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

周隽 王志强 沈月琴 徐秀英

周隽, 王志强, 沈月琴, 徐秀英.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引用本文: 周隽, 王志强, 沈月琴, 徐秀英.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ZHOU Jun, WANG Zhiqiang, SHEN Yueqin, XU Xiuying.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Citation: ZHOU Jun, WANG Zhiqiang, SHEN Yueqin, XU Xiuying.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Q12G030048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XNM-Z2012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隽, 讲师, 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E-mail:zhoujun0814@163.com
    通信作者: 王志强, 博士研究生, 从事电子商务与低碳经济研究。E-mail:zqwang777801@qq.com
  • 中图分类号: S7-0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 摘要: 山区是重要的地域类型,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在制定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增长途径时, 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探究浙江山区县域社会经济协调状况, 引入了协调发展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运用matlab 7.0编程对浙江山区2005-2012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得到县域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浙江山区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山区总体的协调水平较高, 表现在绝对数值相差不大, 所属类别相对集中, 但大多县市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根据协调发展度的大小, 将浙江山区44个县域划分为3大类6亚类, 3大类为协调发展类、亚协调发展类和失调类。最后提出山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 图  1  浙江山区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Figure  1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mountainous counties's soci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Zhejiang

    表  1  浙江省山区县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及其占全省的比例(2012)

    Table  1.   Mountainous counties's main social economic index and proportion of the provincial to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2012)

    县(市)数/个 土地面积/km2 人口/万人 GDP/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支出/亿元
    山区 44 76 262 2 510.41 11 987.28 5 816.64 1 107.93 1 275.41
    浙江省 58 101 800 4 799.34 34 665.33 17 095.96 3 441.23 4 161.88
    比例/%  75.86 74.91 52.31 34.58 34.02 32.19 30.64
    数据来源:2013浙江省统计年鉴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浙江省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2.   Mountainous counti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 极性
    经济系统 经济数量 x1人均生产总值 +
    x2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
    x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
    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
    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经济结构 x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x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x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经济外向性 x9出口总额 万美元 +
    x1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万美元 +
    社会系统 科教发展 y1教育事业性费用支出 亿元 +
    y2发明专利授权数 +
    生活水平 y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y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y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金额 亿元 +
    资源条件 y6森林覆盖率 % +
    y7人均土地面积 10W.人-1 +
    资源耗用 y8单位工业增加值耗电量 kW.h.万元1 -
    y9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 亿元 +
    y1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 % +
    y1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例 % +
    y12城市化率 % +
    y13居民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 -
    人口发展质量 y14境内公路里程 km +
      说明:极性为“+”表示与区域系统同向变动,极性为则反之。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协调发展度的度量标准

    Table  3.   Metric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协调发展度 协调程度等级
    0.90~1.00 优质协调
    0.80~0.89 良好协调
    0.70~0.79 中级协调
    0.60~0.69 初级协调
    0.50~0.59 勉强协调
    0.40~0.49 濒临失调
    0.00~0.39 失调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综合指数和协调发展度[2012)

    Table  4.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t mountainous county scale in Zhejiang Province(2012)

