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温室生产装备发展迅速,智能农机在提高温室生产经济效益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自动导航技术正成为智能化温室装备的研究热点,其中位置测量和导航路径跟踪控制是自动导航系统的两大核心技术[2]。在位置测量方面,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3]被广泛用于自动导航农机定位研究中,但是大多用于室外大田环境,信号在室内衰减严重,定位效果不佳[4],在室内应用受到了限制。许多学者选择机器视觉[5]、红外[6]、电磁[7]和无线传感[8-9]等实现室内定位方法。机器视觉可以检测试验环境中丰富的信息,但是受到光照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红外和电磁需预先铺设引导线,更改或扩充路径麻烦,灵活性较差。超宽带(ultra-wide band,UWB)是一种室内无线定位方法,其数据传输速度快且精度高,适合于温室环境定位使用。林相泽等[10]使用UWB在温室内动态静态定位精度为6.6 cm,动态定位大部分距离误差在15.0 cm以上。孙小文等[11]在仓储环境内为自动导航车(AGV)定位动态试验精度为8.5 cm。在导航控制方面,纯追踪[12]是一种基于几何运算的方法,理论知识不复杂,但是前视距离的确定较困难。模糊控制是建立在以人的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智能控制方法,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石翔等[13]以横向和航向偏差为输入,根据专家经验制定模糊规则输出前视距离;熊中刚等[14]采用模糊免疫PID控制算法实现前轮转向导航控制,直线跟踪偏差不大于4.0 cm,曲线跟踪偏差平均偏差为12 cm;XUE等[15]结合模糊控制与机器视觉,设计了机器人的路径跟踪控制器;ABIYEV等[16]以误差和误差变化率为输入量,速度为输出量设计模糊控制器,为自行设计的机器人进行导航控制,沿着30.0 m的引导线行驶最大引导误差为15.8 mm。上述研究未充分考虑不同工况时输入量之间的权重,且采用固定模糊控制规则,无法对模糊控制规则进行自调整。本研究采用超宽带技术构建无线定位系统,获取温室生产平台的位置信息,采用一种带有自调整函数的模糊控制器自动调整各输入变量的权重,以实现最佳的前轮转向角输出。最后采用实车进行直线和矩形路径跟踪试验,并与传统纯追踪方法进行对比,以验证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HTML
-
试验平台为纯电动4轮机构,采用前轮转向后轮驱动,由锂电池(48 V,20 Ah)供电,车体长宽高为1 300 mm×700 mm×1 250 mm,轮距和轴距分别为550 mm、840 mm,如图1所示。采用电动推杆推动梯形4杆机构实现转向,推杆行程为200 mm,由L298N驱动器驱动转向角范围为−32°~32°。后轮由直流电机通过减速器与差速器驱动,驱动器型号为AQMD6020BLS。平台的位置信息分别由超宽带无线定位系统和电子陀螺仪提供。超宽带模块数据传输频率为1~50 Hz,陀螺仪(WT901C)为平台提供航向信息,测量范围为−180°~180°,精度为0.1°。采用STM32F767IGT6单片机作为试验平台的主控制器。控制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
-
超宽带无线定位系统是由若干固定基站BS和移动标签MS通过一定的通信方式组成。根据超宽带定位原理,获取移动标签3维定位坐标至少需要4个基站。由于本研究默认生产平台行驶在水平地面上,因此定位只需用到水平面横、纵2个坐标参数。增加基站的数量可提高定位的精度。本研究采用4个基站BS1~BS4组成1个平面定位坐标系OXY,如图3所示。
-
UWB定位方法包含:信号到达时间(TOA)[17]、信号到达时间差(TDOA)[18]、信号到达角度(AOA)[19]、接收信号强度(RSSI)[20]等。AOA定位算法主要参考基站天线阵列获得信号角度,对基站位置依赖较大,且受到非视距传播影响,定位精度不高。RSSI定位算法简易,成本不高,但是用作室内定位时,易受多径传播和信号反射的影响,定位精度误差较大。TOA与TDOA较为常用,时间分辨率高;TDOA较TOA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基站与移动标签时钟同步[21],因此,本研究采用TDOA的定位方法。TDOA定位也称双曲线定位,基本思想为:任选2个坐标已知的基站为某双曲线左右焦点,2基站的距离值即为双曲线焦距值。通过测量这2个基站信号到达移动标签的时间差得到移动标签到2个基站的距离差,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可求得实半轴值,并获得该双曲线方程。用1个坐标已知的新基站替换上述2个基站中的任意1个,采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到另1条双曲线方程,两者的交点即为移动标签的位置。TDOA定位算法具体步骤如下。如图3所示:在坐标系OXY中,移动标签MS的坐标为(x,y),基站BS1~BS4的坐标分别为(x1,y1)~(x4,y4)。根据TDOA测距原理可得:
式(1)中:ri表示MS到BSi之间的距离,i=1, 2, 3, 4。对式(1)两边平方可得:
式(2)中:Ki=xi2+yi2。令ri,1为MS到BSi和BS1之间的距离差,可得:
式(3)中:c表示光速(3×108 m·s−1);ti,1表示信号在MS到BSi和BS1的时间差值。联立式(1)、式(2)和式(3)可得:
式(4)中:xi,1=xi−x1,yi,1=yi−y1。令i=2, 3,带入式(4),可得到:
式(5)中:P1=
$ - {\left[ {\begin{array}{*{20}{c}} {{x_{2,1}}}&{{y_{2,1}}} \\ {{x_{3,1}}}&{{y_{3,1}}} \end{array}} \right]^{ - 1}}$ ,P2=$\left[ \begin{gathered} {r_{2,1}} \\ {r_{3,1}} \\ \end{gathered} \right]$ ,P3=$ - \dfrac{1}{2}\left[ \begin{gathered} {K_2} - {K_1} - r_{2,1}^2 \\ {K_3} - {K_1} - r_{3,1}^2 \\ \end{gathered} \right]$ 。联立式(1)和式(5),可以得到:式(6)中:a=(P1P2)TP1P2−1,b=(P1P2)T(P1P3−X1)+(P1P3−X1)T(P1P2),m=(P1P3−X1)T(P1P3−X1),X1=[x1, y1]T。由于各基站的坐标(x1,y1)~(x4,y4)都为已知,因此将这些数据代入上述所有公式即可解出a、b、m。式(6)是一个关于r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进一步解出r1,最终解出标签的坐标(x,y)。
-
UWB信号在室内直线传播时,会受到多径干扰或障碍物遮挡而产生非视距(NLOS)误差[22],因此需掌握定位误差产生的规律,并对误差进行必要的修正。
如图3所示:在UWB定位区域中心选定15 m×15 m场地,在场地中画出1 m间隔的单元格,在坐标系OXY中测量每个格点坐标值。这些测量值与格点处的精确值之间存在X和Y方向上的误差。以格点所在的平面为x-y平面,以X和Y方向上的误差值为z轴,分别构建在xyzX和xyzY空间中的误差值三维散点图,为发现误差分布的规律,用MATLAB R2012a对散点图进行二元三次多项式拟合,如图4所示。得出拟合方程如下式,各项系数如表1所示。
方程 m3 m2 m1 n3 n2 n1 p3 p2 p1 p0 zX(x, y) 0.000 31 –0.000 83 –0.038 4 –0.000 07 –0.000 22 0.001 6 –0.000 044 0.000 05 –0.000 101 0.046 7 zY(x, y) 0.000 12 –0.000 59 –0.002 7 0.000 15 0.000 42 –0.042 0 0.000 021 0.000 01 –0.000 167 0.056 4 说明:zX(x, y)为X方向的误差拟合方程,zY(x, y)为Y方向的误差拟合方程 Table 1. Coefficient of error fitting equation
式(7)中:(x, y)为位置坐标的测量值。本研究2个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23和0.856,拟合效果较好。则定位修正方程为:
式(8)中:xcorrection和ycorrection分别表示测量点修正后的横、纵坐标。为验证误差修正方法的有效性,将测量值依次带入式(8)计算误差修正后的坐标,修正坐标与测量坐标对比如图5所示,并随机选择了20个不同的静态位置分别采集2 min,100组数据,计算平均值,分别带入定位修正公式,得到修正后坐标和修正前后的平均误差统计值。表2显示:相比修正前坐标,修正后坐标精度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表3可见:X方向平均误差减少了0.08 m,定位精度提升了66.7%,Y方向平均误差减少了0.11 m,定位精度提升了68.8%。因此,修正后的点接近实际点,验证了定位误差修正方法的有效性,满足试验需求。
