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mium stress on growth and resistance of hybrid tulip trees:Liriodendron chinense × Liriodendron tulipifera
-
摘要: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 L. tulipifera 5个家系1年生实生苗对土壤镉胁迫的生理响应与抗性。结果表明,在镉胁迫下,杂交鹅掌楸叶片失绿变黄,根系腐烂变黑,且高质量分数镉胁迫下植株受抑制程度越明显。随着镉胁迫时间延长,各家系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均出现了上升趋势,胁迫增加上升趋势更明显。在100 mg·kg-1胁迫下,5个家系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一致;在200 mg·kg-1胁迫下,5个家系SOD活性变化是先升后降,胁迫结束时,NEF11家系SOD活性下降最大,相比对照降幅为41.5%。采用隶属函数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5个家系在土壤镉胁迫下的抗性顺序为:NEF14>NEF15>NEF12>NEF13>NEF11。图3表3参16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resistant ability of tulip tree hybrid(Liriodendron chinense × Liriodendron tulipifera) under the soil Cd(cadmium) stress,annual seedlings from five families labeled NEF11 to NEF15 of tulip tree hybrid planted in plastic pots with 0,100 and 200 mg·kg-1 soil Cd stres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ves of the annual seedlings turned yellow and roots rotted as the Cd stress strengthened. There we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t among the five families to resistant the soil Cd stress. The membrane penetrability and malondialdehyde(MDA)content in the leaves increased with the Cd stress prolong and strengthened. Change tendency of SOD activities among the five families was different under 100 mg·kg-1 Cd stress,and the SOD activities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 200 mg·kg-1 Cd stress. The SOD activities in NEF11 decreased the largest at last,and its decline rate was 41.5% over the ck(contrasting). Subordinate function analysis for resistant ability to soil Cd stress of the five families was in the order: NEF14>NEF15>NEF12>NEF13>NEF11. [Ch,3 fig. 3 tab. 16 ref.]
-
底泥作为湖泊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堆积达到一定边界条件后,会将积累的污染物转移至悬浮颗粒释放到周围水体,从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陈星等[1]将湖泊底泥分为3个部分,自上而下依次为污染层、过渡层和正常湖泊沉积层。近几年,研究热点多集中于水污染评价、重金属沉积物污染等方面。底泥沉积物能从侧面较好地反映水体污染程度,探析湖泊水体底泥沉积物整体的污染特征,对揭示水环境污染及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环保清淤主要是挖走污染层和部分过渡层的沉积物。清淤深度与工程成本密切相关,环保清淤深度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张奇等[2]研究发现:若清淤深度控制不当,就会导致深层底泥的污染物释放进入上覆水体。有研究表明:打破原有湖水底泥磷溶解释放平衡,导致底泥向水体释放磷的速率成倍增加[3],从而引起清淤后水体磷浓度高于清淤前浓度的现象。
