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不同类型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的评价与选择

王嘉楠 赵德先 刘慧 吕志坤 王海珣

翁国杭, 姜武, 包其敏, 等.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3): 582-58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56
引用本文: 王嘉楠, 赵德先, 刘慧, 等. 不同类型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的评价与选择[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6): 1120-112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21
WENG Guohang, JIANG Wu, BAO Qimin, et al. Distribution range of Tragopan caboti in Wuy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Zhejiang[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2, 39(3): 582-58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56
Citation: WANG Jianan, ZHAO Dexian, LIU Hui, et al.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an urban green space by local participant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7, 34(6): 1120-112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21

不同类型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的评价与选择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1301650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4BAL01B03B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嘉楠, 副教授, 博士, 从事风景园林、城市林业与城市森林生态研究。E-mail:392390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S731.2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an urban green space by local participants

  • 摘要: 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绿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绿化树种选择的决策者,城市绿地树种结构的初始分布完全由人为选择控制。现阶段受人为因素干扰,城市绿地表现出的诸如树种优势度集中、结构单一、生态效益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从参与者角度探明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让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绿化施工企业、苗木供应者及市民公众5类绿化参与者对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再运用SPSS 23.0软件对5类绿化参与者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从参与者角度对合肥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不同;②政府主管部门与规划设计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数据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与绿化施工企业在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③根据绿化参与者的权重数据对合肥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不同参与者综合评价在3.0分以上的树种154种,其中Ⅰ类树种51种、Ⅱ类树种44种、Ⅲ类树种59种。
  •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隶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nidae角雉属Tragopan,分布于湖南东南部、浙江南部和西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是中国特产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国估计有4 000只,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1]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黄腹角雉以来,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之前为省级)对黄腹角雉的研究,主要涉及栖息地和巢址选择、栖息地片段化、食性、人工受精繁殖、越冬与迁移、种群结构与动态、种群生存力分析等方面的内容[2],这些都为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种群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指导建议。本研究对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腹角雉的最新分布范围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对前期保护效果进行评估,并为今后保护工作提供建议。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20′52″~27°48′39″N,119°37′08″~119°50′00″E)由原乌岩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在1994年扩大范围并经国务院批准而晋升为国家级。扩区、晋级后面积为1 881.6 km2,下辖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涉及乌岩岭林场的国有林,罗阳、司前、竹里、西旸等4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集体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次生植被为主,但保存着大面积完整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3]。宋永昌等[4]认为:乌岩岭地区所保存的常绿阔叶林植被比较完整、典型,被认为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地区保存较好的地点之一。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一批新种、全国新分布种、浙江新分布种[5-11]。珍稀物种较多,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8种[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鸟类有黄腹角雉与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作为全国主要的黄腹角雉保种基地与科研基地,做好黄腹角雉种群的调查、监测是该保护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自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进行了调查。样线布设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护林路及防火线,可利用里程为60 km。对间距超出1 km的区域进行线路加密,加密里程为25 km。样线总长度达85 km,基本遍及保护区的各类典型区域。样线调查结合巡护工作每季度开展1次,调查中携带望远镜、照相机,进行必要的影像与文字记录。红外相机调查主要在双坑口、碑排2个保护站所辖区域开展,2019年在双坑口、2020年在碑排分别布设红外相机100台,布设时间均为1 a,2 a共布设200台次。红外相机的设置及照片判读参照章书声等[12-13]的方法。红外相机位点选择总体上采用随机原则,位点间保持直线距离为500~800 m,尽量呈均匀分布,并确保每平方公里范围至少布设1台红外相机。但在局部位置确定上,则要根据地形、植被情况,尽量选择黄腹角雉可能出现并被监拍到的方位。相机安装高度为0.2~1.5 m(结合地形及相机朝向确定),每季度更换电池与内存卡。由于保护区地形地貌复杂与人为干扰等因素,红外相机存在遗失与被偷盗情况,在双坑口、碑排保护站所辖区有效收回的相机分别为95、92台。

    对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的经纬度、海拔、植被类型、个体数量及性别等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并对不同分布区(保护站)、不同植被类型与不同海拔范围进行统计。

