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从生态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的益处被定义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为人和自然的连接提供了一种可以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并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供了论据基础[2]。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上升加速了全球水循环变化,也加剧了极端水文事件的发生,导致了全球水资源的重新分配[3]。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水源涵养功能现状和未来变化的研究,对理解不同区域尺度在全球变暖趋势下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测量水源涵养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土壤蓄水能力法、综合蓄水能力法、林冠截流剩余量法、水量平衡法、降水储存量法、年径流量法、地下径流增长法和多因子回归法[4]。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由斯坦福大学、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共同开发[5],其水源涵养功能模块主要是基于水量平衡法进行测算。InVEST模型在国外已有诸多成功应用[6-10],国内利用InVEST模型进行的水源涵养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格局评价方面[11-16],对历年的时空序列变化分析较少,结合CA-Markov模型[17]进行未来的预测尚未见到报道。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是浙江八大水系中瓯江水系、灵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的发源地。本研究利用InVEST水源涵养功能模块和CA-Markov土地利用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莲都区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浙江省提出的“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水源涵养功能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HTML
-
从表 1可以看出:2015年研究区针叶林的面积最大,达6.08×104 hm2,其次是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分别为2.55×104 hm2和2.16×104 hm2,裸地、水体和灌木林的面积较小。1994-2015年,城镇、阔叶林、竹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针阔混交林增幅最大,其次分别是城镇、阔叶林和竹林。裸地、农田、水体和针叶林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针叶林和裸地下降幅度最大,其次分别是农田和水体面积。
土地覆被类型 1994 2001 2008 2015 比例/% 面积/(×104 hm2) 比例/% 面积/(×104 /m2) 比例/% 面积/(×104 /m2) 比例/% 面积/(×104 /m2) 裸地 14.43 2.17 7.46 1.12 2.46 0.37 1.69 0.25 农田 7.66 1.15 7.84 1.18 7.41 1.11 7.56 1.14 城镇 3.22 0.48 4.31 0.65 5.52 0.83 7.29 1.09 水体 1.22 0.18 1.42 0.21 1.26 0.19 1.01 0.15 针叶林 54.29 8.15 49.66 7.46 49.03 7.37 40.46 6.08 灌木林 0.79 0.12 3.21 0.48 1.51 0.23 1.52 0.23 阔叶林 7.38 1.11 7.94 1.19 9.65 1.45 14.41 2.16 竹林 3.46 0.52 6.02 0.90 9.59 1.44 9.08 1.36 针阔混交林 7.54 1.13 12.13 1.82 13.58 2.04 16.99 2.55 Table 1. Area and proportion of land cover in different years
从图 1研究区土地覆被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出:1994-2001年,研究区中北部地区裸地面积显著减少,被以针叶林为主的林地所替代;竹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增长明显,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峰源乡和莲都林场等地。2001-2008年,裸地面积持续减少,竹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持续增加,在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增长明显;同时在此期间,城镇面积增长迅速,主要在万象街道和白云街道原有城镇基础上呈现辐射型扩张,并在南明山街道地区发展形成新城区。2008-2015年,城镇面积持续在研究区中部南明山街道等地快速扩张。同时,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地区针叶林面积下降,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提高。1994-2015年,莲都区北部地区裸地被以针叶林为主的林地替代,南部地区针叶林逐渐被竹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所替代,土地覆被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大。此外,21 a间莲都区中部城镇扩张明显,人为活动增加,对生态环境干扰加剧。