序号 实际坐标/m 修正前坐标/m 修正后坐标/m 序号 实际坐标/m 修正前坐标/m 修正后坐标/m 1 (1.50, 3.50) (1.54, 3.63) (1.53, 3.55) 11 (6.13, 1.58) (6.33, 1.67) (6.17, 1.54) 2 (1.50, –5.50) (1.51, –5.72) (1.5, –5.45) 12 (2.47, 5.39) (2.56, 5.56) (2.50, 5.41) 3 (3.50, 1.50) (3.59, 1.66) (3.51, 1.64) 13 (1.22, –3.66) (1.29, –3.84) (1.19, –3.63) 4 (3.50, –5.50) (3.58, –5.64) (3.50, –5.37) 14 (5.78, –2.32) (6.01, –2.48) (5.86, –2.33) 5 (6.50, 1.50) (6.61, 1.57) (6.46, 1.55) 15 (–4.65, 5.81) (–4.81, 6.03) (–4.66, 5.88) 6 (–3.50, 3.50) (–3.64, 3.63) (–3.49, 3.55) 16 (–0.95, 1.43) (–0.99, 1.50) (–0.91, 1.41) 7 (–3.50, –5.50) (–3.62, –5.73) (–3.47, –5.46) 17 (–2.61, –6.49) (–2.69, –6.73) (–2.56, –6.42) 8 (–4.50, –5.50) (–4.63, –5.67) (–4.47, –5.41) 18 (–5.33, –4.53) (–5.51, –4.72) (–5.34, –4.51) 9 (–5.50, –1.50) (–5.65, –1.68) (–5.47, –1.58) 19 (–5.20, –1.30) (–5.39, –1.38) (–5.24, –1.23) 10 (–5.50, 5.00) (–5.69, 5.13) (–5.53, 4.99) 20 (–1.40, 2.70) (–1.52, 2.81) (–1.42, 2.76) 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sured coordinates and corrected coordinates
方向 平均误差 定位精度提升/% 修正前/m 修正后/m X 0.12 0.04 66.7 Y 0.16 0.05 68.8 Table 3. Average error statistics before and after correction
-
本研究设计一种带解析式的模糊控制器,构建车体横向偏差、航向偏差与前轮转向角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利用自调整函数动态调整各输入变量的权重,提高生产平台在温室内狭窄空间下路径跟踪的质量。
-
本研究车体横向偏差由UWB无线定位系统采集车辆的当前绝对位置获取,航向偏差由跟踪航向和陀螺仪采集的当前车身航向计算得到。以车体横向偏差d和航向偏差θ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以前轮转角α作为输出变量,分别对3者模糊化。d的基本论域范围为[−0.6 m,0.6 m],θ的基本论域范围为[−60°,60°],α的论域范围为[−32°,32°]。由于Mamdani型模糊推理规则满足人们思维方式的特点[23],因此,本研究采用Mamdani型模糊推理。将输入输出变量的论域变化范围都归一化为[−6,6]之间的变量,得出d的量化因子
${k_d}$ =10,θ的量化因子${k_\theta }$ =0.1,α的比例因子${k_\alpha }$ =0.17。设定d、θ和α的正负号为:生产平台位于导航线左侧时d为正,右侧为负;θ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α左转为正,右转为负。 -
设计带有自调整函数的模糊解析表达式[24]。
式(9)中:Α表示前轮转角的模糊变量;D表示横向偏差的模糊变量;Θ表示航向偏差的模糊变量;S表示论域设定值,此处为6;n表示自调整函数。本研究控制器权重设置原则为:生产平台在路径跟踪过程中,若横向偏差较大,则增大横向偏差权重,使其不偏离路径较远;若横向偏差较小,则对航向偏差给予较大权重,使生产平台跟踪路径更稳定。相比于常规模糊控制规则的单一,其提高了控制的灵活性,提升了精度。依据上述思想,建立自调整函数为:
式(10)中:k表示系数;M表示最大误差,此处为0.6 m;p表示自调整函数的幂次;d表示横向偏差。因为式(10)的各参数均为正值,故k≤
${\left( {\dfrac{{{d_{\max }}}}{M}} \right)^{ - p}}$ 时,n≤1。自调整函数的形态根据p取值不同而改变,如图6所示。当p<1时,n随横向偏差增加较快,横向偏差在系统中占据权重多;当p>1时,航向偏差的控制作用加强,随着p的增大,其作用越强。由于生产平台在设施温室内行驶时,需频繁更改当前跟踪路径,时常会出现较大横向偏差,且道路宽度有限,因此横向偏差的权重需始终重视。经过MATLAB R2012a仿真,这里自调整函数的参数p=0.8,k=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