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

徐荣林 张志坚 卢春天

杨钰, 王艺光, 董彬, 等. 不同梅花品种花香成分鉴定与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2): 262-27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79
引用本文: 徐荣林, 张志坚, 卢春天.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5): 908-9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6
YANG Yu, WANG Yiguang, DONG Bin,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floral scent compounds of Prunus mume cultivar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2): 262-27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79
Citation: XU Ronglin, ZHANG Zhijian, LU Chuntian. Comparation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in Mount Tianmu and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8, 35(5): 908-9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6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147051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荣林, 从事景区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xrl@vip.163.com
    通信作者: 卢春天, 教授, 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E-mail:luchuntian@mail.xjtu.edu.cn
  • 中图分类号: S7-05;F590

Comparation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in Mount Tianmu and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 摘要: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选择浙江天目山和陕西佛坪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处于发展阶段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相比,处于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更加强烈。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效益的感知显著高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但是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方面的感知则正好相反。这反映了两地居民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着不同的忍耐度。最后,还探讨了影响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机制,发现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知显著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支持度,环境冲击感知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的感知则是显著负向的;而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社会效益感知和环境冲击感知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 梅花Prunus mume为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植物,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1]。与李属其他植物相比,梅花具有独特的香气[2]。梅花品种繁多,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登录486个梅花品种[3]。陈俊愉等[4]提出了梅花分类的新方案,将梅花分为11个品种群,其中有9个品种群来源于原真梅系,其余2个品种群来源于梅的种间杂交。梅花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香气,这些香气成分对香精、香料工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56]

    植物花香是花朵散发出的挥发性低分子量化合物,这些物质不仅能参与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还能在植物抵御外来侵略方面起到作用[7]。迄今为止,已鉴定了超过2 100种天然花香物质[89]。按照花香物质的代谢途径,可将其分为萜烯类化合物、苯丙烷类/苯环型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三大类[10]。蔷薇科植物主要释放苯环及苯丙烷类化合物,如苯甲醛、苯甲醇、乙酸苯甲酯、苯甲酸苯甲酯、丁子香酚、异丁子香酚等[11]。植物种类不同,其花朵释放的挥发物种类与含量也不同,产生的香气也具有植物个体特异性[12]。梅花香气物质在不同品种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梅花中共鉴定出几十种化合物,最主要的香气物质包括乙酸苯甲酯、丁子香酚、苯甲醛、苯甲醇、乙酸肉桂酯等[1317]。然而,不同梅花品种的花香多样性尚未被确定。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6个品种群20个梅花品种的花香成分差异进行研究,筛选对梅花花香有较大贡献特征的香气物质,以期为梅花花香的代谢释放机制研究和深度经济价值(如精油、梅花茶等)开发提供参考。

    所有梅花品种保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梅花种质资源圃。选取株龄相同、长势一致的梅花品种,共20个品种,6个品种群。其中:朱砂品种群有6个品种,分别为‘晨晖朱砂’‘Chenhui Zhusha’‘粉红朱砂’‘Fenhong Zhusha’‘红颜朱砂’‘Hongyan Zhusha’‘先春朱砂’‘Xianchun Zhusha’‘银红朱砂’‘Yinhong Zhusha’‘大盃’‘DaBei’;宫粉品种群有5个品种,分别为‘粉皮宫粉’‘Fenpi Gongfen’‘粉晕宫粉’‘Fenyun Gongfen’‘晓红宫粉’‘Xiaohong Gongfen’‘早花宫粉’‘Zaohua Gongfen’‘春意早宫粉’‘Chunyizao Gongfen’;绿萼品种群有3个品种,分别为‘变绿萼’‘Bian Lve’‘小绿萼’‘Xiao Lve’‘素玉绿萼’‘Suyu Lve’;玉蝶品种群有3个品种,分别为‘乔妆玉蝶’‘Qiaozhuang Yudie’‘月光玉蝶’‘Yueguang Yudie’‘长蕊玉蝶’‘Changrui Yudie’;垂枝品种群有1个品种,为‘单粉垂枝’‘Danfen Chuizhi’;跳枝品种群有2个品种,分别为‘单粉跳枝’‘Danfen Tiaozhi’和‘筋入春日野’‘Jinruchunriye’。所用试剂为C7~C30正构烷烃混合标准品(Sigma公司,德国)。

    用镊子取下3朵盛开期的梅花,将其快速转移至22 mL的采样瓶,封口膜密封瓶盖,平衡10 min,将固相微萃取SPME纤维头(Supelco公司,美国)插入花朵上方2 cm处的采样瓶中吸附30 min。将吸附完花香的萃取头插入GC-MS联用仪的进样口进行分析,3次平行重复实验。GC-MS分析条件:色谱柱HP-5MS (30.00 m×250.00 μm×0.25 μm),载入氦气,流速1.2 mL·min−1;起始柱温为45 ℃,保持3 min,以5 ℃·min−1升至120 ℃,然后以6 ℃·min−1升温至260 ℃,保持3 min,离子电离能量70 eV,离子阱温度为230 ℃。每个品种3次生物学重复。

    在相同分析条件下,测定C7~C30正构烷烃混合标准品,计算待鉴定化合物的保留指数,并结合GC-MS联用仪计算机的NIST05a.L/NIST11.L标准谱库自动检索分析各组分。保留指数计算公式[18]IR=100n+100(ttn)/(tn+1tn)。其中:IR为保留指数,nn+1分别为目标化合物出峰前后正构烷烃的碳原子数,tntn+1分别为相应正构烷烃的保留时间,t为待鉴定化合物在谱图中的保留时间(tnttn+1)。依据总离子流各色谱峰平均峰面积,并通过面积归一化方法计算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

    通过文献查找主要花香化合物的香气阈值,结合花香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计算其香气贡献值,相对含量与香气阈值的比值即为香气贡献值。使用Origin 2021绘制花香成分的聚类分析图。

    在20个梅花品种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苯环/苯丙烷类化合物23种,萜烯类化合物7种,脂肪酸衍生物9种,烷烃类4种(表1)。朱砂品种群检测到的成分最多,有35种,包括苯环/苯丙烷类16种,萜烯类7种,脂肪酸衍生物9种,烷烃类3种;宫粉品种群共检测到30种成分,包括苯环/苯丙烷类20种,萜烯类4种,脂肪酸衍生物3种,烷烃类3种;玉蝶品种群共检测到20种成分,包括苯环/苯丙烷类13种,萜烯类3种,脂肪酸衍生物4种;绿萼品种群共检测到23种成分,包括苯环/苯丙烷类15种,萜烯类3种,脂肪酸衍生物5种;跳枝品种群共检测到28种成分,包括苯环/苯丙烷类15种,萜烯类6种,脂肪酸衍生物7种;垂枝品种群共检测到17种成分,包括苯环/苯丙烷类9种,萜烯类4种,脂肪酸衍生物4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苯环/苯丙烷类的相对含量最高,为87.01%~99.87%,脂肪酸衍生物的相对含量为0~6.95%,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为0~6.15%。

    表 1  不同梅花品种群的挥发性成分类型及相对含量
    Table 1  Category and relative content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six cultivar groups of P. mume
    品种群苯环/苯丙
    烷类/种
    萜烯类/
    脂肪酸衍
    生物/种
    烷烃/
    总数/
    朱砂 16 7 9 3 35
    宫粉 20 4 3 3 30
    玉蝶 13 3 4 20
    绿萼 15 3 5 23
    跳枝 15 6 7 28
    垂枝 9 4 4 17
    总数/种 23 7 9 4 43
    总相对含量/% 87.01~99.87 0~6.15 0~6.95 0~0.18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1   朱砂品种群梅花香气成分

    表2所示:‘晨晖朱砂’中乙酸苯甲酯(44.97%)、苯甲醇(41.83%)、丁子香酚(5.98%)和苯甲醛(2.84%)等相对含量较高。‘粉红朱砂’与‘晨晖朱砂’相似,其最主要的花香成分为乙酸苯甲酯(48.25%)、苯甲醇(34.21%)、丁子香酚(5.25%)和苯甲醛(5.24%)等。‘红颜朱砂’中苯甲醇(72.86%)、丁子香酚(7.37%)、肉桂醇(5.97%)和苯甲醛(5.61%)等相对含量较高。‘先春朱砂’中苯甲醇(63.15%)、肉桂醇(13.67%)、苯甲醛(8.72%)和丁子香酚(7.59%)等相对含量较高。‘银红朱砂’的挥发性成分为乙酸苯甲酯(50.48%)、苯甲醇(39.96%)和丁子香酚(3.93%)等相对含量较高。‘大盃’中乙酸苯甲酯(25.56%)、苯甲醛(17.53%)、草蒿脑(12.44%)、丁子香酚(10.50%)、4-(2-丙烯基)苯酚(9.66%)和乙酸-2-己烯酯(4.63%)等相对含量较高。