    地级市 县名 综合指数 协调发展度
    经济
    发展
    社会
    发展
    协调度 发展度 协调
    发展度
    杭州市 淳安 0.192 0.270 0.944 0.231 0.467
    富阳 0.419 0.384 0.996 0.401 0.632
    建德 0.141 0.298 0.761 0.219 0.409
    临安 0.272 0.435 0.897 0.354 0.563
    桐庐 0.231 0.316 0.953 0.274 0.510
    宁波市 奉化 0.268 0.344 0.969 0.306 0.545
    宁海 0.254 0.317 0.976 0.285 0.528
    象山 0.290 0.320 0.995 0.305 0.551
    余姚 0.543 0.593 0.996 0.568 0.752
    湖州市 安吉 0.287 0.284 0.999 0.286 0.534
    绍兴市 绍兴 0.737 0.521 0.942 0.629 0.770
    嵊州 0.252 0.321 0.971 0.286 0.527
    新昌 0.205 0.329 0.895 0.267 0.489
    诸暨 0.636 0.409 0.908 0.522 0.689
    丽水市 缙云 0.089 0.132 0.925 0.111 0.320
    景宁 0.106 0.202 0.816 0.154 0.354
    青田 0.117 0.205 0.857 0.161 0.371
    庆元 0.077 0.165 0.752 0.121 0.302
    松阳 0.088 0.132 0.920 0.110 0.318
    遂昌 0.098 0.225 0.711 0.161 0.339
    云和 0.079 0.187 0.700 0.133 0.306
    龙泉 0.096 0.232 0.687 0.164 0.335
    温州市 苍南 0.227 0.205 0.995 0.216 0.464
    乐清 0.339 0.439 0.967 0.389 0.613
    平阳 0.194 0.226 0.988 0.210 0.455
    泰顺 0.121 0.111 0.997 0.116 0.34
    文成 0.144 0.097 0.925 0.120 0.333
    瑞安 0.363 0.431 0.985 0.397 0.625
    永嘉 0.158 0.207 0.964 0.183 0.42
    金华市 兰溪 0.196 0.158 0.977 0.177 0.416
    东阳 0.255 0.327 0.970 0.291 0.531
    义乌 0.583 0.576 1.000 0.580 0.761
    永康 0.271 0.282 0.999 0.277 0.526
    浦江 0.133 0.154 0.989 0.144 0.377
    武义 0.153 0.285 0.826 0.219 0.425
    磐安 0.054 0.126 0.699 0.090 0.251
    衢州市 常山 0.089 0.128 0.937 0.109 0.319
    江山 0.126 0.198 0.903 0.162 0.383
    龙游 0.119 0.160 0.956 0.140 0.365
    开化 0.079 0.300 0.438 0.190 0.288
    台州市 临海 0.289 0.269 0.997 0.279 0.528
    三门 0.164 0.148 0.995 0.156 0.394
    天台 0.160 0.176 0.996 0.168 0.409
    仙居 0.136 0.162 0.984 0.149 0.383
    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年鉴。
    下载: 导出CSV

    表  5  浙江山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类型

    Table  5.   Zhejiang mountainous counties's soci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type

    县名 大类 协调发展亚类第1层次 协调发展亚类第2层次
    绍兴县、余姚市 协调
    发展类
    良好协调 社会滞后型
    义乌市
    诸暨市
    中级协调 经济滞后型
    社会滞后型
    富阳市、瑞安市、乐清市 初级协调 经济滞后型
    临安市、东阳市、永康市、象山县、安吉县、嵊州市、临海市、奉
    化市、宁海县、桐庐县
    勉强协调 经济滞后型
    新昌县、苍南县、平阳县、淳安县、天台县、武义县、建德市、永
    嘉县、三门县、兰溪市
    亚协调发展类 濒临失调 经济滞后型
    文成县 社会滞后型
    仙居县、江山市、浦江县、龙游县、泰顺县、青田县、景宁畲族自
    治县、常山县、遂昌县、缙云县、松阳县、开化县、云和县、庆元
    县、龙泉市、磐安县
    失调类 失调 经济滞后型
    下载: 导出CSV
  • [1] >KAPOS V, RHIND J, EDWARDS M, et al. Developing a map of the world's mountain forests[G]//PRICE M F, BUTT N. Forests in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A State of Knowledge Report for 2000(Vol. 5). Wallingfprd:CABI, 2000:4-19.
    [2] ATAMAN E, de SALVO P, ZANETTI M, et al. Towards a GIS-based Analysis of Mountain Environments and Populations[M]. Rome:FAO, 2003.
    [3] ROSS J, SPEARS R. Response to "Roundtable discussion of APPALACHIA:a history of mountains and people"[J]. Appalachian J, 2011, 39(1/2):22-26.
    [4] 陈雯, 张平宇, 张小雷, 等.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1538-1547.

    CHEN Wen, ZHANG Pingyu, ZHANG Xiaolei, et a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ypical areas in China[J]. Prog Geogr, 2011, 30(12):1538-1547.
    [5] 祝列克.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N].中国绿色时报, 2011-02-15(1).

    ZHU Liek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as a major initiative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N]. China Green Times, 2011-02-15(1).
    [6] 车冰清, 朱传耿, 孟召宜, 等.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7):1074-1079.

    CHE Bingqing, ZHU Chuangeng, MENG Zhaoyi, et al. The structur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Jiangsu[J]. Econ Geogr, 2010, 30(7):1074-1079.
    [7] 刘涛.山东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1):169-174.

    LIU Tao.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J]. China Popula Resour Environt, 2011, 21(11):169-174.
    [8] 叶玉瑶, 张虹鸥, 陈静, 等.山区县生态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广东省阳山县生态发展规划为例[J].热带地理, 2012, 32(1):59-65.

