳9108’‘Nangeng 9108’、‘扬粳158’‘Yanggeng 158’胚乳中高效表达的OsAAP13基因(LOC_Os04g39489)进行了敲除,构建了相应的突变体。综合测定农艺性状、蛋白质与淀粉质量分数及食味值,结合多遗传背景验证基因功能。 结果 OsAAP13在花后第5天的种子中表达较强。农艺性状及稻米理化特性测定发现:OsAAP13敲除并未影响水稻的主要农艺性状,但显著降低了稻米中总蛋白质量分数(7.8%~15.8%)及部分组分蛋白质量分数(球蛋白5.5%~21.1%和谷蛋白9.0%~15.8%);总淀粉质量分数在各突变体中有一定上升(2.1%~8.7%),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4.0%~6.9%);突变体米饭食味测定表明:稻米适口性获得了有效改善(2.9%~11.6%)。 结论 敲除OsAAP13可在保证水稻品种优良农艺性状的基础上,有效改良稻米多个理化指标并改善稻米食味值,为未来水稻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图5表2参31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213
摘要:
目的 明确辽宁省宽甸县月季Rosa chinensis枯枝病的病原菌种类,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药剂,为此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对该病害开展致病性试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碳氮源培养基、pH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在烧伤接种处理下,分离获得的纯菌株R1007使月季枝条发病,并从发病枝条中再次分离到该菌株。R1007形态学特征与榆生丛赤壳Nectria ulmicola基本一致,Blast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中R1007与榆生丛赤壳的模式菌株CFCC52117表现出极高的亲缘性;单因素试验表明:菌株R1007在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浸粉、pH7.17和温度为25 ℃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供试药剂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338 8 mg·L−1。 结论 引起月季枯枝病的病原菌为榆生丛赤壳,该病原菌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浸粉,最佳生长pH为7.17,温度为25 ℃,可用多菌灵作为防治月季枯枝病的潜在药剂。图5表2参2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18
摘要:
目的 栅锈菌属Melampsora病原菌引起的杨树Populus spp.叶锈病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杨树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目的是明确辽宁省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基地杨树叶锈病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物种多样性,为东北地区杨树叶锈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 于2024年10月在辽宁省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基地和辽宁省杨树研究所共采集到39份杨树叶锈病样本。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发生在两地的杨树叶锈病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同时提取病原菌的基因组DNA,基于rDNA ITS和28S测序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结果 在39个病原菌中,36份被鉴定为松杨栅锈菌M. laricis-populina,2份为北美栅锈菌M. medusae,1份为山杨栅锈菌M. populnea。其中,北美栅锈菌是中国重要的对外检疫有害生物,本次检测为在中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 结论 此次共发现3种栅锈菌属病原菌,并首次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北美栅锈菌。图6表2参3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26
摘要:
目的 探究铁基改性提升生物质炭对砷[As(Ⅲ)]吸附固定能力的潜力与机制,构建有效的固碳控砷体系。 方法 以大宗园林废弃物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为生物质炭原材料,采用批量吸附实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原始生物质炭(FMB)、氯化铁改性生物质炭(FC-FMB)、硫酸铁改性生物质炭(FS-FMB)和聚合硫酸铁改性生物质炭(PFS-FMB)的结构性质及其对水溶液中As(Ⅲ)的吸附性能和作用机制。 结果 铁基改性有效提升了生物质炭的比表面积,增幅达3.36~4.22倍,且改性生物质炭表面富含更多官能团,铁氧化物成功负载在生物质炭表面。pH为5时,PFS-FMB对As(Ⅲ)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1.16%,高于其他类型生物质炭。As(Ⅲ)的吸附过程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4种生物质炭对As(Ⅲ)的最大吸附容量从大到小依次为:PFS-FMB (13.53 mg·g−1)、FS-FMB (6.36 mg·g−1)、FC-FMB (3.11 mg·g−1)、FMB (1.29 mg·g−1)。铁基改性生物质炭对As(Ⅲ)以化学吸附为主,通过表面络合形式实现,吸附机制为砷氧阴离子与铁氧化物的配位作用以及表面羟基官能团的络合作用。 结论 铁基改性生物质炭是一种高效的As吸附剂,其中PFS-FMB展现出最佳的吸附性能。图9表3参5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253
摘要:
目的 生物质炭因其碳封存与土壤改良功能,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保产减排措施。对生物质炭的环境与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合中国稻田系统的多源数据,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结合Meta分析评估生物质炭对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和固碳能力的影响,并且开展亚组分析,展示了其他变量对生物质炭效应的影响。同时,基于净环境经济效益,纳入了作物产量收益、环境效益、农业成本和环境损耗,系统量化了生物质炭投入的环境经济效益。 结果 生物质炭施用可提高12.8%的作物产量与30.5%的土壤固碳速率,并提升净环境经济效益值,但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生物质炭种类和施肥管理对其效应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结论 在稻田种植中添加生物质炭不仅能通过改善土壤固碳能力间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而且也显著提高了净环境经济效益。图6表2参2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67
摘要:
目的 极限梯度提升树(XGBoost)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模型在梯度提升决策树框架下各具优势,系统对比两者在土壤异养呼吸估算中的性能差异,有助于深入挖掘梯度提升机在生态系统碳通量预测中的潜力,并推动该类模型在大尺度碳循环模拟中的优化应用。 方法 基于全球土壤呼吸数据库(SRDB),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异养呼吸及环境因子数据库,利用XGBoost和LightGBM 2种梯度提升机模型对2000—2023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进行估算与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的空间分布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①2个模型均展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测试集决定系数(R2)均为0.91],XGBoost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较强的拟合能力,LightGBM模型则在测试集上能够更好地控制误差。②在2000—2023年,XGBoost与LightGBM模型估算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年平均值分别为299.57和294.60 g·m−2·a−1,年际变化幅度分别为19.51和32.43 g·m−2·a−1。③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异养呼吸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土壤性质和叶面积指数影响。这一空间异质性反映了土壤异养呼吸对环境变化的不同响应。 结论 梯度提升机模型在大尺度土壤异养呼吸建模与预测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捕捉土壤异养呼吸的时空变化特征,展现出较强的预测能力。图4表3参33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42
摘要:
广义蓼属植物包括蓼科Polygonaceae多个属的1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在中国南北方地区均有分布,具有重要的药用、生态和经济价值。随着天然药物及生态资源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广义蓼属植物因资源丰富、化学成分多样及生物活性广泛,逐渐成为植物资源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围绕广义蓼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代表性物种、多样化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药理活性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何首乌P. multiflorum、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萹蓄P. aviculare、血三七P. amplexicaule、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s等12个代表性种。当前广义蓼属植物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向:①化学成分的提取与结构解析,已发现了大量黄酮类、酚酸类、蒽醌类、萜类及糖苷类等活性物质;②药理作用的实验验证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广义蓼属植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降血糖及神经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活性;③传统药用功能的现代研究与临床转化,如何首乌在抗衰老领域的潜力,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应用等;④生态功能及资源应用探索,部分种类显示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修复潜力。综上,广义蓼属植物具有广阔的基础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阐明广义蓼属植物药效物质的靶向筛选及机制,结合分子生物学与组学技术推动功能基因及合成途径解析,同时关注广义蓼属植物在生态修复、绿色农业及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参80
