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牛思杰, 王娜, 崔百祥, 王传贵, 武恒, 张双燕.
不同竹龄和部位对毛竹纤维形态及结晶度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2): 446-45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749
|
[2] |
李荣荣, 贺楚君, 彭博, 王传贵.
毛竹材不同部位纤维形态及部分物理性能差异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4): 854-86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649
|
[3] |
李聪聪, 潘彪, 王慧, 黄利斌.
引种美国红橡的纤维形态、微纤丝角及结晶度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1): 158-16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1.021
|
[4] |
尹焕焕, 刘青华, 周志春, 万雪琴, 余启新, 丰忠平.
马尾松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的变异及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6): 1186-119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720
|
[5] |
李媛媛, 张双燕, 王传贵, 方徐勤.
毛竹采伐剩余物的化学成分、纤维形态及纸浆性能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2): 219-22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2.002
|
[6] |
许秀玉, 王明怀, 仲崇禄, 张华新.
不同树种木材性质及其抗台风性能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5): 751-75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5.014
|
[7] |
李晓平, 吴章康, 张聪杰.
烟秆纤维部分物理性能在纵向上的变异特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4): 548-55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4.014
|
[8] |
单海斌, 刘杏娥, 杨淑敏, 孙建平, 杨喜.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在木材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1): 123-12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1.018
|
[9] |
刘晓玲, 符韵林.
人工林观光木主要解剖特性及基本密度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5): 769-77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5.021
|
[10] |
苏文会, 范少辉, 彭颖, 俞友明, 张大鹏.
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的纤维形态与组织比量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3): 386-39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3.007
|
[11] |
李晓平, 周定国, 周绪斌, 王伟, 邵颐.
蓖麻秆显微构造和纤维形态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2): 239-245.
|
[12] |
王曙光, 普晓兰, 丁雨龙, 万贤崇, 林树燕.
云南箭竹纤维形态变异规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4): 528-532.
|
[13] |
童再康, 郑勇平, 罗士元, 杨惠平, 史红正.
黑杨派南方型新无性系纸浆材材性变异与遗传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21-25.
|
[14] |
童再康, 郑勇平, 罗士元, 杨惠平3, 朱玉球.
黑杨派南方型新无性系纸浆材材性株内变异规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4): 345-349.
|
[15] |
徐有明, 林汉, 万伏红.
马尾松纸浆材材性变异和采伐林龄的确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1): 8-15.
|
[16] |
林庆富.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及干缩性变异规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2): 169-173.
|
[17] |
杨云芳, 马灵飞, 俞友明, 王仁东, 周迎春.
浙江速生杉木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4): 371-377.
|
[18] |
何福基, 马灵飞, 许元科.
杉木不同优树材性的比较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1): 24-30.
|
[19] |
刘洪愕, 童再康, 刘力, 毛迎春, 韩一凡.
杂种杨树纸浆用材良种材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1): 1-6.
|
[20] |
李火根, 王章荣, 陈天华.
马尾松木材性状幼成过渡年龄及幼成相关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1): 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