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椴六点天蛾Marumba dyras是鳞翅目Lepidoptera天蛾科Sphingidae六点天蛾属Marumba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椴树Tilia tuan,美丽异木棉Chorisia speciosa,发财树Pachira macrocarpa等林业和园林植物[1]。幼虫以寄主植物叶片为食,致使寄主植物叶片残缺不全,影响林木生长,降低花木的观赏价值。该虫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的大部地区和中国广东、辽宁、江苏、湖南、海南等地区[2-3],且对广东省江门市的发财树和美丽异木棉栽植造成严重危害。关于椴六点天蛾的危害和风险性分析还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程序[4],对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预防控制该虫的扩散蔓延及制定相关的检测及检疫政策提供依据。
-
以广东省江门市林业有害生物全面实地调查为基础,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基于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对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分布情况(P1),传播的可能性(P2),潜在危险性(P3),受害寄主的重要性(P4)以及危险性处理难度(P5)等5个方面作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PRA定性分析以专家经验和模糊判断为主,预先对各风险要素定义分级标准,按标准进行评估后,再通过加权、平均等多种运算法则来涉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PRA定量分析则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手段,对风险事件的各个环节和层面进行量化评估[5]。
-
椴六点天蛾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2],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辽宁、江苏、湖南、海南等地[3];在广东省江门市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门鹤山市桃源镇甘棠苗圃,恩平市君堂镇新塘黄竹塘村,石潭村委会狗比水库和狮山林场苗圃等地。
-
椴六点天蛾成虫通过短距离的飞行扩散传播,其他虫态可以随寄主植物运输作远距离的传播。
-
椴六点天蛾主要危害用材树种椴树,在江门市发现该虫同时危害发财树、美丽异木棉、澳洲火焰木Brachychiton acerifolius,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等观赏树木和药用植物。这些树种均为常见的用材林或绿化树种,在广东、江苏、湖南、海南、云南等地大量引种种植,经济价值极高。该虫下地化蛹,成虫昼伏夜出,卵散产,卵粒较小,仅在幼虫长大并较大量取食寄主植物叶片才容易被发现;而此时的幼虫已达高龄,身体粗壮,食量甚大,短期即可将树叶食光,造成树木空枝,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降低生态效能和景观效果。由此可见该虫潜在危害极大,一旦传播扩散,将会给林业生产和园林绿化造成严重损失。
-
椴树是椴六点天蛾的主要寄主,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在华东地区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云南等省区也较常见。椴树材质轻软呈白色,纹理精致;木材含油脂,耐磨、耐腐蚀,不易开裂,木纹细,易加工,韧性强[6];是优良用材树种。椴木基质可接种高品质香菇Lentinus edodes和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等菌类[7-8]。美丽异木棉是落叶乔木,是椴六点天蛾已知的另一寄主;原产于巴西、阿根廷等地[9],主干笔直,树型挺拔,树姿优美,花大色艳,花期长,是优良的观赏乔木,亦是庭院和城市绿化的高级树种,可用作高级行道树和园林造景[10]。澳洲火焰木原产澳大利亚,引种中国后被广泛用于绿化建设。发财树多用于室内摆设,较少发生该虫害;但在苗圃时因种植面积较大,常暴发成灾。
-
目前还未有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的相关报道,给该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参照六点天蛾属,每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蛹越冬后,于翌年5月开始羽化成虫出土;成虫一般白天静伏,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幼虫取食叶片,残留叶脉和叶柄[11]。防治方法:①冬季在树木周围翻地,杀死越冬蛹。②喷施细菌性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灭幼脲悬浮剂、苦参碱等灭杀低龄幼虫,喷施溴氰菊酯、功夫菊酯等灭杀高龄幼虫。
-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椴树、美丽异木棉、发财树、澳洲火焰木的特点和情况,对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风险性进行PRA定量分析,各级标准赋分值结果见表 1[12-13]。
表 1 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风险性分析指标赋分值
Table 1. Pest risk analysis of Marumba dyras in Jiangmen