    YE Yuyao, ZHANG Hong'ou, CHEN Jing, et al. Way to eco-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ounties:a case study of the planning of Yangshan County[J]. Trop Geogr, 2012, 32(1):59-65.
    [9] 郑继承, 段钢.山地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2013(7):25-30.

    ZHENG Jicheng, DUAN Ga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ountai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Yunnan[J]. Inqu Econ Issu, 2013(7):25-30.
    [10] 侯一蕾, 赵正, 温亚利.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29(5):499-502.

    HOU Yilei, ZHAO Zheng, WEN Yali. Review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areas in China[J]. Resour Develop & Mark, 2013, 29(5):499-502.
    [11] 张义丰, 贾大猛, 谭杰, 等.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地理学报, 2009, 64(10):1231-1242.

    ZHANG Yifeng, JIA Dameng, TAN Jie, et al.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valle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J]. Acta Geogr Sin, 2009, 64(10):1231-1242.
    [12] MUNYATI C, KABANDA T A. Using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 imagery to establish land use pressure induced trends in forest and woodland cover in sections of the Soutpansberg Mountains of Venda region, Limpopo Province, South Africa[J]. Reg Environ Change, 2009, 9(1):41-56.
    [13] 李向国, 阮洪山, 赵贵宝, 等. "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越南的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J].理论导刊, 2007(1):4-11.

    LI Xiangguo, RUAN Hongshan, ZHAO Guibao, et 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China, Vietnam's experience[J]. J Soc Theory Guide, 2007(1):4-11.
    [14] BERGMANN C, GERWIN M, NüSSER M. Living in a high mountain border region:the case of the 'Bhotiyas' of the Indo-Chinese border region[J]. J Mt Sci, 2008, 5(3):209-217.
    [15] 徐之顺, 邵军.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思考[J].江海学刊, 2012(2):210-214.

    XU Zhishun, SHAO Ju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leading in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J]. Jianghai Acad J, 2012(2):210-214.
    [16] 赵杰.我国资源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基于熵值赋权视角[J].经济问题, 2012(1):35-38.

    ZHAO Jie. Research on healthy evaluation of resource system of China based on entropy method[J]. Econ Probl, 2012(1):35-38.
    [17] 李春平, 张二勋, 段艺芳, 等.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7(3):67-71.

    LI Chunping, ZHANG Erxun, DUAN Yifang,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of county-level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J]. J Southwest China Norm Univ Nat Sci Ed, 2012, 37(3):67-71.
  • [1] 王杰, 郑国全.  山区县域乡村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4): 850-86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78
    [2] 任秦, 沈月琴, 朱哲毅.  山区县数字乡村产业发展的浙江经验与启示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4): 901-90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592
    [3] 周生财, 吴仁超, 吴伟健, 叶青, 吴小林, 张东北, 楼炉焕, 童再康, 吴青, 吴颐伟, 赖晓琳.  浙江省庆元县域楠属植物野生资源调查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3): 524-53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523
    [4] 崔杨林, 高祥, 董斌, 位慧敏.  县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3): 541-55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461
    [5] 朱颖, 吴颖茜, 李欣.  协调发展视角下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质量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3): 432-43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48
    [6] 谢依娜, 赵乐静,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李晓琳.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旅游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4): 743-74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4.020
    [7] 曹淑英, 徐秀英, 吴伟光.  农户分化背景下浙江山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状况比较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1): 161-16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1.022
    [8] 贾佳, 单胜道, 温国胜.  浙江省竹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3): 440-44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3.019
    [9] 沈月琴, 汪淅锋, 朱臻, 吕秋菊.  基于经济社会视角的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2): 299-3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2.021
    [10] 张晓燕, 沈月琴, 毛玉香, 傅志真.  浙江省竹子现代科技园区结构与社会经济功能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5): 650-655.
    [11] 吕玉龙, 金爱武, 王国辉.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毛竹经营的社会因素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2): 209-213.
    [12] 沈月琴, 刘俊昌, 李兰英, 郑振华, 何拥军.  天然林保护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2): 115-121.
    [13] 姜春前, 徐秀英, 吴伟光, 赵夏威, 汪于平.  浙江山区效益农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2): 203-208.
    [14] 胡云江.  论浙江山区乡镇的资源环境保护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80-183.
    [15] 钱杭园, 李明华.  小城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211-214.
    [16] 顾蕾, 姜春前, 邱亦维, 蔡霞, 吴建人.  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3): 238-244.
    [17] 沈月琴, 顾蕾, 沈月娣, 应新缓, 万刚.  浙江山区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4): 445-449.
    [18] 程云行, 徐秀英, 钱杭园, 杨飞峰.  浙江山区林业产业名牌战略的比较优势及效果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191-195.
    [19] 黎章矩, 王伟, 叶胜荣.  浙江省经济林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4): 473-480.
    [20] 沈月琴, 李明华.  浙江山区人口迁移与地方产业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3): 328-332.
  • 加载中
  • 链接本文: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zjnldxxb/2014/6/965