2020年监测数据表明: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26个重点湖泊中水质劣于Ⅳ类标准的湖泊有16个,水质达标的仅8个。部分水体仍有恶化趋势,氮、磷超标较突出,水体生态结构破坏,生态功能退化现象严重[4]。申秋实等[5]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水污染形势愈发严峻,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本研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微水体乌金港为研究对象,通过2组实验对乌金港底泥中的重金属和磷的污染特性进行分析:其一是检测分析不同点位不同深度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其二是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3个点位的污染层(0~15 cm)、过渡层(15~30 cm)和正常层(30~50 cm)底泥中磷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底泥磷解析实验分析底泥中可溶性活性磷(SRP)与总磷(TP)的释放规律,综合分析底泥重金属和磷的污染特性,确定小微水体乌金港最佳清淤深度,以期为汉南区小微水体、湖泊流域污染控制和环保清淤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乌金港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顺河水系周家墩汇水区,30°22′26.67″~30°22′17.99″N,114°5′38.40″~114°5′47.78″E,水域面积为38.09 hm2,最大水深约5.0 m,与虾子湖相邻,为典型的郊野型湖泊。该区年降水量为1100 mm。根据HJ/T 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结合乌金港水域面积、垂线采样点数、布点网格大小等规范和指南要求,确定3个采样点:1号采样点(30°22′37.18″N,114°05′39.87″E),2号采样点(30°22′27.38″N,114°05′40.87″E),3号采样点(30°22′17.58″N,114°05′44.97″E)。
根据底泥受人为污染的感官程度和自然沉降的特点,将乌金港底泥由上而下划分为污染层(0~15 cm)、过渡层(15~30 cm)和正常层(30~50 cm) 3个层次。污染层有臭味,呈黑-灰黑色,稀浆、流塑状;过渡层呈黑-灰色,软塑、密实;正常层呈黄色、灰黄色,密实。
1.2 样品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采样使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6]。根据HJ/T 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和《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采集乌金港3个采样点垂直剖面的底泥样品,取2组柱状样。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平行实验方式,每个点位每种重金属分别测量3次,其中2次为平行样。分析底泥重金属和磷的污染特性。将所得的柱状底泥样品放入聚乙烯容器中,避免重力干扰。在送回实验室的运输过程中保证取样管密封,减少底泥与空气的接触。采集的所有样品均经过沉淀、自然空气干燥、残渣去除、研磨和筛分等预处理。
重金属质量分数测定根据CJ/T 221—200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以及CJ/T 221—2005《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相关要求,参照杨盼等[7]报道的方法:对3个采样点采集0~60 cm的底泥采用10 cm的间隔分层取样,准确称取等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利用微波酸化(HNO3-HCl-HF-HClO4)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所有样品中铜、汞、砷、铅、镉、镍质量分数。为了更加真实和系统性地模拟底泥磷释放的过程以及释放量,本研究将3个采样点的污染层(0~15 cm)、过渡层(15~30 cm)和正常层(30~50 cm)分层取样,根据GB 11893—1989《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定时对SRP和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参照张占梅等[8]的方法,在酸性条件下预处理后,加水稀释至标线,分别进行显色与测定。具体的流程如图1所示。
1.3 评价方法
1.3.1 地累积指数法
地累积指数(Igeo)综合了自然地质与人类活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是用于评价河流、海洋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指标[9]。Igeo不仅可以反映重金属的自然分布状态,还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Igeo的计算公式为:
$\mathit{I}_{{\rm{geo}}}={{\rm{log}}}_{2}\left[\dfrac{{\mathit{C}}_{{{{n}}}}}{{1.5\mathit{B}}_{{{{n}}}}}\right]$ 。其中:Cn为样品中元素n的质量分数;Bn为元素n的背景质量分数;1.5为修正指数,通常用来表征沉积特征、岩石地质及其他影响。武汉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镉、锌、砷、铜、铅、铬、汞、镍的背景值分别为0.200、79.000、14.300、32.200、34.500、88.000、0.075、35.000 mg·kg−1。根据Igeo,重金属污染程度分为7个等级(表1)。
表 1 地累积指数(Igeo)分级标准Table 1 Grading standard of geo-cumulative index污染
等级Igeo 污染程度 污染