    表 2  朱砂品种群花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Table 2  Aromatic compounds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Cinnabar Purple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保留指数相对含量/%
    ‘晨晖朱砂’‘粉红朱砂’‘红颜朱砂’‘先春朱砂’‘银红朱砂’‘大盃’
    对二甲苯 p-xylene 896 2.75±0.57 3.08±0.37 2.08±0.78 3.24±0.88 1.64±0.45 5.20±1.61
    苯甲醛 benzaldehyde 973 2.84±1.24 5.24±4.44 5.61±3.08 8.72±5.64 1.18±0.25 17.53±1.20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1 041 41.83±1.67 34.21±1.57 72.86±5.64 63.15±8.15 39.96±2.62 5.78±1.69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1 171 44.97±4.91 48.25±3.64 1.16±0.12 1.47±0.16 50.48±3.16 25.56±8.21
    水杨酸甲酯 methyl salicylate 1 197 0.08±0.07
    草蒿脑 estragole 1 201 0.08±0.04 0.26±0.10 12.44±3.57
    3,4-二甲氧基甲苯 3,4-dimethoxytoluene 1 242 0.07±0.05
    3-苯丙醇 3-phenylpropanol 1 233 0.37±0.18 0.40±0.13
    4-(2-丙烯基)苯酚 phenol-4-(2-propenyl)- 1 255 0.16±0.09 0.22±0.07 0.21±0.08 9.66±3.34
    反式肉桂醛 cinnamaldehyde, (E)- 1 272 0.35±0.11 0.75±0.29 0.07±0.06
    肉桂醇 cinnamyl alcohol 1 307 1.36±0.58 5.97±1.67 13.67±4.18 1.04±0.48
    丁子香酚 eugenol 1 360 5.98±2.00 5.25±1.61 7.37±1.95 7.59±1.37 3.93±0.71 10.50±1.68
    丁酸-3-苯丙酯 3-phenylpropyl butyrate 1 373 0.07±0.01 0.08±0.01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1 406 0.15±0.05 0.30±0.11 0.07±0.05 0.46±0.09
    乙酸肉桂酯 cinnamyl acetate 1 447 1.33±0.34 0.20±0.05 0.59±0.13 0.77±0.2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1 458 0.19±0.08 0.79±0.53
    苯基/苯丙烷类合计
     total phenylpropanoids/ benzenoids
    98.79 98.95 97.55 99.87 99.15 87.01
    莰烯 camphene 963 0.15±0.12 1.32±0.18 1.52±0.54
    6-甲基-5-庚烯-2-酮 sulcatone 1 003 0.07±0.05
    柠檬烯 limonene 1 038 0.17±0.04
    3-蒈烯 3-carene 1 056 3.82±2.51
    γ-松油烯 γ-terpinene 1 066 0.03±0.02
    莰酮 camphor 1 149 0.36±0.05 0.22±0.03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1 490 0.11±0.09 0.13±0.03 0.05±0.03 0.32±0.08
    萜烯类合计 total terpenoids 0.26 0.00 1.82 0.00 0.05 6.15
    异戊醇 isoamyl alcohol 801 0.16±0.12
    己醛 hexanal 845 0.10±0.05
    乙酸戊酯 n-amylacetate 935 0.17±0.15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1 018 0.17±0.04 0.30±0.05 0.39±0.11 1.37±0.18
    乙酸-2-己烯酯 2-hexen-1-ol acetate 1 027 0.46±0.14 0.75±0.16 0.42±0.30 4.63±0.76
    壬醛 nonanal 1 109 0.05±0.04
    癸醛 decanal 1 208 0.07±0.05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2-(2-butoxyethoxy)-ethanol acetate
    1 369 0.21±0.13 0.65±0.11
    月桂酸甲酯 methyl laurate 1 525 0.04±0.03
    脂肪酸衍生物合计 total fatty acid derivatives 0.95 1.05 0.65 0.00 0.81 6.49
    十三烷 tridecane 1 300 0.08±0.05
    十九烷 nonadecane 1 900 0.08±0.01
    二十一烷 heneicosane 2 100 0.05±0.03
    烷烃类合计 total alkanes 0.00 0.00 0.00 0.13 0.00 0.08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梅花香气贡献率(表3)的计算发现:β-紫罗兰酮、肉桂醇、丁子香酚和甲基丁香酚对朱砂品种群梅花的香气的贡献率较高。由于β-紫罗兰酮的香气阈值很低,所以其在梅花花朵香气中的贡献率最高。

    表 3  朱砂品种群梅花花香化合物香气贡献值
    Table 3  Aroma contribution value of floral scent compounds from Cinnabar Purple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香气阈值香气贡献值/%
    ‘晨晖朱砂’‘粉红朱砂’‘红颜朱砂’‘先春朱砂’‘银红朱砂’‘大盃’
    苯甲醛
     benzaldehyde
    0.350~3.500 0.810~8.110 1.640~16.380 1.600~16.030 2.490~24.910 0.340~3.370 5.010~50.090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80.000 0.523 0.428 0.911 0.789 0.500 0.072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2.600 17.297 18.558 0.445 0.567 19.415 9.831
    草蒿脑
     estragole
    0.016 5.000 16.250 777.500
    丁子香酚
     eugenol
    0.006~0.030 199.330~996.670 175.000~875.000 245.670~1 228.330 253.000~1 265.000 131.000~655.000 350.000~1 750.000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0.001 146.667 296.667 66.667 180.000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0.000 15 238.095 19 047.619 6 666.667 46 190.476
    壬醛
      nonanal
    0.001 53.333
    癸醛
     decanal
    0.001~0.002 35.000~70.000
    肉桂醇
     cinnamyl alcohol
    0.001 1 700.000 7 466.667 17 087.500 1 295.833
    异戊醇
      isoamyl alcohol
    0.006 25.683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0.009 19.259 33.704 43.333 151.852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2   宫粉品种群梅花香气成分

    表4所示:‘粉皮宫粉’中苯甲醇(53.90%)、肉桂醇(16.19%)、苯甲醛(11.44%)和丁子香酚(9.35%)等相对含量较高。‘粉晕宫粉’与‘粉皮宫粉’相似,其中苯甲醇(54.94%)、肉桂醇(19.83%)、丁子香酚(9.57%)和苯甲醛(5.10%)等是其主要的花香成分。‘晓红宫粉’中乙酸苯甲酯(53.19%)、苯甲醇(30.57%)和丁子香酚(7.13%)等相对含量较高。‘早花宫粉’中苯甲醇(30.31%)、乙酸苯甲酯(25.32%)、乙酸肉桂酯(9.94%)、丁子香酚(9.15%)、苯甲醛(8.74%)和肉桂醇(7.42%)等为主要的香气成分。‘春意早宫粉’中乙酸苯甲酯(46.72%)、苯甲醇(40.05%)、丁子香酚(7.13%)和苯甲醛(4.06%)等为主要的香气物质。

    表 4  宫粉品种群花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Table 4  Aromatic compounds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Pink Double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保留指数相对含量/%
    ‘粉皮宫粉’‘粉晕宫粉’‘晓红宫粉’‘早花宫粉’‘春意早宫粉’
    对二甲苯 p-xylene 896 2.00±0.08 2.89±0.61 5.38±3.15 4.17±1.33 1.80±0.24
    苯甲醛 benzaldehyde 973 11.44±1.89 5.10±3.94 2.45±1.37 8.74±1.64 4.06±1.31
    苄甲醚 benzyl methyl ether 999 0.04±0.03
    对甲苯甲醚 p-methylanisole 1 029 0.56±0.12 0.51±0.15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1 041 53.90±3.71 54.94±9.98 30.57±6.39 30.31±4.00 40.05±1.42
    对甲酚 p-cresol 1 080 0.06±0.05 0.07±0.05
    苯甲酸甲酯 methyl benzoate 1 099 0.57±0.35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1 171 1.54±0.11 1.20±0.13 53.19±8.71 25.32±4.67 46.72±1.19
    2-甲氧基-4-甲基苯酚 creosol 1 195 0.07±0.01 0.05±0.04
    草蒿脑 estragole 1 201 0.17±0.05 0.15±0.04 0.12±0.02 0.05±0.00
    3-苯丙醇 3-phenylpropanol 1 233 0.38±0.08 0.65±0.24 0.12±0.05 0.07±0.00
    4-(2-丙烯基)苯酚 phenol-4-(2-propenyl)- 1 255 0.23±0.03 0.32±0.16 0.09±0.04 0.63±0.22
    反式肉桂醛 cinnamaldehyde, (E)- 1 272 0.89±0.28 1.07±0.50 1.22±0.36 0.09±0.02
    肉桂醇 cinnamyl alcohol 1 307 16.19±5.50 19.83±9.73 7.42±1.96 1.46±0.17
    丁子香酚 eugenol 1 360 9.35±0.92 9.57±1.02 7.13±0.90 9.15±1.09 3.33±0.30
    丁酸-3-苯丙酯 3-phenylpropyl butyrate 1 373 0.17±0.02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1 406 0.17±0.02 0.17±0.02 0.05±0.03 0.09±0.02 0.11±0.03
    乙酸肉桂酯 cinnamyl acetate 1 447 0.81±0.08 0.77±0.10 9.94±1.43 1.13±0.1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1 458 0.19±0.06 0.03±0.02
    苯甲酸苯甲酯 benzyl benzoate 1 771 0.40±0.04 0.31±0.09 0.35±0.02
    苯基/苯丙烷类合计 total phenylpropanoids/ benzenoids 98.15 97.75 98.86 98.21 99.07
    莰烯 camphene 963 0.61±0.49 0.67±0.56 0.23±0.18 0.23±0.13 0.24±0.06
    3-蒈烯 3-carene 1 056 0.86±0.58 1.03±0.87
    莰酮 camphor 1 149 0.13±0.07 0.16±0.08 0.16±0.07 0.17±0.14 0.07±0.03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1 490 0.25±0.12 0.19±0.12 0.08±0.01
    萜烯类合计 total terpenoids 1.85 2.04 0.39 0.40 0.39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1 018 0.26±0.13 0.18±0.02 0.26±0.02
    乙酸-2-己烯酯 2-hexen-1-ol acetate 1 027 0.49±0.07 1.01±0.33 0.28±0.03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2-(2-butoxyethoxy)-ethanol acetate 1 369 0.20±0.04
    脂肪酸衍生物合计 total fatty acid derivatives 0.00 0.20 0.75 1.19 0.54
    十五烷 pentadecane 1 500 0.11±0.03
    十九烷 nonadecane 1 900 0.02±0.02
    二十一烷 heneicosane 2 100 0.05±0.04
    烷烃类合计 total alkanes 0.00 0.00 0.00 0.18 0.00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5所示:在‘粉晕宫粉’和‘粉皮宫粉’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β-紫罗兰酮、肉桂醇、对甲苯甲醚、丁子香酚和甲基丁香酚,未检测到乙酸叶醇酯。‘晓红宫粉’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乙酸叶醇酯和乙酸苯甲酯。‘早花宫粉’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肉桂醇、丁子香酚和甲基丁香酚。在‘春意早宫粉’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β-紫罗兰酮、肉桂醇、丁子香酚和甲基丁香酚。

