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
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82
摘要:
目的 基于水文过程模拟分析,研究白洋淀上游山区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提升该区水源涵养林建设质量。 方法 以2016年为例,利用SWAT模型验证了白洋淀上游山区安各庄流域本地化过程的适用性,根据安各庄流域立地条件共划分63种立地类型并进行立地质量等级评价。根据立地条件进行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再利用SWAT模型情景分析模拟不同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下的径流量。 结果 在以调整混交林、针叶林为主的情景下,流域丰水期径流量比实测值减少15.79%,枯水期径流量比实测值增加15.83%。在空间配置上,阔叶林主要配置在缓坡和斜坡地,以阳坡为好;混交林主要配置在斜坡地和陡坡地;针叶林主要配置在陡坡地,以阴坡为好;灌木林主要配置在斜坡地和陡坡地,尤其是在土层薄的部位。 结论 在以混交林、针叶林为主的空间配置下,水源涵养林涵养水源功能发挥最好。图4表5参31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8
摘要:
目的 木材横纹抗压强度是木结构建筑材料及楼板和地板等选材的重要依据。研究层状压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横纹抗压强度,可为人工林杉木在实木地板、家具等木制品方面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热/水热控制下的层状压缩方式,加工出压缩层位置、厚度不同的层状压缩木材,研究层状压缩引起的杉木木材结构和管胞构造变化,分析层状压缩杉木密度分布对弦向加载和径向加载下横纹抗压强度的影响。 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天然杉木早材的平均径向腔径为45.7 μm,晚材为4.6 μm,且早材管胞壁厚仅为晚材的1/2;早材弦径向平均壁腔比为0.14,晚材为3.08。层状压缩后,压缩层部位的早材细胞壁大变形至细胞腔几乎消失,但晚材部位细胞形态几乎不发生变化;压缩层部位的早材密度由0.200 g·cm−3以下,提高至0.500 g·cm−3以上,但多数情况下被压缩的早材密度依然低于天然杉木的晚材密度,压缩层部位呈现出带有数个晚材密度峰值的密度分布特征。对照材及层状压缩材,弦向加载时横纹抗压强度均达到径向加载的2倍多。径向加载及弦向加载的横纹抗压强度均与压缩木材的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径向加载下的横纹抗压强度与密度的关系比弦向加载更密切。 结论 压缩层部位的早材密度明显增大,早材密度的微小增加能够大幅度提高压缩木材的横纹抗压强度。图9表1参28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96
摘要:
目的 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 方法 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 4 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行间播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施用生物质炭和常规耕作(对照),每个处理 3 次重复。于梨树成熟期,采集不同处理表层土壤(0~20 cm)及果实样品,并进行分析。利用雷达图分析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估不同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的培肥效果。 结果 ①土壤pH、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 4 个指标呈现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其中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对不同生草处理方式的响应较为敏感。②隶属度值绘制的雷达图显示:土壤 pH、碱解氮与速效钾是制约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加权模型计算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白三叶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生物质炭与紫云英处理次之。④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显著(P<0.05)。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滴定酸质量分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是影响梨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 结论 基于加权模型计算得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可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质炭和紫云英处理,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更好。图5表3参40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2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幼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生长季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以得到不同林龄针叶树种生长季的养分利用策略。 方法 以红松幼龄林(15 a)、红松中龄林(50 a)针叶、枝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生长季的变化。 结果 中、幼龄红松自春季到秋季针叶可溶性糖、NSC和P质量分数及C/N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C和N质量分数、C/P、N/P则相反;中、幼龄红松生长季枝的月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红松针叶可溶性糖、NSC和N质量分数及N/P大于枝,C/N小于枝。红松中龄林枝、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高于幼龄林,针叶淀粉和N质量分数、N/P低于幼龄林,C/N、NSC质量分数略高于幼龄林。中、幼龄林枝叶间NSC和C、N、P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结论 红松NSC及其组分、C、N、P质量分数存在季节性波动,中、幼龄红松养分利用情况存在差异。辽宁省本溪市草河口地区中、幼龄红松均表现为N限制,可在早春适量补充氮肥。图4表2参31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36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铣削方式提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维管束纤维时切削力及提取质量的最优切削参数,为高效获取粗细、长度等一致性好的优质天然维管束纤维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切削速度(Vc)、每齿进给量(fz)、切削深度(Ap)为变量,使用双刃直槽硬质合金木工雕刻刀,对竹板开展单向顺铣正交切削试验;运用极差和方差分析方法,交互验证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切削力经验公式;基于瞬态切削几何模型和单因素试验,探究切削三要素对维管束纤维提取质量的影响。 