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为多年生木质藤本,少数为草本、灌木或亚灌木,隶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全世界现有铁线莲属植物371种[1],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寒带地区亦有分布。中国约有159种铁线莲属植物[2],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集中于华中和西南地区[3−4]。铁线莲属植物兼具了药用及园艺观赏价值,被誉为“攀援植物皇后”。国外铁线莲属植物的栽培育种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栽培品种多源于欧美等国家,数量多达3 000余种,适宜在冷凉干燥的环境下栽培,目前已有超过400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5−6],大量应用在西方的私家庭院中,每年的英国切尔西花展中,铁线莲都是最耀眼的“明星”。中国该属植物种占世界1/3,而且世界上园艺变种的主要亲本大都源于中国,但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线莲品种却寥寥无几。因此,对铁线莲属植物中优良观赏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育种等工作意义重大。
杂交育种是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变异的重要方法,也是目前观赏植物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7]。铁线莲的花色、花期、花直径、花型、叶型等性状,都是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掌握性状的遗传,对正确选配亲本组合、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铁线莲遗传背景复杂,大多数栽培品种并非是纯合子,在复杂的遗传背景下,要获得目标性状则需要在大量的亲本组合中进行尝试。国内铁线莲的杂交育种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关于亲本选配、杂交结实率以及子代观赏性筛选[8−10]的相关研究,对铁线莲杂交遗传规律的报道较少,而国外的杂交育种工作集中在新品种的研发以及现有品种的改良方面。鉴于此,本研究以观赏性及适应性较好的6个铁线莲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试验,对杂交一代(F1)的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铁线莲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
2016年4—5月,将6个铁线莲品种组配成4个不同的杂交组合进行杂交授粉,当年11月采收成熟的种子播种,盆栽于浙江农林大学铁线莲种质资源圃内,采用V(泥炭)∶V(珍珠岩)为1∶1的基质,50%遮光,常规水肥管理(表1)。
品种名 代码 来源 花期 品种特征 倍性 ‘中国红’‘Westerplatte’ ZGH 波兰 4月 早花大花型 二倍体 ‘浪子’‘The Vagabond’ LZ 英国 5月 晚花大花型 二倍体 ‘马来西亚石榴石’‘Malaya Garnet’ SLS 日本 4月 早花大花型 二倍体 ‘朱丽娅夫人’‘Mme Julia Correvon’ ZLY 法国 4—5月 意大利型 二倍体 ‘羞嗒嗒’‘Innocent Blush’ XDD 波兰 4月 早花大花型 二倍体 ‘鲁佩尔博士’‘Doctor Ruppel’ BS 阿根廷 4月 早花大花型 二倍体 Table 1. Main information of of 6 Clematis cultivars
-
杂交F1代从2019年4月开始开花,确定花部性状稳定后于2021年4—5月,按照NY/T 2583—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测试指南 铁线莲属》[11]中列出的性状标准,对亲本和F1代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记录。
-
每个观测对象选取5朵处于盛花期的花朵,分别进行如下性状的测量:①花色。随机选择3片花萼,在室内上午北向自然光源下,使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对花萼的上表面进行色值参数比对,以比色卡比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来确定花色。②花朵直径。过辐射对称中心测量花朵直径,每朵花测量3次取平均值[12]。③萼片长和宽。分别测量萼片中轴线及与中轴线垂直的花萼片最宽处,得到萼片的长和宽。④花期(盛花期)观测。每天8:00—9:00观测并记录花朵的开放情况,以全株50%的花朵开放作为盛花期的标准。
