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强雾霾频繁发生。杭州作为南方城市的典型代表,自2003年开始,年霾日基本都在150 d以上。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连续超标是引发雾霾的直接原因。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能长期悬浮在空气中,不易沉降,影响范围较广,因而难以控制和治理,可导致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30%以上,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1]。目前,中国城市中PM2.5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单一型或混合型污染[2]。由于当前尚不能完全消除污染源,因此借助自然界的清除机制是缓解城市PM2.5污染压力的有效途径。树木能有效吸附和清除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加速颗粒物的沉降过程[3-7],提高空气负离子含量[8-10],改善大气质量,因此,植物滞尘能力成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几年,中国已有十多个城市开展了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研究[6-7, 11-14],多从树种滞尘量的时间变化规律或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但鲜见树种生理生态变化与净化空气和滞尘能力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本实验针对杭州市的气候地理因素以及树种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选取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num,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等6种杭州市常见阔叶树种为代表进行研究,通过比较这6种常见树种的滞尘量、林下空气质量和叶片光合特性变化等差异,分析细颗粒物对各树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能间接反映不同树种叶片对雾霾胁迫的抗性强弱,对于了解不同树种对尘污染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空气的改善作用, 科学指导城市绿化树种配置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HTML
-
本次测量时间为2015年7-8月。实验树种生长良好,叶片肉质柔软,新陈代谢能力强,在自然状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吸附PM2.5等细颗粒物、改善空气状况的能力。雨后第5天及第10天各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如图 1所示。雨后第5天,6种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为0.019~0.102 mg·cm-2,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木荷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多,是其他5种树种的2.601~5.475倍(樟树的5.475倍;黄山栾树的4.760倍;珊瑚树的4.349倍),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为广玉兰,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为其他4种树种的1.130~2.105倍(樟树的2.105倍),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最少的为樟树,仅0.019 mg·cm-2,与其他树种(黄山栾树除外)间差异极显著(P<0.01)。雨后第10天木荷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达到0.135 mg·cm-2,是其他树种的1.660~5.237倍(是樟树的5.237倍,是珊瑚树的4.650倍),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为广玉兰,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是樟树和珊瑚树的3.156倍和2.357倍,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珊瑚树最少,仅为0.029 mg·cm-2,与其他树种(苦槠除外)间差异极显著(P<0.01)。
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随滞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雨后第5天相比,雨后第10天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增加极显著(P<0.01)(苦槠除外),其中,黄山栾树增加最快,雨后第10天为雨后第5天的3.205倍;其次为广玉兰,雨后第10天为雨后第5天的2.082倍;再次为樟树(1.389倍)、木荷(1.328倍)和珊瑚树(1.242倍),苦槠增加最慢,雨后第10天仅为雨后第5天的1.067倍。
-
植物叶绿素相对含量能够表明植物光合产物积累的情况,并与其光合能力大小呈正相关[16]。雨后第5天,珊瑚树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广玉兰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樟树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最低,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显著(P<0.05)。雨后第10天,广玉兰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樟树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最低,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黄山栾树和广玉兰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雨后第10天比雨后第5天时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树种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随滞尘时间增加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图 2),即随滞尘时间增加,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珊瑚树(P<0.05)和木荷(P<0.01)变化显著。结果表明随滞尘时间增长,大部分植物叶片光合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叶绿素荧光参数是研究植物光合生理状态的重要参数[17]。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的变化代表PSⅡ光化学效率的变化,且逆境胁迫的轻重与Fv/Fm参数值被抑制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可作为植物逆指标,常根据其变化趋势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了光抑制[18]。随滞尘时间增加,不同树种叶片Fv/Fm值(图 3A)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雨后第10天大部分树种的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木荷、广玉兰、樟树和苦槠的Yield值随滞尘时间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樟树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这几个树种电子传递途径受到破坏(图 3B)。珊瑚树、黄山栾树、广玉兰、木荷、苦槠等的非光学猝灭系数(qN)值随滞尘时间增长呈现上升规律(图 3C)(木荷变化显著,P<0.05;其他树种变化不显著,P>0.05),而樟树的qN值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变化不显著,P>0.05)。
-
雨后第5天及第10天,6种树种林冠下以及裸地的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如表 1所示。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释放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存在差异。比较表 1可知:在相同空气质量条件下,雨后第5天各树种释放空气负离子的能力顺序为珊瑚树>黄山栾树>樟树>木荷>苦槠>广玉兰。雨后第5天除苦槠和广玉兰外,研究区内其余树种林冠下PM2.5质量浓度均小于对照组(裸地),苦槠冠下PM10质量浓度高于其他树种样地,同时释放空气负离子的能力较弱,樟树林冠下PM2.5及PM10质量浓度均低于其他树种,空气负离子浓度为1 520个·cm-3,明显高于背景值(裸地),雨后第10天不同样地空气中固体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与雨后第5天基本一致。
树种 雨后第5天 雨后第10天 PM25/(μg·m-3) PM10/(μg-m-3) 空气负离子/(个·m-3) PM25/(μg·m-3) PM10/(μg-m-3) 空气负离子/(个·m-3) 苦槠 44.00 92.90 1 240 30.70 71.50 1 230 木荷 21.90 72.10 1 260 23.00 64.40 1 220 广玉兰 33.00 71.30 1 120 5.40 65.20 1 000 黄山栾树 20.00 56.00 1 570 24.70 58.10 1 180 樟树 14.50 34.70 1 520 18.90 52.00 1 480 珊瑚树 23.70 72.60 1 820 21.90 58.00 1 070 裸地 28.50 78.50 1 150 23.00 66.80 1 210 Table 1. Air quality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tree species at 5 days and 10 days after the rain
-
利用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表 2),可知Yield与Fm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空气质量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M2.5与PM10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和湿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湿度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
叶绿素相对含量 Yield Fm РМ2.5 РМ10 空气负离子浓度 湿度 叶绿素相对含量 1 -0.469 -0.155 0.449 0.628 0.173 0.443 Yield 1 0.942** 0.066 0.214 -0.158 0.029 Fm 1 0.222 0.468 -0.145 0.179 PM2.5 1 0.868** -0.553 -0.298 PM10 1 -0.369 0.088 空气负离子浓度 1 0.837** 湿度 1 说明:*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极显著相关。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ach para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