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来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指那些原自然分布区属于其他地区但由于某种原因传入本地或引入当地后逸为野生,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构成一定威胁、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的物种[1]。生物入侵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土地利用变化[2]。外来植物的入侵对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开展入侵植物的防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3−4]。调查研究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结合当地实际环境情况,开展相应的科学有效的防控及合理利用是研究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内容[5−7]。海岛生态相对脆弱,外来植物的入侵对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目前,对海岛外来入侵植物多侧重于入侵种类、危害程度调查研究等方面。开展普陀山不同区域外来入侵植物调查,评估其主要危害和防控区域,可为实施针对性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
浙江普陀山属于舟山群岛的重要海岛,位于杭州湾口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处29º58′03″~30º02′03″N,122º21′06″~122º24′09″E,陆地面积11.82 km2,海岸线长32.7 km[8]。全岛被流纹质熔结凝花岗岩覆盖,受海潮冲击造就了特有的地质结构,形成了优美独特的海岛自然风貌。普陀山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最高处海拔286.3 m。普陀山地处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季风明显,雨量充沛。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1 ℃,最热8月平均最高气温30.1 ℃,最冷1月平均最低气温3.2 ℃。
普陀山生境类型多样,可划分郊野荒地、丘陵山地、果园农地、园林绿地、海岸滩涂和库塘堤岸6个区域。郊野荒地面积约0.033 km2,主要位于普陀山北侧合兴村周围;丘陵山地面积约8.626 km2,全岛分布;果园农地面积0.173 km2,分布于南部望海楼、梵山,中部佛顶山,北部龙头生态园和合兴村等地的茶园果园;园林绿地面积0.340 km2,主要集中在南部西天景区居住区、单位绿地及沿路绿地等地;海岸滩涂面积0.188 km2,环岛分布于六峤气门、千步沙、百步沙、金沙、虓虎沙、后岙沙等;库塘堤岸面积2.460 km2,包括星散分布的龙沙水库、合兴水库、外畈水库等6座水库,以及六峤海堤等。
普陀山植被类型丰富,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物种组成多样。据调查,共有维管植物168科719属1 484种(含种下等级)。
-
在全面踏查、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单和名录确定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种类[9−10],按照恩格勒系统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各入侵植物的生活型[11−12];参考吴征镒对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的研究[13−14],划分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区类型;2015−2017年不同的物候期,在郊野荒地、丘陵山地、果园农地、园林绿地、海岸滩涂和库塘堤岸各区域内随机设置10~15个2 m×2 m的草本样方,参考相关文献[15],调查计算各入侵植物的重要值,并根据重要值划定优势度,进而评定其危害程度和入侵等级。
危害程度用优势度和分布区域加权计算。根据样方调查结果,将各入侵种的重要值化为4个等级的优势度并赋值:第1档赋值10分,每增加1档相应增加10分。对各入侵种分布区域赋值:在1个区域分布记作10分,每增加1个区域加记10分。
考虑到入侵植物在样地中的优势度更能反映其危害程度,将其优势度权重定为0.7,分布区域的权重定为0.3,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危害程度=0.7×优势度+0.3×入侵区域分布值。
入侵等级用危害程度和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程度等级加权计算[16]。对浙江省入侵植物危害程度等级赋值:每一级别10分,最高30分;危害程度沿用之前计算结果。入侵植物的危害程度更能反映普陀山当地入侵情况,所以占权重0.7,浙江入侵植物危害程度等级分值占权重0.3,即入侵等级=0.7×危害程度+0.3×浙江省入侵植物危害等级。
综合分析各区域内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危害程度和入侵等级,确定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危害与防控区域。
-
经调查整理,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共计47种,分属于21科36属(表1)。其中数量最多的为菊科Asteraceae,有15种,占总入侵植物的31.91%;旋花科Convolvulaceae 5种,占10.64%;禾本科Po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各有3种,各占6.38%;苋科Amaranth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茄科Solanaceae均有2种,各占总种数的4.26%;只有1个种的有酢浆草科Oxalidaceae、唇形科Labiatae、藜科Chenopodiaceae、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商陆科Phytolaccaceae、落葵科Basell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车前科Plantaginaceae、桔梗科Campanulaceae和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均分别占总种数的2.13%。
表 1 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统计表
Table 1. Specie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Putuoshan Island
科名/科分布区类型 属名/属分布区类型 入侵物种 优势度 入侵区域 入侵等级 原产地 藜科 Chenopodiaceae/1 藜属Chenopodium/3 土荆芥Ch. ambrosioides ++++ D、E、F、H、L 1 热带美洲 苋科Amaranthaceae/1 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2 喜旱莲子草 A. philoxeroides ++++ C、D、E、F、H、L 1 巴西 苋属Amaranthus/1 皱果苋A. viridis + D、F 3 南美洲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3 紫茉莉属Mirabilis/3 紫茉莉M. jalapa + D、F、H、L 3 热带美洲 商陆科Phytolaccaceae/2 商陆属Phytolacca/2 美洲商陆Ph. americana ++++ C、D、E、F、H、L 1 北美洲 落葵科Basellaceae/2 落葵薯属Anredera/3 落葵薯A. cordifolia + H 4 南美洲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 蝇子草属Silene/8 西欧蝇子草S. gallica + C、D、E、H、L 3 欧洲西部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1 独行菜属Lepidium/1 北美独行菜L. virginicum ++ D、E、F、H 2 北美洲 豆科Leguminosae/1 草木樨属Melilotus/10 黄香草木樨M. officinalis +++ C、D、E、H 2 西亚至南欧 田菁属Sesbania/2 田菁S. cannabina ++ C、D、E、F、H 2 大洋洲 豇豆属Vigna/2 赤小豆V. umbellata ++ D、E、H、L 4 西亚和欧洲 酢浆草科Oxalidaceae/1 酢浆草属Oxalis/1 红花酢浆草O. corymbosa +++ D、E、F、H、L 3 南美热带 大戟科Euphorbiaceae/2 大戟属Euphorbia/1 泽漆Eu. helioscopia + C、D、E、H 4 欧洲和非洲 飞扬草Eu. hirta + D、H 4 热带美洲 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1 狐尾藻属Myriophyllum/1 粉绿狐尾藻M. aquaticum + E、L 5 南美洲 伞形科Umbelliferae/1 胡萝卜属Daucus/8 野胡萝卜D. carota ++ C、D、E、F、H、L 2 欧洲 天胡荽属Hydrocotyle/2 南美天胡荽H. verticillata + E、L 4 热带美洲 旋花科Convolvulaceae/1 番薯属Ipomoea/2 毛果甘薯I. cordatotriloba + H、D、F、E 3 美洲 瘤梗甘薯I. lacunosa +++ H、D 2 北美洲 牵牛I. nil ++ D、F、H、L 2 南美洲 圆叶牵牛I. purpurea + D、F、L 3 美洲 三裂叶薯I. triloba +++ D、E、F、H、L 1 西印度群岛 唇形科Labiatae/1 水苏属Stachys/1 田野水苏S. arvensis + D、H 5 欧洲、西亚和
