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江转转, 陈红, 鲍红艳, 代雨童.
狼尾草属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分子标记开发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71
|
[2] |
黄锦春, 万思琦, 陈扬, 李丽红, 张自力, 朱建军, 吴梅, 邢丙聪, 邵清松, 陆晨飞.
利用ISSR与SRAP分子标记分析金线莲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1): 22-2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473
|
[3] |
樊建庭, 张冬勇, 章祖平, 孟俊国, 王义平.
松墨天牛取食行为及其与寄主挥发物的关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1): 78-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1.012
|
[4] |
詹伟君, 罗优波, 张立斌.
松墨天牛优良球孢白僵菌菌株生物学及毒力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1): 83-8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1.012
|
[5] |
刘博, 徐华潮, 孟俊国, 孙江华, 樊建庭.
视觉因素在松墨天牛定位寄主和交配中的作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4): 617-62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4.021
|
[6] |
罗亚萍, 徐华潮, 孟俊国, 樊建庭.
松墨天牛交配行为及其规律初步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5): 795-79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5.025
|
[7] |
顾翠花, 王守先, 张启翔.
我国紫薇属植物AFLP分子标记体系的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3): 298-303.
|
[8] |
杨毅, 周祖基, 张立钦, 马良进, 林新春, 高洁.
寄生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DNA多态性的RAPD 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3): 306-309.
|
[9] |
程晓建, 杨萍, 林伯年, 郑炳松.
应用RAPD 技术探讨红叶李、李和杏的亲缘关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1): 40-43.
|
[10] |
王正加, 黄坚钦, 郭传友, 杨萍, 王华芳.
山核桃RAPD 反应体系的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0(4): 429-433.
|
[11] |
来燕学, 周永平, 张义丰, 俞林祥, 张德胜.
飞机超低量喷洒保松灵防治松材线虫病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3): 282-287.
|
[12] |
徐华潮, 吴鸿, 周云娥, 张慧.
沟金针虫生物学特性及绿僵菌毒力测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2): 166-168.
|
[13] |
来燕学, 俞林祥, 周永平, 李国平, 沈炳顺.
用双环法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控制松材线虫病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60-65.
|
[14] |
方伟, 何祯祥, 黄坚钦, 史钱均, 林新春.
雷竹不同栽培类型RAPD 分子标记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1-5.
|
[15] |
唐伟强, 吴沧松, 吴银海.
几种诱捕松墨天牛方法的效果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3): 338-240.
|
[16] |
江英成.
绿僵菌和白僵菌侵染马尾松毛虫试验比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4): 410-413.
|
[17] |
何祯祥, 施季森, 邱进清, 肖石海.
林木遗传图谱构建的技术与策略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2): 151-157.
|
[18] |
来燕学.
松墨天牛的飞行特性与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指导思想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3): 320-323.
|
[19] |
唐陆法.
千岛湖区松墨天牛的危害及分布规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2): 176-180.
|
[20] |
宋漳, 徐乐勤, 江涛.
8株绿僵菌孢子萌发条件及室内侵染马尾松毛虫试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2): 165-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