广义蓼属植物包括蓼科Polygonaceae多个属的1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在中国南北方地区均有分布,具有重要的药用、生态和经济价值。随着天然药物及生态资源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广义蓼属植物因资源丰富、化学成分多样及生物活性广泛,逐渐成为植物资源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围绕广义蓼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代表性物种、多样化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药理活性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何首乌P. multiflorum、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萹蓄P. aviculare、血三七P. amplexicaule、木蓼Atraphaxis frutescens等12个代表性种。当前广义蓼属植物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向:①化学成分的提取与结构解析,已发现了大量黄酮类、酚酸类、蒽醌类、萜类及糖苷类等活性物质;②药理作用的实验验证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广义蓼属植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降血糖及神经保护等方面具有显著活性;③传统药用功能的现代研究与临床转化,如何首乌在抗衰老领域的潜力,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应用等;④生态功能及资源应用探索,部分种类显示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与修复潜力。综上,广义蓼属植物具有广阔的基础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阐明广义蓼属植物药效物质的靶向筛选及机制,结合分子生物学与组学技术推动功能基因及合成途径解析,同时关注广义蓼属植物在生态修复、绿色农业及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参8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20
摘要:
目的 作为镰刀菌属Fusarium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效应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ZEN)可广泛污染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农作物,在谷物类食品和饲料中较为常见。因具有慢性、免疫和生殖毒性,建立ZEN高灵敏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暴露评估和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通过制备ZEN完全抗原-纳米磁珠复合物和生物素标记的ZEN单克隆抗体,并基于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建立ZEN高灵敏酶联免疫检测法(MNPs-ELISA)。 结果 建立的MNPs-ELISA对ZEN检测下限(10%抑制质量浓度,IC10)达0.05 ng·mL−1,定量检测区间(20%~80%抑制质量浓度,IC20~IC80) 为0.08~1.04 ng·mL−1,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0.29 ng·mL−1,与其他常见真菌毒素几乎无交叉反应。加标回收率高且稳定性好,对天然污染样本中ZEN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一致性较好。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MNPs-ELISA可满足对谷物和饲料样本中ZEN的快速定量检测,适用于基层检验机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样本进行ZEN的筛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图7表4参26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22
摘要:
目的 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水分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开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动态研究,旨在为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策略。 方法 在2023年生长季(5—9月),以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灌木林(黄刺玫Rosa xanthina)、草地(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果园(苹果Malus pumila)、农田(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180 cm)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的定位监测。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使用最优分割法划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层次。 结果 生长季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21.06%)、灌木林(17.88%)、草地(15.17%)、果园(15.02%)、乔木林(13.29%)。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将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强变异层、中等变异层以及弱变异层。草地和乔木林地的垂直层次一致,强变异层为0~10 cm土层,中等变异层为10~10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100~180 cm土层。灌木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140 cm土层,深度范围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80 cm土层,深度范围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层垂直变异不同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100~180 cm土层变异性最强,中等变异层为0~2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20~100 cm土层。 结论 土壤水分动态受降水、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工程措施综合影响。在开展植被恢复时,应重点关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图4表2参3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60
摘要: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全球环境问题。农业生产中排放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农业大国,由于耕地有限,粮食需求量大,且地形种类丰富、气候多样,产生了多种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轮作模式。研究表明:轮作模式通过土壤管理、灌溉和施肥策略显著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轮作因水分管理导致较高的CH4排放,小麦-玉米Zea mays轮作因频繁耕作增加了N2O排放。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部分机制,但关于轮作模式长期效应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作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综述了水旱轮作、旱地轮作等常见轮作模式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参考。参106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全球环境问题。农业生产中排放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农业大国,由于耕地有限,粮食需求量大,且地形种类丰富、气候多样,产生了多种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轮作模式。研究表明:轮作模式通过土壤管理、灌溉和施肥策略显著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轮作因水分管理导致较高的CH4排放,小麦-玉米Zea mays轮作因频繁耕作增加了N2O排放。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部分机制,但关于轮作模式长期效应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作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综述了水旱轮作、旱地轮作等常见轮作模式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参考。参106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64
摘要:
目的 林区环境通常具有丰富的纹理和不均匀的光照条件,这导致传统的导向式快速旋转二进制描述符(ORB)图像特征点提取方法在提取树干和树枝等重要特征的过程中面临挑战。通过对现有算法的研究和改进,解决林区复杂纹理环境下ORB特征点提取的问题。 方法 引入全局局部对比度受限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图像增强技术,以改善林地特征点提取的效果。同时,探讨灰度共生矩阵(GLCM)在纹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其对特征点筛选的影响,从而使特征点的提取更聚焦于树干和树枝的特征。通过这些方法的结合,力求提升特征点的响应值及数量,进而增强特征提取的整体性能。 结果 经过图像增强后,特征点响应值的中位数从98上升至113,均值则从99.27上升至112.05;经过GLCM纹理分析处理后,树干和树枝的特征点数量分别提升约5.78%和5.08%,而草地的特征点比例则下降至约4.88%。 结论 本方法在林区复杂环境中展现了良好的适应性,不仅提高了特征点提取的准确性,还为后续的林区图像分析奠定了基础。图4表2参2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89
摘要:
目的 探究城郊森林公园游憩者健康效益感知的驱动机制,为优化公园建设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以浙江省湖州市梁希森林公园为例,结合问卷调查与地理探测器技术,构建“动机-属性-效益”分析框架,解析动机因素与个人属性对健康效益的非线性作用规律。 结果 ①动机因子对健康效益感知的解释力显著高于个人属性,关系强化动机作用最强,其次为虚拟绿地暴露与网络环保公益参与;②动机与健康效益呈非线性关联,新奇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呈倒U型曲线,自然动机与关系强化动机呈线性关系;③个人属性中,性别、年龄等虽独立影响弱,但与动机交互后产生非线性增强效应。 结论 城郊森林公园健康效益感知受多维度动机系统驱动,具有阈值效应与空间异质性特征。虚拟环境暴露通过认知迁移机制强化现实场景疗愈效果,线上线下的行为耦合是提升资源集约化利用效能的关键路径。图1表4参32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12
摘要:
目的 研究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对玉米Zea mays生长、光合产物的地下分配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究玉米应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及对根际土壤碳动态的影响。 方法 采用根箱栽培法,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种植玉米,测定并分析土壤、根系、根系分泌物、植株样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相关指标。 结果 高磷增加了玉米叶片磷质量分数,促进了玉米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增加了总根系分泌物可溶性碳的分泌,提高了根际几丁质酶、葡萄糖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并显著提高了根际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的相对丰度(P<0.05)。低磷条件下,丛枝菌根的侵染率和易提取态球囊霉素蛋白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高磷条件(P<0.05)。 结论 低磷提高了玉米的菌根侵染率和根系分泌物的分泌效率,促进了R策略微生物的生长和根际球囊霉素蛋白的质量分数。高磷条件下,玉米根际的几丁质酶、葡萄糖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更高,这些酶活性与K策略微生物相对丰度成正相关关系。图5参32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08