等级Igeo 污染程度 0 <0 无 4 3~4 重污染 1 0~1 轻度-中度污染 5 4~5 重-极重污染 2 1~2 中度污染 6 5~10 极重污染 3 2~3 中度-重度污染 说明:取值范围为上限排除法 1.3.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一种国际认可的沉积物、土壤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标准方法,被广泛运用[10-12],综合考虑了重金属元素的生态、环境和毒理效应。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计算如下:
$$ \begin{split} E_i= T_{i}{C}_{i}/{C}_{i{\rm{r}}};\\ I_{\rm{R}} = \sum_{i=1}^{n}{E_{i}}。 \end{split} $$ 其中:Ei是单因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Ci是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Cir是重金属元素的参考值;Ti是各元素的毒性反应系数(铜、铅、镍为5,镉为30,铬为2,锌为1),i为重金属元素数量(i=1,2
$, \cdots, $ n)。潜在风险指数法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表 2 潜在风险指数法分级标准Table 2 Grading standard of potential risk index method风险级别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风险级别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A级 <40 <150 轻微危害 D级 160~320 >600 很强危害 B级 40~80 150~300 中等危害 E级 ≥320 极强危害 C级 80~160 300~600 强危害 说明:取值范围为上限排除法 1.3.3 综合污染指数法
本研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13]对底泥中的总磷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采用过渡层和正常层中总磷的均值作为基准值,各实测值除以基准值得到污染指数(INP)。总磷分级标准按表3进行等级划分。
表 3 总磷污染指数分级评价表Table 3 Grading evaluation of TP pollution index of sediment序号 INP 污染等级 序号 INP 污染等级 1 <1.00 清洁(安全) 3 1.25~2.00 中度污染 2 1.00~1.25 轻度污染 4 ≥2.00 重污染 说明:取值范围为上限排除法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3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rcGIS 10.2绘制水体总磷分布图;采用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2.1.1 底泥中6种重金属污染特征
由图2可知:不同采样点的底泥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有较大的差异;同一采样点中,重金属质量分数随深度差异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上层底泥中,6种重金属质量分数波动最大。在不同采样点,底泥中铜的质量分数为200~1200 mg·kg−1,且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铜质量分数逐渐减少,在30 cm以下显著减少(P<0.05)。底泥中汞仅在0~20 cm范围内有检出,为1 mg·kg−1,其余深度均未检出,表明汞只存在于表层底泥。底泥中砷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与铜相似,最高为275 mg·kg−1,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30 cm以下显著减少(P<0.05),最低为80 mg·kg−1。底泥中铅质量分数也有着显著的点位分布差异,不同采样点铅质量分数变化较大,最高为890 mg·kg−1,随着底泥深度加深,呈现减少的趋势,在40 cm以下显著减少(P<0.05),最小为300 mg·kg−1;镉质量分数也随着底泥深度增加逐渐减少,在30 cm以下显著减少(P<0.05)。底泥中镍质量分数也存在显著的采样点分布差异,也是在30 cm以下显著减少(P<0.05),最高为400 mg·kg−1。总之,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重金属质量分数逐渐减少。在所检测的6种重金属中,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铜、铅、镍、砷、镉、汞。
张茜等[14]研究发现:在0~30 cm底泥中,随着底泥深度增加,重金属污染程度增大。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30~60 cm底泥处重金属污染程度,通过对3个采样点0~60 cm底泥采样结果分析,发现有以下共同点:重金属集中在污染层和过渡层,随着深度的增加,重金属质量分数有下降的趋势,且在40~50 cm底泥趋于稳定,50 cm深度以下3个采样点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湖泊底泥土壤背景值(镉为3 mg·kg−1,砷为150 mg·kg−1,铜为600 mg·kg−1,铅为650 mg·kg−1,汞为0.075 mg·kg−1,镍为180 mg·kg−1)。