    表 5  宫粉品种群梅花花香化合物香气贡献值
    Table 5  Aroma contribution value of floral scent compounds from Pink Double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香气阈值香气贡献值/%
    ‘粉皮宫粉’‘粉晕宫粉’‘晓红宫粉’‘早花宫粉’‘春意早宫粉’
    苯甲醛 benzaldehyde 0.350~3.500 3.270~32.690 1.460~14.570 0.700~7.000 2.500~24.970 1.160~11.600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80.000 0.674 0.687 0.382 0.379 0.501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2.600 0.594 0.462 20.458 9.737 17.969
    草蒿脑 estragole 0.016 10.417 9.375 7.708 3.333
    丁子香酚 eugenol 0.006~0.030 311.670~1558.330 319.000~1595.000 237.670~1 188.330 305.000~1525.000 111.000~555.000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0.001 166.667 173.333 46.667 90.000 110.000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0.000 35 714.286 27 142.857 10 952.381
    对甲苯甲醚 p-methylanisole 0.000 2 800.000 2 566.667
    肉桂醇 cinnamyl alcohol 0.001 20 241.667 24 787.500 9 270.833 1 825.000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0.009 29.259 20.370 28.889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3   玉蝶品种群梅花香气成分

    表6所示:‘乔妆玉蝶’中乙酸苯甲酯(62.67%)、苯甲醇(24.35%)、丁子香酚(5.36%)和苯甲醛(4.42%)等相对含量较高。‘月光玉蝶’中乙酸苯甲酯(72.90%)、苯甲醛(7.83%)、苯甲醇(7.73%)和丁子香酚(3.06%)等相对含量较高。‘长蕊玉蝶’中乙酸苯甲酯(62.63%)、苯甲醇(18.80%)、丁子香酚(6.17%)和苯甲醛(5.94%)等相对含量较高。

    表 6  玉蝶品种群花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Table 6  Aromatic compounds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Alboplena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保留指数相对含量/%
    ‘乔妆玉蝶’‘月光玉蝶’‘长蕊玉蝶’
    乙基苯 ethylbenzene 889 0.10±0.08
    对二甲苯 p-xylene 896 2.10±0.19 2.66±0.82 1.71±0.96
    苯甲醛 benzaldehyde 973 4.42±0.44 7.83±2.17 5.94±4.00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1 041 24.35±6.23 7.73±2.29 18.80±5.01
    苯甲酸甲酯 methyl benzoate 1 099 0.14±0.05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1 171 62.67±4.41 72.90±6.01 62.63±5.69
    水杨酸甲酯 methyl salicylate 1 197 0.06±0.05
    草蒿脑 estragole 1 201 0.13±0.05 1.09±1.22
    4-(2-丙烯基)苯酚 phenol-4-(2-propenyl)- 1 255 0.13±0.11 1.01±1.21
    丁子香酚 eugenol 1 360 5.36±0.93 3.06±0.50 6.17±1.95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1 406 0.38±0.02 0.28±0.10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1 458 0.11±0.10 0.22±0.18
    苯甲酸苯甲酯 benzyl benzoate 1 771 0.13±0.12
    苯基/苯丙烷类合计 total phenylpropanoids/ benzenoids 99.17 95.02 97.92
    莰烯 camphene 963 0.24±0.08 0.07±0.06 0.38±0.25
    莰酮 camphor 1 149 0.13±0.04 0.05±0.04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1 490 0.05±0.04
    萜烯类合计 total terpenoids 0.38 0.07 0.49
    乙酸戊酯 n-amylacetate 935 0.15±0.04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1 018 0.07±0.06 1.69±0.66 0.64±0.39
    乙酸-2-己烯酯 2-hexen-1-ol acetate 1 027 0.38±0.19 2.95±1.10 0.66±0.49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2-(2-butoxyethoxy)-ethanol acetate 1 369 0.12±0.11 0.29±0.24
    脂肪酸衍生物合计 total fatty acid derivatives 0.45 4.91 1.59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7所示:在‘长蕊玉蝶’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β-紫罗兰酮、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乙酸叶醇酯、乙酸苯甲酯和草蒿脑。在‘月光玉蝶’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乙酸叶醇酯和乙酸苯甲酯,未检测到β-紫罗兰酮。‘乔妆玉蝶’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是丁子香酚和乙酸苯甲酯。

    表 7  玉蝶品种群梅花花香化合物香气贡献值
    Table 7  Aroma contribution value of floral scent compounds from Alboplena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香气阈值香气贡献值/%
    ‘乔妆玉蝶’‘月光玉蝶’‘长蕊玉蝶’
    苯甲醛 benzaldehyde 0.350~3.500 1.260~12.630 2.240~22.370 1.700~16.970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80.000 0.304 0.097 0.235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2.600 24.103 28.037 24.090
    草蒿脑 estragole 0.016 8.125 68.333
    丁子香酚 eugenol 0.006~0.030 178.670~893.330 102.000~510.000 205.670~1 028.330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0.001 376.667 276.667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0.000 7 619.048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0.009 7.778 187.778 71.481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4   绿萼品种群梅花香气成分

    表8所示:‘变绿萼’中乙酸苯甲酯(57.43%)、苯甲醛(14.67%)、苯甲醇(8.26%)、对甲苯甲醚(5.41%)和丁子香酚(5.34%)等相对含量较高。‘小绿萼’中乙酸苯甲酯(65.13%)、苯甲醇(23.37%)和丁子香酚(3.74%)等相对含量较高。‘素玉绿萼’中乙酸苯甲酯(59.20%)、苯甲醇(24.56%)、丁子香酚(5.81%)和苯甲醛(5.45%)等相对含量较高。

    表 8  绿萼品种群花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Table 8  Aromatic compounds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Green Calyx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保留指数相对含量/%
    ‘变绿萼’‘小绿萼’‘素玉绿萼’
    对二甲苯 p-xylene 896 2.49±1.74 1.57±0.59 0.73±0.22
    苯甲醛 benzaldehyde 973 14.67±3.77 2.73±0.41 5.45±1.16
    对甲苯甲醚 p-methylanisole 1 029 5.41±1.57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1 041 8.26±1.41 23.37±5.36 24.56±0.85
    对甲酚 p-cresol 1 080 0.05±0.04
    苯甲酸甲酯 methyl benzoate 1 099 0.33±0.10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1 171 57.43±4.67 65.13±4.33 59.20±1.79
    水杨酸甲酯 methyl salicylate 1 197 0.25±0.08
    草蒿脑 estragole 1 201 0.81±0.18 0.09±0.07 1.26±0.30
    3,4-二甲氧基甲苯 3,4-dimethoxytoluene 1 242 0.09±0.07
    4-(2-丙烯基)苯酚 phenol-4-(2-propenyl)- 1 255 0.27±0.18 0.89±0.33
    丁子香酚 eugenol 1 360 5.34±0.44 3.74±1.54 5.81±0.61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1 406 0.46±0.21 0.28±0.17 0.31±0.0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1 458 0.12±0.09 0.35±0.26
    苯甲酸苯甲酯 benzyl benzoate 1 771 1.93±0.49
    苯基/苯丙烷类合计 total phenylpropanoids/ benzenoids 97.90 97.26 98.21
    莰烯 camphene 963 0.40±0.20 0.16±0.05
    莰酮 camphor 1 149 0.28±0.18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1 490 0.14±0.06
    萜烯类合计 total terpenoids 0.00 0.82 0.16
    异戊醇 isoamyl alcohol 801 0.31±0.27
    乙酸戊酯 n-amylacetate 935 0.17±0.06 0.07±0.01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1 018 1.41±0.77 0.70±0.25 0.41±0.14
    乙酸-2-己烯酯 2-hexen-1-ol acetate 1 027 1.11±0.58 1.04±0.73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2-(2-butoxyethoxy)-ethanol acetate 1 369 0.19±0.07 0.12±0.09 0.11±0.09
    脂肪酸衍生物合计 total fatty acid derivatives 2.09 1.93 1.63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9所示:‘变绿萼’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对甲苯甲醚、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乙酸叶醇酯和异戊醇,未检测到β-紫罗兰酮。在‘小绿萼’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β-紫罗兰酮、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乙酸叶醇酯和乙酸苯甲酯。在‘素玉绿萼’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乙酸叶醇酯和草蒿脑,未检测到β-紫罗兰酮。

    表 9  绿萼品种群梅花花香化合物香气贡献值
    Table 9  Aroma contribution value of floral scent compounds from Green Calyx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香气阈值香气贡献值/%
    ‘变绿萼’‘小绿萼’‘素玉绿萼’
    苯甲醛 benzaldehyde 0.350~3.500 4.190~41.910 0.780~7.800 1.560~15.570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80.000 0.103 0.292 0.307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2.600 22.087 25.050 22.769
    草蒿脑 estragole 0.016 50.833 5.833 78.750
    丁子香酚 eugenol 0.006~0.030 178.000~890.000 124.670~623.330 193.670~968.330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0.001 460.000 280.000 310.000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0.000 19523.810
    对甲苯甲醚 p-methylanisole 0.000 27050.000
    异戊醇 isoamyl alcohol 0.006 51.366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0.009 157.037 77.407 45.556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5   跳枝和垂枝品种群梅花香气成分