结果 切削过程中,刀具对工件产生X、Y向切削力,Z向切削力在0附近持续波动。切削深度对切削力影响极其显著。平行刀具进给方向主要受切削力作用,每齿进给量比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更显著;垂直刀具进给方向主要受挤压力作用,切削速度比每齿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更显著。沿刀具进给方向切削力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56,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切削力大小;垂直刀具进给方向切削力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697,但其预测值与理论值之间误差为±5 N,可以反映该方向切削力的总体变化趋势。采用铣削方式获得的平均纤维长度与目标长度误差为±0.1 mm,在切削参数范围内,当切削参数为:Vc=188.5 m·min−1,Ap=12 mm,fz=0.2 mm时,得到较大直径和较大纵横比的维管束纤维。 结论 切削深度是影响切削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平行刀具进给方向,每齿进给量比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大;垂直刀具进给方向,切削速度比每齿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大。切削力非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较准确计算各方向的切削力和总体变化趋势;采用的铣削方式可准确控制维管束纤维的目标长度,采用较高切削速度、较大切削深度和较小每齿进给量有助于获得较大长径比和直径的维管束纤维。图9表5参26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8
摘要:
目的 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分析石蒜属Lycoris种间杂交种的染色体核型特征,探究杂交种亲本染色体分配,进一步创建和选育石蒜属优新品种。 方法 利用常规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石蒜属种间杂交种和亲本染色体数目、核型公式及核型类型等进行分析。 结果 ①最佳染色体制片体系:8:00—9:00取石蒜属植物根尖,0.002 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2.5 h,卡诺氏固定液固定,质量分数为5.0%的纤维素酶和0.3%的离析酶混合酶液于37 ℃酶解1.5 h,采用火焰干燥法制备染色体制片。②石蒜L. radiata和换锦花L. sprengeri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2=22A和2n=22=2sm+20A,以长筒石蒜L. Longituba为亲本的杂交种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8=4m+14A,杂交种染色体核型以4A和3B为主,介于亲本石蒜、换锦花和长筒石蒜之间。③荧光原位杂交发现:石蒜和换锦花染色体上分别有2和3个45S rDNA杂交信号,其中3号染色体上均能发现45S rDNA杂交信号,供试杂交种45S rDNA信号数目各不相同,信号多位于染色体末端。 结论 本研究优化了石蒜属植物染色体制片和荧光原位杂交体系,并应用于石蒜杂交种的鉴定和亲本染色体的分配,可为石蒜属植物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图11表4参24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35
摘要:
目的 探究山西主要森林类型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掌握其生长发育现状,为该林分的合理经营和人工辽东栎林的改造提供参考。 方法 以吕梁山西侧城庄沟林场2021年调查的0.96 hm2辽东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并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优势种群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 结果 在该林分中,辽东栎和茶条槭Acer ginnala为主要优势种,其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结构稳定、更新良好。在研究尺度内辽东栎种群呈聚集分布,茶条槭种群则表现为小尺度聚集分布,大尺度随机分布的格局。2个优势种群的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以聚集分布为主,大径级个体为随机分布格局。辽东栎种群种内关联性仅在中小径级林木间表现为正关联,且径级差距越小,正关联的程度和空间尺度范围越大,茶条槭种群仅在小尺度的Ⅰ级和Ⅱ级林木间表现为正关联。随尺度增加,优势种群间总体关联性由无关联转变为负关联再转变为无关联,不同径级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仅出现在中小径级林木间,且为负关联。 结论 该辽东栎天然林仍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初级阶段,优势种群结构稳定,更新状态良好。为加快演替进程,可适当辅以人工干预,促进林分向顶级群落发展。图5表1参31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6
摘要:
目的 从蚯蚓堆肥中筛选分离吲哚乙酸高产菌,优化其发酵参数以提升吲哚乙酸产量,为丰富产吲哚乙酸菌种资源库及制备优质菌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Salkowski显色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吲哚乙酸高产菌株,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目标菌株属种,液质联用仪解析目标菌株的代谢产物,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探究目标菌株的吲哚乙酸合成途径;采取单因素实验优化目标菌株产吲哚乙酸的发酵参数,种子发芽实验评估目标菌株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 结果 从蚯蚓堆肥中分离出1株吲哚乙酸高产菌,其初始吲哚乙酸产量为39.99 mg·L−1,经16S rRNA测序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并将其命名为GA2022。菌株GA2022产吲哚乙酸的最适发酵参数为培养时间36 h、接种量为2%(体积比)、氯化钠质量浓度为20.0 g·L−1、初始pH为8、L-色氨酸质量浓度为3.0 g·L−1、培养温度为40 ℃。在此最佳条件下,菌株GA2022的吲哚乙酸产量可达204.25 mg·L−1,较优化前提升了410.75%。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可能同时具备3种吲哚乙酸合成途径,即吲哚-3-乙酰胺途径、吲哚-3-丙酮酸途径以及吲哚-3-乙醇途径。该菌株对小白菜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种子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结论 从蚯蚓堆肥中获得了1株吲哚乙酸高产菌GA2022。该菌株可能同时存在的3种吲哚乙酸合成路径,使它具备较高的吲哚乙酸生产能力及耐盐碱能力。图7表1参31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6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方法 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将其划分为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 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结果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结论 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图4表2参35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61