北非茄科Solanaceae/1 酸浆属Nicandra/1 假酸浆N. physalodes + D、F、H 4 秘鲁 茄属Solanum/1 牛茄子S. surattense + F 4 巴西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1 婆婆纳属Veronica/8 阿拉伯婆婆纳 V. persica +++ D、F、H、L 2 西亚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1 车前属Plantago/1 北美车前P. virginica +++ C、D、F、H、L 1 北美洲 桔梗科Campanulaceae/1 异檐花属Triodanis/2 卵叶异檐花 T. biflora + D、H、L 4 美洲 菊科Asteraceae/1 藿香蓟属Ageratum/3 藿香蓟A. conyzoides +++ D、H、F 1 热带美洲 紫菀属Aster/1 钻形紫菀A. subulatus ++ C、D、F、H、L 1 北美洲 夏威夷紫菀A. sandwicensis ++ D、F、H、L 3 夏威夷 鬼针草属Bidens/1 大狼把草B. frondosa +++ D、H 2 北美洲 鬼针草B. pilosa ++ D、H 2 美洲 金鸡菊属Coreopsis/2 大花金鸡菊C. grandiflora + C、D、E、F、H、L 3 美国 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6 野茼蒿C. crepidioides + D、E、F、H 3 非洲 飞蓬属Erigeron/1 一年蓬E. annuus +++ D、E、F、H、L 2 北美洲 野塘蒿E. bonariensis ++ C、D、E、H 2 南美洲 小蓬草E. canadensis ++ C、D、E、H 2 北美洲 费城飞蓬E. philadelphicus + D、H 5 北美洲 苏门白酒草E. sumatrensis + C、D、E、H 2 南美洲 牛膝菊属Galinsoga/1 睫毛牛膝菊G. ciliata + D、F、H 3 墨西哥 裸柱菊属Soliva/3 裸柱菊S. anthemifolia + C、D 5 南美洲 一枝黄花属Solidago/8 加拿大一枝黄花 S. canadensis ++++ C、D、E、F、H、L 1 北美洲 禾本科 Poaceae/1 雀麦属Bromus/8 硬雀麦B. rigidus + D、H 5 欧洲和非洲 扁穗雀麦B. catharticus + D、F、H 3 南美洲 蒺藜草属Cenchrus/2 蒺藜草C. echinatus + D、H 3 热带美洲 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2 凤眼莲属Eichhornia/3 凤眼莲E. crassipes ++++ D、E、L 1 巴西 说明:世界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1.世界广布;2.泛热带;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8.北温 带;10.旧世界温带。入侵区域缩写含义:C.海岸滩涂;D.郊野荒地;E. 库塘堤岸;F. 果园农地;H. 丘陵山地;L. 园林绿 地。拉丁学名参考《浙江植物志》,部分根据《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和《中国植物志》订正 -
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全为草本植物,其中:1、2年生草本植物共31种,如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鬼针草B. pilosa等,占总种数的65.96%;多年生草本共9种,如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等,占总种数的19.15%;草质藤本植物7种,如赤小豆Vigna umbellata、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等,占总种数的14.89%。草本植物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应性,同时有不少种类,如菊科植物等种实量大,且容易传播等是其种类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
-
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主要在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六大洲(少量种类同时来自不同洲,均重复统计)。其中38种来自于美洲,占总种数的80.85%;有7种来自于欧洲,占总种数的14.89%;各有4种来自于亚洲和非洲,各占总种数的8.51%;1种来自于大洋洲,占总种数的2.13%。
-
参考世界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13−14],从科的分布区类型看,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来自于世界广布型的科(1型),占总科数21科中的16个,包括有菊科(15种)、旋花科(5种)、禾本科(3种)、豆科(3种)等共计41种,占总种数的87.23%。从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除去世界广布(1型)的13属,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还包括热带成分(2、6型)共计17属,21种,温带成分(8、10型)共计6属,7种。可见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主要以热带成分为主。
-
普陀山47种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程度的计算结果分值区间为10~46分,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严重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和潜在危害。普陀山47种外来入侵植物中,严重危害的植物(大于35分)共计8种,占总数的17.02%,有喜旱莲子草、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中度危害的(25~35分)共计15种,占总数的31.91%,如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lora、田菁Sesbania cannabina等。轻度危害的(15~25分)共计13种,占总数的27.66%,如有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圆叶牵牛等。潜在危害的植物(小于15分)共计11种,占总数的23.41%,如田野水苏Stachys arvensis、费城飞蓬Erigeron philadelphicus等。
-
普陀山47种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等级分值区间10~42分,将其入侵等级划分为5级。1级入侵植物(大于30分):指在普陀山分布广泛,且已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较严重影响。2级入侵植物(22~30分):指在普陀山分布较广,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较大影响。3级入侵植物(17~22分):指在普陀山分布较少,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一定影响,或分布较广,仅具潜在危害的入侵植物。4级入侵植物(13~17分):指在普陀山局部分布,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尚未造成影响,且难以形成新的入侵发展趋势。5级入侵植物(小于13分):指在普陀山偶有分布,不影响生态环境和不造成经济损失[17−18]。入侵等级为1级的外来入侵植物共计9种,占总数的19.15%,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等。入侵等级为2级的外来入侵植物共计13种,占总数的27.66%,如阿拉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等。入侵等级为3级的入侵植物共计12种,占总数的25.53%,如紫茉莉、睫毛牛膝菊Galinsoga ciliata等。入侵等级为4级的入侵植物共计8种,占总数的17.02%,有牛茄子Solanum capsicoides、赤小豆等。入侵等级为5级的入侵植物共计5种,占总数的10.64%,有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硬雀麦Bromus rigidus等。
-