各级标准(Pi) 评判指标(Pij) 赋分值依据 赋分值 区间 研究区 分析区域内分布情况P1 分析区域内分布情况P11 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 < 5% 2.01~3.00 P11=1.20 5%≤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 < 20% 1.01~2.00 20%≤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 < 50% 0.01~1.00 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50% < 0.01 传人、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P2 有害生物被截获的可能性P21 寄主植物、产品调运的可能性和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都大 2.01~3.00 P21=1.30 寄主植物、产品调运可能性大,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小或寄主植物、产品调运可能性小,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大 1.01~2.00 寄主植物、产品调运可能性和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都小 0.01~1.00 运输过程中有害生物存活率P22 存活率≥40% 2.01~3.00 P22=1.41 10%≤存活率 < 40% 1.01~2.00 存活率 < 10% 0~1.00 有害生物的适生性P23 繁殖能力和抗逆性都强 2.01~3.00 P23=1.00 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弱或繁殖能力弱,抗逆性强 1.01~2.00 繁殖能力和抗逆性都弱 0.01~1.00 自然扩散能力P24 随介体携带扩散能力或自身扩散能力强 2.01~3.00 P24=2.01 随介体携带扩散能力或自身扩散能力一般 1.01~2.00 随介体携带扩散能力或自身扩散能力弱 0.01~1.00 分析区域内适生范围P25 ≥50%的地区能够适生 2.01~3.00 P25=2.01 25%≤能够适生的地区 < 50% 1.01~2.00 < 25%的地区能够适生 0.01~1.00 潜在危害性P3 潜在经济危害性P31 如传人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20% 2.01~3.00 P31=0 20% > 如传入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5% 1.01~2.00 5% > 如传人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1% 0.01~1.00 如传人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 < 1% 0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危害性P32 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大 2.01~3.00 P32=1.00 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中等 1.01~2.00 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小 0.01~1.00 官方重视程度P33 曾经被列入中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2.01~3.00 P33=0 曾经被列人省(区、市)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1.01~2.00 曾经被列入中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0.01~1.00 从未列入以上名单 0 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P4 受害寄主的种类P41 10种以上 2.01~3.00 P41=1.01 5~9种 1.01~2.00 1~4种 0.01~1.00 受害寄主的分布面积或产量P42 分布面积广或产量大 2.01~3.00 P42=0.31 分布面积中等或产量中等 1.01~2.00 分布面积小或产量有限 0.01~1.00 受害寄主的特殊经济价值P43 经济价值高,社会影响大 2.01~3.00 P43=1.50 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都一般 1.01~2.00 经济价值低,社会影响小 0.01~1.00 危险性管理难度P5 检疫识别的难度P51 现场识别可靠性低、费时,由专家才能识别确定 2.01~3.00 P51=0.40 现场识别可靠性一般,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识别 1.01~2.00 现场识别非常可靠,简便快速,一般技术人员就可掌握 0~1.00 除害处理的难度P52 常规方法不能杀死有害生物 2.01~3.00 P52=0.70 P52 常规方法的除害效率 < 50% 1.01~2.00 50%≤常规方法的除害效率≤100% 0~1.00 根除的难度P53 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 2.01~3.00 P53=1.60 效果好,成本低,简便易行 0~1.00 介于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和效果好,成本低,简便易行之间 1.01~2.00 按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计算公式分别对其各级标准(Pi),评判标准(Pij)和风险综合评价值(R)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 {P_{\rm{1}}}{\rm{ = }}{P_{{\rm{11}}}}{\rm{ = 1}}{\rm{.20;}} $$ (1) $$ {P_{\rm{2}}}{ = ^5}\sqrt {{P_{{\rm{21}}}} \times {P_{{\rm{22}}}} \times {P_{{\rm{23}}}} \times {P_{{\rm{24}}}} \times {P_{{\rm{25}}}}} { = ^5}\sqrt {1.30 \times 1.41 \times 1.00 \times 2.01 \times 2.01} = 1.49; $$ (2) $$ {P_{\rm{3}}} = 0.4 \times {P_{{\rm{31}}}} + 0.4 \times {P_{{\rm{32}}}} + 0.2 \times {P_{{\rm{33}}}} = 0.40 \times 0 + 0.40 \times 1.00 + 0.20 \times 0 = 0.40; $$ (3) $$ {P_4} = {\rm{Max}}\left( {{P_{41}}, {P_{42}}, {P_{43}}} \right) = \max \left( {1.01, 0.31, 1.50} \right) = 1.50; $$ (4) $$ {P_5} = \left( {{P_{51}} + {P_{52}} + {P_{53}}} \right)/3 = \left( {0.40 + 0.70 + 1.60} \right)/3 = 0.90; $$ (5) $$ R{ = ^5}\sqrt {{P_1} \times {P_2} \times {P_3} \times {P_4} \times {P_5}} { = ^5}\sqrt {1.20 \times 1.49 \times 0.40 \times 1.50 \times 0.90} = 0.96。 $$ (6) 参照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有害生物的风险程度可划分为4个危险等级;其中R在2.5~3.0为特别危险,2.0~2.4为高度危险,1.5~1.9为中度危险,1.0~1.4为低度危险[12-14]。计算可知,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危险性值(R)为0.96,属于低度危险林业害虫。
-
本研究分析可知: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属于低度危险林业害虫。该结果客观反映了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潜在风险性程度,为今后防治和研究椴六点天蛾提供参考价值。
椴六点天蛾为多食性害虫,适应性强,繁殖量大,幼虫取食量大,时常暴发成灾,将寄主植物叶片取食殆尽;该虫的寄主,如椴树、发财树、美丽异木棉和澳洲火焰木等,都是林业生产和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种植普遍、苗木调运频繁。因此,尽管研究结果显示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属于低度危险林业有害生物,但由于前期研究贫乏,仍需加强对该虫的监测和防治。建议:①依据实际情况,根据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的苗木、种子等园艺产品,从根源上降低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扩散蔓延的风险。②对来自疫区的农产品、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实施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进行检疫除害处理。③建立定期的调查制度,建立健全的调查网络,及时掌握椴六点天蛾实际疫情的变化。在防治除害处理方面,应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生物防治的比重,充分结合生物、化学及物理防治的方法,如利用天敌、使用植物源农药、黑光灯诱捕等,以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
Pest risk analysis of Marumba dyras from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
摘要: 椴六点天蛾Marumba dyras是天蛾科Sphingidae六点天蛾属Marumba一种重要的食叶害虫。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于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方法,对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分布情况、传播的可能性、潜在危险性、受害寄主的重要性以及危险性处理难度等5个方面作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综合风险值(R)为0.96,属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Abstract: Marumba dyras species which belongs to Sphingidae family, Marumba genera is a vital leaf pest. The potential risk level of the pest in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as analyzed and assessed according t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pest risk analysis methods, in terms of its distribution, spreading possibility, potential damaging degree, the importance of host plants and risk management difficul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isk "R" value of M. dyras in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was 0.96, indicating that M. dyras was a low risk forestry fauna.