-
选取植株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5个枝条,分别测定其中上部着生成熟叶片的各节间的距离,取平均值。
-
随机选取5个植株中上的健康叶片,测量叶片中轴线和与中轴线垂直的叶片最宽处,得到叶片的长和宽。
-
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计算亲本中亲值(MPS)、F1代各表型性状(i)的平均值(Xi)、标准差(σi)、遗传变异系数(CV),其中CV<15%、15%≤CV≤30%、CV>30%分别定义为遗传变异度较小、中等和较大[13]。采用SPSS 25.0分析数据,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中亲值(MPS)=(P1+P2)/2,其中P1、P2为亲本各表型性状的实际测量值。遗传变异系数(CV)=(σi/Xi)×100%。
-
由表2可见:铁线莲品种间杂交F1代的盛花期均在4—5月,集中于4月下旬(43.2%)。不同杂交组合F1代花期分离,出现了花期早于或晚于双亲的个体。其中ZGH×LZ杂交组合中,F1代早花个体在4月上旬和中旬开花,占比分别为39.3%和25.0%;BS×ZGH杂交组合中,F1代晚花个体,花期分别为5月上旬(13.7%)、中旬(17.6%)和下旬(21.6%),总占比为52.9%;ZLY×XDD杂交组合中,F1代出现了5月上旬和中旬开花的晚花株系,占比分别为21.1%和26.3%;SLS×LZ杂交组合中,F1代盛花期介于双亲之间。
杂交组合(♀×♂) 母本花期 父本
花期F1代株数/株 F1代花期分布比例/% 4月上旬 4月中旬 4月下旬 5月上旬 5月中旬 5月下旬 ZGH×LZ 4月下 5月上 28 39.3 25.0 28.6 7.1 0.0 0.0 SLS×LZ 4月中 5月上 35 0.0 17.1 54.3 28.6 0.0 0.0 BS×ZGH 4月中 4月下 51 0.0 2.0 45.1 13.7 17.6 21.6 ZLY×XDD 4月下 4月中 38 0.0 7.9 44.7 21.1 26.3 0.0 Table 2. Heredity of flower time
-
铁线莲品种不仅花色繁多,还有含2种或2种以上颜色的复合花色,其遗传十分复杂,亲本及F1代的花色如图1所示。从表3可见:在以紫罗兰色系品种‘浪子’为父本的ZGH×LZ和SLS×LZ杂交组合中,前者F1代中紫罗兰色系植株占群体的29.6%,兼具父母本花色的复色(紫罗兰色和红紫色)植株占比为70.4%,不存在与母本花色(红紫色)一致的植株;后者F1代中紫罗兰色系植株占群体的60.0%,与母本花色(紫罗兰色和紫色)一致的植株占40.0%,表明紫罗兰色的遗传力高于红紫色以及复色紫罗兰色和紫色。BS×ZGH杂交组合中,有36.5%的F1代植株与父本花色(红紫色)一致,另外63.5%表现为紫色和红紫色的组合复色,与母本的紫罗兰紫色和红紫色的复色稍有差异;在ZLY×XDD杂交组合中,F1代中出现了与亲本花色完全不同的紫罗兰色系和紫罗兰蓝色系的植株,却没有出现于父本花色一致的白花后代,初步推测白色为相对隐性性状。
杂交组合
(♀×♂)母本花色 父本花色 F1代花色分布比例/% 复色(紫罗兰
色和红紫色)红紫色 紫罗
兰色复色(紫罗兰
色和紫色)复色(紫罗兰紫
色和红紫色)复色(紫色和
红紫色)紫罗兰
蓝色白色 ZGH×LZ 红紫色 紫罗兰色 70.4 0.0 29.6 0.0 0.0 0.0 0.0 0.0 SLS×LZ 复色(紫罗兰色和紫色) 紫罗兰色 0.0 0.0 60.0 40.0 0.0 0.0 0.0 0.0 BS×ZGH 复色(紫罗兰紫色和红紫色) 红紫色 0.0 36.5 0.0 0.0 0.0 63.5 0.0 0.0 ZLY×XDD 红紫色 白色 0.0 42.1 31.6 0.0 0.0 0.0 26.3 0.0 Table 3. Heredity of the flower colors
-
由表4可知:所有杂交组合的F1代花药颜色均未发生变异,与双亲中的一方保持一致。当黄色花药的品种作为亲本时,F1代花药均为黄色,初步推测黄色花药对于粉红和红色为相对显性性状。BS×ZGH杂交组合中,F1代紫红色花药的植株占群体的63.5%,红色花药颜色的植株占36.5%,表明紫红色花药的遗传力大于红色花药。
杂交组合
(♀×♂)母本花药颜色 父本花药颜色 F1代花药颜色分布比例/% 红色 黄色 粉红色 紫红色 ZGH×LZ 红色 黄色 0.0 100.0 0.0 0.0 SLS×LZ 粉红色 黄色 0.0 100.0 0.0 0.0 BS×ZGH 紫红色 红色 36.5 0.0 0.0 63.5 ZLY×XDD 黄色 黄色 0.0 100.0 0.0 0.0 Table 4. Heredity of anther color