    表10所示:‘单粉跳枝’中苯甲醇(59.78%)、苯甲醛(17.58%)、丁子香酚(5.50%)和肉桂醇(4.14%)等相对含量较高。‘筋入春日野’中乙酸苯甲酯(63.54%)、苯甲醇(12.20%)、苯甲醛(9.12%)和乙酸-2-己烯酯(4.31%)等相对含量较高。‘单粉垂枝’中乙酸苯甲酯(55.42%)、苯甲醛(16.53%)、苯甲醇(13.88%)、丁子香酚(4.88%)和乙酸-2-己烯酯(3.02%)等相对含量较高。

    表 10  跳枝和垂枝品种群花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Table 10  Aromatic compounds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Versicolor group and Pendulous Mei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保留指数相对含量/%
    ‘单粉跳枝’‘筋入春日野’‘单粉垂枝’
    对二甲苯 p-xylene 896 5.92±0.62 4.67±0.99 2.87±0.66
    苯甲醛 benzaldehyde 973 17.58±0.46 9.12±2.60 16.53±3.54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1 041 59.78±1.26 12.20±5.77 13.88±4.66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1 171 1.36±0.13 63.54±9.56 55.42±1.57
    2-甲氧基-4-甲基苯酚 creosol 1 195 0.16±0.06
    草蒿脑 estragole 1 201 0.40±0.05 0.16±0.04 0.25±0.08
    3,4-二甲氧基甲苯 3,4-dimethoxytoluene 1 242 0.11±0.02
    3-苯丙醇 3-phenylpropanol 1 233 0.24±0.06
    4-(2-丙烯基)苯酚 phenol-4-(2-propenyl)- 1 255 0.19±0.01 0.22±0.04
    反式肉桂醛 cinnamaldehyde, (E)- 1 272 0.34±0.07
    肉桂醇 cinnamyl alcohol 1 307 4.14±1.34
    丁子香酚 eugenol 1 360 5.50±0.16 2.59±0.48 4.88±0.85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1 406 0.09±0.03 0.22±0.06 0.18±0.12
    乙酸肉桂酯 cinnamyl acetate 1 447 0.14±0.10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 1 458 0.57±0.36 0.13±0.11 0.36±0.16
    苯基/苯丙烷类合计 total phenylpropanoids/ benzenoids 96.25 92.92 94.58
    莰烯 camphene 963 1.99±0.59 1.02±0.08
    6-甲基-5-庚烯-2-酮 sulcatone 1 003 0.08±0.06
    柠檬烯 limonene 1 038 0.14±0.10 0.10±0.01
    3-蒈烯 3-carene 1 056 0.06±0.04
    莰酮 camphor 1 149 0.83±0.09 0.08±0.01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1 490 0.14±0.07 0.08±0.07
    萜烯类合计 total terpenoids 3.10 0.13 1.28
    异戊醇 isoamyl alcohol 801 0.05±0.03
    己醛 hexanal 845 0.14±0.13
    乙酸戊酯 n-amylacetate 935 0.08±0.06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1 018 2.36±1.43 0.81±0.23
    乙酸-2-己烯酯 2-hexen-1-ol acetate 1 027 4.31±2.65 3.02±0.77
    壬醛 nonanal 1 109 0.11±0.03
    癸醛 decanal 1 208 0.12±0.02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2-(2-butoxyethoxy)-ethanol acetate 1 369 0.34±0.13 0.14±0.10 0.24±0.19
    月桂酸甲酯 methyl laurate 1 525
    脂肪酸衍生物合计 total fatty acid derivatives 0.61 6.95 4.15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11所示:在‘单粉跳枝’中,香气贡献值从高到低依次是β-紫罗兰酮、肉桂醇、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壬醛和癸醛。‘筋入春日野’中香气贡献值最高的依次是丁子香酚、乙酸叶醇酯和甲基丁香酚。‘单粉垂枝’香气贡献值最高的依次是β-紫罗兰酮、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和乙酸叶醇酯。

    表 11  跳枝和垂枝品种群梅花花香化合物香气贡献值
    Table 11  Aroma contribution value of floral scent compounds from Versicolor group and Pendulous Mei group of P. mume
    化合物香气阈值香气贡献值/%
    ‘单粉跳枝’‘筋入春日野’‘单粉垂枝’
    苯甲醛 benzaldehyde 0.350~3.500 5.020~50.230 2.610~26.060 4.720~47.230
    苯甲醇 benzyl alcohol 80.000 0.747 0.153 0.174
    乙酸苯甲酯 benzyl acetate 2.600 0.523 24.440 21.314
    草蒿脑 estragole 0.016 24.792 9.729 15.833
    丁子香酚 eugenol 0.006~0.030 183.330~916.670 86.330~431.670 162.670~813.340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0.001 93.333 223.667 176.667
    β-紫罗兰酮 β-ionone 0.000 20 000.000 11 428.571
    壬醛 nonanal 0.001 113.333
    癸醛 decanal 0.001~0.002 60.000~120.000
    肉桂醇 cinnamyl alcohol 0.001 5 175.000
    异戊醇 isoamyl alcohol 0.006 7.650
    乙酸叶醇酯 cis-3-hexe-nylacetate 0.009 262.296 90.000
      说明:−表示未检测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1所示:20个梅花品种依据花香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被分为5类。第1类为‘晨晖朱砂’‘银红朱砂’‘粉红朱砂’‘春意早宫粉’和‘晓红宫粉’,其花香成分特点是乙酸苯甲酯和苯甲醇相对含量较高,且相近。第2类为‘单粉垂枝’‘筋入春日野’、玉蝶品种群及绿萼品种群,其花香特点是乙酸苯甲酯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苯甲醇,且苯甲醇相对含量远低于乙酸苯甲酯。第3类仅包括朱砂品种群的‘大盃’,其花香特点是乙酸苯甲酯、苯甲醛、草蒿脑相对含量均较高且相近,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也较高。第4类仅包括宫粉品种群的‘早花宫粉’,其花香特点是苯甲醇和乙酸苯甲酯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乙酸肉桂酯、丁子香酚和苯甲醛。第5类包括‘红颜朱砂’‘先春朱砂’‘粉皮宫粉’‘粉晕宫粉’和‘单粉跳枝’,其花香成分组成特点是苯甲醇相对含量最高,均高于50%,其次是苯甲醛,而乙酸苯甲酯相对含量极低,均低于2%。

    图 1  20个梅花品种花香成分的聚类图
    Figure 1  Cluster dendrogram of floral scent components in twenty cultivars of P. mume

    梅花是中国拥有第1个国际登录权的物种,目前已有超过400个梅花品种被登录[19]。郝瑞杰等[20]研究表明:决定梅花香气的主要成分是苯环/苯丙烷类化合物,其中以乙酸苯甲酯、苯甲醇、苯甲醛和丁子香酚等为主。本研究结果与郝瑞杰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苯环/苯丙烷类化合物是梅花花香的主要成分,其中乙酸苯甲酯、苯甲醛、苯甲醇和丁子香酚占比最高,还含有少量萜烯类和脂肪酸类物质。ZHANG等[21]对8个不同花色梅花品种的花香成分进行了分析,表明苯基/苯丙烷类化合物占总排放量的95%以上。白花品种的花香挥发物以乙酸苯甲酯为主,品种间差异较小,粉花品种的花香挥发物组成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梅花不同品种群间香气种类及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朱砂和宫粉品种群花香化合物数量最多,其次是跳枝和绿萼品种群,玉蝶和垂枝品种群花香化合物数量较少。

    花朵香气特征并不完全由香气物质的种类与相对含量决定,还与香气物质的香气阈值有关,相对含量越高且阈值越小,香气强度就越大,对香气的贡献值就越大[14]。LI等[22]分析了6个梅花品种的花香及挥发性代谢组的差异,根据花香化合物的香气阈值筛选出了6种促进梅花不同品种香气差异的成分,包括苯甲醛、苯甲酸甲酯、乙酸苯甲酯、丁子香酚、反式肉桂醇、4-烯丙基苯酚、2-壬烯醛、3,4-二甲氧基甲苯和反式-β-紫罗兰酮。本研究通过计算梅花主要花香成分的香气贡献值,发现β-紫罗兰酮、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肉桂醇、对甲苯甲醚、草蒿脑、苯甲醛和乙酸苯甲酯等对梅花花香贡献较大。

    苯甲醇具清香、果香和甜香味[23],苯甲醛具有苦杏仁、木香、樱桃香味,乙酸苯甲酯具有茉莉香、浓甜香味,在蜡梅中,乙酸苯甲酯与芳樟醇共同构成其特征香气[24]。丁子香酚有强烈的丁香气味,有抗虫、杀菌的效果。在矮牵牛Petunia hybrida中,丁子香酚的挥发部位主要是花瓣和雄蕊[25]。β-紫罗兰酮具有紫罗兰Matthiola incana、水果、鸢尾花Iris tectorum香味,是紫花含笑Michelia crassipes初花期的特征挥发性物质,也是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Fragrans Group’和金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 thunbergii的主要花香成分[2627]。其香气阈值极低,在花朵中仅存在少量就能释放出强烈的香气。草蒿脑呈大茴香香气,存在于欧洲越橘Vaccinium padifolium、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茴香Foeniculum vulgare等中[28]。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梅花花香的成分组成,通过香气阈值计算出主要成分的香气贡献值,从而明确其主要贡献成分。

