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气候变化及快速城市化进程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近年来全球研究的热点,而改善城市空间布局[1]、优化城市森林结构[2-4]是解决热岛效应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人体舒适度,科学营建城市森林已成为城市森林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理清城市森林结构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城市森林舒适度的研究主要以类型间和不同地段间比较为主[5-6],很少建立城市森林结构与降温强度或人体舒适度之间的数量关系[7-10]。有限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森林冠层结构与人体舒适度显著相关[6-7],郁闭度、叶面积指数等结构参数可解释温度变化的60%以上[8-9],但对舒适度的解释程度只有20%~30%[10]。那么,复杂结构林分中人体舒适度是否受多个结构指标共同影响,哪些指标是影响舒适度的主导因素?本研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选取6个城市森林冠层结构指标,研究这些结构指标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旨在筛选对舒适度解释程度较高的指标,确定林分舒适结构,为优化城市森林结构提供参考。
HTML
-
参考前人研究结果[9-11],本研究选取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ILA),平均叶倾角(mean tilt angle, AMT),冠层厚度(canopy thickness, HCT),冠下高(height of canopy bottom, HCB),冠高比(ratio of canopy thickness to tree height, RCT)和冠层通透度(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anopy,PC)等6个冠层结构简单指标。其中,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采用LAI-2200型冠层分析仪(Li-cor, 美国)直接测定,分别表征单位面积上覆盖的叶片总面积和叶片与水平面的平均夹角;冠层厚度指林木树高与冠下高差值的均值,表征叶片在垂直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冠下高指林分平均活枝下高,表征冠下空间大小;冠高比为冠层厚度与平均树高的比值,表征冠层和林下空间的协调程度;冠层通透度为林内平均照度和林外照度的比值,表征冠层透光程度以及叶片在冠层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均匀程度。
于2013-2016年7-8月的典型晴天(表 1),对样方林分基本结构进行调查,选取1 d中气温较高时段(10:00-16:00)对样地林内外气象因子和光照强度进行监测。其中林分基本结构包括树高、胸径、冠幅、第一活枝下高、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等。采用Kestrel 4000(Kestrel, 美国,温度精度±1.0 ℃,湿度精度±3%,风速精度±3%)记录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和风速,各个样方采集30 min,并采用照度计(HT-8318)测定林内外光照条件(其中测得照度的样方共558个)。
年份 晴天天数/d 平均日最高气温/℃ 平均日最低气温/℃ 测量时段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 风速/级 林内 林外 2013 16 35.0 23.0 32.2 32.9 12.0 ≤3 2014 19 34.0 23.0 30.4 30.6 11.0 ≤3 2015 11 33.0 21.0 29.4 30.1 12.0 ≤3 2016 18 32.0 22.0 30.7 33.6 10.0 ≤3 说明:测量时段平均气温为样地及对照点测得的平均气温,其他数据来自天气后报http://www.tianqihoubao.com。只统计晴天天气的平均值 Table 1. Weather conditions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July-August)
-
本研究选取群落舒适度评价指标[12]综合评价城市森林林内外舒适度。S=0.6×(|T-24|)+0.07×(|HR-70|)+0.5×(|v-2|)。其中:S是综合舒适度指标,在本研究中代表林下舒适度,S越小代表林下舒适度越高;T为平均气温(℃);HR为空气相对湿度(%);v是平均风速(m·s-1)。以dS表示舒适变化强度,表征林分提高舒适度的能力。dS越小代表林分提高舒适度的能力越强。表达如下:dS=(S1-S2)/S2。其中:S1为林内舒适度,S2为林外舒适度。