普陀山郊野荒地、丘陵山地、果园农地、园林绿地、海岸滩涂和库塘堤岸6个不同区域外来植物入侵情况见表1。普陀山的郊野荒地共有外来入侵植物43种,占总数的91.49%,如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飞扬草Euphorbia hirta等。丘陵山地共有外来入侵植物40种,达总种数的85.11%,如土荆芥、毛果甘薯Ipomoea cordatotriloba等。果园农地区域范围较小,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共计26种,占总数的55.32%,如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等。园林绿地共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22种,占总数的46.81%,有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等。海岸滩涂共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16种,占总数的34.04%,如裸柱菊Soliva anthemifolia、美洲商陆等。库塘堤岸分布有外来入侵植物共计23种,占总数的48.94%,有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凤眼莲等。
分析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在各区域的种类数量和入侵等级,发现丘陵山地和郊野荒地2个区域的种类不仅数量明显较其他区域多,且其入侵等级较高的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也显著较高,属于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危害区域与防控区域。尽管海岸滩涂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少(16种),但大多属于危害等级较高的入侵植物,入侵等级1级和2级的入侵植物共有10种,占海岸滩涂总入侵植物的62.5%。同时,滩涂是进山游客的重要聚集地,游客的大量活动给外来植物的入侵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普陀山的百步沙是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在浙江唯一的分布点,调查发现其在普陀山的分布范围因人类无意的传播而快速蔓延,因而将海岸滩涂也列入普陀山的重点防控区域。
-
通过对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统计,发现海岛上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分属于21科,共计47种,占全国现有外来入侵植物283种的16.61%[19],占浙江外来入侵植物166种的28.31%[16],这与普陀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海岛气候,以及多样的生境和植被类型等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20]。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的3个科依次为菊科、旋花科、禾本科,其顺序与浙江全省的菊科、豆科、禾本科,以及和同属浙江舟山嵊泗县花鸟岛的菊科、旋花科、禾本科的排序一致度较高[21],其排序基本反映了浙江全省的情况,可作为浙江东南沿海海岛的代表。
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原产地也比较集中,主要以热带成分为主。其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来自于美洲的有38种,占总种数的80.85%,来自于欧洲占14.89%。与浙江全省的情况对照,其排序完全一致,但普陀山来自美洲的比例高于全省的57.79%,来自欧洲的比例低于全省19.59%[16]。除气候因素,这或许与普陀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海岛环境和外来人员与物资有关。
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等级通常依据种群现状和危害程度进行划分[15]。普陀山47种外来植物的入侵等级普遍较高,危害方式多样。其中入侵等级为1级与2级的种类共达22种,危害程度达到中度及以上的有23种植物,1级入侵等级占比19.15%高于浙江省的13.86%,9种1级入侵植物中有6种同属浙江省1级危害程度,分别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喜旱莲子草、土荆芥、凤眼莲、钻形紫菀、藿香蓟,而美洲商陆、北美车前、三裂叶薯3种植物因在普陀山岛上广泛分布且数量较大,从而危害程度和入侵等级更高,反映了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较严重的危害程度。
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与生境及人为干扰密切相关[22]。丘陵山地、海岸滩涂人员活动相对集中,郊野荒地相对疏于管理,导致了其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相对集中,且入侵等级较高,是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防控区域。结合普陀山外来植物的入侵等级,将喜旱莲子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美洲商陆、北美车前和蒺藜草列为普陀山重点防控种类。蒺藜草虽暂时还未在普陀山出现暴发性繁殖,入侵等级较低,但参考其在中国北方地区对生态环境、畜牧业和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普陀山作为浙江的唯一分布点,将其列入重点防控种类以尽早在暴发前抑制、清除[23−24]。
-
无意引入和自然传播是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也使得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更为复杂。普陀山为著名的5A级风景区,拥有多个轮船码头和1个机场,每年有700余万游客进出,巨大的人流和物流给外来植物入侵提供了通道与便利。海岛季风也会带着外来植物的种子,飘落到岛上生根繁殖。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陀山与外界的联系会越发频繁,外来入侵植物进入岛屿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加大。外来入侵植物具有易于入侵传播的特征,一旦暴发,便难以控制,将对普陀山相对脆弱的岛屿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
建议开展与舟山本岛乃至宁波港的海岛联动检查防控[25],加强对游客和车辆的检验检疫,特别留意具有特殊种实传播结构的植物[26]。在游客入岛渡口设立外来入侵植物危害防控知识宣传牌,对码头和载运游客的渡轮进行定期的消毒清扫,拒绝外来有害植物的繁殖体随人流、物流进岛而引入。
针对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与可能面临的入侵危害风险,提倡大力发展应用乡土植物,在引种和应用国外植物时,需提前做好入侵危害的风险评估,做好防控工作预案[27−28]。做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同时,建议重点抓好丘陵山地、郊野荒地和海岸滩涂等重点危害区域与危害种类的防控工作;加强动态监测,开展外来入侵植物生物特性、种群动态、扩散潜力和防控措施与效果等研究,实施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29−31]。
Species components and hazard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Putuoshan Island, Zhejiang Province
-
摘要:
目的 外来入侵植物对其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研究目的是为掌握浙江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现状,评估其主要危害和防控区域。 方法 对岛屿不同区域进行样方调查,通过分布区域、优势度、浙江省外来植物入侵等级进行加权统计评分的方法,评定各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程度、入侵等级,确定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危害区域和防控区域。 结果 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全为草本植物,共计47种,分属于21科36属。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有38种,占总种数的80.85%。中度危害与严重危害的种类共23种;入侵等级为1级与2级的种类共22种。丘陵山地、郊野荒地以及海岸滩涂是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的重点危害和防控区域。 结论 普陀山的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现状较为严重,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海岛联动防控,加强外来物品入岛检验检疫工作,做好外来植物应用前的入侵危害风险评估与防控工作预案。