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黄山松种源当年生苗生长及几种生理特点

刘世芳 范义荣 毛迎春 王国英 楼涛

刘世芳, 范义荣, 毛迎春, 等. 黄山松种源当年生苗生长及几种生理特点[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1): 1-7.
引用本文: 刘世芳, 范义荣, 毛迎春, 等. 黄山松种源当年生苗生长及几种生理特点[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1): 1-7.
Liu Shifang, Fan Yirong, Mao Ying chun, et al. Growth of One Year Seedling of Taiwan Pine Provenance and Som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7, 14(1): 1-7.
Citation: Liu Shifang, Fan Yirong, Mao Ying chun, et al. Growth of One Year Seedling of Taiwan Pine Provenance and Som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7, 14(1): 1-7.

黄山松种源当年生苗生长及几种生理特点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世芳, 男, 1938年生, 副教授
    通信作者: 刘世芳, 男, 1938年生, 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S722. 7

Growth of One Year Seedling of Taiwan Pine Provenance and Som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38
  • HTML全文浏览量:  177
  • PDF下载量:  10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6-04-08
  • 修回日期:  1996-12-16
  • 刊出日期:  1997-03-20

黄山松种源当年生苗生长及几种生理特点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刘世芳, 男, 1938年生, 副教授

    通信作者: 刘世芳, 男, 1938年生, 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S722. 7

摘要: 多项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7种源中缙云和戴云山部分苗根易老化,影响成活率。经变异聚类,临安和缙云、黄山和开化种源分聚2类,金寨、戴云山、天台种源各自成1类。苗茎高生长主要出现于前期,中后期为针叶和根生长的主要阶段,总生长量接近程度与变异接近程度不对应一致。生长中期各种源苗体细胞膜调控节律与种源聚类的结果是相应一致的,各种源胞膜透性的变化与变异接近程度有一定关系。7种源在气温30℃,电解质外渗率均上升时,开化种源有较强的控制物质外渗的能力。核酸量变幅度DNA大于RNA,以RNA/DNA相比,开化种源最大,临安最小。RNA生成量与苗根生长有密切关系。二氧化碳利用能力以缙云和天台种源最高,其次是开化、黄山、金寨、戴云山、临安等种源。此可作为优良种源苗期初选的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刘世芳, 范义荣, 毛迎春, 等. 黄山松种源当年生苗生长及几种生理特点[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1): 1-7.
引用本文: 刘世芳, 范义荣, 毛迎春, 等. 黄山松种源当年生苗生长及几种生理特点[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1): 1-7.
Liu Shifang, Fan Yirong, Mao Ying chun, et al. Growth of One Year Seedling of Taiwan Pine Provenance and Som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7, 14(1): 1-7.
Citation: Liu Shifang, Fan Yirong, Mao Ying chun, et al. Growth of One Year Seedling of Taiwan Pine Provenance and Som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7, 14(1):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