    不同梅花品种,其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和气味品质差异较大。朱砂和宫粉品种群花香化合物种类最多,且苯环/苯丙烷类化合物种类最多。其次是跳枝品种群、绿萼品种群、玉蝶品种群和垂枝品种群。依据梅花主要花香成分的差异,可将20个梅花品种分为5种不同香气类型。本研究鉴定分析了梅花不同品种的花香物质,明确了主要香气成分。后期可进一步明确决定梅花花香差异的主要物质,并结合转录组分析梅花花香的代谢机制。

  • 表  1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ianm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项目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位特征 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境内,30°19′~30°25′N,119°24′~119°28′E,面积0.43万km2 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位于陕西省佛坪县西北部,33°33′~33°46′N,107°41′~107°55′,总面积3.50万km2
    资源特征 地质古老,地貌独特;植物种类丰富,是活化石野生银杏Ginkgo biloba的原生地,素有“大树王国”之称,是中国江南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称绝,“大树王国”古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群,世所罕见,为“世界典型植被”;是国内外闻名的生态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有“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羊Naemorhedus goral,金丝猴Rhinopithec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区内原始森林浩瀚,古树参天、奇峰林立、险涧深幽、绿水横溢,是集避暑、度假、观光、狩猎、探险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地位价值 1956年,划为林业部森林禁伐区;1957年,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杏Ginkgo bilob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等珍稀濒危植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起步;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级保护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06年,成为国家林业局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认证;2014年,熊猫谷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主要客源市场及游客特点 旅游者主要来自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内和周边省份游客为主;散客与团队游客占比3:2 西安、咸阳、汉中是主要客源地;游客以散客为主
    交通状况及可达性 交通网络发达,地处浙皖两省交界处,位于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距杭州94 km,距黄山280 km,距离杭徽高速公路藻溪收费站14 km,距离杭州市临安区锦城镇40 km 交通便利,南距汉中市158 km,北距西安市215 km;距佛坪县城约40 km;可经由108国道、西汉高速、西成高铁到达
    经济结构 大部分居民都从事生态旅游相关事业,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竹笋)、旅游交通等收入是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型经济,种植玉米Zea may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等,副业以香菇Lentinus edodes种植、蜜蜂养殖为主
    旅游经营主体 2004年起,民营企业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对天目山旅游进行专业化经营 2011年起,佛坪熊猫谷旅游有限公司成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旅游状况 2010年接待游客17.8万人次,旅游收入911万元[19],2013年,游客数量为18.8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 104万元[20] 客源相对少,2009-2011年,年均游客仅1 500人次·a-1;2014年,景区共接待游客4.8万人次,营业收入269万元
    旅游地发展生命周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探查阶段;1996年至200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04年至现在为成熟发展阶段[19] 参与阶段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样本分布情况描述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of Tianm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项目 样本分布/%
    类别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性别 50.42 52.24
    49.58 47.76
    年龄 ≤20岁 0.83 3.38
    21~35岁 10.79 22.93
    36~50岁 24.90 40.98
    51~65岁 47.71 23.31
    ≥66岁 15.77 9.40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30.29 29.85
    初中 41.49 41.04
    高中及中专 21.16 16.42
    大专 4.57 5.97
    本科及以上 2.49 6.72
    上1年家庭毛收入 <1.0万元 4.69 20.41
    1.0~<2.2万元 5.63 22.86
    ≥2.2万元 89.68 56.73
    家里是否有人从事旅游相关的职业 48.54 12.21
    51.46 87.79
    居住地距离景区直线距离 居住在景区内 2.93 21.64
    <500 m 7.53 7.84
    500~<1 000 m 8.37 10.82
    ≥1 000 m 81.17 59.70
    居住时间 ≤10 a 3.75 8.27
    11~≤20 a 6.25 9.78
    祖辈都在这里居住 90.00 81.9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两地居民对政府开展旅游活动的态度

    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government's tourism activities

    保护区 对旅游活动的态度/%
    非常不支持 不支持 中立 支持 非常支持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83 2.50 19.58 62.51 14.58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75 1.12 6.37 56.55 35.2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

    Table  4.   Comparison of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among nature reserve residents

    影响维度 赋值 T P
    天目山均值 佛坪均值 两地差值
    社会效益 2.59 2.85 -0.26 -6.06 0.000
    经济效益 2.24 2.19 0.05 1.10 0.274
    环境冲击 1.85 1.29 0.56 10.42 0.000
    社区人际关系冲击 1.60 1.05 0.55 8.59 0.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5  支持旅游发展水平的序次Logistic模型分析

    Table  5.   Sequential Logistic model analysis to support tourism development

    项目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系数 标准误 系数 标准误
    性别 -0.095 0.318 0.185 0.324
    年龄 0.008 0.222 0.019 0.191
    教育程度 -0.023 0.200 0.110 0.163
    从事旅游相关工作 0.652* 0.352 1.049* 0.579
    到景区直线距离 0.067 0.241 -0.076 0.141
    在当地居住时间 -0.507** 0.237 -0.012 0.178
    家庭年收入 0.225 0.172 -0.049 0.085
    社会效益感知 0.465 0.386 1.900*** 0.435
    经济效益感知 0.644* 0.374 0.688** 0.305
    环境冲击感知 -0.374 0.360 -0.537* 0.317
    人际关系冲击感知 -0.889*** 0.238 -0.493* 0.265
    截距1 -4.406 2.821 -0.169 1.660
    截距2 -2.411 2.661 1.952 1.568
    截距3 -0.334 2.629 6.058 1.627
    截距4 3.431 2.660
    样本数 195 206
    Pseudo R2 0.133 0.201
    说明:变量赋值方式为:性别, 男为1, 女为0;年龄, ≤20岁为0, 21~35岁为1, 36~50岁为2, 51~65岁为3, ≥66岁为4;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为0, 初中为1, 高中及中专为2, 大专为3, 本科为4;从事旅游相关职业, 是为1, 否为0;到景区直线距离, 居住在景区内为0, <500 m为1, 500~<1 000 m为2, ≥1 000 m为3;在当地居住时间, <5 a为0, 5~≤10 a为1, 11~≤15 a为2, 16~≤20 a为3, 祖辈都在这里居住为4;家庭年收入为收入的对数形式。*P<0.1;**P<0.05;***P<0.01
    下载: 导出CSV
  • [1] 徐网谷, 高军, 夏欣, 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分布现状及其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1):19-23.

    XU Wanggu, GAO Jun, XIA Xin, et al. Distribu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nature reserves and its impacts on the reserves in China[J]. J Ecol Rural Environ, 2016, 32(1):19-23.
    [2] 李柏青, 吴楚材, 吴章文.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J].生态学报, 2009, 29(5):2749-2756.

    LI Boqing, WU Chucai, WU Zhangwen. The development roadmap analysis on China's forest parks[J]. Acta Ecol Sin, 2009, 29(5):2749-2756.
    [3] 衣传华, 黄常州.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J].地理研究, 2013, 32(6):1165-1176.

    YI Chuanhua, HUANG Changzhou.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tourism impact of the Global Dinosaur Town in Changzhou City[J]. Geogr Res, 2013, 32(6):1165-1176.
    [4] 李琛, 葛全胜, 成升魁.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实证研究:以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为例[J].资源科学, 2011, 33(9):1806-1814.

    LI Chen, GE Quansheng, CHENG Shengkui. An empirical study of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residents towards domestic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Yudaokou Forest-Grassland Scenic Spot[J]. Resour Sci, 2011, 33(9):1806-1814.
    [5] 汪德根, 王金莲, 陈田, 等.乡村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模型及机理: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苏州乡村旅游地比较[J].地理学报, 2011, 66(10):1413-1426.

    WANG Degen, WANG Jinlian, CHEN Tian, et al. Influence model and mechanism of the rural residents for tourism support:a comparison of rural destinations of Suzhou in different life cycle stages[J]. Acta Geogr Sin, 2011, 66(10):1413-1426.
    [6] PERDUE R R, LONG P T, ALLEN L. 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J]. Ann Tourism Res, 1987, 14(3):420-429.
    [7] DOXEY G V. 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C]//Six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n. l.], 1975: 195-198.
    [8]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 Geogr, 1980, 24(1):5-12.
    [9] 汲忠娟, 蒋依依, 谢婷.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 2017, 39(3):396-407.

    JI Zhongjuan, JIANG Yiyi, XIE Ting. Th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residents towards the impacts of tourism[J]. Resour Sci, 2017, 39(3):396-407.
    [10] 王莉, 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旅游学刊, 2005, 20(3):87-93.

    WANG Li, LU Lin. A study summary of the impact of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overseas residents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on tourism and its enlighte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3):87-93.
    [11] 陈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基于傣族、哈尼族村寨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2(4):85-92.

    CHEN Yan.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of ethnic tourism residents:a comparative study of Dai, Hani Village[J]. Heilongjiang Natil Ser, 2012(4):85-92.
    [12] 吴沛丽, 杨洋, 蔡溢, 等.村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差异性研究:基于贵州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民族旅游村寨的对比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3):104-110.

    WU Peili, YANG Yang, CAI Yi, et al. The different research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tourism impact:a case study of different tourism life cycle ethic village in Guizhou[J]. J Guizhou Norm Univ Nat Sci, 2015, 33(3):104-110.
    [13] KEOGH B.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 Ann Tourism Res, 1990, 17(3):449-465.
    [14] GURSOY D, JUROWSKI C, UYSAL M. Resident attitude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 Ann Tourism Res, 2002, 29(1):79-105.
    [15] YOON Y, GURSOY D, CHEN J S. Validating a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Tourism Manage, 2001, 22(4):363-372.
    [16] MURPHY P E. 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 New York:Methuen, 1985.
    [17] 李秋成, 周玲强, 范莉娜.社区人际关系、人地关系对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影响:基于两个民族旅游村寨样本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5(3):75-84.