表1参31 Abstract:Objective Alien invasive plants have hug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native ecosystems.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invasive plants in Putuoshan Island, Zhejiang Province. Method Sampl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different areas of Putuoshan Island. According to the weighted statistics of distribution area, coverage and the Zhejiang invasion level, the harm degree and invasion grade of various invasive plants were assessed, and the key harm area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s of invasive plants in Putuoshan Island were determined. Result There were totally 47 alien invasive species of plants, belonging to 36 genera of 21 families, and all of them being herbaceous. Moreover, out of total observed invasive species, 80.85% (38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native of America. 23 species of plants were in moderate or serious harm, and 22 species could be seen in plants belonging to class Ⅰ and class Ⅱ degree. Conclusion Hilly mountains, desolated land and coastal wetlands are important ecological regions of Putuoshan Island where control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s much needed. Sin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vasive plants in Putuoshan Island is serious,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publicity about bad impacts of invasive species, carry out joint programs to control their spreading, and strengthen the quarantine inspection of alien plants into the island. Additionally, adequate risk assessment of non-native plan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efore their intentional applicatio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any invasive hazards in future. [Ch, 1 tab. 31 ref.] -
冬青属Ilex植物多常绿,树冠优美,果实通常红色光亮,长期宿存,是良好的庭园观赏和城市绿化树种,拥有巨大的园林应用潜力。冬青属种子具有种胚后熟的特性[1],常规播种繁殖生长缓慢,且后代性状易发生分离。嫁接繁殖步骤繁琐,操作技术不易掌握,管理要求严格。相比之下,扦插繁殖操作简单,繁殖系数较高,还能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然而,冬青属植物中的很多种类扦插生根困难、成活率低,严重制约了该属植物的推广和应用[2]。金晓玲等[3]研究了34种杂交冬青的生态适应性和扦插成活率后发现:不同品种的冬青扦插成活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光滑冬青Ilex glabra系列栽培品种扦插成活率较高(90.5%~100.0%),美洲冬青I. verticillata系列栽培品种较低(47.5%~64.3%)。生产上常常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插穗以获得较高的生根率。胡曼筠等[4]研究发现:经500 mg·L−1 钾盐吲哚丁酸(KIBA)处理的华中枸骨I. centrochinensis生根率最高,雌雄株分别为83.33%和87.50%,比对照明显提高了20.83%。冬青‘长叶阿尔塔’I. × altaclerensis ‘Belgica Aurea’为冬青属常绿小乔木,是欧洲冬青I. aquifolium和加那利冬青I. perado的园艺杂交种,均为雌株[5]。该植物茎绿色,具黄色条纹;叶边缘金黄色不规则,中央有灰绿色斑纹;入秋红果累累,经冬不落,是优良的观干、观叶、观果树种。此外,该树种耐修剪,适应性强,亮丽的色彩很适合与其他彩叶植物搭配种植,极具园林应用前景。但‘长叶阿尔塔’扦插生根较为困难,经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GGR6生根粉处理后生根率均不到40%,生根持续时间较长,生根机制尚不清楚[6]。本研究考察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质量浓度、处理方法、基质类型对插穗生根的影响,并从形态解剖学角度探讨了插穗不定根的发生及发育过程,旨在揭示‘长叶阿尔塔’插穗的生根机制,为冬青属植物扦插繁殖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材料取自宁波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苗圃。从10 a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无机械损伤的‘长叶阿尔塔’嫁接苗母株上采集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插穗长度为8~10 cm,上切口平剪,下切口45° 斜剪,保留3~5个芽及顶端2片1/2成熟叶。本研究在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实验中心温室的扦插床上进行。扦插前基质均经过消毒处理,插床配置间歇自动喷雾装置,保持扦插环境相对空气湿度为90%,插穗上方3 m处覆盖50%遮阳网。扦插时温室内温度为20~25 ℃。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以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质量浓度、处理方法、基质类型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下设3个水平,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表1),试验共9个处理,每处理30根插穗,重复3次。
表 1 ‘长叶阿尔塔’扦插的L9(34)正交试验设计Table 1 L9(34)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for cutting of I. × altaclerensis ‘Belgica Aurea’处理号 植物生长调节剂 处理方法 基质类型[V(草
炭)∶V(蛭
石)∶V(珍珠岩)]种类 质量浓度/
(mg∙L−1)T1 ABT1生根粉 300 浸泡1 h 3∶3∶4 T2 ABT1生根粉 500 浸泡1 h 4∶3∶3 T3 ABT1生根粉 1 000 速蘸10 s 4∶2∶4 T4 NAA 300 浸泡1 h 4∶3∶3 T5 NAA 500 浸泡1 h 4∶2∶4 T6 NAA 1 000 速蘸10 s 3∶3∶4 T7 IBA 300 浸泡1 h 4∶2∶4 T8 IBA 500 浸泡1 h 3∶3∶4 T9 IBA 1 000 速蘸10 s 4∶3∶3 1.2.2 指标观测与数据处理
春季扦插80 d后统计相关生根指标。观测指标包括:插穗存活率(%)、生根率(%)、生根数量(单个处理的单株平均不定根数量,条)、最长不定根长(单个处理的单株平均最长不定根长,cm)、平均不定根长(单个处理的单株平均根长,cm),并对插条生根部位和特征进行观察记录。计算插穗存活率=存活插穗数/总插穗数×100%;生根率=生根插穗数/总插穗数×100%;根系效果指数=(平均根长×根系数量)/总插穗数[7]。数据采用Excel 2003整理,并用SPSS 24.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1.2.3 外部形态观察
插穗扦插前用1 000 mg·L−1的NAA溶液速蘸插穗10 s,扦插基质为珍珠岩,每处理30根插穗,重复3次。自扦插当天开始取样,以后每隔14 d取样1次,每次随机取3根插穗,共取样6次(0 、14、28、42、56、70 d)。观察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基部形态变化,愈伤组织和不定根的发生情况,并拍照记录,拍照记录后的插穗用于后期解剖学观察。