摘要:
目的 花色苷是决定植物花色的重要成分,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在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下游发挥作用,将不稳定的花色素转变为稳定的花色苷。通过分析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 LsUFGT1基因功能,为进一步解析换锦花花瓣呈色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基因克隆、逆转录PCR、染色体步移法、组织化学染色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LsUFGT1基因和其启动子序列的功能。 结果 ①获得长1 632 bp的LsUFGT1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 398 bp,编码465个氨基酸;LsUFGT1与水仙 Narcissus natatorium NtUFGT1同源性最高,达60.57%。② LsUFGT1表达量与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小花苞时期表达量最高,在粉瓣和蓝瓣中表达量差异不显著。③ 获得的LsUFGT1启动子序列长1 184 bp,含MYB结合位点、光响应、激素响应及逆境胁迫响应等顺式作用元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β-葡萄糖苷酶(GUS)染色结果表明LsUFGT1启动子区域具有启动子活性。④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LsMYB4和LsMYB5能够显著抑制LsUFGT1启动子活性(P<0.05)。 结论 LsMYB4和LsMYB5直接结合LsUFGT1启动子反向调控换锦花花色苷的积累。图9表2参3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94
摘要:
目的 基于南麂列岛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了解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整体概况,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层与方案层,构建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开发潜力进行综合排序。 结果 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综合评价模型从资源价值、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生态学特性3个方面,对药用功效(C1)、药用部位(C2)、药用类别(C3)、利用程度(C4)、群落地位(C5)、频度(C6)、生活型(C7)、水分生态型(C8)以及生态习性(C9)等9个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估,将89科275属382种野生药用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野生药用植物[综合药用价值估量值(hA)>4.04]有137种;二级野生药用植物(3.08<hA≤4.04)有171种;三级野生药用植物(hA≤3.08)有74种。 结论 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可优先选择陀螺紫菀Aster turbinatus、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小苦荬Ixeridium dentatum等药用植物进行开发利用,而对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叉唇角盘兰Herminium lanceum、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等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图1表3参32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08
摘要:
目的 探究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青皮还田的分解过程、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土壤代谢物质的影响,为薄壳山核桃青皮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春晖山选取1块平整的试验样地,以薄壳山核桃‘金华’‘Jinhua’青皮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青皮不还田)、地表覆盖和埋深(10 cm) 3种处理,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为期2 a青皮不同还田深度的分解特征研究,隔3个月对分解袋中剩余青皮的质量和养分质量分数及土壤理化性质和代谢物质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 ①在2 a分解期内,埋深处理的青皮分解速率始终快于地表覆盖,2种处理下的薄壳山核桃青皮总有机碳和磷表现为富集-淋溶模式,氮表现为富集模式,钾表现为净释放模式。②在2 a分解期内,对照处理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高于地表覆盖和埋深处理,埋深处理的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高于地表覆盖;地表覆盖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大于埋深处理,地表覆盖处理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小于埋深处理。③同一时期地表覆盖和埋深处理之间的土壤代谢物质差异较小,不同分解时期差异较大。将青皮分解第12个月与第9个月的土样进行相比,青皮分解第18个月与第12个月的土样进行相比,均筛选出54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嘧啶代谢、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等22条代谢通路中。 结论 薄壳山核桃青皮在分解第9个月时养分流失较少,且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产生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代谢物质,是对土壤肥力产生积极影响的最佳时期。图8表3参2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25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叶铁线莲Clematis henryi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光合响应机制,为单叶铁线莲的引种栽培和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3—10月,以3年生单叶铁线莲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设置82%(T1)、61%(T2)、53%(T3)、43%(T4)和0%(全光照,对照)5种遮光处理,研究不同遮光度对单叶铁线莲植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结果 T1和T2处理在夏季有助于保持单叶铁线莲植株叶色浓绿,促进叶面积、节间距、叶片干质量、含水量的增加(两者均值分别是对照的2.17、1.43、6.60和1.51倍);在促进叶片海绵组织扩展(两者均值是对照的1.28倍)的同时抑制了栅栏组织生长(两者均值是对照的0.76倍)。遮光度低于61%(T2)处理的植株叶片发黄、皱缩。 6—8月,伴随着光强和温度的不断提升,T1、T2和T3处理的植株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由“单峰”曲线转变为“双峰”曲线,叶片通过“光合午休”保护光合系统,同时采取降低光补偿点(PLC,三者均值是对照的81.72%)和暗呼吸速率(RD,三者均值是对照的67.70%),提高光能利用率,适应低光环境。通过稳定初始荧光(Fo)、电子传递速率(RET)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的变化,保持PSⅡ的光化学效率。与此同时,T4和对照植株的光合系统受到强光、高温的过度胁迫,光合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呈现无规律的变化。进入10月后,T1、T2和T3处理的植株生长、光合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较T4恢复得更快。 结论 单叶铁线莲具有较强的耐荫性,遮光处理可促进枝叶的生长,夏季栽培应设置61%~82%的遮光环境,避免高温、强光对光合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保障植株健康生长。单叶铁线莲的耐荫性将有效扩展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的园林应用范围,为林下、北侧阳台和室内空间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更多选择。图2表4参32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90
摘要:
目的 分析西南高山峡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不同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演变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CLCD)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碳储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2、2042、2052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结合InVEST模型评估未来不同情境下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规律。 结果 ①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均占总面积的44%以上,土地利用转移集中在林地、耕地、草地。②2002—2022年西南高山峡谷区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产水量降低,碳储量增加,生境质量增加,土壤保持量降低。③2032—2052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平均值都有所增加,耕地保护发展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平均值都有所降低,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降低,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增加。 结论 西南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区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多,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但大量雪域和未利用地也导致产水量、土壤保持量都降低。图9参39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06
摘要:
目的 水体氮污染依然是当前流域水环境的首要威胁。太湖流域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但目前流域水质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因此探究太湖流域水体氮素特征,可对流域水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太湖上游重要水源区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浙江省安吉县水文站1956—2023年的降雨观测数据及2016—2023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该区降雨在不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探究研究区水体氮素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明确西苕溪流域水库型水源地水体氮素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结果 研究区降雨量呈上升趋势,且每年5—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04%。时间维度上,由于雨季较多的降雨对水体有稀释作用,因而雨季水库型水源地水体氮素质量浓度一般低于非雨季,特别是2023年雨季老石坎水库水体氮素质量浓度仅为0.02 mg·L−1,已达Ⅰ类水标准;空间维度上,流域整体呈现西南部流域源头水体氮素质量浓度较低,而中部及东北部人类活动较多的中下游氮素质量浓度较高的特征。对于流域整体水质而言,2016年西苕溪流域水体氮素质量浓度最大值为9.09 mg·L−1,均值为3.19 mg·L−1,流域整体水质属劣Ⅴ类。而在2023年,西苕溪流域水体氮素质量浓度均值为1.32 mg·L−1,整体符合Ⅳ类水的要求。 结论 2016—2023年,流域水质整体呈现好转态势。降雨是影响水体氮素质量浓度的关键因素,在全年尺度上水体氮素质量浓度与降雨量呈负相关,而在季节尺度上水体氮素质量浓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图4参29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70
摘要:
目的 抗性淀粉(RS)和γ-氨基丁酸(GABA)是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功能性成分,对苦荞籽粒功能成分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对苦荞分子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小米荞’‘Xiaomiqiao’和‘晋荞麦2号’‘Jinqiaomai No.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XJ-RILs)群体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XJ-RILs群体及其亲本的RS和GABA质量分数;基于遗传图谱定位控制RS和GABA的QTL,并对QTL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 结果 XJ-RILs群体RS和GABA质量分数分别为4.51%~10.52%和0.37‰~2.50‰,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和偏正态分布。根据RS和GABA质量分数将XJ-RILs分为5类(C1~C5),其中C1类株系的RS和GABA质量分数均较高,从中筛选出高RS和高GABA优异株系各3株。对XJ-RILs群体的RS和GABA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个控制RS的QTL和1个控制GABA的QTL,这3个位点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59%、6.34%和5.05%。对QTL内的基因进行鉴定,共有108个RS候选基因,将其表达模式分为6类(R1~R6),其中R4、R5和R6中的30个基因在籽粒中的表达量较高。共鉴定到64个GABA候选基因,其表达模式可以分6类(G1~G6),其中G4、G5和G6中的21个基因在籽粒中的表达量较高。在RS和GABA候选基因中,分别有16和6个基因存在SNP/Indel变异。 结论 筛选出高RS和高GABA优异株系各3株,定位到2个控制RS和1个控制GABA的QTL位点,其区间内分别筛选到108和64个基因,初步锁定30个RS相关及21个GABA相关候选基因。图4表6参4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62
摘要:
目的 分析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养分及水稻Oryza sativa产量的影响,为构建稻蛙综合种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3年4—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种蛙投放处理:低密度(T1),0.9万只·hm−2;中密度(T2),1.2万只·hm−2;高密度(T3),1.8万只·hm−2和对照处理(单作水稻,ck),分析不同蛙投放密度处理下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差异。 结果 与对照相比,稻蛙综合种养模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质量分数(P<0.05),且随着蛙投放密度的增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影响不显著,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随蛙投放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P<0.05)。T1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质量分数,但随蛙投放密度的增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均呈增加趋势。中高密度处理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P<0.05)。稻蛙综合种养模式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P<0.05),尤其在T2和T3处理中下降幅度较大。稻蛙综合种养模式中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其中,T3处理产量下降幅度最小,为15.49%。综合效益而言,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且随着投放密度的增加,综合效益呈增加趋势。 结论 高密度蛙投放处理稻蛙综合种养模式的土壤团粒结构改善最为明显,土壤养分仍能保持一定水平,水稻产量下降幅度较小,综合效益最为显著,是推荐的适宜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建议可在非稻蛙共生期提高氮肥与钾肥以及有机肥施用量,维持养分平衡,稳定水稻穗数,促进丰产。图4表1参3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54
摘要:
目的 受胁水鸟是湿地生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构建受胁水鸟生境网络,有助于保护区域水鸟多样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方法 以苏州市域为研究区,选取2022年受胁水鸟分布点及相关环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评价受胁水鸟生境适宜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生境源地,利用电路理论确定廊道并判定生境夹点和生境障碍点,构建苏州市受胁水鸟生境网络。 结果 ①2022年苏州市受胁水鸟生境适宜性良好,其中高适宜生境呈显著破碎化。②受胁水鸟生境源地31处,总面积为196.55 km²,空间分布呈现组团特征,分别聚集在长江、阳澄湖、澄湖和太湖沿岸。③受胁水鸟生境廊道62条,总长为705.55 km,其中高阻力廊道9条,低阻力廊道53条,廊道适宜宽度为600 m。④50处生境夹点和28处生境障碍点对受胁水鸟的迁移扩散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 研究期间苏州市受胁水鸟生境适宜性良好。探索了生境网络定量构建方法,提出了生境网络优化建议,为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应对地区生境变化提供科学参考。图6表5参3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14
摘要:
目的 分析与模拟珠江源区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1980、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曲靖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PLUS-InVEST模型,综合运用转移矩阵、多情景模拟及生境质量评价等方法,模拟2040年4种情境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的时空特征,总结驱动机制。 结果 曲靖市主要用地类型包括山区草地、林地及坝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以草地和林地2类生态用地为主,占72%以上。2000—2040年,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高等级区域面积呈增加趋势;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均呈北高南低的“山-坝”“锁定”效应,北部为生境质量热点集中区,南部为冷点集中区。生态保护情景更适合区域的发展需求,水域对生境质量贡献虽小,但极为重要。 结论 未来应加强山区林草地退化区修复,缓解生态退化;强化坝区内部生态用地保护与建设,提高生境质量;适度增加水域用地面积,减缓区域生境质量水平的降低。图4表6参33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87
摘要:
目的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酚类物质合成代谢的起始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PAL (CcPALs)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家族成员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挖掘能够抑制褐化、促进再生的PAL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山核桃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比对筛选出包含PAL保守基序的PAL家族成员。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山核桃PAL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等特征进行预测分析,并与多个物种的PALs序列共同构建发育进化树。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继代后愈伤组织中CcPALs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制作表达热图。 结果 山核桃共有6条PAL蛋白序列,长度为657~760个氨基酸。这些蛋白均属于酸性、稳定且亲水的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内质网上,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为主。进化关系分析表明:CcPAL1~CcPAL4聚类在双子叶植物分支,而CcPAL5和CcPAL6则聚类在裸子植物分支。表达分析显示:CcPALs基因在愈伤组织继代后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 结论 CcPALs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CcPAL5和CcPAL6在进化关系上与裸子植物PAL更为接近,可能与CcPAL1~CcPAL4在次生代谢物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进化树上不同分支的CcPALs表达模式各异,可能控制着酚类物质的代谢流,进而影响山核桃的再生进程。图7表4参3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103
摘要:
目的 揭示OSCA基因家族在枳Poncirus trifoliata中的结构特征及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征,为PtOSCA基因功能分析与枳抗旱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枳OSCA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综合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PtOSCA在聚乙二醇(PEG)处理下的动态表达特征。 结果 在枳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3个PtOSCAs基因,并根据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OSCA基因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命名为PtOSCA1~PtOSCA13。染色体定位分析表明:PtOSCAs不均等地分布在枳18条染色体中的7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PtOSCAs可分为4组,分别包含5、6、1、1个家族成员。蛋白质理化性质和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PtOSCAs之间的蛋白长度和分子质量存在差异,但蛋白基序较为保守且均含有Motif 1和Motif 3。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PtOSCA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大量响应干旱、脱落酸、厌氧诱导、低温胁迫等顺式作用元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PtOSCAs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和干旱胁迫响应特征,干旱胁迫下,PtOSCA基因家族各成员在叶和根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叶中11个PtOSCAs基因和根中10个PtOSCAs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其中PtOSCA4在叶和根中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3.76和36.74倍。 结论 PtOSCA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并与拟南芥和甜橙Citrus sinensis OSCAs基因呈现较近的亲缘关系。PtOSCA基因家族内部存在功能差异,其中,PtOSCA4可能在干旱胁迫响应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图6 表2 参2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12
摘要:
目的 研究2种估算林木生物量的基本模型:恒定异速生长比(CAR)模型和可变异速生长比(VAR)模型,对比这2种模型的预估精度,为林木生物量监测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方法 以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盘古林场18块固定样地中50株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的生物量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法构建CAR和VAR 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对比评估2种模型的一元及二元模型。 结果 ① 2种模型的一元模型中,CAR模型的总生物量及各组分生物量模型的调整后决定系数均大于VAR模型,平均高约0.003;二元模型也是CAR模型的调整后决定系数更大。②从模型检验指标来看,一元模型中2种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大于97.6%,且CAR模型的预测精度均较高;二元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大于96.9%,且均是CAR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③林木胸径等级大小与模型拟合优度存在关联,且模型普遍更适用于较小径阶林木。 结论 一元和二元的林木总生物量和各组分生物量模型中,CAR模型的拟合指标及模型检验指标优于VAR模型,CAR模型拟合和预测林木生物量效果更好;小径阶林木拟合效果优于大径阶林木。总的来说,CAR模型不仅形式上更简单,在拟合效果和估计精度方面也表现更好。图5表5参31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96
摘要:
目的 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 方法 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 4 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行间播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施用生物质炭和常规耕作(对照),每个处理 3 次重复。于梨树成熟期,采集不同处理表层土壤(0~20 cm)及果实样品,并进行分析。利用雷达图分析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估不同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的培肥效果。 结果 ①土壤pH、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 4 个指标呈现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其中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对不同生草处理方式的响应较为敏感。②隶属度值绘制的雷达图显示:土壤 pH、碱解氮与速效钾是制约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加权模型计算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白三叶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生物质炭与紫云英处理次之。④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显著(P<0.05)。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滴定酸质量分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是影响梨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 结论 基于加权模型计算得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可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质炭和紫云英处理,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更好。图5表3参40
2025, 42(3): 433-44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61
摘要:
目的 探究林下药用植物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对林冠郁闭度调节和凋落物处理的响应,为药用植物栽培中调控林下光照强度和养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林下3个试验位点(白雨伞、大岩后和毛坞孔)的药用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探究郁闭度调节(高、中、低)和凋落物处理(覆盖、去除)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指标——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 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受到郁闭度、凋落物和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去除凋落物时,随着郁闭度的降低,延胡索块茎产量增加,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则呈降低趋势;覆盖凋落物时,3个试验位点的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表现规律不一致。植株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氮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块茎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延胡索净光合速率、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重要因素。 结论 低郁闭度去除凋落物处理在显著增加延胡索块茎产量的同时,还能维持延胡索乙素的质量分数。图3表4参35
2025, 42(3): 444-4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3
摘要:
目的 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 方法 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RMS)、湿地松-木荷混交林(RES)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60、90、120、150 mm·h−1等4种淋溶强度下,土壤产流、产沙、泥沙颗粒变化特征及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流失规律。 结果 ①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也增加,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及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DMW)、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R0.25)显著升高(P<0.05)。在淋溶侵蚀下,低林下植被覆盖度的马尾松纯林团聚体稳定性低,高植被覆盖度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P<0.05)。②在150 mm·h−1的淋溶强度下,养分淋失显著高于60 mm·h−1 (P<0.05),但在90和120 mm·h−1淋溶强度下,养分淋溶流失没有显著差异。泥沙是养分迁移流失的主要介质。③养分淋失与淋溶强度、产流率、产沙率、粒径>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0.053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P<0.05)。④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淋溶流失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达16.33%、20.91%。 结论 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提升,泥沙颗粒的组成和稳定性发生变化,且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亚热带退化红壤区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增强植被恢复区林下植被丰富度,以改善林分结构并巩固治理成果。图7表2参44
2025, 42(3): 457-46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82
摘要:
目的 基于水文过程模拟分析,研究白洋淀上游山区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提升该区水源涵养林建设质量。 方法 以2016年为例,利用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验证了白洋淀上游山区安各庄流域本地化过程的适用性,根据安各庄流域立地条件共划分63种立地类型并进行立地质量等级评价。根据立地条件进行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再利用SWAT模型情景分析模拟不同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下的径流量。 结果 在以调整混交林、针叶林为主的情景下,流域丰水期径流量比实测值减少15.79%,枯水期径流量比实测值增加15.83%。在空间配置上,阔叶林主要配置在缓坡和斜坡地,以阳坡为好;混交林主要配置在斜坡地和陡坡地;针叶林主要配置在陡坡地,以阴坡为好;灌木林主要配置在斜坡地和陡坡地,尤其是在土层薄的部位。 结论 在以混交林、针叶林为主的空间配置下,水源涵养林涵养水源功能发挥最好。图4表5参31