图(1)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32
  • HTML全文浏览量:  628
  • PDF下载量:  55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1-08
  • 修回日期:  2014-05-07
  • 刊出日期:  2014-12-20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Q12G030048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XNM-Z201205

    作者简介:

    周隽, 讲师, 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E-mail:zhoujun0814@163.com

    通信作者: 王志强, 博士研究生, 从事电子商务与低碳经济研究。E-mail:zqwang777801@qq.com
  • 中图分类号: S7-0

摘要: 山区是重要的地域类型,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在制定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增长途径时, 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探究浙江山区县域社会经济协调状况, 引入了协调发展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运用matlab 7.0编程对浙江山区2005-2012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得到县域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浙江山区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山区总体的协调水平较高, 表现在绝对数值相差不大, 所属类别相对集中, 但大多县市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根据协调发展度的大小, 将浙江山区44个县域划分为3大类6亚类, 3大类为协调发展类、亚协调发展类和失调类。最后提出山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English Abstract

周隽, 王志强, 沈月琴, 徐秀英.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引用本文: 周隽, 王志强, 沈月琴, 徐秀英.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ZHOU Jun, WANG Zhiqiang, SHEN Yueqin, XU Xiuying.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Citation: ZHOU Jun, WANG Zhiqiang, SHEN Yueqin, XU Xiuying.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4, 31(6): 965-9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21
  • 山区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4%[1],山区聚居着12%的世界总人口[2],此外,还有26%的人口居住在紧邻山区的地区[3]。中国疆域辽阔,地域类型多样且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山区是中国的主要地域类型[4]。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69%,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5]。长期以来,山区由于地域影响,交通、信息不畅,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正逐渐受到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关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力争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县域作为国家政权结构的基本行政单元,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基本操作平台,承担着承上启下、沟通城乡、固本强基和总揽农村全局的重要作用[6-7]。县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质量。因此,山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8]。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必须有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其示范带动效应,可以大大加快全国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8]。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浙江,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区域,有基础也有责任率先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浙江70%以上的陆域面积是山区,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平衡,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山区。同时,浙江山区大多位于水系的源头,是浙江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故浙江山区发展必须调整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走包容性增长道路,即寻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浙江山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既可呈现未来浙江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又能为省域制定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政策奠定科学基础,对于浙江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对其他山区省份、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山区是中国重要的地域类型,其发展攸关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山区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区城镇化发展。包括山区城镇化的界定,山区城镇化的意义,如促进产业化、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拓展农村市场等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山区城镇化的特征,主要从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政治等多角度阐述。山区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如多元发展、充分发展小城镇等。实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等[9]。第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也是多种产品的主要产地,山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历来深受关注。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衍生的沟域发展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利用,山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的解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10]。第三,山区的土地问题研究,包括山区的土地利用,如土地利用统筹的途径、土地利用生态友好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利用的压力与区域环境变化等。土地空间布局,如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山区建设用地扩建空间分析等。土地利用模式,如山区耕地利用模式、农业土地利用模式、村域土地利用管理模式等[11-12]。第四,山区的产业发展,涉及种植业、林业以及大农业的发展,大农业产业的延伸,降低区域脆弱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评价及调整等[11]。第五,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如基于德尔菲方法的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跨国边界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典型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对策建议等[13-14]。相对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其中,运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分析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研究尤为罕见。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角度探讨研究浙江山区县域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提出对策建议。

    • 结合浙江省2012年行政区划和山区县划分标准(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50%以上),浙江省58个县(市)中共有44个山区县(市),涉及11个地级市中的9个(舟山市和嘉兴市没有山区县),所涉地级市分别有1到8个不等山区县(市)。44个山区县(市)总面积约为76 262 km2。2012年,总人口2 510.4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 987.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 816.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 107.9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 275.41亿元(表 1)。可见,浙江山区县域以全省74.91%的土地,52.31%的人口,仅贡献了34.5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32.19%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此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4.8:50.0:45.2,而山区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1:53.8:39.1,可以佐证浙江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山区。