-
Key words:
- forest protection /
- Marumba dyras /
- potential risk analysis /
- Guangdong /
- Jiangmen
-
以热塑性树脂,如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HD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作为木材胶黏剂,利用热压-冷压串联的平压工艺制备木质原料/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不仅能从根源上解决游离甲醛释放的问题,而且能为热塑性树脂的回收利用提供一条新的路径[1-3]。目前,热塑性树脂已与异氰酸酯基胶黏剂、大豆基胶黏剂等共同成为环保型木材胶黏剂的重要发展方向[4-6]。热塑性树脂在一定温度下熔融后,能与多孔性的木材单板形成胶钉结合,赋予复合材料一定的强度[7],但表面自由能低、结晶度高、与木质原料相容性差,是HDPE和PP等热塑性树脂作为胶黏剂的最大缺陷,导致复合材料的耐沸水和耐高温破坏能力较弱,应用范围受限[8-9]。通过减少木质原料表面的羟基数量,或促进木质原料与热塑性树脂发生化学交联,是提高界面相容性的根本方法[10-14]。笔者前期研究发现[15]: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和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改性剂制备的硅烷化杨木单板,能够与HDPE薄膜形成优良的胶接,复合材料的胶合强度、耐水性能和耐高温能力显著增强。与传统的脲醛树脂(UF)等热固性胶黏剂不同,热塑性树脂胶黏剂具有受热软化、冷却固化的特性,其对木材的胶合是其在木材表面熔融软化、流展、渗透和冷却固化的过程。因此,对于特定的热塑性树脂胶黏剂,必须确定适当的热压温度,使胶黏剂既能在木材表面充分的流展、渗透,且不会出现因黏度过低而发生过度渗透导致胶层过薄等现象,同时能够促进硅烷化木材单板与HDPE薄膜达到充分胶合状态。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的热压温度对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单板:107杨Populus× euramericana,幅面为300 mm × 300 mm × 1.60 mm,含水率为6%~8%;高密度聚乙烯(HDPE)薄膜,厚度为0.06 mm,密度为0.92 g·cm-3;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购买于广东中杰化工有限公司;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纯度99%,百灵威科技。
1.2 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的制备
配制质量分数为95.0%,pH 3.00~3.50的乙醇溶液,一边搅拌一边加入硅烷A-171(杨木单板质量的2.0%)和引发剂DCP(HDPE薄膜质量的0.1%),使溶液质量分数达到4.0%,水解1 h。用配好的溶液对杨木单板进行喷淋处理,室温晾置24 h后转入烘箱中,在120 ℃的条件下处理2 h。
在不同热压温度(140,150,160,170 ℃)下,将上述硅烷化杨木单板与HDPE薄膜进行复合,制备5层结构复合材料,每2层单板之间使用1层HDPE薄膜。其中:热压时间为1 min·mm-1,热压压力1.00 MPa,冷压压力1.00 MPa,冷压时间5 min。其中,试验条件重复3次·组-1。
1.3 性能测试
1.3.1 物理力学性能
按照GB/T 17657-2013《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测定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的胶合强度(Ⅰ类),静曲强度(MOR),弹性模量(MOE),吸水率(WA),吸水厚度膨胀率(TS)。
1.3.2 动态热力学性能(DMA)
利用DMA(Q2980,TA)的3点弯曲模式测定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在25~200 ℃范围内的储能模量(E′)和损耗角正切(tanδ)变化。其中,升温速率为3 ℃·min-1,振幅为0.03 mm,频率为1 HZ,试样尺寸为60 mm(长)×12 mm(宽)×3 mm(厚)。
1.3.3 胶合界面分析(SEM)
对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的胶合端面进行喷金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itachi S-4800)观察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的胶接界面结构。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压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热压温度对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胶合强度和抗弯性能的影响分别如图 1A 图 1B所示。由图 1A可知:复合材料的胶合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热压温度从140 ℃增加至160 ℃时,胶合强度从1.27 MPa逐渐增加至1.89 MPa。这是由于热压温度直接影响HDPE大分子的黏度变化,140 ℃时HDPE的黏度相对较高,不利于其在硅烷化杨木单板表面充分流展,因此,进入单板多孔性结构中HDPE含量少,形成的胶钉数量减少。同时,较低的温度下HDPE大分子的链段运动受到限制,抑制了引发剂DCP对HDPE的诱导反应,削弱了HDPE薄膜与硅烷化杨木单板的化学反应。当热压温度升高至160 ℃时,HDPE的黏度降低,流动性能改善,一方面使得机械结合作用力增强,另一方面HDPE自由基与硅烷改性单板之间的化学反应得到增强。但如果继续增加热压温度,HDPE的黏度会进一步降低,更多的HDPE大分子进入单板内部,使得保留在胶层上的HDPE大分子及其自由基数量减少,胶合界面处的化学作用力减弱,胶合强度开始降低。