    LI Qiucheng, ZHOU Lingqiang, FAN Li'na. Th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and people-land on residents' support for tourism: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sample from two ethnic tourism village[J]. J Bus Econ, 2015(3):75-84.
    [18] 卢松, 张捷, 李东和, 等.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和九寨沟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 2008, 63(6):646-656.

    LU Song, ZHANG Jie, LI Donghe, et al. Comparison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case studies in Xidi Village and Jiuzhaigou[J]. Acta Geogr Sin, 2008, 63(6):646-656.
    [19] 范昕俏, 陆诤岚, 王祖良.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周边社区经济影响研究报告[J].江苏商论, 2012(8):106-109.

    FAN Xinqiao, LU Zhenglan, WANG Zuliang.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eco-tourism over peripheral community's economy 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Mount Tianmu's[J]. Jiangsu Commer Forum, 2012(8):106-109.
    [20] 蔡碧凡, 陶卓民, 张明如, 等.天目山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6):947-957.

    CAI Bifan, TAO Zhuomin, ZHANG Mingru, et al. Seasonal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terminants of tourist flows of Mount Tianmu scenic area[J]. J Zhejiang A&F Univ, 2015, 32(6):947-957.
    [21] 杨菊花.数据管理与模型分析:STATA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2] HERNANDEZ S A, COHEN J, GARCIA H L.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an instant resort enclave[J]. Ann Tourism Res, 1996, 23(4):755-779.
    [23] 周岚.乡村旅游之"农家乐"实例调查:以临安西天目乡为例[J].现代商业, 2009(18):179-180.

    ZHOU Lan. A case study of "Hanppy Farmhouse" in rural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ianmu village located in the west of Lin'an[J]. Mod Bus, 2009(18):179-180.
    [24] 陈东田, 吴人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规划: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园林, 2000, 16(5):69-72.

    CHEN Dongtian, WU Renwei. Ecotourism plan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Nature Protection Area of Mountain Tianmu, Zhejiang[J]. Chin Landscape Archit, 2000, 16(5):69-72.
    [25] ANDERECK K L, VALENTINE K M, KNOPF R C, et 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tourism impacts[J]. Ann Tourism Res, 2005, 32(4):1056-1076.
    [26] KUVAN Y, AKAN P.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general and forest-related impacts of tourism:the case of Belek, Antalya[J]. Tourism Manage, 2005, 26(5):691-706.
    [27] 刘洋, 吕一河, 陈利顶, 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评价: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5):771-779.

    LIU Yang, LÜ Yihe, CHEN Liding, et al.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J]. J Nat Resour, 2005, 20(5):771-779.
    [28] 梁冰瑜, 彭华, 翁时秀.旅游发展对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丹霞山为例[J].人文地理, 2015(1):129-134.

    LIANG Bingyu, PENG Hua, WENG Shixiu.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rural society:cases from Danxiashan scenic spot[J]. Human Geogr, 2015(1):129-134.
    [29] 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刊, 1992, 7(3):52-55.

    LIU Zhenli.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on destination areas:problems and solutions[J]. Tourism Tribune, 1992, 7(3):52-55.
    [30] DAVIS D, ALLEN J, CROSENZA R M. Segmenting local residents by their attitudes, interests, and opinions toward tourism[J]. J Travel Res, 1988, 27(2):2-8.
  • [1] 王铮屹, 戴其林, 柏宬, 陈涵, 库伟鹏, 赵明水, 余树全.  天目山皆伐毛竹林自然更新群落类型与多样性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4): 710-71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72
    [2] 吴伟光, 刘强, 刘姿含, 田立斌, 李强.  影响周边社区农户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1): 97-1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1.015
    [3] 刘佳敏, 张慧, 黄秀凤, 徐华潮.  浙江3个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及森林健康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5): 719-7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5.013
    [4] 邓英英, 汤孟平, 徐文兵, 陈永刚, 娄明华, 赵明水.  天目山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2): 173-17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2.001
    [5] 张桓, 韩海荣, 康峰峰, 刘利, 伊力塔.  自然保护区森林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1): 59-6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1.010
    [6] 薛群慧, 包亚芳.  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0, 27(1): 121-12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0.01.020
    [7] 高菊, 何云核, 吉兴磊.  安徽鹞落坪森林群落优先保护评价体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3): 326-332.
    [8] 蔡碧凡, 俞益武, 方躬勇, 孟明浩, 朱云杰, 钱圆.  浙江省森林旅游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6): 884-890.
    [9] 吴伟光, 赵明水, 刘微, 邹祖兴, 顾蕾.  基于SWOT 分析构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1): 13-18.
    [10] 章莹菁, 徐明, 孟永军, 叶春.  浙江省桐庐县白云源气候旅游资源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2): 216-220.
    [11] 朱曦, 唐婷, 吴美芳, 王文武, 夏建强.  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初步调查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5): 558-561.
    [12] 朱曦, 朱浚氲, 肖志成, 彭爱萍.  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4): 420-423.
    [13] 楼涛, 赵明水, 杨淑贞, 庞春梅, 王祖良, 刘亮.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资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269-274.
    [14] 胡坚强, 张佩成, 吴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浙江森林旅游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328-332.
    [15] 胡坚强, 张佩成, 梅艳.  论我国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2): 194-197.
    [16] 郑健民, 钱文荣, 何礼平.  浙江开化县森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索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333-338.
    [17] 赵明水, 周忠辉, 程晓渊, 杨逢春.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木荷防火林保水改土功能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1): 42-45.
    [18] 杨淑贞, 程爱兴.  天目山兰科植物的分类和区系特点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4): 363-369.
    [19] 吴鸿, 徐一忠, 陈德良, 余久华, 马海泉.  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3): 267-272.
    [20] 苏琍英.  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1): 53-74.
  • 期刊类型引用(3)

    1. 胡桂婷,杨丽媛,任广兵,赵宏波. 3种蜡梅属植物花香物质及白天释放节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5(01): 124-132 . 本站查看
    2. 刘巳塬,罗瑜杭,邓思航,陈赟,包菲. 梅花肉桂醇脱氢酶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02): 356-368 . 百度学术
    3. 陈樱之,孔恩,卢心可,王艺光,董彬,赵宏波. 不同干燥方法对梅花品质的影响及评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06): 1261-1273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 链接本文: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6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zjnldxxb/2018/5/908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96
  • HTML全文浏览量:  717
  • PDF下载量:  988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9-05
  • 修回日期:  2017-10-12
  • 刊出日期:  2018-10-20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1470518

    作者简介:

    徐荣林, 从事景区管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xrl@vip.163.com

    通信作者: 卢春天, 教授, 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E-mail:luchuntian@mail.xjtu.edu.cn
  • 中图分类号: S7-05;F590

摘要: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选择浙江天目山和陕西佛坪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运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处于发展阶段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相比,处于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更加强烈。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效益的感知显著高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但是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方面的感知则正好相反。这反映了两地居民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着不同的忍耐度。最后,还探讨了影响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机制,发现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感知显著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支持度,环境冲击感知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的感知则是显著负向的;而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社会效益感知和环境冲击感知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English Abstract

杨钰, 王艺光, 董彬, 等. 不同梅花品种花香成分鉴定与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2): 262-27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79
引用本文: 徐荣林, 张志坚, 卢春天.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5): 908-9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6
YANG Yu, WANG Yiguang, DONG Bin,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floral scent compounds of Prunus mume cultivar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2): 262-27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79
Citation: XU Ronglin, ZHANG Zhijian, LU Chuntian. Comparation of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in Mount Tianmu and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8, 35(5): 908-9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6
  •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底, 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 729个, 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1]。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 保存自然历史遗产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 也限制了当地居民利用保护区内资源的可能性, 造成了当地居民的贫困。为了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的矛盾,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并于2016年印发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国家政策为推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交通运输的改善则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加之公众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需求也不断扩大, 这就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变得现实。当前, 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开发强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生态旅游的接待人数亦逐年增多, 仅以全国各类森林公园为例, 其游客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就超过20%[2]。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带动旅游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给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影响了保护区周边居民平静的生活, 这就使得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逐渐发生了变化, 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也变得复杂[3]。在生态旅游过程中, 旅游地居民与游客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互动, 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东道主”, 他们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以及游客的旅游体验, 并因此影响着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 有必要知晓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那么, 有哪些因素会作用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呢?造成他们感知及态度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该理论, 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6个阶段, 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 旅游业对旅游地居民的影响也不相同, 因此,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会不同, 并进而使居民旅游支持度也具有分异[5]。基于这样的背景,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 对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证研究对象, 分析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并探讨影响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因素。

    • 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理论主要有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征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道科西“愤怒指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成长机器理论、旅游依赖度理论、社区依恋理论等。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是以下3个:①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最初兴起于社会学领域。该理论认为,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交换行为, 而交换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20世纪80年代, 社会交换理论开始被应用于旅游研究[6]。当前, 该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最为广泛的理论。根据该理论, 居民对旅游产业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当旅游地居民感知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时, 便会倾向于支持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反之则对旅游发展持反对态度。②道科西“愤怒指数”。“愤怒指数”是DOXEY[7]在1975年提出的。该理论首次分析了居民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对旅游活动的感受, 认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可以分为4个阶段:愉快、冷漠、厌烦和敌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不断增加的游客逐渐威胁到旅游地原有的生活方式, 居民对旅游活动的态度也随之从愉快到敌对依次过渡。在这个过程中, 旅游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表现为乐于接触—对大量游客逐渐冷漠—对物价上涨、犯罪及当地文化遭受的破坏表示愤怒—公开地或隐蔽地对游客进行冒犯。③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980年, 加拿大旅游学家对DOXEY[7]的“愤怒指数”进行了延伸研究, 并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旅游地演进过程, 该理论将旅游地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旅游地的旅游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 这就使得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及态度也不一致[8]。这一理论适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地区相同/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居民旅游感知的比较研究[9]