1.2.4 解剖学观察
观察‘长叶阿尔塔’插穗茎段的横切面结构及其在扦插过程中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扦插过程中各类型愈伤组织的表面形态及内部细胞结构的变化。①石蜡切片。参照周乃富等[8]的方法,对插穗基部1 cm左右的茎段进行切片,并用OLYMPUS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分析插穗内部不定根的发生发育过程。②扫描电镜。参照FOWKE等[9]的方法,对插穗基部愈伤组织的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拍照(Quanta 200)。③透射电镜。参照WU等[10]的方法,对新鲜愈伤组织材料(0.5 cm3)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拍照(JEM 14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长叶阿尔塔’插穗存活率、生根率、最长根长、根系效果指数4个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T9处理插穗存活率达63.98%、生根率达48.83%、最长根长达5.15 cm、根系效果指数达4.90,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从表3可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质量浓度、处理方法水平3的生根率极显著高于水平1与水平2(P<0.01);基质类型水平1与水平2的生根率极显著高于水平3(P<0.01)。综合表2和表3可知:‘长叶阿尔塔’插穗经1 000 mg·L−1 IBA溶液速蘸10 s,扦插在V(草炭)∶V(蛭石)∶V(珍珠岩)=3∶3∶4或4∶3∶3的基质中可获得较高的生根率。
表 2 不同处理对‘长叶阿尔塔’插穗生根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rooting of I.× altaclerensis ‘Belgica Aurea’处理号 插穗存活率/% 生根率/% 最长根长/cm 根系效果指数 T1 22.11±2.25 Bbc 12.74±1.37 Dd 2.69±0.70 Bbc 1.92±0.14 Bbc T2 11.37±1.20 De 8.68±0.71 DEde 1.31±0.70 BCc 1.04±0.19 BCc T3 34.18±3.14 Bc 23.62±2.47 Cc 2.65±0.75 Bbc 2.06±0.16 Bbc T4 5.42±4.72 Def 4.25±3.68 Ee 1.71±1.61 BCbc 1.07±0.96 BCc T5 0.00±0.00 Ef 0.00±0.00 Ee 0.00±0.00 Cc 0.00±0.00 Cc T6 41.61±2.67 Bb 36.09±2.94 Bb 3.09±1.20 ABb 2.55±1.07 Bb T7 16.16±3.12 Ce 8.88±1.70 DEde 2.66±0.46 Bbc 1.81±0.71 Bbc T8 23.67±3.63 Cd 12.74±2.21 Dd 2.91±0.84 ABbc 2.33±0.66 Bbc T9 63.98±6.71 Aa 48.83±7.35 Aa 5.15±1.02 Aa 4.90±0.87 Aa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 3 正交试验各因素对插穗生根率的多重比较Table 3 Multiple comparison of rooting rate on different fators of orthogonal test水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处理方法 基质类型 1 15.01±1.51 Bb 8.62±1.51 Bb 20.52±1.51 Aa 2 13.45±1.51 Bb 7.14±1.51 Bb 20.59±1.51 Aa 3 23.48±1.51 Aa 36.18±1.51 Aa 10.83±1.51 Bb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
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2.2 插穗生根过程的外部形态观察
与扦插前(图1A)相比,扦插14 d时,插穗切口边缘能够观察到少量浅绿色的愈伤组织(图1B);扦插28 d时,插穗切口处表皮开裂,并与木质化部分分离(图1C);扦插42 d时,插穗切口上方1 cm左右的部位出现条状开裂,此时愈伤组织较多,沿着表皮与木质化部分的界限呈环状分布(图1D);扦插56 d时,大部分插穗切口处均形成点状、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少量不定根突破皮层,开始皮外伸长生长(图1E);扦插70 d时,多数插穗基部均能明显观察到不定根,其生长部位在距插穗下切口上部2 cm内,有些不定根可生长至2 cm左右(图1G);扦插90 d时(不在取样周期内,仅用于外部形态观察),有大量不定根形成,其长度超过5 cm(图1H)。同时,扦插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插穗基部形成发达的愈伤组织,将切口全部包住(图1F),但并未观察到愈伤组织内长出不定根(图1I)。此外,有些插穗既不长出愈伤组织,也没有形成不定根,也不死亡,出现“假活”现象;也有部分插穗自顶端开始发黑褐化,最终死亡(图1J)。
2.3 插穗生根过程的解剖结构观察
2.3.1 插穗扦插前的解剖结构
扦插前‘长叶阿尔塔’嫩枝插穗的横切面由表皮(Ep)、皮层(Co)、维管柱3部分组成(图2A)。维管柱包括韧皮部(Ph)、维管形成层(Vc)、木质部(Xy)、髓(Pi)等部分;在皮层与韧皮部之间存在由一层或多层纤维细胞组成的环状厚壁组织(Ps),呈连续或不连续的环状排列,被染成红色(图2B)。试验中大量切片观察并未发现插穗茎段横切面内存在潜伏根原基,表明‘长叶阿尔塔’的根原基是在扦插后诱导产生的。
2.3.2 不定根的发生过程
根据解剖观察结果,‘长叶阿尔塔’插穗生根过程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形成层细胞活跃期、不定根原基形成期和不定根形成期。①形成层细胞活跃期: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诱导,形成层细胞在28 d左右开始旺盛分裂,连续平周分裂产生胞质浓、细胞核大、染色深的薄壁细胞,并有向外扩张的趋势。②不定根原基形成期:根诱导42 d左右,髓射线正对的形成层细胞分裂最旺盛,在髓射线加宽部位和紧靠韧皮部的部位形成一团大小相当、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细胞质较浓的根原基细胞团(图2C)。随后,根原基细胞团不断分裂冲破连续的厚壁组织,并向皮层方向生长,突破皮层的根原基细胞团受到挤压分化形成楔形的根原基(图2D)。③不定根形成期:根原基形成后 (约56 d),朝向表皮一端的细胞团转化为不定根的顶端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生长,逐渐突破皮层细胞和表皮(图2E);同时,位于不定根根尖后端的细胞从外向内逐渐分化形成根的维管系统,最终与茎的维管系统相连形成幼根(图2F)。
2.4 扦插生根过程中愈伤组织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2.4.1 扫描电镜观察
图3A显示同一插穗上2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①为白色、透明、块状的愈伤组织,②为浅黄色、不透明、点状的愈伤组织。白色块状愈伤组织表面有很多凸出且大小均一的球形细胞,细胞间间隙较小,为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图3B和图3C),多以细胞团的形式存在(图3D),表面黏液较多,且带有少量絮状附着物(图3E)。从图3F发现:浅黄色点状愈伤组织表面粗糙,细胞大多死亡破裂(图3G),细胞表面有附着物(图3H),在死亡破裂的细胞之间存在间隙,表面存在凹陷(图3I)。
2.4.2 透射电镜观察
同一愈伤组织中既有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也有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质浓厚、细胞器较明显(图4A);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质稀薄,有明显的中央大液泡,几乎观察不到细胞器(图4B)。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靠近细胞膜的胞质区域里有较多的淀粉粒和线粒体,还可观察到内含淀粉粒的叶绿体。淀粉可以为插穗生根提供充足的营养,线粒体较多说明其呼吸作用较强,代谢旺盛(图4C、4D、4E、4F)。同时,仍有部分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出现轻微的质壁分离现象(图4G),这可能是老化愈伤组织中的衰老细胞。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的细胞质受到液泡挤压,细胞核等仅分布于细胞壁附近,但仍可观察到明显的核仁(图4H)。
3. 讨论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生根