-
由表5可以看出:几个杂交组合F1代的花梗长度分离广泛,变异系数皆大于10%,最高可达24.73% (ZLY×XDD),表明花梗长度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力。在ZGH×LZ和BS×ZGH的2个杂交组合中,F1代的花梗长度呈明显的减小趋势,F1代的平均花梗长度分别为中亲值的79%和82%,小于低亲值分别为92.31%和76.47%;而在ZLY×ZDD杂交组合中,虽然F1代的平均花梗长度为中亲值的76%,表现出低亲性,但小于低亲的个体只占48.65%,低亲优势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母本(ZLY)的花梗长度较大,起到了中和作用;SLS×LZ的杂交组合中,F1代的花梗长度介于双亲之间,并未表现出杂种优势。
性状 杂交组合
(♀×♂)亲本数值/cm F1代群体与亲本比较/cm F1代分布比例/% 母本 父本 中亲值 均值/中亲值 均值±标准差 变幅 变异系数/% 小于低亲 双亲之间 大于高亲 花梗长度 ZGH×LZ 8.73 9.48 9.10 0.79 7.15±1.14 5.35~8.99 15.90 92.31 7.69 0.00 SLS×LZ 5.53 9.48 7.50 1.02 7.66±0.85 6.12~8.89 11.03 0.00 100.00 0.00 BS×ZGH 7.49 8.73 8.11 0.82 6.66±0.83 5.03~7.94 12.44 76.47 23.53 0.00 ZLY×XDD 14.94 8.99 11.97 0.76 9.05±2.24 6.21~18.66 24.73 48.65 48.65 2.70 总平均 9.17 9.17 9.17 0.85 16.03 54.36 44.97 0.68 花直径 ZGH×LZ 12.62 12.84 12.73 1.05 13.35±1.31 11.54~16.48 9.82 38.46 3.85 57.69 SLS×LZ 13.27 12.84 13.06 0.85 11.14±1.12 9.11~12.93 10.03 0.00 94.12 5.88 BS×ZGH 11.81 12.62 12.22 0.87 10.58±0.78 9.07~11.94 7.33 94.12 5.88 0.00 ZLY×XDD 10.05 14.12 12.09 0.80 9.66±0.81 8.30~10.89 8.41 0.00 64.86 35.14 总平均 11.94 13.11 12.53 0.89 8.90 33.15 42.18 24.68 萼片长度 ZGH×LZ 5.65 6.23 5.94 1.23 7.28±0.49 6.11~7.97 6.76 0.00 3.85 96.15 SLS×LZ 6.65 6.23 6.44 1.02 6.57±0.23 6.05~6.99 3.48 5.88 55.88 38.24 BS×ZGH 5.92 5.65 5.79 0.89 5.14±0.58 4.08~5.98 11.28 76.47 13.73 9.80 ZLY×XDD 4.96 7.05 6.01 0.77 4.62±0.79 3.19~5.96 17.09 59.46 40.54 0.00 总平均 5.80 6.29 6.05 0.98 9.65 35.45 28.50 36.05 萼片宽度 ZGH×LZ 2.56 3.06 2.81 1.37 3.85±0.52 3.04~4.69 13.49 0.00 7.69 92.31 SLS×LZ 2.87 3.06 2.97 1.00 2.96±0.58 2.01~3.95 19.56 50.00 0.00 50.00 BS×ZGH 2.47 2.56 2.52 1.16 2.91±0.49 2.02~3.98 16.76 21.57 5.88 72.55 ZLY×XDD 2.90 4.92 3.91 0.91 3.54±0.86 2.02~4.92 24.25 29.73 70.27 0.00 总平均 2.70 3.40 3.05 1.11 18.52 25.33 20.96 53.72 萼片长宽比 ZGH×LZ 2.21 2.03 2.12 0.91 1.92±0.28 1.38~2.50 14.72 69.23 19.23 11.54 SLS×LZ 2.32 2.03 2.18 1.06 2.31±0.49 1.57~3.20 21.02 41.18 17.65 41.18 BS×ZGH 2.40 2.21 2.31 0.78 1.80±0.33 1.17~2.71 18.31 88.24 3.92 7.84 ZLY×XDD 1.71 1.43 1.57 0.88 1.38±0.43 0.73~2.61 31.34 70.27 13.51 16.22 总平均 2.16 1.93 2.05 0.91 21.35 67.23 13.58 19.20 Table 5. Heredity of flor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F1代花直径总平均值相当于中亲值的89%,总体表现出衰退趋势,但组合间存在差异。