2025, 42(3): 468-47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81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2种微生物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释放的影响,探究微生物在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微生物促进玄武岩风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不同微生物菌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开展玄武岩的生物风化模拟试验;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元素溶解量和速率等)和矿物分析方法(物质组成等),研究微生物对玄武岩中硅(Si)、钙(Ca)、铝(Al)、铁(Fe)和镁(Mg)释放量、释放速率以及释放能力的影响,并探讨释放机制。 结果 胶质芽孢杆菌和棘孢木霉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溶解产生了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真菌和细菌体系溶液pH分别降低1.46和0.88个单位;与对照相比,真菌作用下玄武岩中Si、Ca、Al、Fe和Mg元素释放量增加10.2、2.6、8.2、92.9和9.9倍,细菌作用下增加2.7、1.2、1.7、19.7和3.2倍;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玄武岩中元素的释放能力顺序基本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Ca、Mg、Fe、Si、Al;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有机酸创造酸性环境或通过络合作用促进玄武岩的风化和提高元素溶解速率。 结论 微生物能够有效提高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而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棘孢木霉处理下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高于胶质芽孢杆菌处理,说明真菌对于加速玄武岩风化具有更有效的作用。图6参41
2025, 42(3): 477-4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6
摘要:
目的 从蚯蚓堆肥中筛选分离吲哚乙酸高产菌,优化其发酵参数以提升吲哚乙酸产量,为丰富产吲哚乙酸菌种资源库及制备优质菌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Salkowski显色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吲哚乙酸高产菌株,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目标菌株属种,液质联用仪解析目标菌株的代谢产物,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探究目标菌株的吲哚乙酸合成途径;采取单因素实验优化目标菌株产吲哚乙酸的发酵参数,种子发芽实验评估目标菌株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 结果 从蚯蚓堆肥中分离出1株吲哚乙酸高产菌,其初始吲哚乙酸产量为39.99 mg·L−1,经16S rRNA测序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并将其命名为GA2022。菌株GA2022产吲哚乙酸的最适发酵参数为培养时间36 h、接种量为2% (体积比)、氯化钠质量浓度为20.0 g·L−1、初始pH为8、L-色氨酸质量浓度为3.0 g·L−1、培养温度为40 ℃。在此最佳条件下,菌株GA2022的吲哚乙酸产量可达204.25 mg·L−1,较优化前提升了410.75%。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可能同时具备3种吲哚乙酸合成途径,即吲哚-3-乙酰胺途径、吲哚-3-丙酮酸途径以及吲哚-3-乙醇途径。该菌株对小白菜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种子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结论 从蚯蚓堆肥中获得了1株吲哚乙酸高产菌GA2022。该菌株可能同时存在的3种吲哚乙酸合成路径,使它具备较高的吲哚乙酸生产能力及耐盐碱能力。图7表1参31
2025, 42(3): 486-49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3
摘要:
目的 明确生物质炭基肥应用于茶园对土壤养分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循环利用方向的转变。 方法 以茶园为研究对象,基于2 a田间试验研究不施肥 (ck)、施用化肥(CF)、施用生物质炭基肥(BF)和生物质炭基肥与化肥1∶1配施 (CBF)等4种处理对土壤养分和茶树Camellia sinensis生长的影响。 结果 ①与ck相比, CF、BF和CBF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 ,总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P<0.05),并显著提升了茶树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P<0.05),且CBF处理的效果优于CF和BF处理。②相比CF处理,BF和CBF处理的茶叶产量分别提高了23.13%~24.54%和53.27%~53.75%,且各施肥处理之间的两两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施肥类型对茶叶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影响显著(P<0.05),表现为CBF> BF>CF>ck,而不同处理间酚氨比则呈相反的变化。③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pH、碱解氮和有效磷是影响茶叶产量的关键因素,而茶叶品质受土壤pH,茶叶钾和氮质量分数影响更大。 结论 生物质炭基肥与化肥配施可改善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增加茶叶产量和提升茶叶品质,是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图2表3参37
2025, 42(3): 495-50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2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幼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生长季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以得到不同林龄针叶树种生长季的养分利用策略。 方法 以红松幼龄林(15 a)、红松中龄林(50 a)针叶、枝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生长季的变化。 结果 中、幼龄红松自春季到秋季针叶可溶性糖、NSC和P质量分数及C/N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C和N质量分数、C/P、N/P则相反;中、幼龄红松人工林生长季枝的月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红松针叶可溶性糖、NSC和N质量分数及N/P大于枝,C/N小于枝。红松中龄林枝、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高于幼龄林,针叶淀粉和N质量分数、N/P低于幼龄林,C/N、NSC质量分数略高于幼龄林。中、幼龄林枝叶间NSC和C、N、P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结论 红松NSC及其组分、C、N、P质量分数存在季节性波动,中、幼龄红松人工林养分利用情况存在差异。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地区中、幼龄红松人工林均表现为N限制,可在早春适量补充氮肥。图4表2参31
2025, 42(3): 503-5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623
摘要:
目的 气候变暖和降水分布呈现两极化,导致部分地区森林大面积死亡。研究植物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的变异模式和相互关系,反映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方法 选取沿降水梯度常见分布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通径分析探究叶光合、气孔、枝解剖、叶形态、叶解剖、供水等15个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的变异规律及性状间的耦合关系,阐明刺槐的适应策略,使用层次分割法揭示驱动刺槐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 结果 ①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气孔大小先增大后减小,导管直径、理论枝比导率、气孔密度呈现上升趋势。②刺槐叶光合、气孔、供水性状之间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其中气孔导度的变化归因于气孔大小和叶脉密度,叶光合性状中,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归因于气孔导度。③年均降水量、干燥度指数、年均气温对刺槐功能性状变异均产生影响。干燥度指数对气孔导度、比叶重、胡伯尔值、气孔密度、海绵组织厚度、理论枝比导率变异的解释率高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上述气候因子对枝解剖性状和供水性状(胡伯尔值除外)变异的解释度为60%~90%。 结论 刺槐面对干旱的环境,通过供水、气孔性状紧密协调并调整叶光合性状来适应干旱,并且干燥度指数是影响刺槐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图5表1参40
2025, 42(3): 513-5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15
摘要:
目的 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的滞留量,利用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对叶面微结构特征与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①13种常绿灌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为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分别为2.59、2.23和1.97 g· m−2,为滞尘能力较弱的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3.58~4.70倍。②颗粒物倾向于分布在靠近中脉和叶尖的位置上。叶表微结构观察发现:上表面存在沟槽、绒毛、凸起等多种结构,气孔大部分位于叶片下表面。这些结构协同作用影响植物对颗粒物的滞留,同时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度。夹竹桃叶表面粗糙度最高(4.53 μm),上表面有规则的半圆形凸起,下表面气孔凹陷且气孔面积较大,周围存在毛状组织,有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③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面积、粗糙度、气孔长度与单位叶面积TSP、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宽度、气孔面积与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在郑州市治理大气污染时,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树种。图5表3参35
2025, 42(3): 524-53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07
摘要:
目的 探讨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森林的科学经营和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优指标,结合土壤养分因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结果 ①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均对林分乔木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物种多样性中的丰富度(相关系数r=−0.503,P<0.01)和香农指数(r=−0.417,P<0.01)与乔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构多样性中的胸径香农指数与乔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05,P<0.01)。②通过最优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可知: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对林分乔木生物量均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394 (P<0.01)和0.280 (P<0.05);土壤养分对乔木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主要通过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作用于乔木生物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470 (P<0.01)和−0.655 (P<0.01)。 结论 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直接影响辽东山区蒙古栎林乔木生物量,而土壤养分则通过林分结构(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影响其乔木生物量。图4表2参46