选择最优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质量浓度、处理时间等因素组合可以有效提高植物扦插生根率和生根数[11]。研究[12]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插穗基部细胞的分生与分化,加速插穗内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的水解和代谢,使下切口成为营养物质的中心吸收区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以提高插穗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的活性,调节内源激素水平,活化形成层,促进根原基的形成[13-16]。IBA在促进难生根树种的生根及改善根系品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18]。本研究中,IBA促进插穗生根效果显著优于ABT1和NAA,这可能是由于IBA被氧化分解的速度慢、传导扩散性能差,作用于插穗基部的时间长,有利于促进不定根的发生[19]。本试验最佳处理的生根率仅为48.83%,今后可结合其生根过程的激素调控、酶活性变化等方面对‘长叶阿尔塔’的生根机制开展更深入探究。
3.2 ‘长叶阿尔塔’插穗生根类型
根据不定根在插穗上的形成部位不同,木本植物插穗生根类型分为皮部生根型、愈伤组织生根型和混合生根型[20]。本研究发现:‘长叶阿尔塔’插穗生根部位多在插穗切口上方2 cm左右的皮部,切口处无愈伤组织或仅有少量愈伤组织,也有少数插穗基部的愈伤组织发达,但仍然从切口上方的皮部形成多条不定根,与金建邦等[21]对欧洲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扦插不定根的发生发育研究结果类似。同时,观察‘长叶阿尔塔’插穗茎段的横切面切片后,并未发现潜伏根原基的存在,推测不定根是从扦插后诱导产生的诱生根原基发育而来,与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22]、红花槭Acer rubrum[23]等的根原基来源相同。因此,‘长叶阿尔塔’插穗生根类型属于皮部诱导生根型。
3.3 茎段解剖结构与生根的关系
插穗茎段结构是影响不定根发生、发育的“解剖学原因”[24]。对于难生根树种而言,插穗内部的机械组织(包括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2类)是根原基形成和发育的阻碍因子[25-26]。树木扦插生根的难易程度与皮层和韧皮部之间的厚壁组织关系密切。多数难生根树种厚壁组织连续且呈环状,如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27]等。若插穗皮层中没有这种组织,或虽有但并不连续,则插穗生根相对容易,如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28]等。本研究发现‘长叶阿尔塔’1年生插穗茎段皮层与韧皮部之间,存在1~2层由纤维细胞组成的环状厚壁组织,呈连续或不连续状,可能与插穗的发育程度有关;进一步观察发现仅少数根原基能突破连续的环状厚壁组织。此外,‘长叶阿尔塔’插穗生根需经历较长时间,春季56 d左右才能观察到突破表皮的不定根。由于生根进程缓慢,在此过程中插穗新叶、芽的生长消耗了大量的养分,且较长的时间容易导致插穗因病原菌侵害而褐化死亡,降低生根率。因此,为提高插穗生根率,应选择1年生、木质化程度较弱的枝条进行扦插,以减少厚壁组织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3.4 愈伤组织与生根的关系
扦插后,通常会在插穗基部表皮或表皮与木质化部分交接处形成愈伤组织,可由插穗茎段中的皮层、韧皮部、维管形成层、髓等多个部位的细胞快速分裂而来。插穗愈伤组织与不定根发生发育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3种:①愈伤组织的形成是不定根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此类愈伤组织中可以分化形成根原基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形成不定根[29],如洒金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30]等多数针叶树种均属于此类。②愈伤组织的产生与不定根形成无直接因果关系、彼此独立[31]。这类愈伤组织通常不能形成根原基,只能分化形成独立的维管束、输导组织等,在插穗与基质之间无机盐、水分等物质交换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如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32]等属于此类。③愈伤组织的产生不利于不定根的发生、发育[33]。如高度发达的愈伤组织抑制了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嫩枝插穗根原基细胞的分化,进而阻碍了不定根的形成[34]。本研究发现:‘长叶阿尔塔’插穗愈伤组织产生与不定根发生、发育彼此独立,适度分化的愈伤组织能够保护切口免受外界病菌侵入,防止插穗内有效物质的流失,还可以充当水分等物质交换的桥梁。但过度分化的愈伤组织会占用插穗内部的营养物质,抑制不定根的形成。
4. 结论
冬青‘长叶阿尔塔’插穗经1 000 mg·L−1 IBA溶液速蘸10 s,扦插在V(草炭)∶V(蛭石)∶V(珍珠岩)=3∶3∶4或4∶3∶3的基质中可获得较高的生根率,其插穗生根类型属于皮部诱导生根型,根原基起源于髓射线与维管形成层交叉处,环状厚壁组织是阻碍其插穗生根的机械原因。‘长叶阿尔塔’插穗愈伤组织中并未观察到根原基发端细胞,其产生与不定根发生、发育彼此独立,可分为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多为白色,其表面细胞体积较小且排列紧密,常成团分布,细胞核大质浓,细胞器丰富;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多为黄色,其表面细胞大多死亡破裂,空泡化明显,几乎没有细胞器。
-
表 1 普陀山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统计表
Table 1. Specie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Putuoshan Island
科名/科分布区类型 属名/属分布区类型 入侵物种 优势度 入侵区域 入侵等级 原产地 藜科 Chenopodiaceae/1 藜属Chenopodium/3 土荆芥Ch. ambrosioides ++++ D、E、F、H、L 1 热带美洲 苋科Amaranthaceae/1 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2 喜旱莲子草 A. philoxeroides ++++ C、D、E、F、H、L 1 巴西 苋属Amaranthus/1 皱果苋A. viridis + D、F 3 南美洲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3 紫茉莉属Mirabilis/3 紫茉莉M. jalapa + D、F、H、L 3 热带美洲 商陆科Phytolaccaceae/2 商陆属Phytolacca/2 美洲商陆Ph. americana ++++ C、D、E、F、H、L 1 北美洲 落葵科Basellaceae/2 落葵薯属Anredera/3 落葵薯A. cordifolia + H 4 南美洲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 蝇子草属Silene/8 西欧蝇子草S. gallica + C、D、E、H、L 3 欧洲西部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1 独行菜属Lepidium/1 北美独行菜L. virginicum ++ D、E、F、H 2 北美洲 豆科Leguminosae/1 草木樨属Melilotus/10 黄香草木樨M. officinalis +++ C、D、E、H 2 西亚至南欧 田菁属Sesbania/2 田菁S. cannabina ++ C、D、E、F、H 2 大洋洲 豇豆属Vigna/2 赤小豆V. umbellata ++ D、E、H、L 4 西亚和欧洲 酢浆草科Oxalidaceae/1 酢浆草属Oxalis/1 红花酢浆草O. corymbosa +++ D、E、F、H、L 3 南美热带 大戟科Euphorbiaceae/2 大戟属Euphorbia/1 泽漆Eu. helioscopia + C、D、E、H 4 欧洲和非洲 飞扬草Eu. hirta + D、H 4 热带美洲 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1 狐尾藻属Myriophyllum/1 粉绿狐尾藻M. aquaticum + E、L 5 南美洲 伞形科Umbelliferae/1 胡萝卜属Daucus/8 野胡萝卜D. carota ++ C、D、E、F、H、L 2 欧洲 天胡荽属Hydrocotyle/2 南美天胡荽H. verticillata + E、L 4 热带美洲 旋花科Convolvulaceae/1 番薯属Ipomoea/2 毛果甘薯I. cordatotriloba + H、D、F、E 3 美洲 瘤梗甘薯I. lacunosa +++ H、D 2 北美洲 牵牛I. nil ++ D、F、H、L 2 南美洲 圆叶牵牛I. purpurea + D、F、L 3 美洲 三裂叶薯I. triloba +++ D、E、F、H、L 1 西印度群岛 唇形科Labiatae/1 水苏属Stachys/1 田野水苏S. arvensis + D、H 5 欧洲、西亚和