      表 1  浙江省山区县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及其占全省的比例(2012)

      Table 1.  Mountainous counties's main social economic index and proportion of the provincial to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2012)

      县(市)数/个 土地面积/km2 人口/万人 GDP/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支出/亿元
      山区 44 76 262 2 510.41 11 987.28 5 816.64 1 107.93 1 275.41
      浙江省 58 101 800 4 799.34 34 665.33 17 095.96 3 441.23 4 161.88
      比例/%  75.86 74.91 52.31 34.58 34.02 32.19 30.64
      数据来源:2013浙江省统计年鉴
    •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普适性结合等原则。参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区域发展的指标体系等资料[6-7, 15],本研究构建了浙江省山区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3个层次构成,其中,经济系统指标从经济数量、经济结构、经济外向性等3个方面共选取10个指标进行评价;社会系统指标从科教发展、生活水平、资源条件、资源耗用、人口发展质量、基础设施6个方面共选取14个指标进行评价(表 2)。

      表 2  浙江省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2.  Mountainous counti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 极性
      经济系统 经济数量 x1人均生产总值 +
      x2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
      x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
      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
      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经济结构 x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x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x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经济外向性 x9出口总额 万美元 +
      x1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万美元 +
      社会系统 科教发展 y1教育事业性费用支出 亿元 +
      y2发明专利授权数 +
      生活水平 y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y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y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金额 亿元 +
      资源条件 y6森林覆盖率 % +
      y7人均土地面积 10W.人-1 +
      资源耗用 y8单位工业增加值耗电量 kW.h.万元1 -
      y9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 亿元 +
      y1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 % +
      y1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例 % +
      y12城市化率 % +
      y13居民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 -
      人口发展质量 y14境内公路里程 km +
        说明:极性为“+”表示与区域系统同向变动,极性为则反之。
    • x1x2,…,xm是反映经济特征的m个指标,y1y2,…,yn是反映社会特征的n个指标,则分别称函数fx)和gy)为综合经济指数和综合社会指数。

      $$ f\left( x \right) = \sum\limits_{i = 1}^n {{a_i}{{\bar x}_i};} g\left( y \right) = \sum\limits_{j = 1}^n {{b_j}{{\bar y}_j}} 。$$ (1)

      式(1)中:aibj为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用熵值赋权法计算,通过熵值来比较指标之间的重要性,从而确定各个指标对子系统项的重要程度,即权重[16]。然后采用加权法求出综合指数。xi的取值由式(2)给出:

      $$ \begin{array}{*{20}{l}} {{{\bar x}_i} = \frac{{{x_i} - {x_{\min }}}}{{{x_{\max }} - {x_{\min }}}},{\rm{ 当指标}}{x_i}{\rm{极性为}} “+ ”{\rm{时}};}\\ {{{\bar x}_i} = \frac{{{x_{\max }} - {x_i}}}{{{x_{\max }} - {x_{\min }}}},{\rm{ 当指标}}{x_i}{\rm{极性为}}“-” {\rm{ }}{\rm{时。}}} \end{array} $$ (2)

      式(2)中:xi为第i项指标值,xmax为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i项指标的最小值,xi为标准化值,yi取值类推。

      fx),gy)在时点t的函数分别为ftx)和gty)。fx),gy)协调意味着ftx)与gty)的离差系数越小越协调,经济与社会在时刻t的协调度为:

      $$B\left( t \right) = \left[ {\frac{{f\left( {t,x} \right) \bullet g\left( {t,y} \right)}}{{\left[ {\left( {f\left( {t,x} \right) + } \right.g\left( {t,y} \right)} \right]{{\left. {/2} \right)}^2}}}} \right]{\rm{。}}$$ (3)

      式(3)中:k为调节系数(≥2),本研究中取k值为2。在fx)与gy)之和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当fx)与gy)发展到一定水平时,fx)·gy)最大。不难证明,0≤Bt)≤1,只有当fx)=gy)时,fx)·gy)达到最大值,表明系统fx)与gy)最协调。协调度反映了系统的协调程度,而不能反映系统fx)与gy)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和整体效益水平,为此,分别引入发展度(T)和协调发展度(D)。

      $$ T = \alpha f\left( x \right) + \beta g\left( y \right); $$ (4)
      $$ D = \sqrt {B \cdot T} 。$$ (5)