    研究表明:黄腹角雉栖息地为海拔800~1 400 m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14],全年最大扩散距离为3 km[2, 15]。通过实地调查,结合ArcGIS图像判读,分析各个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逐个地块判定黄腹角雉分布的区域范围。如在某一地块发现黄腹角雉,则在同一座山体中自该分布点上至海拔1 400 m,下至海拔800 m范围,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包含小面积的其他林种),距离3 km以内(实际中大都达不到3 km)的地域予以确认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分布点以外较大面积(1 hm2以上)的农用地、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针叶纯林予以排除,被其他地类完全隔离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也不予以确认。将相邻分布地块合并后的分布范围按不同保护站转绘到ArcGIS 10.0软件系统中,自动求算各分布区面积。

    总共调查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其中通过样线调查发现的分布点为54个,通过红外相机拍照发现的分布点为15个。双坑口、碑牌、黄桥、垟溪4个保护站均发现有黄腹角雉分布,分布点分别为37、15、11和6个。各分布点的记录详见表1

    表 1  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调查记录
    Table 1  Population quantity of T. caboti
    分布区分布点经纬度海拔/m植被类型数量与性别调查方式
    双坑口 S1 27°40′60″N,119°41′15″E 860 阔叶林 1雄 样线调查
    S2 27°40′55″N,119°41′10″E 1 110 阔叶林 1雌1雄 红外相机调查
    S3 27°40′54″N,119°40′53″E 1 070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S4 27°20′42″N,119°40′45″E 1 040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S5 27°41′23″N,119°40′21″E 1 180 针阔混交林 1雌1雄 样线调查
    S6 27°41′19″N,119°39′56″E 1 230 针阔混交林 3雄 样线调查
    S7 27°41′29″N,119°39′50″E 1 380 针阔混交林 1雌3幼 红外相机调查
    S8 27°41′38″N,119°39′56″E 1 310 针叶林(柳杉) 1雌3幼 样线调查
    S9 27°41′46″N,119°40′02″E 1 190 阔叶林 1雌 样线调查
    S10 27°41′59″N,119°40′18″E 1 220 针阔混交林 1雌3亚 样线调查
    S11 27°42′08″N,119°40′21″E 1 120 针叶林(柳杉) 1雌2幼 红外相机调查
    S12 27°42′13″N,119°40′21″E 1 030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S13 27°42′13″N,119°40′16″E 1 070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S14 27°41′57″N,119°40′31″E 1 045 针阔混交林 2雄 红外相机调查
    S15 27°42′16″N,119°40′09″E 995 阔叶林 1雌 样线调查
    S16 27°42′18″N,119°40′03″E 915 阔叶林 1雌1雄 样线调查
    S17 27°42′48″N,119°40′13″E 843 针阔混交林 1雌 红外相机调查
    S18 27°42′50″N,119°40′05″E 772 阔叶林 1雄 样线调查
    双坑口 S19 27°42′30″N,119°39′50″E 680 阔叶林 2雌 红外相机调查
    S20 27°41′09″N,119°41′13″E 741 阔叶林 1雌1雄4亚 样线调查
    S21 27°43′02″N,119°39′47″E 957 阔叶林 1雌 样线调查
    S22 27°42′57″N,119°40′01″E 882 阔叶林 2雌 红外相机调查
    S23 27°40′16″N,119°40′16″E 860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S24 27°41′31″N,119°41′35″E 1 193 毛竹林 2雌2雄 样线调查
    S25 27°41′43″N,119°39′27″E 1 221 针阔混交林 1雄 红外相机调查
    S26 27°42′03″N, 119°39′06″E 1 300 针阔混交林 2雄 样线调查
    S27 27°42′38″N,119°38′52″E 1 065 阔叶林 1雌 红外相机调查
    S28 27°42′49″N,119°38′49″E 1 325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S29 27°42′45″N,119°38′43″E 1 405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S30 27°42′55″N,119°38′36″E 1 550 针阔混交林 1雌 红外相机调查
    S31 27°42′58″N,119°38′40″E 1 495 针阔混交林 2雌1雄 样线调查