SLS×LZ、BS×ZGH和ZLY×XDD的3个杂交组合中,F1代的花直径呈减小趋势,F1代花直径的总平均值为中亲值的84%,但从F1代花直径的分布比例来看,仅在BS×ZGH杂交组合中出现了94.12%的小于低亲个体,另外2个杂交组合中则不存在小于低亲的个体。因此,虽然3个杂交组合中F1代的花直径均值表现出了一定的低亲性,但小于低亲的个体出现的几率并不高。而在ZGH×LZ杂交组合中,F1代的花直径表现出一定的超亲性,超高亲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7.69%。
铁线莲品种间杂交组合F1代的萼片长度呈微弱的减小趋势,F1代的总平均萼片长度为中亲值的98%,萼片宽度呈一定的增大趋势,F1代的总平均萼片宽度为中亲值的111%,萼片长宽比呈明显的减小趋势,F1代的总平均萼片长宽比为中亲值的91%。萼片长度的减小,萼片宽度的增加,导致萼片长宽比减小,说明F1代的萼片形状已发生变化。几个组合杂交后代的萼片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1.35%,表明其遗传变异丰富,杂交后代的萼片形状发生变化且F1代间差异较大。
-
由表6可知:F1代节间距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1.68%,遗传力较差。总体来看,节间距介于双亲之间的F1代个体占群体的60.55%,低亲个体和高亲个体分别占13.52%和25.94%,F1代节间距的总平均值为中亲值的102%,未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
性状 杂交组合
(♀×♂)亲本数值/cm F1代群体与亲本比较/cm F1代分布比例/% 母本 父本 中亲值 均值/中亲值 均值±标准差 变幅 变异系数/% 小于低亲 双亲之间 大于高亲 节间距 ZGH×LZ 9.62 11.41 10.52 0.99 10.40±1.59 7.53~12.69 15.34 37.04 25.93 37.04 SLS×LZ 8.68 11.41 10.05 1.05 10.60±1.07 9.08~12.71 10.12 0.00 71.43 28.57 BS×ZGH 12.82 9.62 11.22 0.97 10.89±1.10 9.08~12.95 10.07 11.76 84.31 3.92 ZLY×XDD 15.38 12.34 13.86 1.05 14.61±1.63 11.56~18.33 11.18 5.26 60.53 34.21 总平均 11.63 11.20 11.41 1.02 11.68 13.52 60.55 25.94 叶片长度 ZGH×LZ 18.07 13.07 15.57 1.28 19.91±2.10 15.32~23.15 10.53 0.00 25.93 74.07 SLS×LZ 15.14 13.07 14.11 1.42 19.98±1.77 15.13~21.53 8.85 0.00 0.00 100.00 BS×ZGH 16.27 18.07 17.17 0.93 16.02±1.17 14.62~17.85 7.30 54.90 45.10 0.00 ZLY×XDD 18.68 17.12 17.90 0.91 16.22±2.31 11.40~20.35 14.24 60.53 21.05 18.42 总平均 17.04 15.33 16.19 1.14 10.23 28.86 23.02 48.12 叶片宽度 ZGH×LZ 17.39 11.92 14.66 1.37 20.02±2.34 15.03~23.42 11.71 0.00 14.81 85.19 SLS×LZ 14.28 11.92 13.10 1.52 19.86±1.98 15.77~23.21 9.96 0.00 0.00 100.00 BS×ZGH 16.33 17.39 16.86 0.95 16.03±1.32 13.46~18.53 8.26 56.86 43.14 0.00 ZLY×XDD 17.55 18.13 17.84 0.91 16.19±2.38 12.01~21.41 14.71 68.42 0.00 31.58 总计 16.39 14.84 15.62 1.19 11.16 31.32 14.49 54.19 叶片长宽比 ZGH×LZ 1.93 1.10 1.52 0.66 1.00±0.05 0.91~1.09 4.97 100.00 0.00 0.00 SLS×LZ 1.06 1.10 1.08 0.93 1.01±0.06 0.93~1.08 5.50 77.14 22.86 0.00 BS×ZGH 1.01 1.93 1.47 0.68 1.00±0.04 0.88~1.07 4.45 52.94 47.06 0.00 ZLY×XDD 1.07 0.95 1.01 0.99 1.00±0.07 0.90~1.12 6.61 21.05 60.53 18.42 总平均 1.27 1.27 1.27 0.82 5.38 62.78 32.61 4.61 Table 6. Heredity of lea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铁线莲品种间杂交组合F1代的叶片长度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增大趋势,总平均值为中亲值的114%。