      式(4)式(5)中:αβ为待定权重系数。依据相关研究,考虑到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推动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这里均取值为0.5。

      协调发展度评价等级标准见表 3

      表 3  协调发展度的度量标准

      Table 3.  Metric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协调发展度 协调程度等级
      0.90~1.00 优质协调
      0.80~0.89 良好协调
      0.70~0.79 中级协调
      0.60~0.69 初级协调
      0.50~0.59 勉强协调
      0.40~0.49 濒临失调
      0.00~0.39 失调
    • 运用matlab 7.0编程求出2005-2012年8 a中浙江山区44个县域的综合指数,即经济综合指数和社会综合指数,8 a中浙江山区44个县域经济、社会综合指数大致呈现出类似排名,普遍呈现增长的态势。以2012年为例,相关数据详见表 4

      表 4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社会综合指数和协调发展度[2012)

      Table 4.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t mountainous county scale in Zhejiang Province(2012)

      地级市 县名 综合指数 协调发展度
      经济
      发展
      社会
      发展
      协调度 发展度 协调
      发展度
      杭州市 淳安 0.192 0.270 0.944 0.231 0.467
      富阳 0.419 0.384 0.996 0.401 0.632
      建德 0.141 0.298 0.761 0.219 0.409
      临安 0.272 0.435 0.897 0.354 0.563
      桐庐 0.231 0.316 0.953 0.274 0.510
      宁波市 奉化 0.268 0.344 0.969 0.306 0.545
      宁海 0.254 0.317 0.976 0.285 0.528
      象山 0.290 0.320 0.995 0.305 0.551
      余姚 0.543 0.593 0.996 0.568 0.752
      湖州市 安吉 0.287 0.284 0.999 0.286 0.534
      绍兴市 绍兴 0.737 0.521 0.942 0.629 0.770
      嵊州 0.252 0.321 0.971 0.286 0.527
      新昌 0.205 0.329 0.895 0.267 0.489
      诸暨 0.636 0.409 0.908 0.522 0.689
      丽水市 缙云 0.089 0.132 0.925 0.111 0.320
      景宁 0.106 0.202 0.816 0.154 0.354
      青田 0.117 0.205 0.857 0.161 0.371
      庆元 0.077 0.165 0.752 0.121 0.302
      松阳 0.088 0.132 0.920 0.110 0.318
      遂昌 0.098 0.225 0.711 0.161 0.339
      云和 0.079 0.187 0.700 0.133 0.306
      龙泉 0.096 0.232 0.687 0.164 0.335
      温州市 苍南 0.227 0.205 0.995 0.216 0.464
      乐清 0.339 0.439 0.967 0.389 0.613
      平阳 0.194 0.226 0.988 0.210 0.455
      泰顺 0.121 0.111 0.997 0.116 0.34
      文成 0.144 0.097 0.925 0.120 0.333
      瑞安 0.363 0.431 0.985 0.397 0.625
      永嘉 0.158 0.207 0.964 0.183 0.42
      金华市 兰溪 0.196 0.158 0.977 0.177 0.416
      东阳 0.255 0.327 0.970 0.291 0.531
      义乌 0.583 0.576 1.000 0.580 0.761
      永康 0.271 0.282 0.999 0.277 0.526
      浦江 0.133 0.154 0.989 0.144 0.377
      武义 0.153 0.285 0.826 0.219 0.425
      磐安 0.054 0.126 0.699 0.090 0.251
      衢州市 常山 0.089 0.128 0.937 0.109 0.319
      江山 0.126 0.198 0.903 0.162 0.383
      龙游 0.119 0.160 0.956 0.140 0.365
      开化 0.079 0.300 0.438 0.190 0.288
      台州市 临海 0.289 0.269 0.997 0.279 0.528
      三门 0.164 0.148 0.995 0.156 0.394
      天台 0.160 0.176 0.996 0.168 0.409
      仙居 0.136 0.162 0.984 0.149 0.383
      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年鉴。
    • 表 4可以看出:2012年,绍兴县经济综合指数最高,为0.737,最低的磐安县仅为0.054,前者是后者的13.65倍。经济综合指数高于0.5的有4个县,介于0.2与0.5之间的有15个县,介于0.1与0.2之间的有16个县,低于0.1的有9个县,反映浙江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经济(较)发达的山区县大多位于浙东北和浙西南的金华市、台州市、温州市,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几乎全部位于浙西南。其中经济最不发达的山区县多位于丽水市。

