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长期以来,生态学家针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潜在机制先后提出了地质历史过程、水热动态假说、能量假说、寒冷忍耐假说及生境异质性假说等数十项假说[1]。森林群落的物种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非生物环境因子、群落类型和空间距离等[2],而林下物种又是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揭示环境因素对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是解读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的有效途径之一。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是华北地区地带性植被,也是华北地区顶级群落松栎针阔混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为活动干扰,该区域油松林以人工林为主,相比天然林,人工林存在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天然更新和生态稳定性下降等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面临挑战,系统原有的组成和结构被破坏,进而影响到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功能[3-4]。所以,开展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影响的研究,对于区域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5]表明:地形、海拔、土壤、光照、植被类型等均对林下物种分布产生影响。对太岳山[6]与关帝山[7]油松林下物种分布研究表明:油松林下物种分布主要受非生物因子影响,受生物因子影响较小,且受地形因子的影响大于林分因子和土壤因子。以上2个研究地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而中条山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8],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势必会影响研究结果,对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带来不确定性。基于此,本研究以山西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植物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影响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中国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东南边缘区,在气候区划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油松人工林分布区土壤为山地褐土及淋溶褐土,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9]。林下物种主要有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披针薹草Carex lancifolia、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茜草Rubia cordifolia和金线草R. membranace等。
-
2018年6—8月,在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根据海拔、林龄、密度、坡度、坡向、混交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个油松人工林样地(表1),每个样地3个重复,共计36个乔木样方。除2号样地受条件限制,乔木样方面积为15 m×15 m,其他各样方面积为20 m×20 m,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乔木种,并测定胸径≥5 cm乔木树种的名称、胸径、树高。将2号样地划分为9个、其他样地划分为16个5 m×5 m的灌木样方,并于每个灌木样方中心设置1个1 m×1 m的草本样方,灌木、草本样方数量合计均为555个,分别记录灌木和草本样方内的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并记录灌木样方内藤本的种类、数量。共记录178种植物,其中灌木47种,草本112种,藤本19种,分属56科124属,以36个乔木样方的物种多度数据建立物种矩阵(Z47×36、Z112×36、Z19×36)。记录每个样地的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根据中条山森林二类调查数据获取林龄和间伐时间,采用树冠投影法测定大样方郁闭度。
样地 林龄/a 坡度/(°) 坡向 海拔/m 密度/(株∙ hm−2)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1 40 22 西南 1 916 808 24.08 14.89 2 46 34 东南 1 924 1511 17.56 9.31 3 28 19 西 1 880 1600 14.77 12.43 4 38 35 西南 1 750 925 18.66 11.20 5 48 21 东 1 722 508 25.64 15.46 6 48 13 东北 1 933 583 27.84 16.31 7 41 20 西南 1 917 500 27.79 14.74 8 36 26 南 1 509 1383 17.39 11.60 9 39 25 西南 1 997 2475 14.79 9.07 10 32 11 东南 1 872 1250 17.39 12.95 11 48 8 西 1 928 467 29.32 15.94 12 46 23 西南 1 960 558 21.76 10.90 Table 1. Overview of the sample sites
-
在每个乔木样地内沿对角线随机选择3个点为土壤样品采集点,在每个采样点挖掘1个土壤剖面,按0~10 、10~20、20~40 cm划分土壤层次。在每个土壤层次上,用100 cm3的环刀取样。采用土壤袋采集各层土样200 g,挑出侵入物质,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研磨、过筛后进行化学分析和测定。
测定土壤质量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按照LY/T 1215—1999《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10]进行。pH采用pH酸度计法(HANNA pH 211 )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速效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全磷和速效磷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RIS Intrepid Ⅱ XSP)测定。每个样地土壤理化性质以所有测定值的平均值表征。
-