-
通过查询黄渡、小白岩、上显滩3个水文站和五里亭水库的水文记录,获得1994,2001,2008和2015年研究区的径流深度数据。根据气象数据查询可知:研究区1994,2001,2008和2015年降水量分别为1 453.0,1 460.0,1 147.0和1 674.0 mm。根据相关研究[26]可知:蒸散量约占实际降水量的30%。通过研究区降水量、蒸散量和径流深度可以计算水源涵养深度(V),公式为V=P-E-C。其中:P为降水量,E为蒸散量,C为径流深度。将相关参数代入计算,得出研究区各年份各水文记录点的水源涵养深度值,并将实测结果与InVEST模型所得估算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如图 2所示。由图 2可知:估算值对实测值的回归方程为y=0.9x+36.17,R2为0.83,表明方程拟合程度较高,InVEST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
-
1994-2015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明显。从表 2可以看出:1994年研究区水源涵养总量为1.11×108 m3,水源涵养深度为69.98 mm;2001年研究区水源涵养总量为1.57×108 m3,水源涵养深度为98.40 mm;2008年研究区水源涵养总量达1.23×108 m3,水源涵养深度为82.36 mm;2015年研究区水源涵养总量达1.83×108 m3,水源涵养深度为114.01 mm。21 a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提高了62.92%。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提高并非匀速,不同时期变化情况有所不同。1994-2001年水源涵养总量提高了0.46×108 m3,水源涵养深度提高了28.42 mm,年均水源涵养功能增长5.10%,2001-2008年水源涵养总量减少了0.34×108 m3,水源涵养深度降低了16.04 mm,年均水源涵养功能减少2.33%; 2008-2015年,水源涵养总量增长了0.60×108 m3,水源涵养深度提高了31.65 mm,年平均增长率为5.49%。但从研究区各年度水源涵养深度占降水量比例来看,1994年为4.82%,2001年为6.47%,2008年为7.18%,一直表现增长趋势,但2015年由于降水量过高,水源涵养深度占降水量6.81%,稍有下降。从表 2可以看出:21 a间研究区各乡镇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程度差异明显,其中,水源涵养总量增长明显的乡镇为雅溪镇和黄村乡,1994-2015年分别增长了9.72×106 m3和9.68×106 m3,分别提高了75.44%和71.42%。水源涵养总量增长较少的是万象街道,增长0.02×104 m3,仅提高了5.71%。水源涵养深度提高最为明显的依然是雅溪镇和黄村乡,分别提高了82.70 mm和92.73 mm,提高比例分别为75.12%和70.94%。万象街道的水源涵养深度提高最少,仅1.10 mm,提升比例仅为4.07%。从表 3可以看出: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呈现先增后减再增,总体提高的趋势。但各乡镇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前中后期变化特征并不一致,其中万象街道、莲都林场和大港头镇后期年平均增长速率高于前期;白云街道、紫金街道、仙渡乡、丽新畲族乡、峰源乡和南明山街道前后期年平均增长速率相近;其余各乡镇前期年平均增长速率高于后期。
街道 1994 2001 2008 2015 水源涵养深度/mm 水源涵养总量/(×104 m3) 水源涵养深度/mm 水源涵养总量/(×104 m3) 水源涵养深度/mm 水源涵养总量/(×104 m3) 水源涵养深度/mm 水源涵养总量/(×104 m3) 万象街道 27.06 0.35 31. 07 0.40 17.55 20. 54 28.16 0. 37 岩泉街道 81.98 7.88 119.69 11. 52 90. 48 783. 53 137.25 13.21 市白云山林场 87.91 2.61 135.71 4. 02 102.59 273.64 151.68 4. 50 白云街道 28.50 0.06 39.18 0. 09 29. 03 5. 92 40.93 0. 09 雅溪镇 80.96 14.32 121. 65 21. 55 94. 81 1 511.84 141. 78 25.12 紫金街道 65.49 4.35 89. 01 5. 91 68. 58 409. 99 100.69 6. 69 联城街道 54.37 6.73 79.01 9. 77 62. 29 693. 42 93. 47 11. 56 老竹畲族镇 64.81 6.01 95. 63 8. 88 78. 27 654. 37 114.29 10.62 莲都林场 98.07 12.75 126.79 16.51 109.28 1 281.08 155.66 20. 28 仙渡乡 53.58 3.75 74. 31 5. 21 60. 44 381.44 89. 