为便于分析,将S和dS进行分组(表 2)。其中S等级划分及描述参考黄良美等[12]的研究;dS等级划分参考文献[7, 10, 12-13],并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最终划分为6个等级。
林下舒适度(S) 舒适变化强度(dS) 等级 范围 舒适描述 等级 范围 舒适描述 1 S≤4.55 舒适 1 dS≤-0.2 S1小于S2,且差距大于等于0.2倍S2 2 4.55 < S≤ 6.95 较为舒适 2 -0.2 < dS≤-0.1 S1小于S2,且差距在0.1倍S2到0.2倍S2 3 6.95 < S≤ 9.00 不舒适 3 -0.1 < dS≤0 S1小于S2,且差距在0到0.1倍S2 4 S > 9.00 极不舒适,难以忍受 4 0 < dS≤0.1 S1大于.S2,且差距在0到0.1倍S2 5 0.1 < dS≤0.2 S1大于S2,且差距在0.1倍S2到0.2倍S2 6 dS > 0.2 S1大于S2,且差距大于0.2倍S2 Table 2. Grading Standards for confort indices
-
为缩小指标绝对值并便于分析,所有冠层结构指标取对数处理。使用SPSS 18.0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使用Excel 2007和Origin 8.0绘图。
2.1. 冠层结构指标选择及数据获取
2.2. 舒适度指标计算及分级
2.3. 数据处理
-
达到舒适的样方共有735个,占样方总数的50.9%(图 1),说明在炎热的夏季,仍有49.1%的林分不能达到舒适,可能是受林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舒适度低于林外的样方有70%,说明林分的存在显著增加了公园活动空间的舒适程度。达到舒适的样方中,林内舒适优于林外的样方数共466个,占总数的32.28%。
-
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冠层厚度、冠下高、冠高比与林下舒适度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表 3)。其中,冠下高与林下舒适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692,P<0.001)。可能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冠层所形成的生态场对较小的林下空间影响力大[14],同时较小的冠下空间有利于阻隔林外热空气,因此在高温时段较小的林下空间有利于提高林内的人体舒适度。平均叶倾角(r=0.472,P<0.001)和冠层厚度(r=0.458,P<0.001)与林下舒适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较低的平均叶倾角有利于阻隔垂直方向上的太阳辐射,减少林下显热通量,而冠层厚度大的城市森林虽然蒸腾潜力大,但不利于水蒸气散溢,增加了林下的相对湿度,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时段,厚冠层不利于提高林下舒适度。叶面积指数(r=-0.314,P=0.002)和冠高比(r=0.254,P=0.014)与林下舒适度呈弱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表征冠层的蒸腾能力,蒸腾作用强既降低温度又增加湿度,而增加湿度不利于舒适度的提高。冠高比受冠层厚度和冠下高影响,而2个指标的制衡关系使得冠高比对林下舒适度的代表性较低。
指标 S dS Pearson相关系数(r) P Pearson相关系数(r) P lg(ILA+1) -0.314 0.002 -0.356 0.001 lg(AMT+1) 0.472 < 0.001 0.018 0.710 lg(HCT+1) 0.458 < 0.001 0.060 0.207 lg(HCB+1) 0.692 < 0.001 0.073 0.125 lg(RCT+1) 0.254 0.014 0.433 < 0.001 lg(PC+1) 0.051 0.348 0.738 < 0.001 Table 3.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canopy structures and comfort indices
叶面积指数、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与舒适变化强度极显著(P<0.01)相关(表 3)。冠层通透度与舒适变化强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0.738,P<0.001),较低的冠层通透度使冠层阻隔垂直方向上的太阳辐射能力较强,使得林内舒适度优于林外。冠高比与舒适变化强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433,P<0.001),可能的原因为,在北京城市森林冠层厚度整体较高,降温效应较强的基础上,较低的冠高比适当增加了林下空间,有利于水汽散溢,减小湿度从而增大林内外舒适度的差异;叶面积指数与舒适变化强度的相关性较弱(r=-0.356,P=0.001),可能因为降温和增湿对舒适度的提高有相反的影响。
