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琰, 余韵, 刘勇, 王开勇, 周晓杰, 王洋.
北京市核心区洋白蜡行道树健康评价及影响因素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6): 1340-134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109
|
[2] |
郑英茂, 刘娟, 潘成椿, 李成惠, 黄帮文, 丁平, 刘菊莲.
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特征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6): 1167-117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737
|
[3] |
王成, 董斌, 彭文娟, 陈凌娜, 黄慧, 叶小康, 朱鸣, 吕典, 倪燕华, 赵抗抗, 张双双.
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对鹤类栖息地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3): 511-5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3.016
|
[4] |
张广来, 李璐, 廖文梅.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6): 1078-108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6.022
|
[5] |
郑艳霞.
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1): 89-9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1.014
|
[6] |
徐文辉, 岳晓雷, 高鹏, 夏淑娟.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潜在栖息地的生态适宜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6): 896-90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6.014
|
[7] |
郑蓉.
产地绿竹笋品质及土壤养分的主成分与典型相关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5): 710-71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5.012
|
[8] |
杨建华, 李淑芳, 范志远, 习学良, 邹伟烈, 刘娇, 潘莉.
美国山核桃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良种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6): 907-91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6.011
|
[9] |
汪荣.
福建滨海水鸟栖息地主成分分析与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3): 472-47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3.020
|
[10] |
朱曦, 王青良, 詹印波, 韩甫, 蒋洪赟, 周雯, 何于波.
浙江普陀山岛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及分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5): 708-713.
|
[11] |
李宁, 周伟, 杨雁瑛, 张庆, 刘钊.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冬季植物性食物显微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3): 363-367.
|
[12] |
邵继峰, 鲁庆彬, 金晶, 游卫云, 于江傲.
清凉峰环颈雉冬季觅食地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4): 507-512.
|
[13] |
朱桂寿, 丁良冬, 俞根连, 周晓丽.
浙江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现状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1): 109-113.
|
[14] |
张纵, 梁南南, 郭玉东, 赵军.
鸟类保护的城市园林多样性途径探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4): 511-515.
|
[15] |
韦福民, 陈水华, 范忠勇, 陈苍松, 方一峰.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及其分布特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4): 456-462.
|
[16] |
胡忠军, 王淯, 薛文杰, 姜海瑞, 徐宏发.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1): 65-71.
|
[17] |
朱曦, 徐昱, 葛映川, 陈中意, 李春耀.
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1): 77-85.
|
[18] |
潘世秀, 孟秀祥,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3): 357-362.
|
[19] |
曹明, 李伟, 周伟, 张兴勇, 张仁功.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繁殖早期取食地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2): 203-208.
|
[20] |
严少君, 朱曦, 俞益武.
华中区城市型鹭鸟栖息地营建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6): 697-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