北非茄科Solanaceae/1 酸浆属Nicandra/1 假酸浆N. physalodes + D、F、H 4 秘鲁 茄属Solanum/1 牛茄子S. surattense + F 4 巴西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1 婆婆纳属Veronica/8 阿拉伯婆婆纳 V. persica +++ D、F、H、L 2 西亚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1 车前属Plantago/1 北美车前P. virginica +++ C、D、F、H、L 1 北美洲 桔梗科Campanulaceae/1 异檐花属Triodanis/2 卵叶异檐花 T. biflora + D、H、L 4 美洲 菊科Asteraceae/1 藿香蓟属Ageratum/3 藿香蓟A. conyzoides +++ D、H、F 1 热带美洲 紫菀属Aster/1 钻形紫菀A. subulatus ++ C、D、F、H、L 1 北美洲 夏威夷紫菀A. sandwicensis ++ D、F、H、L 3 夏威夷 鬼针草属Bidens/1 大狼把草B. frondosa +++ D、H 2 北美洲 鬼针草B. pilosa ++ D、H 2 美洲 金鸡菊属Coreopsis/2 大花金鸡菊C. grandiflora + C、D、E、F、H、L 3 美国 野茼蒿属Crassocephalum/6 野茼蒿C. crepidioides + D、E、F、H 3 非洲 飞蓬属Erigeron/1 一年蓬E. annuus +++ D、E、F、H、L 2 北美洲 野塘蒿E. bonariensis ++ C、D、E、H 2 南美洲 小蓬草E. canadensis ++ C、D、E、H 2 北美洲 费城飞蓬E. philadelphicus + D、H 5 北美洲 苏门白酒草E. sumatrensis + C、D、E、H 2 南美洲 牛膝菊属Galinsoga/1 睫毛牛膝菊G. ciliata + D、F、H 3 墨西哥 裸柱菊属Soliva/3 裸柱菊S. anthemifolia + C、D 5 南美洲 一枝黄花属Solidago/8 加拿大一枝黄花 S. canadensis ++++ C、D、E、F、H、L 1 北美洲 禾本科 Poaceae/1 雀麦属Bromus/8 硬雀麦B. rigidus + D、H 5 欧洲和非洲 扁穗雀麦B. catharticus + D、F、H 3 南美洲 蒺藜草属Cenchrus/2 蒺藜草C. echinatus + D、H 3 热带美洲 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2 凤眼莲属Eichhornia/3 凤眼莲E. crassipes ++++ D、E、L 1 巴西 说明:世界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1.世界广布;2.泛热带;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8.北温 带;10.旧世界温带。入侵区域缩写含义:C.海岸滩涂;D.郊野荒地;E. 库塘堤岸;F. 果园农地;H. 丘陵山地;L. 园林绿 地。拉丁学名参考《浙江植物志》,部分根据《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和《中国植物志》订正 -
[1] 赵雨云, 龙梅芳. 生物入侵名词匡正[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9): 36. ZHAO Yuyun, LONG Meifang. Biological invasion noun [J]. Anhui Agric Sci Bull, 2006, 12(9): 36. [2] SALA O, CHAPIN III F, GARDNER R, et al. Global Change.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Complex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99: 304 − 328. [3] 叶頔, 李景文, 尚红喜. 北京市湿地植物多样性及旱生植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6(18): 1671 − 1815. YE Di, LI Jingwen, SHANG Hongxi. Plant diversity and impact by xerophytes invasion in wetland in Beijing [J]. Sci Technol Eng, 2006, 6(18): 1671 − 1815. [4] 李振宇, 解焱. 中国外来入侵种[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5] 苏琴.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优缺点浅析[J]. 北方农业学报, 2011(6): 84 − 85. SU Qin.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emical contro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J]. J Northern Agric, 2011(6): 84 − 85. [6] 张可, 冯芹, 张建红. 浅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 四川林勘设计, 2012(2): 66 − 69. ZHANG Ke, FENG Qin, ZHANG Jianhong. Analysis on the harm of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J]. Sichuan For Explor Design, 2012(2): 66 − 69. [7] LEVINE J M. Species diversity and biological invasions: relating local process to community pattern [J]. Science, 2000, 288(5467): 852 − 854. [8] 刘翔宇, 何东, 田文斌, 等. 浙江普陀山岛森林木本植物的种间关联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12): 1219 − 1227. LIU Xiangyu, HE Dong, TIAN Wenbin, et al. Patterns of species associations in woody plants in forest communities of Putuoshan Island, Zhejiang, China [J]. Chin J Plant Ecol, 2017, 41(12): 1219 − 1227. [9] 徐海根, 强胜.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10] 马金双.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1] 浙江植物志编委会. 浙江植物志[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2] 郑朝宗. 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3]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等.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 245 − 257. WU Zhengyi, ZHOU Zhekun, LI Dezhu, et al. The areal-types of the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J]. Acta Bot Yunnan, 2003, 25(3): 245 − 257. [14]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1, 13(增刊 4): 1 − 3. WU Zhengyi. The areal-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 [J]. Plant Diversity, 1991, 13(suppl 4): 1 − 3. [15] 李飒, 汤升虎, 董万鹏, 等. 贵州省植物园入侵植物危害程度评价[J]. 贵州科学, 2018, 36(3): 1 − 3. LI Sa, TANG Shenghu, DONG Wanpeng,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harm extent of invasive plants in Guizhou Botanical Garden [J]. Guizhou Sci, 2018, 36(3): 1 − 3. [16] 闫小玲, 寿海洋, 马金双. 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4, 36(1): 77 − 88. YAN Xiaoling, SHOU Haiyang, MA Jinshuang. The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J]. Plant Diver Resour, 2014, 36(1): 77 − 88. [17] 汪远, 李惠茹, 马金双. 上海外来植物及其入侵等级划分[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 37(2): 185 − 202. WANG Yuan, LI Huiru, MA Jinshuang. Alien plants in Shanghai and rating of their invasion [J]. Plant Diver Resour, 2015, 37(2): 185 − 202. [18] 严靖, 闫小玲, 王樟华, 等. 