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群落中优势树种的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是当前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样地初次调查结果,对其动态监测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缺少长期样地监测数据,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1]。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能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提供可靠的资料[2],为发展和验证现代生态学理论提供平台,对生态系统动态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近年来,利用永久监测样地已经成为森林动态研究的主要手段[4]。
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为壳斗科Fagaceae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常绿乔木,是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建群种。木质坚韧,用途多样,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广泛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省(自治区)。目前,关于细叶青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特性、气候响应等方面[5−7],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固定样地2012和2017年的调查数据,分析自然状态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细叶青冈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动态规律及影响机制,旨在为该区域森林生态恢复、细叶青冈种群发展以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2012年样地内记录到细叶青冈共276株,2017年为291株,较2012年增加15株,种群年增长率为1.06%,种群个体总数变化不大。5 a间,样地内新增个体40株,占2012年细叶青冈种群总个体数的14.49%,死亡个体25株,占2012年细叶青冈种群总个体数的9.06%。细叶青冈种群平均胸径从10.65 cm增加到10.82 cm,胸高断面积从4.71 m2·hm−2增加到5.15 m2·hm−2(表1)。
调查年份 总个体
数/株死亡个
体数/株新增个
体数/株平均胸
径/cm胸高断面积/
(m2·hm−2)2012 276 10.65 4.71 2017 291 25 40 10.82 5.15 Table 1.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 gracilis population
-
2次调查中细叶青冈种群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图1),低龄个体占比较高,2012和2017年细叶青冈种群幼苗、幼树(Ⅰ~Ⅱ龄级)个体数分别占总个体数的53.99%和54.64%,随着龄级的增加,个体数量逐渐减少,表明种群具有较高的更新苗木储备,属于增长型种群。2017年从Ⅰ龄级进入Ⅱ龄级的个体有20株·hm−2,从Ⅱ龄级进入Ⅲ龄级的个体有11株·hm−2,从Ⅲ龄级进入Ⅳ龄级的个体有8株·hm−2,从Ⅳ龄级进入Ⅴ龄级的个体有7株·hm−2,从Ⅴ龄级进入Ⅵ龄级的个体有6株·hm−2,从Ⅵ龄级进入Ⅶ龄级的个体有7株·hm−2,从Ⅶ龄级进入Ⅷ龄级的个体有4株·hm−2,除Ⅰ、Ⅳ龄级个体由于生长进入下一龄级的数量较多,而达到径阶的新增个体不足,导致个体数下降外,其余龄级个体数均有增加。5 a间,由于个体生长进阶补充,细叶青冈种群总个体数有一定变化,但龄级结构变化不显著,龄级结构保持随龄级升高,存活个体数减少的趋势,种群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
-
种群年死亡率为1.90%,年更新率为2.96%。从不同龄级死亡个体的情况看,死亡与新增个体的龄级分布均呈倒“J”型,不同龄级死亡与新增个体数差异较大(图2)。死亡个体平均胸径为6.68 cm,集中在幼苗、幼树阶段(Ⅰ~Ⅱ龄级),死亡个体数为19株,占死亡总个体数的76.00%,表明低龄级个体间竞争激烈,死亡率高;Ⅲ龄级死亡个体数为3株,占死亡总个体数的12.00%,Ⅳ、Ⅴ龄级无死亡个体,Ⅵ、Ⅶ龄级死亡个体数分别为1和2株,仅占死亡个体数的4.00%和8.00%,说明高龄级个体死亡相对较少。新增个体平均胸径2.34 cm。Ⅰ龄级的新增个体数最多,为26株,占新增个体总数的65.00%,Ⅱ龄级新增个体14株,占新增个体总数的35.00%,Ⅲ~Ⅷ龄级无新增个体。总体来看,死亡与新增个体均集中分布在低龄级,且随龄级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
-
对天目山细叶青冈种群进行点格局分析发现(图3):不同生长阶段细叶青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2012年,细叶青冈种群整体在0~21 m空间尺度内呈显著的聚集分布,在22~25 m空间尺度内呈随机分布,其最高聚集强度为3.013,对应空间尺度为1 m;幼苗在0~18 m空间尺度呈显著的聚集分布,在19~25 m空间尺度呈随机分布,其最高聚集强度为4.425,对应空间尺度为3 m;幼树在0~11 m空间尺度呈聚集分布,在12~16 m空间尺度呈随机分布,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在17~25 m空间尺度又转为聚集分布,其最高聚集强度为3.621,对应空间尺度为1 m;中树在0~25 m空间尺度均呈显著聚集分布,其最高聚集强度为4.231,对应空间尺度为23 m;大树仅在0~1、4~5 m空间尺度呈聚集分布,2~25 m空间尺度呈随机分布,其最高聚集强度为2.327,对应空间尺度为5 m。2017年细叶青冈幼苗聚集程度较2012年有所降低,在0~12 m空间尺度呈聚集分布,在13~25 m空间尺度呈随机分布;幼树聚集程度有所提高,在0~25 m空间尺度均呈聚集分布;中树空间分布较2012年小尺度范围聚集强度减弱,大尺度范围聚集强度增强,具体表现为在0~5 m空间尺度呈聚集分布,在6 m空间尺度呈随机分布,13~25 m空间尺度呈聚集分布;大树随机分布强度较2012年有所增强。总体来看,细叶青冈种群整体呈聚集分布,且随着龄级的增加逐渐转为随机分布。
-
种群各生长阶段之间的空间关联能够直观体现种内关系的变化趋势,对了解不同林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种群稳定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13−14]。对细叶青冈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图4):2012年,幼苗与幼树在1~11 m空间尺度呈正相关,12~22 m空间尺度为无相关,23~25 m空间尺度为负相关;幼苗与中树在1~4 m空间尺度为正相关,5~25 m空间尺度为无相关;幼苗与大树在1~2、4~5 m空间尺度为正相关,3、6~25 m空间尺度为无相关;幼树与中树在1~10、21~25 m空间尺度为正相关,11~20 m空间尺度为无相关;幼树与大树在1~6 m空间尺度为正相关,7~25 m空间尺度为无相关;中树与大树在1~3 m空间尺度为正相关,4~21 m空间尺度为无相关,22~25 m空间尺度为负相关。2017年,细叶青冈种群各生长阶段两两空间关联趋势与2012年保持一致,幼苗与幼树、幼苗与大树、幼树与中树、中树与大树空间正相关较2012年有所增强。2017年,幼苗与幼树在0~11、13~18 m空间尺度呈显著正相关,幼苗与大树在0~8 m空间尺度呈显著正相关,幼树与中树除了11、14~15 m空间尺度外,在其他空间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从整体来看,细叶青冈种群各生长阶段之间的空间关联均在小尺度呈正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加过渡到无相关或负相关。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yclobalanopsis gracilis in the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in Mount Tianmu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784
- Received Date: 2023-01-01
- Accepted Date: 2023-05-06
- Rev Recd Date: 2023-04-27
- Available Online: 2023-09-26
- Publish Date: 2023-09-26
-
Key words:
- Mount Tianmu /
- evergreen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
- Cyclobalanopsis gracilis /
- population structure /
-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bstract:
Citation: | SONG Sijing, DING Shan, PANG Chunmei, ZHENG Xiao, WANG Tong, YU Shuqua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yclobalanopsis gracilis in the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in Mount Tianm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5): 1073-108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