    • ① 感知及态度。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旅游社会学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王莉等[10]在综合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并非处于真空状况, 而是受到当前的经济水平、环境意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 且程度各异。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处于旅游发展初期的村民比处于旅游发展成熟阶段的村民更能强烈地感知到旅游的积极影响, 而对于旅游的消极影响, 后者则更敏感[11-12]。②感知和态度的关系。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收益和成本的综合感知, 但是这4个方面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作用模式却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居民经济利益感知对其旅游支持态度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即居民感知到的经济利益越大, 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也越大[13]。研究还发现:居民对经济利益的感知往往会削弱其对旅游的社会成本和文化成本的关注, 表现为文化成本和社会成本感知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态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直接的负相关关系[14]。此外, 环境感知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间具有直接的负效应, 即居民总是高度关注由于旅游发展而引起的环境的消极变化[15]。③影响因素。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因素有很多, 如MURPHY[16]指出主客体交往的类型和程度、旅游业对社区的重要程度、个人对旅游的依靠程度、以及社区旅游发展的总体程度等会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汲忠娟等[9]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认为可以将影响因素概括为个人因素和非个人因素2类:其中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居民对旅游业的经济依赖程度、在社区的居住时间长短等; 非个人因素包括社区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旅游发展阶段和居住地距离景区中心的距离。国内研究发现: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和人地关系能够强化居民对旅游发展正面影响的感知, 同时弱化对负面影响的感知, 进而提高居民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度[17]。卢松等[18]基于西递景区和九寨沟景区的研究发现:旅游地性质、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产权归属、旅游管理体制等会影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并通过社会交换理论进行了解释。汪德根等[5]基于不同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研究, 认为地方感和环境态度对起步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生命周期旅游地居民的支持度均产生正向影响, 而参与度仅对后2个阶段产生影响, 此外, 居民感知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并不相同。

      回顾现有文献可以发现:第一, 当前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的研究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的分析, 而自然保护区通常地处偏远贫困地区, 开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等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形式旅游地的影响; 第二, 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地的考察, 而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 旅游的规模、影响也不尽相同, 这些都可能对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本研究以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采用完全一致的调研问卷, 分析两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并探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支持程度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 这2个自然保护区除旅游发展的阶段不同外, 其他特征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同处于中国的东半部, 属于森林分布区, 是全球范围面积最大的、最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因此具有代表性。表 1是2个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表 1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ianm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项目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位特征 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境内,30°19′~30°25′N,119°24′~119°28′E,面积0.43万km2 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位于陕西省佛坪县西北部,33°33′~33°46′N,107°41′~107°55′,总面积3.50万km2
      资源特征 地质古老,地貌独特;植物种类丰富,是活化石野生银杏Ginkgo biloba的原生地,素有“大树王国”之称,是中国江南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称绝,“大树王国”古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群,世所罕见,为“世界典型植被”;是国内外闻名的生态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有“天然动植物基因库”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羊Naemorhedus goral,金丝猴Rhinopithec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区内原始森林浩瀚,古树参天、奇峰林立、险涧深幽、绿水横溢,是集避暑、度假、观光、狩猎、探险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地位价值 1956年,划为林业部森林禁伐区;1957年,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杏Ginkgo bilob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等珍稀濒危植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旅游起步;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级保护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06年,成为国家林业局51个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197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认证;2014年,熊猫谷跻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主要客源市场及游客特点 旅游者主要来自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内和周边省份游客为主;散客与团队游客占比3:2 西安、咸阳、汉中是主要客源地;游客以散客为主
      交通状况及可达性 交通网络发达,地处浙皖两省交界处,位于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距杭州94 km,距黄山280 km,距离杭徽高速公路藻溪收费站14 km,距离杭州市临安区锦城镇40 km 交通便利,南距汉中市158 km,北距西安市215 km;距佛坪县城约40 km;可经由108国道、西汉高速、西成高铁到达
      经济结构 大部分居民都从事生态旅游相关事业,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竹笋)、旅游交通等收入是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型经济,种植玉米Zea may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等,副业以香菇Lentinus edodes种植、蜜蜂养殖为主
      旅游经营主体 2004年起,民营企业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对天目山旅游进行专业化经营 2011年起,佛坪熊猫谷旅游有限公司成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旅游状况 2010年接待游客17.8万人次,旅游收入911万元[19],2013年,游客数量为18.8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 104万元[20] 客源相对少,2009-2011年,年均游客仅1 500人次·a-1;2014年,景区共接待游客4.8万人次,营业收入269万元
      旅游地发展生命周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探查阶段;1996年至200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04年至现在为成熟发展阶段[19] 参与阶段
    • 数据来源于2016年7和8月研究者先后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研。2次调研的方法是相同的, 即通过距离保护区远近的原则确定调研对象, 并由调查员深入居民家中进行一对一的问卷填答。其中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区域包括告岭村、西游村、一都村等, 调研共发放问卷250份, 收回有效问卷241份, 问卷有效率为96.4%;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区域包括大古坪、栗子坝、岳坝、草林等自然村, 调研发放问卷268份, 收回有效问卷268份, 问卷有效率100%。2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完全一致, 且调研时间也十分接近, 因此可以对两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进行比较。表 2是两地被访居民的人口社会经济特征比较。

      表 2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样本分布情况描述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of Tianm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项目 样本分布/%
      类别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性别 50.42 52.24
      49.58 47.76
      年龄 ≤20岁 0.83 3.38
      21~35岁 10.79 22.93
      36~50岁 24.90 40.98
      51~65岁 47.71 23.31
      ≥66岁 15.77 9.40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30.29 29.85
      初中 41.49 41.04
      高中及中专 21.16 16.42
      大专 4.57 5.97
      本科及以上 2.49 6.72
      上1年家庭毛收入 <1.0万元 4.69 20.41
      1.0~<2.2万元 5.63 22.86
      ≥2.2万元 89.68 56.73
      家里是否有人从事旅游相关的职业 48.54 12.21
      51.46 87.79
      居住地距离景区直线距离 居住在景区内 2.93 21.64
      <500 m 7.53 7.84
      500~<1 000 m 8.37 10.82
      ≥1 000 m 81.17 59.70
      居住时间 ≤10 a 3.75 8.27
      11~≤20 a 6.25 9.78
      祖辈都在这里居住 90.00 81.95
    • 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分3步:第一, 通过描述统计呈现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政府开展旅游活动的态度; 第二, 通过T检验分析两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差异情况; 第三, 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和旅游影响感知变量对两地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影响, 探查造成两地居民对旅游感知及态度差异的原因并进行相关解释。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适合于分析因变量为序次测量的数据, 该模型要求因变量具有明显的高低、序次关系, 但两两之间的距离却未必一定相等[21], 因此, 用该方法对李克特量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是合理的。

    • 表 3可知: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访者选择非常不支持和不支持的总比例为3.33%, 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访者选择这2项的比例1.87%, 可见对政府在当地大力开展旅游活动的态度上,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持非常不支持和不支持态度的比例都要高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居民。在保持中立的选项上, 天目山居民的比例也远高出佛坪居民, 相差近13.00%。而在“支持”和“非常支持”的选项上, 天目山居民的选择比例为77.09%, 远低于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居民比例, 相差近15.00%。尽管两地居民对政府开展旅游活动都持有积极支持态度, 但是就支持的程度而言,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的支持比例要低于佛坪。

      表 3  两地居民对政府开展旅游活动的态度

      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government's tourism activities

      保护区 对旅游活动的态度/%
      非常不支持 不支持 中立 支持 非常支持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83 2.50 19.58 62.51 14.58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75 1.12 6.37 56.55 35.21

      对非常不支持、不支持、中立、支持和非常支持5个选项依次赋值为0~4, 并计算了两地居民对政府在当地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态度的平均分, 得出天目山的平均得分为2.88, 而佛坪的平均得分是3.24, 可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政府开展旅游活动的支持度明显低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 分析还发现两地居民支持度的平均得分在显著水平α=0.001时具有显著差异。

      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直接同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基于收益和成本的考量,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同存在差异, 因而影响到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22]。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 游客数量较少, 如2014年接待游客量仅为4.8万人次, 有组织的小规模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游客进入对当地的环境、治安、交通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活动影响的感知是影响他们对旅游活动支持度的重要因素。为了理解两地居民对旅游活动支持态度的差异,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等4个维度分析两地区居民对旅游活动影响的感知。有关各维度的测量如下:社会效益感知由6道陈述题构成, 分别是旅游使本地交通状况有所改善、旅游使当地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提升、旅游高峰季节时大量游客对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造成不便、旅游者给当地带来不良生活方式、旅游发展使得当地治安状况变差、旅游使得当地人更多的讲普通话。经济效益感知也由6道陈述题构成, 分别是旅游扩大了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旅游使得居民年均收入明显增加、开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使得当地少部分人受益、本地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明显比非旅游区高得多、旅游明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环境冲击感知由9道陈述题组成, 包括空气质量比开展旅游前变差、水体由于开展旅游受到污染、开展旅游后村庄环境变得更加嘈杂吵闹、垃圾增多且没有及时处理回收使得卫生变差、节假日自驾游客车辆乱停乱放影响出行、野生药材被作为旅游商品而大量采挖和售卖使得资源出现枯竭、开展旅游使得耕地出现撂荒或改为他用、道路和景亭等旅游设施使得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不美观、以前常见的野生小型动物在开展旅游后不常见到了。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感知维度包含3个陈述题, 分别是旅游发展使得邻里矛盾增多、旅游发展使得村里人际关系复杂、旅游发展使得村民很少参加村里组织的公共集体活动。