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等级划分[J]. 植物科学学报, 2017, 35(5): 679 − 690. YAN Jing, YAN Xiaoling, WANG Zhanghua, et 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rating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Anhui Province [J]. Plant Sci J, 2017, 35(5): 679 − 690. [19] 丁炳扬, 胡仁勇. 温州外来入侵植物及其研究[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0] 李根有, 赵慈良, 金水虎. 普陀山植物[M]. 香港: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12. [21] 何伟平, 宋盛, 张瑜飞, 等. 浙江海岛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分析:以嵊泗县花鸟岛为例[J]. 华东森林经理, 2017, 31(4): 28 − 32. HE Weiping, SONG Sheng, ZHANG Yufei, et al.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for the plants invasive from outside on the islands off the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taking Huaniao island in Shengsi county as an example [J]. East China For Manage, 2017, 31(4): 28 − 32. [22] 石洪山, 曹伟, 高燕, 等. 东北草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与防治策略[J]. 草业科学, 2016, 33(12): 2485 − 2493. SHI Hongshan, CAO Wei, GAO Yan, et al. Situ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Northeast China grasslands [J]. Pratacult Sci, 2016, 33(12): 2485 − 2493. [23] 安瑞军, 王永忠, 田迅. 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研究进展[J]. 杂草学报, 2015, 3(1): 27 − 31. AN Ruijun, WANG Yongzhong, TIAN Xun.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invasive plant: Cenchrus pauciflorus [J]. Weed Sci, 2015, 3(1): 27 − 31. [24] 胡冬冬, 马丹丹, 刘建强, 等. 普陀山禾本科1种浙江分布新记录植物——蒺藜草[J]. 浙江林业科技, 2009, 29(6): 64 − 65. HU Dongdong, MA Dandan, LIU Jianqiang, et al. A new record of Gramineae in Zhejiang [J]. J Zhejiang For Sci Technol, 2009, 29(6): 64 − 65. [25] 蒋奥林, 朱双双, 李晓瑜, 等. 2008−2016年间广州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变化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7, 25(3): 288 − 298. JIANG Aolin, ZHU Shuangshuang, LI Xiaoyu, et al. Dynamic changes in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Guangzhou during 2008−2016 [J]. J Trop Subtrop Bot, 2017, 25(3): 288 − 298. [26] 张秋霞, 李德宝, 夏顺颖, 等. 云南入侵植物的生物学性状初步研究[J]. 广西植物, 2018, 38(3): 269 − 280. ZHANG Qiuxia, LI Debao, XIA Shunyin, et al. Biological trait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Yunnan Province [J]. Guihaia, 2018, 38(3): 269 − 280. [27] 陈洁君, 王晶.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科技进展[J]. 生物安全学报, 2018, 27(1): 16 − 19. CHEN Jiejun, WANG Jing. Progress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J]. J Biosafety, 2018, 27(1): 16 − 19. [28] 侯新星, 辛建攀, 陆梦婷, 等. 江苏外来入侵植物区系、生活型及繁殖特性[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7): 1982 − 1990. HOU Xinxing, XIN Jianpan, LU Mengting, et al. Analysis of flora, life form and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lien species in Jiangsu Province [J]. Chin J Ecol, 2019, 38(7): 1982 − 1990. [29] 周雨露, 李凌云, 高俊琴, 等. 种间竞争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6): 1504 − 1510. ZHOU Yulu, LI Lingyun, GAO Junqin, et al. Effects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on the growth of invasive and native species [J]. Chin J Ecol, 2016, 35(6): 1504 − 1510. [30] 蒋奥林, 朱双双, 陈雨晴, 等. 中国香港外来入侵植物[J]. 广西植物, 2018, 38(3): 289 − 298. JIANG Aolin, ZHU Shuangshuang, CHEN Yuqing, et al.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Hong Kong [J]. Guihaia, 2018, 38(3): 289 − 298. [31] 李根有, 金水虎, 哀建国. 浙江省有害植物种类、特点及防治[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23(6): 614 − 624. LI Genyou, JIN Shuihu, AI Jianguo.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injurious pla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J]. J Zhejiang For Coll, 2006, 23(6): 614 − 624. 期刊类型引用(7)
1. 杨鸿玉,孙茂理,陈涛,冯士令,周莉君,丁春邦. 芽苗砧嫁接与扦插油茶营养器官显微结构的比较.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5(01): 42-51 . 百度学术
2. 谢言兰,宋晓慧,丁婷,李霞,李魁印. 不同激素处理对小果荨麻扦插生根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25(01): 21-27 . 百度学术
3. 袁振安,杜文婷,刘国华,毛霞,洑香香. 东京四照花嫩枝扦插繁殖及生根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03): 624-633 . 本站查看
4. 钱家连,李迎超,许慧慧,王茜,秦爱丽,任俊杰,王利兵,于海燕. 不同年龄栓皮栎嫩枝扦插生根及解剖学分析和酶活性变化.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01): 107-114 . 本站查看
5. 樊靖,孙丽娜,张俊林,彭志声,彭悠悠,袁虎威. 金橡树叶冬青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中南农业科技. 2023(07): 30-34 . 百度学术
6. 王因花,燕丽萍,孔雨光,吴德军,任飞,梁静. 绒毛白蜡嫩枝扦插生根的解剖学特征与内源激素变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3(11): 28-35+52 . 百度学术
7. 陈霞,蒋淑磊,党风梅,白霄霞,赵玉芬. 生根剂和插条部位对挪威槭‘缤纷秋色’不定根形成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12): 44-4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
-
链接本文: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