热压温度对抗弯性能的影响与胶合强度类似:当热压温度从140 ℃增加至160 ℃时,MOR和MOE值分别从63.90 MPa和5 970.00 MPa增加到72.20 MPa和6 710.00 MPa。当热压温度增加至170 ℃时,胶合板的MOR和MOE值分别下降至67.40 MPa和6 621.00 MPa(图 1B)。抗弯性能的变化趋势仍然与HDPE大分子在单板中的浸透程度及其与杨木单板之间化学作用力的强弱相关。
2.2 热压温度对复合材料耐水性能的影响
HDPE薄膜是一种憎水性的材料,本身不吸收水分,具有比UF树脂胶黏剂更加优异的耐水性能,但是木材单板/HDPE薄膜的界面相容性差,导致复合材料的整体耐水性能较低[3]。因此,本研究还测定了热压温度对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吸水率(WA)和吸水厚度膨胀率(TS)的影响(图 2)。
由图 2A和图 2B可知: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强。当热压温度为170 ℃时,复合材料的吸水性最低,浸泡24 h后WA和TS值分别为54.22%和4.09%。这是因为:热压温度越高,一方面HDPE大分子自由基与硅烷化杨木单板在胶合界面处的化学反应活性越强,形成紧密的胶接界面结构,可以有效地阻碍水分的进入;另一方面更多熔融的HDPE大分子进入杨木单板内部,憎水性的HDPE包覆亲水性的木材组分,可以降低水分子进入的速度。同时,较高的热压温度有利于杨木单板表面吸水性较强的羟基数量的进一步减少,类似于一个短时的高温处理过程,同样有助于复合材料耐水性能的改善。
2.3 热压温度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图 3A和图 3B分别是3点弯曲模式下测定的热压温度对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储能模量(E′)和损耗角正切(tanδ)的影响。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耐高温破坏能力增强,即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储能模量(E′)保留率增大(图 3A)。当热压温度从140 ℃增加至170 ℃时,复合材料在130 ℃时的E′值由3 524.00 MPa增加到7 240.00 MPa,E′值的保留率由62.31%提高到92.01%。当热压温度为170 ℃时,储能模量在环境温度为200 ℃的条件下保留率仍然有53.87%,约为热压温度为140 ℃时保留率的2倍。
热压温度的提高同样有利于增加复合材料胶接界面层的刚性,主要体现在tanδmax的减小(图 3B)。当热压温度由140 ℃增加到170 ℃时,tanδmax的值由0.22降至0.11,到达tanδmax的温度点从144 ℃延后至200 ℃,此时,对应的储能模量值分别为2 897.00 MPa和4 239.00 MPa。这说明适当的热压温度有助于HDPE大分子活性自由基与硅烷化杨木单板达到充分胶合,显著提高胶接界面层的耐高温破坏能力。
2.4 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的胶合界面形貌
热压温度对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的胶接界面结构影响较大(图 4和图 5)。在较低的热压温度下(140~150 ℃),HDPE大分子链段运动不活跃,与硅烷化杨木单板间的机械结合力和化学作用力较弱。因此,胶接界面处会存在较大的间隙(图 4B)。胶合界面处存在的间隙直接影响了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这与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当热压温度提高到160 ℃时,在硅烷偶联剂A-171和引发剂DCP的共同作用下,硅烷化木材单板与HDPE大分子自由基发生了有效的化学反应,形成了紧密的胶接界面结构,在两相结合处几乎观察不到间隙的存在(图 5B),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都显著改善。
3. 结论
适宜的热压温度是硅烷化木材单板与HDPE大分子自由基发生有效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良好胶接界面结构的形成,进而改善复合材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热压温度为160 ℃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当热压温度从140 ℃增加到160 ℃时,硅烷化杨木单板/HDPE薄膜复合材料的胶合强度、抗弯性能、耐水性能和耐高温破坏能力都显著增强。但继续增加热压温度,会降低胶接界面层上的HDPE大分子及其自由基数量减少,减弱胶合界面处的化学作用力,导致胶合强度和抗弯性能降低。
利用荧光显微镜等手段,进一步分析不同热压温度下HDPE大分子在硅烷化木材单板中的渗透路径和渗透性能,阐明热压温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将是日后研究的重点。
-
表 1 椴六点天蛾在广东省江门市的风险性分析指标赋分值
Table 1. Pest risk analysis of Marumba dyras in Jiangmen