2.1.2 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由表4可知: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均为“轻度-中度污染”。在不同采样点之间,各金属污染程度有较大区别。1号位底泥重金属平均地累积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铜、铅、镍、砷、镉、汞;2号位从大到小依次为铜、铅、镍、砷、镉、汞;3号位从大到小依次为铜、铅、砷、镍、镉、汞。由此可知:各采样点重金属排序相似度较高,其中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是铜和铅,较为轻微的是镉和汞,但均处于轻度-中度污染。
表 4 乌金港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表Table 4 Evaluation of pollution degree of heavy metal in Wujin Port采样点 深度/cm 铜 汞 砷 Igeo 污染程度 Igeo 污染程度 Igeo 污染程度 1 0~10 0.51 轻度-中度污染 0.15 轻度-中度污染 0.29 轻度-中度污染 10~20 0.65 轻度-中度污染 0.15 轻度-中度污染 0.65 轻度-中度污染 20~30 0.62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29 轻度-中度污染 30~40 0.98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36 轻度-中度污染 40~50 0.51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22 轻度-中度污染 50~60 0.25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22 轻度-中度污染 2 0~10 0.96 轻度-中度污染 0.15 轻度-中度污染 0.99 轻度-中度污染 10~20 0.15 轻度-中度污染 0.15 轻度-中度污染 0.22 轻度-中度污染 20~30 0.20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07 轻度-中度污染 30~40 0.86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22 轻度-中度污染 40~50 0.22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07 轻度-中度污染 50~60 0.05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90 轻度-中度污染 3 0~10 0.77 轻度-中度污染 0.15 轻度-中度污染 0.07 轻度-中度污染 10~20 0.22 轻度-中度污染 0.15 轻度-中度污染 0.48 轻度-中度污染 20~30 0.05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54 轻度-中度污染 30~40 0.90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99 轻度-中度污染 40~50 0.59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81 轻度-中度污染 50~60 0.12 轻度-中度污染 轻度-中度污染 0.71 轻度-中度污染 采样点 深度/cm 铅 镉 镍 Igeo 污染程度 Igeo 污染程度 Igeo 污染程度 1 0~10 0.04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70 轻度-中度污染 10~20 0.09 轻度-中度污染 0.06 轻度-中度污染 0.97 轻度-中度污染 20~30 0.91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78 轻度-中度污染 30~40 0.72 轻度-中度污染 0.32 轻度-中度污染 0.61 轻度-中度污染 40~50 0.54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70 轻度-中度污染 50~60 0.49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51 轻度-中度污染 2 0~10 0.21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61 轻度-中度污染 10~20 0.49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00 轻度-中度污染 20~30 0.41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07 轻度-中度污染 30~40 0.21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51 轻度-中度污染 40~50 0.95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31 轻度-中度污染 50~60 0.44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93 轻度-中度污染 3 0~10 0.54 轻度-中度污染 0.00 轻度-中度污染 0.07 轻度-中度污染 10~20 0.88 轻度-中度污染 0.58 轻度-中度污染 0.19 轻度-中度污染 20~30 0.88 轻度-中度污染 0.87 轻度-中度污染 0.31 轻度-中度污染 30~40 0.80 轻度-中度污染 0.58 轻度-中度污染 0.07 轻度-中度污染 40~50 0.49 轻度-中度污染 0.20 轻度-中度污染 0.93 轻度-中度污染 50~60 0.38 轻度-中度污染 0.74 轻度-中度污染 0.61 轻度-中度污染 说明:空白表示无此项 由表5可知:单因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i)均小于40,风险较低,这与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一致;重金属在乌金港沉积物各采样点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为120,小于其限值150,属于轻微危害。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来看,不同采样点数值差异较为显著,说明其受空间差异的影响较大。