2025, 42(3): 533-54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58
摘要:
目的 研究浙江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掌握浙江中部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种间关系及演替特征,以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以浙江省兰溪市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建立面积为1 hm2的长期固定监测样地,采用生态位分析、方差比率法(RV)、卡方检验(χ2)、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群落中重要值大于1.00%的木本植物优势树种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①木荷Schima superb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乌冈栎Quercus phillyreoide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该群落建群种,其中木荷重要值(VI=27.37%)、Levins生态位宽度(BL=20.95)、Shannon生态位宽度(BS=3.11)均为最大,其余3个物种重要值均大于10.00%,平均Levins生态位宽度、平均Shannon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6.63、2.87。②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Oik)平均值为0.39,大多数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相对独立,种间竞争较弱,其中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平均为0.73,资源利用相似程度高。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与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平均为0.17,竞争最弱。③该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χ2检验,18种主要木本植物优势种在153个种对中,仅12个种对呈显著联结(P<0.05),91.0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相似,分别有71.25%、71.9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正负联结比均大于1,物种倾向于独立分布。 结论 该群落处于演替的中后期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在浙江中部处于演替前期和中期的常绿阔叶林的经营中,对密度较高的林分进行调控时可适度保留马尾松,在林窗、林缘处适当补植乌冈栎,以促进群落正向演替,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4表2参36
2025, 42(3): 544-55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6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方法 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 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结果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关联性。 结论 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图4表2参35
2025, 42(3): 554-56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1
摘要:
目的 探究温度对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试验用金银花尺蠖采自安徽省滁州市三界镇,于室内饲养,光周期设为白天14 h/黑暗10 h,相对湿度为70%。测定了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在不同温度(16、19、22、25、28、31和34 ℃)下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 结果 不同温度下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4种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在16~34 ℃,4种酶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2 ℃最高,分别为17.93、15.25、19.63和18.81 mmol·g−1·min−1;过氧化物酶活性在25 ℃最高,分别为34.63、31.83、37.19和36.87 mmol·g−1·min−1;羧酸酯酶活性在28 ℃最高,分别为26.78、23.36、29.44和28.32 mmol·g−1·min−1;酸性磷酸酶活性在25 ℃最高,分别为13.82、11.37、15.43和14.38 mmol·g−1·min−1。根据回归模型,得出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1.45、21.44、22.32和21.56 ℃,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16、25.94、25.67和25.54 ℃,羧酸酯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9.20、29.65、28.93和28.92 ℃,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05、26.39、24.86和25.24 ℃。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虫态的交互作用对金银花尺蠖4种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温度能影响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图4参26
2025, 42(3): 564-57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52
摘要:
目的 研究2种红膜(RF1和RF2)对瓜果类蔬菜光合性能与果实品质的促进效应,为利用适宜红膜促进果蔬生产提供参考。 方法 分别采用RF1和RF2搭建大棚,并测定红膜对黄瓜Cucumis sativus、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和辣椒Capsicum annuum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果实中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总酚等质量分数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普通棚膜)相比,RF1可显著提高南瓜和辣椒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φPo)、捕获的激子所导致的电子传递效率(Ψo)和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并显著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的最大量子产量(φDo)(P<0.05);RF2可显著提高黄瓜φPo和Ψo以及辣椒φPo、Ψo和φEo,并显著降低此2种蔬菜φDo (P<0.05)。对糖质量分数而言,RF2可显著促进黄瓜和南瓜果实积累蔗糖、果糖、还原糖和总糖,促进辣椒果实积累蔗糖(P<0.05)。在2种红膜大棚栽培下,黄瓜和南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南瓜和辣椒果实中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此外,2种红膜均能提高南瓜果实中总酚质量分数,RF2可提高辣椒果实中总酚质量分数。 结论 2种红膜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黄瓜、南瓜和辣椒光合性能与果实品质,其中RF2更有利于提高3种蔬菜果实中糖质量分数与辣椒果实中总酚质量分数。图5表1参36
2025, 42(3): 572-58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0
摘要:
目的 探究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种子脱水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及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确定种子临界含水量及半致死含水量,为石蒜属Lycoris植物种子的长期保存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红花石蒜新鲜的成熟种子(含水量70%)为材料,采用硅胶脱水法将种子含水量依序降至60%、50%、40%、30%、20%和10%时,分别取样测定种子相对电导率、生活力、发芽率、过氧化氢与超氧阴离子质量摩尔浓度及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结果 ①刚采收的成熟新鲜种子平均含水量高达70%,但在自然室温(25 ℃)状态下会很快失水(仅44 h就会下降至10%),其临界含水量和半致死含水量分别为40%和10%。②红花石蒜种子在脱落时,其胚已基本发育成熟。③在种子失水过程中,种子外部形态呈逐渐皱缩、干瘪状态,失水严重的种子细胞内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胞内淀粉粒也由颗粒状逐渐转为片状,还伴有大量的细胞降解现象。④随着种子含水量的下降,种子的生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显著下降(P<0.05),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此外,相对电导率、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却均显著(P<0.05)上升,发芽率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结论 红花石蒜种子对脱水极为敏感。轻度脱水有利于种子萌发,但过度失水会使种子生活力很快丧失。为保证红花石蒜种子发芽率,在种子储藏时应将其含水量控制在30%~40%。图6表1参30
2025, 42(3): 581-59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8
摘要:
目的 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分析石蒜属Lycoris种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特征,探究杂交种亲本染色体分配,进一步创建和选育石蒜属优新品种。 方法 利用常规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石蒜属种间杂交种和亲本染色体数目、核型公式及核型类型等进行分析。 结果 ①最佳染色体制片体系:8:00—9:00取石蒜属植物根尖,0.002 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2.5 h,卡诺氏固定液固定,质量分数为5.0%的纤维素酶和0.3%的离析酶混合酶液于37 ℃酶解1.5 h,采用火焰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制片。②石蒜L. radiata和换锦花L. sprengeri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2=22A和2n=22=2sm+20A,以长筒石蒜L. Longituba为亲本的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8=4m+14A,杂交种染色体核型以4A和3B为主,介于亲本石蒜、换锦花和长筒石蒜之间。③荧光原位杂交发现:石蒜和换锦花染色体上分别有2和3个45S rDNA杂交信号,其中3号染色体上均能发现45S rDNA杂交信号,供试杂交种45S rDNA信号数目各不相同,信号多位于染色体末端。 结论 本研究优化了石蒜属植物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体系,并应用于石蒜属杂交种的鉴定和亲本染色体的分配,可为石蒜属植物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图11表4参24