各级标准(Pi) 评判指标(Pij) 赋分值依据 赋分值 区间 研究区 分析区域内分布情况P1 分析区域内分布情况P11 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 < 5% 2.01~3.00 P11=1.20 5%≤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 < 20% 1.01~2.00 20%≤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 < 50% 0.01~1.00 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及潜在寄主)面积的百分率≥50% < 0.01 传人、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P2 有害生物被截获的可能性P21 寄主植物、产品调运的可能性和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都大 2.01~3.00 P21=1.30 寄主植物、产品调运可能性大,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小或寄主植物、产品调运可能性小,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大 1.01~2.00 寄主植物、产品调运可能性和携带有害生物的可能性都小 0.01~1.00 运输过程中有害生物存活率P22 存活率≥40% 2.01~3.00 P22=1.41 10%≤存活率 < 40% 1.01~2.00 存活率 < 10% 0~1.00 有害生物的适生性P23 繁殖能力和抗逆性都强 2.01~3.00 P23=1.00 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弱或繁殖能力弱,抗逆性强 1.01~2.00 繁殖能力和抗逆性都弱 0.01~1.00 自然扩散能力P24 随介体携带扩散能力或自身扩散能力强 2.01~3.00 P24=2.01 随介体携带扩散能力或自身扩散能力一般 1.01~2.00 随介体携带扩散能力或自身扩散能力弱 0.01~1.00 分析区域内适生范围P25 ≥50%的地区能够适生 2.01~3.00 P25=2.01 25%≤能够适生的地区 < 50% 1.01~2.00 < 25%的地区能够适生 0.01~1.00 潜在危害性P3 潜在经济危害性P31 如传人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20% 2.01~3.00 P31=0 20% > 如传入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5% 1.01~2.00 5% > 如传人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1% 0.01~1.00 如传人可造成的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 < 1% 0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危害性P32 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大 2.01~3.00 P32=1.00 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中等 1.01~2.00 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小 0.01~1.00 官方重视程度P33 曾经被列入中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2.01~3.00 P33=0 曾经被列人省(区、市)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1.01~2.00 曾经被列入中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0.01~1.00 从未列入以上名单 0 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P4 受害寄主的种类P41 10种以上 2.01~3.00 P41=1.01 5~9种 1.01~2.00 1~4种 0.01~1.00 受害寄主的分布面积或产量P42 分布面积广或产量大 2.01~3.00 P42=0.31 分布面积中等或产量中等 1.01~2.00 分布面积小或产量有限 0.01~1.00 受害寄主的特殊经济价值P43 经济价值高,社会影响大 2.01~3.00 P43=1.50 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都一般 1.01~2.00 经济价值低,社会影响小 0.01~1.00 危险性管理难度P5 检疫识别的难度P51 现场识别可靠性低、费时,由专家才能识别确定 2.01~3.00 P51=0.40 现场识别可靠性一般,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才能识别 1.01~2.00 现场识别非常可靠,简便快速,一般技术人员就可掌握 0~1.00 除害处理的难度P52 常规方法不能杀死有害生物 2.01~3.00 P52=0.70 P52 常规方法的除害效率 < 50% 1.01~2.00 50%≤常规方法的除害效率≤100% 0~1.00 根除的难度P53 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 2.01~3.00 P53=1.60 效果好,成本低,简便易行 0~1.00 介于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和效果好,成本低,简便易行之间 1.01~2.00 -