摘要:
目的 探究林下药用植物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对林冠郁闭度调节和凋落物处理的响应,为药用植物栽培中调控林下光照强度和养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林下3个试验位点(白雨伞、大岩后和毛坞孔)的药用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探究郁闭度调节(高、中、低)和凋落物处理(覆盖、去除)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指标——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 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受到郁闭度、凋落物和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去除凋落物时,随着郁闭度的降低,延胡索块茎产量增加,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则呈降低趋势;覆盖凋落物时,3个试验位点的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表现规律不一致。植株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氮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块茎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延胡索净光合速率、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重要因素。 结论 低郁闭度去除凋落物处理在显著增加延胡索块茎产量的同时,还能维持延胡索乙素的质量分数。图3表4参35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1
摘要:
目的 探究温度对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试验用金银花尺蠖采自安徽省滁州市三界镇,于室内饲养,试验的光周期为白天14 h∶黑暗10 h,相对湿度为70%。测定了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在不同温度(16、19、22、25、28、31和34 ℃)下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 结果 不同温度下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4种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在16~34 ℃,4种酶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2 ℃最高,分别为17.93×16.67、15.25×16.67、19.63×16.67和18.81×16.67 μkat·g−1;过氧化物酶活性在25 ℃最高,分别为34.63×16.67、31.83×16.67、37.19×16.67和36.87×16.67 μkat·g−1;羧酸酯酶活性在28 ℃最高,分别为26.78×16.67、23.36×16.67、29.44×16.67和28.32×16.67 μkat·g−1;酸性磷酸酶活性在25℃最高,分别为13.82×16.67、11.37×16.67、15.43×16.67和14.38×16.67 μkat·g−1。根据回归模型,得出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1.45、21.44、22.32和21.56 ℃,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16、25.94、25.67和25.54 ℃,羧酸酯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9.20、29.65、28.93和28.92 ℃,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05、26.39、24.86和25.24 ℃。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虫态的交互作用对金银花尺蠖4种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温度能影响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图4参26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3
摘要:
目的 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 方法 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RMS)、湿地松-木荷混交林(RES)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60、90、120、150 mm·h−1等4种淋溶强度下,土壤产流、产沙、泥沙颗粒变化特征及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流失规律。 结果 ①随着淋溶强度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也增加,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及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DMW)、>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R0.25)显著升高(P<0.05)。在淋溶侵蚀下,低林下植被覆盖度的马尾松纯林团聚体稳定性低,高植被覆盖度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P<0.05)。②在150 mm·h−1的淋溶强度下,养分淋失显著高于60 mm·h−1 (P<0.05),但在90和120 mm·h−1下,养分淋溶流失没有显著差异。泥沙是养分迁移流失的主要介质。③养分淋失与淋溶强度、产流率、产沙率、>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0.053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P<0.05)。④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淋溶流失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达16.33%、20.91%。 结论 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提升,泥沙颗粒的组成和稳定性发生变化,且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亚热带退化红壤区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增强植被恢复区林下植被丰富度,以改善林分结构并巩固治理成果。图7表2参44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58
摘要:
目的 研究浙江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掌握浙江中部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种间关系及演替特征,以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以浙江省兰溪市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建立面积为1 hm2的长期固定监测样地,采用生态位分析、方差比率法(RV)、卡方检验(\begin{document}$ \mathrm{\chi }^2 $\end{document} )、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群落中重要值大于1.00%的木本植物优势树种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①木荷Schima superb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乌冈栎Quercus phillyreoide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该群落建群种,其中木荷重要值(VI=27.37%)、Levins生态位宽度(BL=20.95)、Shannon生态位宽度(BS=3.11)均为最大,其余3个物种重要值均大于10.00%,平均Levins生态位宽度、平均Shannon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6.63、2.87。②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Oik)平均值为0.39,大多数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相对独立,种间竞争较弱,其中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平均为0.73,资源利用相似程度高。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与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平均为0.17,竞争最弱。③该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begin{document}$ \chi $\end{document} 2检验,18种主要木本植物优势种在153个种对中,仅12个种对呈显著联结(P<0.05),91.0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相似,分别有71.25%、71.9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正负联结比均大于1,物种倾向于独立分布。 结论 该群落处于演替的中后期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在浙江中部处于演替前期和中期的常绿阔叶林的经营中,对密度较高的林分进行调控时可适度保留马尾松,在林窗、林缘处适当补植乌冈栎,以促进群落正向演替,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4表2参36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81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2种微生物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释放的影响,探究微生物在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微生物促进玄武岩风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不同微生物菌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开展玄武岩的生物风化模拟试验;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元素溶解量和速率等)和矿物分析方法(物质组成等),研究微生物对玄武岩中硅(Si)、钙(Ca)、铝(Al)、铁(Fe)和镁(Mg)释放量、释放速率以及释放能力的影响,并探讨释放机制。 结果 胶质芽孢杆菌和棘孢木霉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溶解产生了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真菌和细菌体系溶液pH分别降低1.46和0.88个单位;与对照相比,真菌作用下玄武岩中Si、Ca、Al、Fe和Mg元素释放量增加10.2、2.6、8.2、92.9和9.9倍,细菌作用下增加2.7、1.2、1.7、19.7和3.2倍;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玄武岩中元素的释放能力顺序基本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Ca、Mg、Fe、Si、Al;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有机酸创造酸性环境或通过络合作用促进玄武岩的风化和提高元素溶解速率。 结论 微生物能够有效提高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而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棘孢木霉处理下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高于胶质芽孢杆菌处理,说明真菌对于加速玄武岩风化具有更有效作用。图6参41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15
摘要:
目的 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的滞留量,利用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对叶面微结构特征与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①13种常绿灌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为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分别为2.59、2.23和1.97 g· m−2,为滞尘能力较弱的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3.58~4.70倍。②颗粒物倾向于分布在靠近中脉和叶尖的位置上。叶表微结构观察发现:上表面存在沟槽、绒毛、凸起等多种结构,气孔大部分位于叶片下表面。这些结构协同作用影响植物对颗粒物的滞留,同时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度。夹竹桃叶表面粗糙度最高(4.53 μm),上表面有规则的半圆形凸起,下表面气孔凹陷且气孔面积较大,周围存在毛状组织,有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③相关分析表明:叶面积、粗糙度、气孔长度与单位叶面积TSP、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宽度、气孔面积与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在郑州市治理大气污染时,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树种。图5表3参35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64
摘要: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 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图3参70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 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图3参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