生物因子数据选取乔木样方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胸高断面积、油松相对优势度、株树密度、林龄、疏密度、郁闭度、乔木公顷蓄积、乔木公顷生物量、乔木平均蓄积、乔木平均生物量,蓄积量采用一元材积表计算[11],生物量采用方精云等[12]生物量/材积转换系数计算。非生物因子数据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坡度、坡向、海拔、间伐间隔。其中坡向为无序分类变量,按方位划分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分析时按1~8依次赋值。将以上因子构成环境矩阵(Z36×29)。
-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环境数据降维;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法去除“弓形效应”;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物种进行排序。数据整理采用Excel 2016完成;物种多样性分析、作图及环境因子PCA分析均采用R 4.0.3软件中“vegan”程序包完成;DCA和CCA采用Canoco 5软件完成。
-
由于环境因子较多,且因子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需降低数据维度。因土壤pH对物种丰富度及空间分布影响较大[13],故将除土壤pH以外的28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2)。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土壤水分;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林分密度;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土壤养分;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土壤通气性;第5主成分主要反映生物量;第6主成分主要反映林冠郁闭度;第7主成分为海拔。将以上7个主成分与土壤pH共同建立生境矩阵(Z36×8)。将土壤水分、养分、通气性、pH、海拔归为非生物环境因子,将林分密度、生物量、林冠郁闭度归为生物环境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构建环境矩阵,分析环境因子对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
环境因子 主成分 1 2 3 4 5 6 7 土壤毛管持水量 0.93 0.05 0.23 0.18 0.06 −0.04 −0.06 田间持水量 0.93 0.12 0.18 −0.03 0.07 0.14 0.08 土壤毛管孔隙度 0.91 0.13 0.21 −0.19 0.01 −0.01 0.07 土壤总孔隙度 0.87 0.08 0.21 0.37 −0.08 0.05 −0.01 土壤最大持水量 0.81 −0.01 0.20 0.49 0.02 0.00 −0.10 土壤质量含水量 0.80 0.09 0.22 −0.34 0.16 0.00 0.32 株树密度 −0.10 −0.92 0.15 0.03 0.17 0.08 0.10 平均胸径 0.15 0.90 −0.02 −0.23 0.24 0.06 0.02 乔木平均蓄积 0.10 0.88 0.08 −0.19 0.31 −0.02 0.12 疏密度 −0.05 0.80 −0.06 −0.33 0.31 −0.11 0.03 平均树高 0.06 0.73 −0.23 −0.46 0.30 −0.05 −0.05 林龄 0.47 0.61 −0.01 0.34 0.06 0.37 0.14 土壤有机质 0.18 0.02 0.95 0.12 −0.03 −0.13 −0.03 土壤全氮 0.22 −0.11 0.92 0.20 −0.03 −0.16 0.06 土壤速效氮 0.21 −0.11 0.90 −0.05 0.11 −0.02 0.12 土壤全磷 0.41 0.09 0.67 −0.30 −0.06 0.06 0.26 土壤有效磷 0.29 −0.21 0.61 −0.03 0.04 0.01 −0.44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 0.13 −0.06 0.05 0.86 −0.14 0.10 −0.12 坡度 −0.06 −0.31 0.10 0.81 −0.28 −0.15 −0.19 油松相对优势度 0.05 0.21 0.11 −0.77 0.04 −0.26 −0.19 乔木平均生物量 0.40 −0.20 0.02 0.62 0.22 −0.09 −0.03 乔木公顷蓄积 0.04 0.29 0.04 −0.08 0.91 0.14 0.09 乔木公顷生物量 0.04 0.29 0.04 −0.08 0.91 0.14 0.09 胸高断面积 0.26 −0.51 −0.11 −0.33 0.63 0.02 −0.25 郁闭度 −0.12 0.00 −0.27 0.26 0.18 0.83 0.04 坡向 −0.30 −0.08 0.17 0.03 −0.03 −0.78 0.29 间伐间隔 −0.05 −0.46 0.27 −0.10 0.16 0.66 0.17 海拔 0.46 −0.02 0.20 −0.14 0.20 −0.13 0.73 贡献率/% 26.91 22.96 12.55 9.65 6.78 4.90 4.00 累计贡献率/% 26.91 49.88 62.43 72.07 78.85 83.75 87.74 说明:表中加粗字体表示指标在该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 Table 2.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fo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
为排除冗余变量共轭效应对排序结果的影响,在CCA排序前先使用前向选择,并进行蒙特卡罗显著性检验(表3),综合检验结果确定可以进入CCA排序分析的环境因子。由表3可知:所有环境因子均可以进入CCA排序分析,且环境因子对灌木、草本、藤本物种的解释率(校正解释率)分别为45.7% (34.5%)、37.0% (20.4%)、43.4% (30.6%),因此分析中很大一部分的物种信息可能会丢失。
环境因子 灌木 草本 藤本 解释率/% P 解释率/% P 解释率/% P 土壤水分 1.7 0.690 4.2 0.012 5.4 0.034 林分密度 6.6 0.002 5.1 0.002 4.8 0.046 土壤养分 4.6 0.002 3.3 0.112 6.3 0.044 土壤通气性 7.6 0.002 9.9 0.002 6.1 0.004 生物量 5.0 0.002 4.2 0.008 1.9 0.440 林冠郁闭度 5.8 0.002 4.2 0.014 4.6 0.038 海拔 10.7 0.002 3.5 0.068 8.7 0.002 pH 3.7 0.034 2.6 0.322 5.5 0.016 累计解释率/% 45.7 37.0 43.4 校正解释率/% 34.5 20.4 30.6 Table 3. Forward selection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物种与环境变量CCA分析模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分别为8.91、7.98、9.32,均小于10,说明模型可靠。由不同环境要素对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解释率可知(表4):油松林下物种分布主要受非生物环境影响。由生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相关显著性检验可知(表5):灌木、草本、藤本分布与环境因子极显著相关(P<0.001),前两轴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3.63%、49.12%、63.93%,排序的大部分信息被反映。
