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王庭, 邵香君, 周菊敏, 桂仁意.
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对雷竹水培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2): 280-28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286
|
[2] |
施泉, 陈晓沛, 林新春, 徐永汉, 徐英武.
雷竹和拟南芥SOC1多聚体差异性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2): 183-19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2.001
|
[3] |
王改萍, 徐涛, 樊莉丽, 彭方仁, 吕昕, 陈琳月.
楸树花粉壁蛋白质提取及特异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1): 65-7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1.009
|
[4] |
可晓, 陈双林, 张小平, 郭子武.
雷竹林存留有机覆盖物高效降解菌株分离及产酶条件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2): 244-25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2.014
|
[5] |
毛达民, 陆媛媛, 郑林水, 李石玄川, 吴礼栋.
鞭笋挖掘后毛竹竹鞭的生长规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5): 833-83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5.026
|
[6] |
崔向新, 高永, 刘彩云.
采煤塌陷对风沙土含水量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4): 491-496.
|
[7] |
俞友明, 余学军, 於琼花, 傅深渊, 姜志宏.
雷竹-水泥混合物的水化特性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1): 1-5.
|
[8] |
付顺华, 余永清.
雷竹人工制种技术的初步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6-9.
|
[9] |
方伟, 何祯祥, 黄坚钦, 史钱均, 林新春.
雷竹不同栽培类型RAPD 分子标记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1-5.
|
[10] |
黄必恒, 方伟, 许加意.
中国雷竹引种与适生区域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10-14.
|
[11] |
刘力, 林新春, 叶丽敏.
雷竹不同栽培类型竹笋的蛋白质组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3): 271-273.
|
[12] |
金爱武, 郑炳松, 陶金星, 方道友.
雷竹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3): 271-275.
|
[13] |
姜培坤, 俞益武, 张立钦, 许小婉.
雷竹林地土壤酶活性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2): 132-136.
|
[14] |
范辉华.
新造毛竹林竹鞭生长相关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203-206.
|
[15] |
沈月琴, 周国模, 顾蕾, 楼涛.
雷竹发展的参与机制和效果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2): 193-198.
|
[16] |
刘世芳, 郑炳松, 吴家森, 许树洪, 童祝平.
早熟猕猴桃结实期形态变化与营养代谢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4): 378-383.
|
[17] |
胡超宗, 金爱武, 张卓文.
雷竹竹鞭侧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1): 1-4.
|
[18] |
方伟, 何钧潮, 卢学可, 陈健华.
雷竹早产高效栽培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2): 121-128.
|
[19] |
胡超宗, 金爱武, 郑建新.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3): 264-268.
|
[20] |
夏春胜, 周性恒.
褐刺娥质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含量与组成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3, 10(2): 234-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