表 5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Table 5 Evaluation result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 of Wujin Port采样点 深度/cm 铜 汞 砷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1 0~10 15 110 轻微危害 17 111 轻微危害 15 148 轻微危害 10~20 31 132 轻微危害 28 108 轻微危害 30 111 轻微危害 20~30 35 141 轻微危害 28 111 轻微危害 12 133 轻微危害 30~40 28 125 轻微危害 22 115 轻微危害 29 137 轻微危害 40~50 23 139 轻微危害 35 127 轻微危害 28 118 轻微危害 50~60 10 108 轻微危害 11 129 轻微危害 27 110 轻微危害 2 0~10 29 129 轻微危害 19 91 轻微危害 39 93 轻微危害 10~20 38 128 轻微危害 25 109 轻微危害 14 105 轻微危害 20~30 23 126 轻微危害 38 94 轻微危害 39 140 轻微危害 30~40 23 110 轻微危害 31 133 轻微危害 31 126 轻微危害 40~50 26 97 轻微危害 17 116 轻微危害 21 115 轻微危害 50~60 20 110 轻微危害 29 126 轻微危害 18 143 轻微危害 3 0~10 37 114 轻微危害 23 135 轻微危害 11 130 轻微危害 10~20 26 116 轻微危害 18 101 轻微危害 33 144 轻微危害 20~30 26 91 轻微危害 30 137 轻微危害 22 129 轻微危害 30~40 19 126 轻微危害 11 91 轻微危害 37 101 轻微危害 40~50 33 99 轻微危害 23 126 轻微危害 20 105 轻微危害 50~60 18 147 轻微危害 16 90 轻微危害 25 96 轻微危害 点位 深度 铅 镉 镍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Ei IR 生态危害程度 1 0~10 10 117 轻微危害 25 134 轻微危害 29 108 轻微危害 10~20 36 134 轻微危害 17 101 轻微危害 38 105 轻微危害 20~30 31 96 轻微危害 28 112 轻微危害 34 146 轻微危害 30~40 13 135 轻微危害 31 144 轻微危害 10 120 轻微危害 40~50 13 96 轻微危害 37 143 轻微危害 20 94 轻微危害 50~60 24 122 轻微危害 38 124 轻微危害 32 121 轻微危害 2 0~10 11 123 轻微危害 27 122 轻微危害 16 103 轻微危害 10~20 10 102 轻微危害 23 123 轻微危害 18 124 轻微危害 20~30 35 140 轻微危害 21 99 轻微危害 28 140 轻微危害 30~40 13 93 轻微危害 36 108 轻微危害 15 124 轻微危害 40~50 25 128 轻微危害 23 115 轻微危害 10 116 轻微危害 50~60 21 110 轻微危害 24 111 轻微危害 11 140 轻微危害 3 0~10 13 111 轻微危害 23 119 轻微危害 25 106 轻微危害 10~20 13 96 轻微危害 36 130 轻微危害 25 138 轻微危害 20~30 29 96 轻微危害 11 90 轻微危害 35 147 轻微危害 30~40 22 105 轻微危害 33 123 轻微危害 20 97 轻微危害 40~50 11 102 轻微危害 22 132 轻微危害 27 122 轻微危害 50~60 23 113 轻微危害 17 145 轻微危害 15 90 轻微危害 2.2 底泥磷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2.2.1 底泥中磷的分布特征及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通过乌金港底泥总磷分层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表6):污染层、过渡层、正常层总磷质量分数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规律。通过综合污染指数对乌金港底泥中总磷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表6):总磷污染程度较高的是在污染层和过渡层。这个评价结果与底泥解析实验中可溶性活性磷和总磷释放结果是相吻合的。
表 6 乌金港底泥总磷分层检测结果及污染程度评价表Table 6 Stratification test results and pollution degree evaluation table of total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s of Wujin Port点位 层次 总磷/
(mg·L−1)INP 总磷污染程度 污染层 0.75 1.21 轻度污染 1 过渡层 0.68 1.10 轻度污染 正常层 0.56 0.90 轻度污染 污染层 0.83 1.21 轻度污染 2 过渡层 0.76 1.11 轻度污染 正常层 0.61 0.89 清洁 污染层 0.71 1.21 轻度污染 3 过渡层 0.63 1.08 清洁 正常层 0.54 0.92 清洁 2.2.2 底泥中磷的释放规律分析