校正解释率/% 未解释率/% 非生物 生物 交互 灌木 19.6 11.1 3.8 65.5 草本 12.8 6.5 4.8 75.9 藤本 20.6 8.0 7.4 69.4 Table 4. Adjusted explanation rates of biotic and abiot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species distribution
环境因子 排序轴 R2 P CCA1 CCA2 CCA3 CCA4 灌木 土壤水分 0.25 0.01 0.86 −0.44 0.59 0.001*** 林分密度 −0.37 0.40 0.73 0.41 0.83 0.001*** 土壤养分 0.37 −0.46 0.26 −0.77 0.37 0.051 土壤通气性 −0.85 −0.42 0.13 −0.28 0.48 0.007** 生物量 0.69 −0.13 −0.71 −0.10 0.33 0.099 林冠郁闭度 −0.06 −0.62 −0.01 0.78 0.76 0.001*** 海拔 0.90 −0.07 0.31 0.29 0.61 0.001*** pH −0.02 0.58 −0.81 0.00 0.55 0.004** 特征值 0.57*** 0.26*** 0.23*** 0.17*** 累计解释率/% 36.95 53.63 68.68 79.87 草本 土壤水分 0.38 −0.14 0.11 0.91 0.22 0.124 林分密度 −0.21 0.35 0.89 0.21 0.86 0.001*** 土壤养分 0.37 −0.70 0.42 −0.44 0.30 0.032* 土壤通气性 0.85 0.46 0.16 −0.18 0.88 0.001*** 生物量 −0.50 0.45 −0.39 0.63 0.56 0.001*** 林冠郁闭度 −0.18 0.77 −0.04 −0.60 0.63 0.001*** 海拔 −0.36 −0.19 0.31 −0.86 0.41 0.004** pH 0.56 0.21 −0.72 −0.34 0.37 0.004** 特征值 0.63*** 0.23*** 0.23*** 0.19*** 累计解释率/% 35.72 49.12 62.27 73.35 藤本 土壤水分 −0.39 0.08 0.76 0.51 0.68 0.001*** 林分密度 −0.66 −0.71 −0.26 0.06 0.32 0.053 土壤养分 −0.61 −0.11 0.67 −0.41 0.31 0.052 土壤通气性 0.69 0.42 −0.20 0.55 0.48 0.002** 生物量 −0.54 0.27 −0.79 −0.04 0.24 0.162 林冠郁闭度 0.65 0.19 −0.36 −0.64 0.44 0.005** 海拔 −0.59 0.62 −0.45 −0.25 0.70 0.001*** pH 0.64 0.25 0.72 0.13 0.47 0.006** 特征值 0.48*** 0.26*** 0.19*** 0.14*** 累计解释率/% 41.38 63.90 79.80 91.65 说明:*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Table 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the first fourth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rdination axes under P. tabuliformis plantation
基于油松人工林下灌木、草本、藤本与环境因子的CCA二维排序结果可知(表5和图1):油松人工林下灌木、藤本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其次是土壤通气性,而草本分布主要受土壤通气性影响,其次是林冠郁闭度,即随着海拔、土壤通气性的升高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下降。
Figure 1. Two-dimensional ordination diagram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 P. tabuliformis plantation
林下灌木物种分布除与土壤养分和生物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外,与其他环境因子均显著相关,且灌木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土壤通气条件较好的油松人工林下,而偶见种黄芦木Berberis amurensis(S19)、美蔷薇Rosa bella (S28)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区域。林下草本物种分布除与土壤水分无显著相关关系外,与其他环境因子均显著相关,且草本主要分布在土壤条件较好、林内郁闭度较低油松人工林下,而偶见种中华秋海棠Begonia grandis subsp. sinensis (H22)、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H110)主要分布在土壤通气条件较差的区域,小花灯心草Juncus articulatus (H26)、独活Heracleum hemsleyanum (H96)主要分布在土壤养分较好的区域,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 (H101)主要分布在郁闭度较高的区域。林下藤本物种分布除与林分密度、土壤养分、生物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外,与其他环境因子均显著相关,且藤本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土壤通气性良好、林分密度相对较低的油松人工林下,而偶见种粉绿铁线莲Clematis glauca (L10)主要分布在土壤通气条件较好的高海拔区域。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wth species of Pinus tabuliformis plantation in Zhongtiao Mountain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323
- Received Date: 2021-04-26
- Accepted Date: 2021-11-18
- Rev Recd Date: 2021-11-12
- Available Online: 2022-03-25
- Publish Date: 2022-03-25
-
Key words:
- species distribution /
- biodiversity /
- Pinus tabuliformis plantation /
- environmental factor
Abstract:
Citation: | PEI Shunxiang, FA Lei, DU Manyi, XIN Xueb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wth species of Pinus tabuliformis plantation in Zhongtiao Mountain[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2, 39(2): 280-28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