      依据山区县(市)经济综合指数可将浙江省山区县(市)所在9个地级市分为4种类型,即:①区域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丽水市、衢州市、台州市,发达水平依次递增。3市均属于典型的山区,位于浙西南,下辖县(市)以山区县为主,属于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山区,下辖的8个县均为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不难看出,丽水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最发达的县与省内中等发展水平的山区县相比,尚有较明显的差距。②区域发达平衡地区,包括绍兴市、宁波市,与上面3市类似,绍兴市和宁波市下辖县(市)虽然以山区县为主,但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处于省内发达县(市)水平。③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包括温州市、金华市,以金华市为例,下辖最发达山区县的经济综合指数是最不发达山区县的10.79倍。④区域发展较平衡区,包括杭州市、湖州市,杭州市所辖山区县发展相对平衡,而湖州市仅有安吉县唯一一个山区县,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浙江省山区县域的中等偏上水平。

    • 从社会综合指数计算结果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仍大致呈现浙东北强于浙西南的特征,且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社会综合指数排名前20名中,浙东北占了65%,主要集中在宁波、绍兴、杭州等3市。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2个特征:①浙江山区县域社会发展水平均衡性优于经济发展水平,即社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但某些地级市内部不均衡性更为明显。2012年,社会综合指数最高的余姚市为0.593,最低的文成县为0.097,前者是后者的6.11倍,远低于经济综合指数的13.65倍。在总体均衡性提高的同时,某些地级市内部差异却在扩大,以温州市表现得尤为明显。温州市所辖山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不平衡,所辖山区县经济综合指数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80倍,但是社会发展水平更不平衡。其所辖的山区县中乐清市社会综合指数最高,为0.439,位列第4,而排名最后两位的泰顺县和文成县均隶属于温州市,社会综合指数分别为0.111和0.097,乐清市社会综合指数是文成县的4.53倍,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②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以丽水市表现最为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丽水市所辖8个山区县均在不发达之列,排名从34位到43位,排名总位次之和为305。再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排名从23位到40位,排名总位次之和为248,平均上行了7个多位次,表明丽水市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优于经济发展水平,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台州市和衢州市山区县,但丽水市社会发展水平优于台州市山区县,和衢州市山区县基本持平。

    • 依据式(1)~式(5),通过matlab 7.0编程计算得出2005-2012年浙江山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度、发展度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其中2012年数值见表 4

    • 对于县域层面,社会和经济往往具有较高的同步性[17]。本研究参照相关研究,协调度大于0.9的为优质协调型,介于0.8与0.9之间的为一般协调型,小于0.8的为失调型。基于2005-2012年8 a的均值,文成县、苍南县、诸暨市等23个县市属于优质协调型,缙云县、安吉县等7个县属于一般协调型,淳安县、新昌县等14个县协调度低于0.8,属于失调型。44个山区县域8 a来协调度平均值达到0.845,浙江山区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协调性较高。

      由于协调度高只能反映经济综合指数fx)与社会综合指数gy)之间的离差较小,不能反映山区县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故还需分析发展度水平。依据山区县域2005-2012年8 a均值,绍兴县的发展度最高,为0.712,余姚市其次,为0.609,磐安县最低,仅为0.116。山区县域的平均发展度为0.255,高于该均值的有20个县,低于均值的有24个县。

      综合考虑协调度,反映浙江山区相当一部分县域处于较低水平的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且地区分异明显。

    • 依据2005-2012年浙江山区县域协调发展度的数值,结合表 3协调发展度的度量标准,将44个山区县划分为3个大类6个亚类(第1层次),再依据fx)和gy)的数量关系判断该县域属于经济滞后型或社会滞后型(第2层次),详见表 5图 1。进一步证实了浙江山区县域空间分异现象。

      表 5  浙江山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类型

      Table 5.  Zhejiang mountainous counties's soci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type