90 6. 30 丽新畲族乡 46.82 4. 16 65.14 5. 80 52. 93 424.14 76. 93 6. 85 碧湖镇 53.34 12.03 79. 79 18.01 58. 9 1 196.41 90. 76 20. 49 峰源乡 146.35 13.70 194.49 18.26 160.49 1355.9 229. 05 21. 50 大港头镇 55.26 5. 56 66. 57 6. 71 54. 77 496. 61 82. 68 8. 33 黄村乡 130.72 15.07 192.57 22. 27 147.47 1 534. 74 223. 45 25. 84 太平乡 71.72 8.38 106.07 12.40 84. 39 887.99 127.27 14.88 南明山街道 42.74 5.17 56.08 6.78 39.2 426.67 54.21 6.56 Table 2. Water retention of study area from 1994 to 2015
乡镇名称 年平均增长率/% 1994-2001 2001-2008 2008-2015 1994-2015 万象街道 2.12 -6.22 5.38 0.58 岩泉街道 6.57 -3.49 4.87 9.63 市白云山林场 7.77 -3.49 4.62 10.36 白云街道 5.36 -3.70 4.15 6.23 雅溪镇 7.18 -3.15 4.73 10.73 紫金街道 5.13 -3.28 4.56 7.68 联城街道 6.47 -3.02 4.77 10.27 老竹畲族镇 6.79 -2.59 4.50 10.91 莲都林场 4.18 -1.97 4.26 8.39 仙渡乡 5.53 -2.67 4.68 9.69 丽新畲族乡 5.59 -2.68 4.46 9.19 碧湖镇 7.08 -3.74 5.02 10.02 峰源乡 4.70 -2.50 4.28 8.07 大港头镇 2.92 -2.53 4.82 7.09 黄村乡 6.76 -3.35 4.86 10.13 太平乡 6.84 -2.92 4.81 11.06 南明山街道 4.46 -4.30 3.96 3.83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tention func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 1994 to 2015
-
从图 3可以看出:研究区1994,2001,2008,2015年的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差异明显。1994年水源涵养深度为69.98 mm,仅东北部黄村乡、北部雅溪镇和南部峰源乡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较高。2001年水源涵养深度为98.40 mm,南部峰源乡、莲都林场和东北部黄村乡水源涵养功能好于其他地区,个别地区水源涵养深度达到300 mm以上,中部地区水源涵养功能较低;水源涵养深度较大的区域面积明显增大。2008年研究区水源涵养深度为82.36 mm,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整体与1994年相似,但略好于1994年。2015年水源涵养深度为114.01 mm,水源涵养功能较高的地区为南部峰源乡和莲都林场,其次是东北部黄村乡和雅溪镇,水源涵养功能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白云街道、万象街道、南明山街道和碧湖镇等地。水源涵养深度较大的区域面积明显进一步增大。1994-2001年,研究区水源涵养深度仅中部城镇和农田呈现减少趋势,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部分地区增长量为20~40 mm,部分地区增长量达40 mm以上。2001-2008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明显,其中北部和中部地区降幅较大。2008-2015年,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增长迅速,其中中部和北部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最为剧烈,南部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已处于较高水准,因此增长并不明显。1994-2015年,研究区各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南部峰源乡和莲都林场尤为明显,其次是莲都区北部黄村乡、雅溪镇、岩泉街道和太平乡等地,中部地区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对比土地覆被类型变化和水源涵养功能可以看出,森林植被面积的提高能有效改善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状况。不过研究区2008年由于整体降水量较低,导致当年水源涵养量并不理想。
-