2025, 42(3): 592-60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84
摘要:
目的 以中国珍稀树种闽楠Phoebe bournei为材料,建立高效且稳定的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分离与瞬时转化技术。 方法 以闽楠幼嫩叶片为材料,对不同酶液质量浓度组合、不同展叶期的叶片和渗透压等3个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明确闽楠叶片原生质体的高效分离条件。进一步采用聚乙二醇(PEG)介导转化法,对PEG 4000质量分数、质粒质量浓度和转化温度3个条件进行比较,筛选闽楠叶片原生质体的高效瞬时转化条件。 结果 选用展叶期7 d的闽楠幼叶,并提前浸泡于0.4 mol·L−1甘露醇中20 min,随后使用第2组酶解液(15 mg·L−1纤维素酶R-10+10 mg·L−1纤维素酶RS+10 mg·L−1离析酶R-10+4 mg·L−1果胶酶Y-23+10 mg·L−1半纤维素酶,均为质量浓度),室温避光酶解3 h,能够达到闽楠叶片原生质体分离最佳效果,其产量达7.7×106个·g−1,同时活力可达72%。原生质体瞬时转化采用PEG介导法,以2 μg·μL−1质粒浓度与分离出的新鲜闽楠叶片原生质体混合,等体积加入质量分数为50%的 PEG 4000 溶液并在42 ℃下孵育15 min,可成功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pAN580-GFP和PbTPSa25-GFP分别转入闽楠原生质体中,转化效率达61%。进一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明确了PbTPSa25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 结论 选用适宜用于闽楠原生质体分离的幼嫩叶片,通过调整酶液配方以及渗透压进行优化,成功实现了闽楠叶片原生质体的高效分离。在此基础上,通过PEG介导法将外源质粒载体高效地转入闽楠原生质体中,进一步建立了闽楠叶片原生质体瞬时转化体系,为深入开展闽楠基因功能研究与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支撑。图6表2参35
2025, 42(3): 601-61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4
摘要:
目的 湖北省大冶矿区是中国重要的铜矿石和铁矿石生产基地,在开采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宏观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网络,识别保护和修复的关键区域,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方法 以大冶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方法识别生态源地、修正生态阻力面,进而利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构建大冶矿区生态网络格局。 结果 大冶矿区的生态网络格局由11处生态源地、18条生态廊道、17处生态夹点及32处生态障碍点构成。 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西部、东部,总面积为442.24 km²;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04.55 km,其中中南部地区多为高等级阻力廊道,东北部多为中等级阻力廊道,西部多为低等级阻力廊道;生态夹点主要集中在西部低阻力廊道上,而生态障碍点则多分布于中南部高阻力廊道上。基于以上要素,构建“南山、北湖、多廊、多点”的生态网络格局。 结论 遥感生态指数的方法能有效识别出具有高生态价值和连通性的生态源地。基于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能够精准识别出具有最小阻力值的生态廊道,显著提升了整个生态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图6表4参30
2025, 42(3): 611-62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8
摘要:
目的 木材横纹抗压强度是木结构建筑材料及楼板和地板等选材的重要依据。研究层状压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材横纹抗压强度,可为人工林杉木在实木地板、家具等木制品方面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杉木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热/水热控制下的层状压缩方式,加工出压缩层位置、厚度不同的层状压缩木材,研究层状压缩引起的杉木木材结构和管胞构造变化,分析层状压缩杉木木材密度分布对弦向加载和径向加载下横纹抗压强度的影响。 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天然杉木早材的平均径向腔径为45.7 μm,晚材为4.6 μm,且早材管胞壁厚仅为晚材的1/2;早材弦径向平均壁腔比为0.14,晚材为3.08。层状压缩后,压缩层部位的早材细胞壁大变形至细胞腔几乎消失,但晚材部位细胞形态几乎不发生变化;压缩层部位的早材密度由0.200 g·cm−3以下,提高至0.500 g·cm−3以上,但多数情况下被压缩的早材密度依然低于天然杉木晚材密度,压缩层部位呈现出带有数个晚材密度峰值的密度分布特征。对照材及层状压缩材,弦向加载时横纹抗压强度均达到径向加载的2倍多。径向加载及弦向加载的横纹抗压强度均与压缩木材的密度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径向加载下的横纹抗压强度与密度的关系比弦向加载更密切。 结论 压缩层部位的早材密度明显增大,早材密度的微小增加能够大幅度提高压缩木材的横纹抗压强度。图9表1参28
2025, 42(3): 622-63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36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铣削方式提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维管束纤维时切削力及提取质量的最优切削参数,为高效获取粗细、长度等一致性好的优质天然维管束纤维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切削速度(Vc)、每齿进给量(fz)、切削深度(Ap)为变量,使用双刃直槽硬质合金木工雕刻刀,对竹板开展单向顺铣正交切削试验;运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方法,交互验证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切削力经验公式;基于瞬态切削几何模型和单因素试验,探究切削三要素对维管束纤维提取质量的影响。 结果 切削过程中,刀具对工件产生X、Y向切削力,Z向切削力在0附近持续波动。切削深度对切削力影响极其显著。平行刀具进给方向主要受切削力作用,每齿进给量比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更显著;垂直刀具进给方向主要受挤压力作用,切削速度比每齿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更显著。沿刀具进给方向切削力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56,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切削力大小;垂直刀具进给方向切削力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697,但其预测值与理论值之间误差为±5 N,可以反映该方向切削力的总体变化趋势。采用铣削方式获得的平均纤维长度与目标长度误差为±0.1 mm,在切削参数范围内,当切削参数为:Vc=188.5 m·min−1,Ap=12 mm,fz=0.2 mm时,得到较大直径和较大纵横比的维管束纤维。 结论 切削深度是影响切削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平行刀具进给方向,每齿进给量比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大;垂直刀具进给方向,切削速度比每齿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大。切削力非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较准确计算各方向的切削力和总体变化趋势;采用的铣削方式可准确控制维管束纤维的目标长度,采用较高切削速度、较大切削深度和较小每齿进给量有助于获得较大长径比和直径的维管束纤维。图9表5参26
2025, 42(3): 631-64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50239
摘要:
稻鸭共作作为一种创意农业技术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水稻种植体系的生态技术回应。通过梳理中国稻鸭共作的发展进程,创新构建“水-土-粮-经-碳”系统协同框架并阐明其机理,进而从调水、护土、稳产、增收、固碳层面分析其生态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中国稻鸭共作经历了理念植入与技术萌芽、技术引进与产业塑形、规范建设与技术推广、技术迭代与创意发展4个时期,深度融入并驱动了创意农业技术迭代升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范式。②稻鸭共作显著优化水体理化性质,同时促进土壤结构改良,丰富土壤菌落与水体生物多样性,实现水土环境的生态调控和协同改善。③稻鸭共作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与品质及鸭肉风味的提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种养综合收益,为创意农业技术模式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实践路径。④稻鸭共作显著抑制甲烷(CH4)排放并小幅影响其他温室气体释放,综合作用下使系统的全球增温潜势整体下降,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未来在产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层面仍待突破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期提高稻鸭共作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图4表1参84
稻鸭共作作为一种创意农业技术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水稻种植体系的生态技术回应。通过梳理中国稻鸭共作的发展进程,创新构建“水-土-粮-经-碳”系统协同框架并阐明其机理,进而从调水、护土、稳产、增收、固碳层面分析其生态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中国稻鸭共作经历了理念植入与技术萌芽、技术引进与产业塑形、规范建设与技术推广、技术迭代与创意发展4个时期,深度融入并驱动了创意农业技术迭代升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范式。②稻鸭共作显著优化水体理化性质,同时促进土壤结构改良,丰富土壤菌落与水体生物多样性,实现水土环境的生态调控和协同改善。③稻鸭共作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与品质及鸭肉风味的提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种养综合收益,为创意农业技术模式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实践路径。④稻鸭共作显著抑制甲烷(CH4)排放并小幅影响其他温室气体释放,综合作用下使系统的全球增温潜势整体下降,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未来在产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层面仍待突破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期提高稻鸭共作的适应性与可持续性。图4表1参84
2025, 42(3): 645-6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64
摘要: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 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图3参70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 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图3参70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