[1] 林涛, 林乃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昆虫分类学报, 2011, 33(4):303-311. LIN Tao, LIN Naiquan. Study of the diversity of hawk moths (Lepidoptera:Sphingidae) in Wuy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J]. Entomotaxonomia, 2011, 33(4):303-311. [2] PITTAWAY A R, KITCHING I J. Sphingidae of the World (Section 1:Eastern Palaearctic)[M]. Landon:Tony Pittaway, 2000. [3] 杨平之.高黎贡山蛾类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485. [4] FAO, IPPC. Pest Risk Analysis for Quarantine Pests[M]. Rome:ISPM Pub, 2001:11. [5] 陈克, 范晓虹, 李尉民.有害生物的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J].植物检疫, 2002, 16(5):257-261. CHEN Ke, FAN Xiaohong, LI Weim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est risk analysis[J]. Plant Quar, 2002, 16(5):257-261. [6] 王春霞, 崔立东, 张晶, 等.椴木重组材压制工艺的研究[J].林业科技, 2015, 40(6):35-37. WANG Chunxia, CUI Lidong, ZHANG Jing, et al. Study on cold-press of basswood scrimber[J]. For Sci Technol, 2015, 40(6):35-37. [7] 吴学谦, 陈士瑜.中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变革与发展[J].浙江林业科技, 2002, 22(3):14-18. WU Xueqian, CHEN Shiyu.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Lentinus edodes in China[J]. J Zhejiang For Sci Technol, 2002, 22(3):14-18. [8] 王正春, 蒋海艳, 吕圣富, 等.重庆万州老林村林下黑木耳椴木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 2013, 32(1):28-30. WANG Zhengchun, JIANG Haiyan, LÜ Shengfu, et al. Understor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uricularia auricular in Laolin Village Wanzhou of Chongqing[J]. Edible Fungi China, 2013, 32(1):28-30. [9] 吴金山, 王亚沉, 徐诗涛, 等. 3种木棉光合特性及碳汇能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1(1):72-78. WU Jinshan, WANG Yachen, XU Shitao, et al.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sink capacity of three kinds of kapok[J]. J Central China Norm Univ Nat Sci, 2017, 51(1):72-78. [10] 廖美兰, 王华新, 汪艳云, 等.美丽异木棉苗期生长节律[J].广西林业科学, 2014, 43(1):101-104. LIAO Meilan, WANG Huaxin, WANG Yanyun, et al. Seedling growth rhythm of Ceiba speciosa[J]. Guangxi For Sci, 2014, 43(1):101-104. [11] 张洪喜, 李超, 张丹, 等.梨六点天蛾形态生物学特性[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5(4):26-29. ZHANG Hongxi, LI Chao, ZHANG Dan, et al.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tumba gaschkewitschi complacens[J]. J Hebei Norm Univ Sci Technol, 2011, 25(4):26-29. [12] 魏初奖.植物检疫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3] 李鸣, 秦吉强.有害生物危险性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J].植物检疫, 1998, 12(1):53-56. LI Ming, QIN Jiqiang.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PRA[J]. Plant Quar, 1998, 12(1):53-56. [14] 鞠瑞亭, 李跃忠, 王凤, 等.基于生物气候相似性的锈色棕榈象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J].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8):2318-2324. JU Ruiting, LI Yuezhong, WANG Feng, et al. Prediction of suitable distributions of red palm weevil Rhyncophorus ferrugineuss Fabriciu (Coleoptera:Curculionidae) in China with analysis of bio-climatic matching[J]. Sci Agric Sin, 2008, 41(8):2318-2324. -
-
链接本文: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