在ZGH×LZ和SLS×LZ杂交组合中表现为超亲性,在BS×ZGH和ZLY×XDD杂交组合中则表现为低亲性;叶片宽度总体呈一定的增大趋势,F1代总平均叶片宽度为中亲值的119%;由于F1代的叶片宽度增幅较大,导致叶片长宽比减小,F1代的总平均叶片长宽比为中亲值的82%,叶片形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总平均变异系数(5.38%)小于15%,F1代间差异较小,遗传变异度较小。
-
分析花部5个性状和叶片4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表7)发现:花直径分别与萼片长度、萼片长宽比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花直径越大,萼片长度越大,萼片长宽比越大,表明萼片长度和萼片长宽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花直径的大小,但未表现出对萼片宽度的影响;萼片长宽比与萼片长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与萼片宽度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即叶片长度越长,片宽度就越大,且相关系数最高(0.940),趋于连锁遗传。花梗长度与节间距之间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说明节间距与花梗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性状 花梗长度 花直径 萼片长度 萼片宽度 萼片长宽比 节间距 叶片长度 叶片宽度 叶片长宽比 花梗长度 1 花直径 −0.318 1 萼片长度 −0.122 0.608** 1 萼片宽度 0.132 0.157 0.175* 1 萼片长宽比 −0.159 0.250** 0.561** −0.675** 1 节间距 0.510** −0.425 −0.493 0.239** −0.495 1 叶片长度 −0.005 0.435** 0.563** 0.110 0.337** −0.249 1 叶片宽度 0.025 0.409** 0.553** 0.107 0.347** −0.233 0.940** 1 叶片长宽比 −0.084 0.016 −0.042 −0.006 −0.073 −0.015 0.040 −0.301 1 说明:*表示显著相关(P<0.05);**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 Table 7.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9 characters of F1 generation
Genetic analysis of phenotypic traits in F1 hybrids of 6 Clematis cultivars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214
- Received Date: 2022-03-14
- Accepted Date: 2022-09-23
- Rev Recd Date: 2022-09-10
- Available Online: 2023-01-18
- Publish Date: 2023-01-17
-
Key words:
- Clematis /
- cross breeding /
- phenotypic traits /
- the genetic variation
Abstract:
Citation: | CHEN Xiaolei, SHAO Weili, LI Siyuan, LIU Zhigao, MA Hongling, SHEN Yamei, DONG Bin, ZHANG Chao. Genetic analysis of phenotypic traits in F1 hybrids of 6 Clematis cultivar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1): 72-8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