选取2015年研究区水源涵养结果及其相关的12项因子(降水量、潜在蒸发量、植物可利用水、土壤深度、流速系数、土壤饱和导水率、地形指数、数字高程数据、实际蒸散量、森林面积比例、裸地城镇面积比例和阔叶、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基于Arc GIS平台,使用Arc GIS流域分析算法,将研究区划分为122个小流域,并以小流域为单位统计水源涵养量及各因子平均值。利用SPSS 19.0对统计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保留显著因子、剔除非显著因子,方程最后得到R2为0.894,表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可信程度较高。由表 4可知:土壤饱和导水率对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的正面影响最大,阔叶、针阔叶混交林面积比例和降水量的正面影响次之,并且土壤饱和导水率会随着植被的改善和群落的演替而提高[27-28],因此,森林结构的改善将进一步改善水源涵养;裸地、城镇面积比例有较高的负面影响,实际蒸散量的负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由此可以看出: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气候因素和下垫面特征,其中下垫面特征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程度更高。下垫面特征因素表明当区域内土壤属性改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增加,裸地及城镇面积减少时,相应的会增强区域内的水源涵养功能。气候因素表明当区域内获得更多的降水,并同时减少蒸散的情况下,水源涵养功能将随着提高。以上因素是相辅相成,共同对水源涵养功能发挥作用的。研究区1994-2015年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的原因,主要是21 a间研究区森林面积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善。
因素 标准化系数 显著性 偏相关性 方差膨胀因子 土壤饱和导水率 0.644 0.000 0.824 1.842 阔叶、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 0.245 0.000 0.426 2.546 降水量 0.194 0.000 0.344 2.633 实际蒸散量 -0.225 0.000 -0.336 3.731 裸地、城镇面积比例 -0.171 0.004 -0.267 3.583 Table 4.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er retention
-
基于1994和2001年土地覆被类型分类结果数据,利用CA-Markov模型对莲都区2015年的土地覆被类型进行模拟,利用模拟结果与2015年土地覆被实际类型进行对比,检验其精度,得到Kappa系数为0.72,为中等一致性,模拟结果可信。基于2001和2015年土地覆被类型分类结果,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莲都区土地覆被类型进行模拟预测(表 5)。如图 4所示:研究区2030年土地覆被类型整体与2015年差异不大。城镇、阔叶林、竹林和针阔混交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针阔混交林增幅最大,面积和比例分别增长了3.40×104 hm2和2.27%,城镇、阔叶林和竹林的面积比例分别增长了1.10%,1.81%和1.49%。针叶林、灌木林、裸地、农田和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针叶林降幅最大,面积和比例分别下降了9.57×104 hm2和6.37%;裸地、农田、水体和灌木林略有下降,降幅较小。从空间上来看,2015-2030年,研究区北部变化相对明显,原有针叶林逐渐被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替代,变化部分主要发生于斑块交接区域。研究区城镇在原有基础上稳定发展,在瓯江两岸逐渐扩张并相互连接,同时碧湖镇的村落也逐步发展增大。虽然研究区城镇发展分布广泛,但由于研究区城镇周边公益林面积较大,限制了城镇的向外快速扩张。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104 hm2) 比例/% 裸地 0.25 1.66 农田 l.l3 7.52 城镇 1.26 8.38 水体 0.14 0.93 针叶林 5.l3 34.09 灌木林 0.21 1.40 阔叶林 2.44 16.21 竹林 1.59 10.56 针阔混交林 2.89 19.25 Table 5. Area prediction of land cover of Liandu District in 2030
-
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203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1.81×108 m3,水源涵养深度为112.90 mm,与2015年相比整体差异较小,略有下降。2030年研究区水源涵养能力最好为峰源乡和黄村乡,其水源涵养深度分别为228.27和223.29 mm,其次为莲都林场、市白云山林场、岩泉街道、雅溪镇、太平乡、紫金街道和老竹畲族乡,水源涵养深度均在100 mm以上,其余乡镇地区水源涵养深度均在100 mm以下。黄村乡和雅溪镇水源涵养总量较高,分别为2.32×107 m3和2.23×107 m3。根据模拟结果来看,莲都区在未来增强水源涵养功能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重点应该关注北部和西部地区,这2个地区有较高的水源涵养潜力。建议对其林型结构进行逐步改善,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南部地区为水源涵养最高的地区,应该继续维护其目前的森林建设水平,保持现状。中部地区是以城镇分布为主,难以实现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因此,应该注重城镇周边山体植被修复和城市内部绿地建设,有效利用各类绿地,提高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