由图3A可见:在浸泡试验中,污染层底泥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为0.085~0.184 mg·L−1,平均质量浓度为0.093 mg·L−1。可溶性活性磷释放曲线整体变化比较平稳,除第1天的0.184 mg·L−1比较高以外,第2天起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基本上未超过原上覆水可溶性活性磷的0.088 mg·L−1,第7天开始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在0.085 mg·L−1上下波动,差异不显著。在浸泡试验中,总磷质量浓度为0.050~0.742 mg·L−1,平均质量浓度为0.189 mg·L−1。
过渡层(15~30 cm)底泥释放的总磷和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波动较小(图3B)。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为0.020~0.237 mg·L−1,平均质量浓度为0.052 mg·L−1。总磷质量浓度为0.040~0.270 mg·L−1,平均质量浓度为0.091 mg·L−1。由图3B可以发现: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和总磷质量分数变化曲线差别不大,均在第1天大量释放后,大幅度降低至一个范围内波动。底泥释放到水体中的可溶性活性磷最高是第1天,为0.237 mg·L−1,第3天后水体中的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即降到原上覆水的0.083 mg·L−1以下,可溶性活性磷平均质量浓度低于同期污染层(0~15 cm)底泥磷释放的质量浓度。总磷的波动比可溶性活性磷要略大,从第6天起,总磷质量浓度均在原上覆水总磷质量浓度的0.098 mg·L−1以下,总磷平均释放质量浓度远低于污染层(0~15 cm)释放的平均质量浓度。
正常层(30~50 cm)底泥可溶性活性磷质量浓度为0.024~0.237 mg·L−1(图3C),平均质量浓度为0.067 mg·L−1。可溶性活性磷第1天释放质量浓度最高,为0.237 mg·L−1。之后,释放到上覆水中的可溶性活性磷开始减少,到第5天降到0.083 mg·L−1 以下。随后除了个别时间点外,其余均在0.083 mg·L−1以下,最低质量浓度是第12天的0.024 mg·L−1。总磷质量浓度为0.040~0.341 mg·L−1,平均质量浓度为0.138 mg·L−1。总磷质量浓度也是第1天达到最高0.341 mg·L−1后再降低,到第6天,总磷质量浓度降到0.098 mg·L−1以下,并在小范围内略有波动。总的来说,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正常层(30~50 cm)底泥中释放的可溶性活性磷与总磷均低于污染层(0~15 cm)和过渡层(15~30 cm)底泥,且从第6天起,释放的总磷质量浓度低于原上覆水中总磷质量浓度(实测原上覆水总磷质量浓度为0.520 mg·L−1)。与第1天相比,在不同底泥层中总磷释放变化比可溶性活性磷释放变化波动要大。
3. 结论
通过2组实验对武汉市乌金港底泥重金属和磷污染特征分析结果显示:①重金属主要集中在污染层和过渡层,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重金属质量分数有下降的趋势。在正常层40~50 cm处重金属质量分数趋于稳定,50 cm以下重金属质量分数和背景值相当,即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由地累积指数可知:乌金港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多处于轻度-中度污染,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表现为铜、铅、镍、砷、镉、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40,因此风险较低。②底泥分层采样检测数据表明:乌金港底泥污染层、过渡层、正常层总磷质量分数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规律;解析实验显示:底泥污染层(0~15 cm)和过渡层(15~30 cm)释放的可溶性活性磷与总磷高于原上覆水,正常层(30~50 cm)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释放的可溶性活性磷与总磷均最低,且从第6天起,释放的总磷质量分数低于原上覆水。总之,乌金港底泥中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底泥的污染层和过渡层,铜和铅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但处于低生态风险。为了更好地清除内源污染,综合分析底泥重金属和磷的污染特征,确定小微水体乌金港最优清淤深度为40 cm。
期刊类型引用(2)
1. 裴西平,王凯,汪院生,朱雨锋,唐文忠,陆海明,谢得宝,张洪. 基于柱状底泥污染状态的环保清淤深度确定:以长荡湖为例. 环境工程学报. 2023(12): 3880-3889 . 百度学术
2. 王峰. 沉积物TN和TP含量在河流清淤深度分析中的应用. 水利技术监督. 2022(12): 178-18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 链接本文: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34
- HTML全文浏览量: 281
- PDF下载量: 157
- 被引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