选取与S和dS存在中度以上相关关系的指标进一步分析冠层结构对林下舒适度和舒适变化强度的影响。
-
不同林下舒适度等级下各冠层结构指标差异极显著(P<0.001)(表 4)。等级4下的平均叶倾角显著(P<0.05)大于等级1下的平均叶倾角;等级4下的冠层厚度显著(P<0.05)大于等级1,等级2和等级3下的冠层厚度;等级4下的冠下高显著(P<0.05)高于等级1,等级2和等级3下的冠下高,等级2下的冠下高显著(P<0.05)高于等级1下的冠下高。
指标 林下舒适度等级 显著性 1 2 3 4 F P lg(AMT+1) 1.223 ± 0.049 b 1.408 ± 0.032 a 1.377 ± 0.034 ab 1.483 ± 0.038 a 7.517 < 0.001 lg(HCT+1) 0.915 ± 0.010 b 0.905 ± 0.007 b 0.917 ± 0.007 b 0.955 ± 0.008 a 7.320 < 0.001 lg(HCB+1) 0.558 ± 0.007 c 0.576 ± 0.004 b 0.585 ± 0.005 b 0.628 ± 0.006 a 25.226 < 0.001 Table 4. Difference significanceof canopy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grades of S
随着林下舒适度等级的提高,平均叶倾角、冠层厚度和冠下高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图 2)。不同林下舒适度等级下,平均叶倾角数据分布较均匀,但各等级下均有少量极低值分布(图 2A)。可能平均叶倾角过低时虽然阻隔来自林冠上方的热辐射,但同时降低了垂直方向上的通风效果。总体来看,平均叶倾角降低有利于林下热舒适提高,但是过低的平均叶倾角对林下舒适没有代表性,利于林分舒适的平均叶倾角取值为27.48°±1.67°。不同等级下的冠层厚度(图 2B)和冠下高(图 2C)数据分布均匀,较低的冠层厚度和冠下高有利于林下热舒适,利于林下舒适的冠层厚度和冠下高的取值分别为(7.40±0.09)m和(2.67±0.06)m。
以林下舒适度作为因变量,平均叶倾角、冠层厚度、冠下高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图 3)。排除的变量为冠层厚度, 关系式各参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平均叶倾角和冠下高的协同作用对林下舒适度的解释程度为51.1%,相较单一结构指标有所提升[10]。
-
不同舒适变化强度等级下冠高比、冠层通透度差异极显著(P<0.01)(表 5)。等级6下的冠高比显著(P<0.05)高于其他等级下的冠高比;等级1下的冠层通透度显著(P<0.05)小于其他等级下的冠层通透度。
指标 舒适变化强度等级 显著性 1 2 3 4 5 6 F P lg(RCT+1) 0.228 ± 0.003 c 0.231 ± 0.002 c 0.236 ± 0.001 bc 0.235 ± 0.001 bc 0.243 ± 0.002 b) 0.255 ± 0.002 a 6.417 < 0.001 lg(PC+1) 0.764 ± 0.031 b 1.065 ± 0.035 a 1.081 ± 0.038 a 0.931 ± 0.043 a 1.085 ± 0.056 a 1.172 ± 0.125 a 7.906 < 0.001 Table 5. The difference significanceof canopy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grades of dS
随着舒适变化强度等级上升,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有上升的趋势。冠高比、冠层通透度较低时,林内舒适度优于林外(图 4)。舒适变化强度等级5和等级6下的数据分布较少,说明林内舒适度普遍优于林外。不同等级下的冠高比数据分布较均匀,近似正态分布(图 4A);不同舒适变化强度等级下的lg(PC+1)的标准差分别为0.27,0.40,0.47,0.48,0.42和0.57,等级3~6下的冠层通透度值较离散(图 4B),使得等级间的差异不明显,说明较低的冠层垂直通透度才有利于增大林内外舒适差异,林隙的存在很容易造成林内舒适度值升高,甚至高于林外。林内舒适优于林外的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取值分别为0.720±0.003和6.510%±0.884%。
以舒适变化强度为因变量,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图 5),关系式各参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的协同作用对舒适变化强度的解释程度为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