      县名 大类 协调发展亚类第1层次 协调发展亚类第2层次
      绍兴县、余姚市 协调
      发展类
      良好协调 社会滞后型
      义乌市
      诸暨市
      中级协调 经济滞后型
      社会滞后型
      富阳市、瑞安市、乐清市 初级协调 经济滞后型
      临安市、东阳市、永康市、象山县、安吉县、嵊州市、临海市、奉
      化市、宁海县、桐庐县
      勉强协调 经济滞后型
      新昌县、苍南县、平阳县、淳安县、天台县、武义县、建德市、永
      嘉县、三门县、兰溪市
      亚协调发展类 濒临失调 经济滞后型
      文成县 社会滞后型
      仙居县、江山市、浦江县、龙游县、泰顺县、青田县、景宁畲族自
      治县、常山县、遂昌县、缙云县、松阳县、开化县、云和县、庆元
      县、龙泉市、磐安县
      失调类 失调 经济滞后型

      图  1  浙江山区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

      Figure 1.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mountainous counties's soci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Zhejiang

      依据表 5,可以发现浙江山区县域大多属于亚协调发展类和失调类。在协调发展大类中经济发展较快的绍兴县、余姚市和诸暨市均为社会滞后型,表明其社会发展滞后业已显现;经济滞后型的义乌市、富阳市、瑞安市和乐清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社会发展,避免后续发展由于社会发展乏力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属于亚协调发展大类和失调大类的县域几乎均为经济滞后型,该现象并非表明这些县域社会发展超前,而是反映这些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社会滞后性尚未显现。属于亚协调发展大类的县域一般协调度比较好,但发展度相对较弱,致使协调发展度数值偏低,如亚协调发展类的兰溪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收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数值相对偏低,分别仅接近绍兴相应数值的25%,20%和50%,最终影响了该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属于失调大类的县域或者发展度极低(如常山县、缙云县、松阳县、泰顺县),或者协调度和发展度均较低(如开化县、龙泉县、遂昌县、云和县)。

    • 浙江山区县域整体协调性较好,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且空间分异明显。但协调更多属于较低发展层次的协调,浙江省要想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浙江山区县域迈入更高层次的协调。主要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增强传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能力,尽快培育新的增长极。浙江山区现可依托的增长极主要是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其中杭州市辐射带动了一批山区的发展,辐射带动的山区主要属于协调和亚协调发展大类。在杭州市的叠加影响下,宁波市带动的山区县域亦多属于协调和亚协调发展大类。相比较而言,位于浙江南部温州市的辐射带动性偏弱,除了乐清市和瑞安市属于协调发展类,其余多属于连片失调区域,现有传统增长极中温州市的战略地位极为关键,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可通过倾斜性政策增强其辐射能力。由图 1可以清晰的看出:西南部几乎为集中连片失调区域,其中常山县、遂昌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等3县的位置非常重要,可视为破局的局眼,建议作为未来新的增长极加以重点培育。②融入海洋经济,加快促进山海协作。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域海洋发展规划,2011年以来浙江省获批的4个国家级战略中有2个是海洋经济主题,这些均预示着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考虑到浙江省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排名却徘徊于全国后位,如2012年位第26位,表明浙江省当前的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无疑发展海洋经济就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山区就是战略大腹地。浙江山区必须抓住这个重大机遇,融入海洋经济,特别是沿海山区县域更要拓展思路,结合当地县情,伺机发展山海协作,深入挖掘未来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中可以融入的环节,比如海洋主导产业的前后延伸链特别是后向环节,这样可以切实提高山区县域相关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实际关联性,可以更好地融入海洋经济,进而实现山海协作。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重新进行区域定位。考虑到浙江山区是浙江省相对欠发达的区域,其内部的创新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外部性因素的影响更大,并且往往是政府主导型。而如何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外乎从2个方面入手,加大公共物品投入和要素投入。公共物品投入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投入、养老保障、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等。要素投入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以及土地等的投入。浙江山区县域虽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区域优势明显,但发展仍显滞后,主要归因于山区这种特殊的地域类型,具有较大的封闭性,与其他地区交流受限,不似平原地区具有较高的交通通达性,所以必须格外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针对山区县域业已显现和尚未显现社会滞后性的普遍情况而言,均可以适当超前建设基础设施。此外,以往的浙江山区建设中总是过多地强调位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区域的独特优势。诚然,浙江山区应抓住这些区域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外部格局时刻都在发生着重大的调整,应适时对浙江山区重新进行区域定位。丽水和衢州山区要加强与周围省份,中部6省和海西经济区等新经济区域的交流,探索多经济区域的合作,在更高层次区域内实行联动发展,使各要素在更高层次内流动,不断提高浙江山区和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进而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突破。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