      对每个陈述, 分别设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等5个选项。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陈述题有的是正向的, 也有的是反向的。为了便于分析, 这里对所有题目均进行了正向转换, 即对于正向陈述, “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赋值为0~4, 对于反向陈述, 赋值方式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为4~0。并且对各个维度相应题目得分进行加总, 之后取其平均值, 得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得分(表 4)。

      表 4  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

      Table 4.  Comparison of 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among nature reserve residents

      影响维度 赋值 T P
      天目山均值 佛坪均值 两地差值
      社会效益 2.59 2.85 -0.26 -6.06 0.000
      经济效益 2.24 2.19 0.05 1.10 0.274
      环境冲击 1.85 1.29 0.56 10.42 0.000
      社区人际关系冲击 1.60 1.05 0.55 8.59 0.000

      表 4可见:①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感知到的社会效益高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 并且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解释:首先, 佛坪是国家级贫困县,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而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其次,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 相比较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游客数量较少, 因此旅游业对当地交通出行、生活方式和治安状况的负面影响也较小。②经济效益感知方面,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相比不具有显著差异, 但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感知得分略高。这也可以通过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 2004年起, 民营企业浙江大华建设集团下属企业—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有限公司获得了天目山旅游经营权, 开始对天目山进行专业化经营。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 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由初步发展阶段迈向了成熟发展阶段, 促进了天目山旅游业迅速发展, 给当地及周边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如2009年, 临安西天目乡附近乡村已有上百家家庭旅馆(农家乐)及5 000多张床位[23], 特别是天目村, 有60%的居民主要是从事农家乐的经营, 多数农家乐经营者年利润为10~20万元·a-1, 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收益, 几乎是家家户户盖了新房[19]。③关于对旅游活动引发的环境冲击的感知,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得分显著低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表明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相比,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认为旅游对当地的环境冲击更大。从旅游地生命周期来看,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发展阶段,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区内的旅馆、饭店等服务接待设施和休、疗养设施逐渐增多, 过量服务接待设施和疗养设施的兴建、以及盘山公路的开通, 使得旅游人数和上山旅游车辆日渐增多, 由此造成的噪声和尾气排放, 以及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不科学处理, 对保护区的环保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并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危害, 使得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出现衰退的征兆[24]。④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感知到的旅游活动对当地人际关系的冲击要显著小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居民。这是因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 旅游业刚刚起步, 当地居民与外界联系较少, 民风淳朴, 熟人社会依然是当地的典型特征, 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依然发挥着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 而江浙地区本身市场经济较为发达, 并且当地旅游业发展较早, 原有村规民约的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和运行机制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嬗变, 而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来, 由此导致了天目山居民认为当地的人际关系受到了更多的冲击。

    • 表 5是模型分析结果。从人口学特征来看, 自己及其家人正在从事旅游相关职业的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在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具有显著(P<0.10)正向影响。此外, 在当地居住时间显著(P<0.05)负向影响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 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到景区直线距离和家庭年收入的影响都没有达到显著程度。

      表 5  支持旅游发展水平的序次Logistic模型分析

      Table 5.  Sequential Logistic model analysis to support tourism development

      项目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系数 标准误 系数 标准误
      性别 -0.095 0.318 0.185 0.324
      年龄 0.008 0.222 0.019 0.191
      教育程度 -0.023 0.200 0.110 0.163
      从事旅游相关工作 0.652* 0.352 1.049* 0.579
      到景区直线距离 0.067 0.241 -0.076 0.141
      在当地居住时间 -0.507** 0.237 -0.012 0.178
      家庭年收入 0.225 0.172 -0.049 0.085
      社会效益感知 0.465 0.386 1.900*** 0.435
      经济效益感知 0.644* 0.374 0.688** 0.305
      环境冲击感知 -0.374 0.360 -0.537* 0.317
      人际关系冲击感知 -0.889*** 0.238 -0.493* 0.265
      截距1 -4.406 2.821 -0.169 1.660
      截距2 -2.411 2.661 1.952 1.568
      截距3 -0.334 2.629 6.058 1.627
      截距4 3.431 2.660
      样本数 195 206
      Pseudo R2 0.133 0.201
      说明:变量赋值方式为:性别, 男为1, 女为0;年龄, ≤20岁为0, 21~35岁为1, 36~50岁为2, 51~65岁为3, ≥66岁为4;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为0, 初中为1, 高中及中专为2, 大专为3, 本科为4;从事旅游相关职业, 是为1, 否为0;到景区直线距离, 居住在景区内为0, <500 m为1, 500~<1 000 m为2, ≥1 000 m为3;在当地居住时间, <5 a为0, 5~≤10 a为1, 11~≤15 a为2, 16~≤20 a为3, 祖辈都在这里居住为4;家庭年收入为收入的对数形式。*P<0.1;**P<0.05;***P<0.01

      在当地居住时间长短决定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在社区居住时间长的居民对社区的情感更深, 对旅游业的影响更为敏感, 因而他们会更加关注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反之, 居住时间较短的居民则更加关注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就使得居住时间长短成为影响居民支持度的重要因素, 即居民在社区居住的时间越长, 社区归属感越强, 对旅游发展越持消极态度。不同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佛坪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刚刚起步, 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 因而居住时间长短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就家庭对旅游业的经济依赖程度而言, 从事旅游相关工作能够显著(P<0.10)提升两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程度。这一发现与已有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即经济收入依赖旅游业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经济收入不依赖旅游的居民, 因此更倾向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甚至亲朋好友在旅游行业任职的居民, 也倾向于支持旅游业发展[25], 这一状况可以通过KUVAN等[26]的研究得到解释, 即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居民, 即使意识到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 也很少会表达出来, 因为他们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更重视旅游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等4个维度的旅游影响感知分析:①社会效益感知。对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具有显著(P<0.01)正向影响, 而对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影响则没有达到显著程度。自然保护区通常都地处偏远地区, 基础设施不健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后,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会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 客观上促进了保护区周边基础设施的改善, 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这一点在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因此社会效益感知显著提升了佛坪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 相比较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游客给当地的治安、交通、环境、生活方式等造成一定冲击, 因此对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而言, 社会效益感知对其旅游支持度不具有显著影响。②经济效益感知。自然保护区位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低, 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降低和限制了当地居民利用保护区内资源的可能性, 改变了当地的经济基础[27]。而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则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提高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一点在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自然保护区都有突出体现。如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开展农家乐, 经营土特产, 从事导游、抬轿等旅游相关工作;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管游客数量较少, 但当地居民也从出售香菇和蜂蜜等土特产经营中感受到了经济效益, 因此经济效益感知显著(分别为P<0.10和P<0.05)提升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③环境冲击感知。表 4显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感知到的环境冲击显著(P<0.01)高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 然而表 5中环境冲击感知对天目山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显著程度。从社会交换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来看,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发展阶段, 旅游业发展使当地居民改变了“靠山吃山”的传统, 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尽管居民感知到了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 但这些负面影响会因为其对经济效益的高度关注而受到忽略。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方面没有受到大规模森林采伐的影响, 保留了比较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地貌; 另一方面, 当地旅游业处于参与阶段, 游客较少, 经济效益也有限, 使得环境冲击感知对旅游支持度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④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感知。中国的乡村社区在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很强的独特性, 以往在较为封闭的村庄, 村民的交往圈子往往限于本村, 村民关系较为亲密, 并且在传统社会规范的约束下, 居民有着较高的合作互助精神[28]。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地社区形成了以经济为主导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改变使村民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如研究发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现在每个家庭自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村民间许多协作关系因此不再是无偿的, 同行间甚至出现明争暗斗现象, 给当地淳朴的人际关系带来一定冲击[29]。本研究结果与这一结论是一致的, 即旅游发展扰乱了居民的友谊, 因而使得居民对旅游业持反对态度[30], 在分析结果上表现为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感知对天目山和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支持度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 本研究以天目山和佛坪2个不同阶段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运用实地调查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发现:两地居民均较为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他们的支持程度有显著差异,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更加支持旅游业发展。旅游影响感知方面,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感知到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 而在环境冲击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方面,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的感知则更强烈; 此外, 两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感知差异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程度。最后, 从影响旅游支持度的因素来看, 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济效益感知显著提高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度, 而在当地居住时间长短, 以及对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感知的影响则是负向的; 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以及社会效益感知和经济效益感知有着显著正向影响, 而环境冲击感知和社区人际关系冲击感知的影响则是显著负向的。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 旅游发展在给当地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其消极影响也相对明显, 当地居民能够理性地看待旅游发展的影响, 所以在旅游发展支持态度上也较为谨慎。相反,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参与阶段, 这一阶段旅游干扰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无论在强度还是积累程度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再加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 社区居民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高于对于旅游负面影响调控的诉求, 使其对于旅游活动负面影响表现出了更高的忍耐度。较高的社区居民忍耐度和较低的旅游干扰消极影响, 使得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表现出更高的支持度。

      西方学者在对发达国家旅游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由欢迎向对抗逐渐过渡。尽管天目山和佛坪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对旅游发展都有着较高的支持度, 但是研究也表明: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参与阶段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 对旅游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着更高的忍耐度, 而处于发展阶段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居民因为经济本身得到了快速发展, 对旅游引发的消极影响的忍耐度则较低。这就提醒旅游规划及管理部门要重视不同生命周期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差异感知, 警惕过度发展旅游给当地居民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思考如何提高成熟景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

      应该说, 目前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虽有争议, 但本研究所选的2个案例地具有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 其研究结论对正确认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地发展规律及指导旅游地的开发和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旅游研究相关理论, 而且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当然, 本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影响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而事实上, 旅游地的发展程度和阶段仅仅是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因素之一, 这就需要今后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此外,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 本研究是对不同景区、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分析, 今后可以尝试对同一自然保护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进行历时性分析, 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更多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