    S32 27°43′10″N,119°38′50″E 1 135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S33 27°43′52″N,119°39′36″E 1 210 针阔混交林 1雌2雄 样线调查
    S34 27°43′41″N,119°39′51″E 1 155 针叶林(杉木林) 1雌 红外相机调查
    S35 27°44′36″N,119°41′10″E 750 阔叶林 1雄 样线调查
    S36 27°45′26″N,119°42′48″E 980 阔叶林 1雄 样线调查
    S37 27°45′56″N,119°43′32″E 1 100 针阔混交林 1雌2幼 样线调查
    碑排 B1 27°40′31″N,119°39′23″E 710 阔叶林 1雌3幼 红外相机调查
    B2 27°40′11″N,119°40′11″E 690 阔叶林 1雌 样线调查
    B3 27°41′13″N,119°39′52″E 1 270 针阔混交林 1雌3亚 样线调查
    B4 27°41′19″N,119°39′43″E 1 170 针阔混交林 1雌2幼 红外相机调查
    B5 27°41′36″N,119°39′06″E 1 390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B6 27°41′12″N,119°38′38″E 1 340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B7 27°40′39″N,119°39′17″E 782 阔叶林 2雄 样线调查
    B8 27°40′7″N,119°39′16″E 760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B9 27°41′14″N,119°39′22″E 1 070 针叶林(柳杉林) 1雌1雄 红外相机调查
    B10 27°40′19″N,119°38′44″E 1 090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B11 27°39′03″N,119°38′29″E 1 120 阔叶林 1雄 样线调查
    B12 27°38′05″N,119°38′32″E 1 170 针阔混交林 2雌 样线调查
    B13 27°40′14″N,119°39′57″E 772 阔叶林 1雌2雄 样线调查
    B14 27°40′28″N,119°40′31″E 1170 针阔混交林 1雄 红外相机调查
    B15 27°40′19″N,119°40′17″E 910 阔叶林 2雄 样线调查
    黄桥 H1 27°46′05″N,119°44′39″E 905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H2 27°46′07″N,119°44′56″E 920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H3 27°46′02″N,119°44′56″E 830 针阔混交林 2雄 样线调查
    H4 27°46′10″N,119°45′35″E 995 针阔混交林 1雌 样线调查
    H5 27°46′33″N,119°46′41″E 850 阔叶林 1雌1雄 样线调查
    H6 27°46′48″N,119°46′24″E 860 毛竹林 1雌 样线调查
    H7 27°46′54″N,119°45′42″E 905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H8 27°47′19″N,119°47′53″E 720 阔叶林 2雌 样线调查
    H9 27°47′02″N,119°48′19″E 835 阔叶林 1雌2幼 样线调查
    H10 27°48′11″N,119°49′27″E 910 针阔混交林 1雌2亚 样线调查
    黄桥 H11 27°48′29″N,119°48′18″E 775 阔叶林 1雄 样线调查
    垟溪 Y1 27°21′51″N,119°45′21″E 705 阔叶林 1雄 样线调查
    Y2 27°21′46″N,119°45′18″E 850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Y3 27°21′54″N,119°45′43″E 903 针阔混交林 2雄 样线调查
    Y4 27°22′22″N,119°46′01″E 1010 阔叶林 1雌 样线调查
    Y5 27°22′20″N,119°46′18″E 915 针阔混交林 1雄 样线调查
    Y6 27°22′15″N,119°45′34″E 720 阔叶林 1雌 样线调查
      说明:“亚”即黄腹角雉亚成体,“幼”即黄腹角雉幼体;柳杉Cryptomer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按植被类型统计,黄腹角雉在常绿阔叶林分布26只,占37.7%,在针阔混交林分布37只,占53.6%,其他植被类型(针叶林及毛竹林)分布6只,占8.7%。针阔混交林的分布点最多,其次为常绿阔叶林,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按海拔范围统计,黄腹角雉在海拔800~1 400 m分布53只,占76.8%;其他海拔分布16只,占23.6%,其中海拔800 m以下分布13只,占18.8%,海拔1 400 m以上分布3只,占4.4% (表2)。

    表 2  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调查统计表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distribution of T. caboti
    分布区分布数量/只按植被类型的黄腹角雉分布按海拔范围的黄腹角雉分布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其他800 m以下800~1 400 m1 400 m以上
    数量/只占比/%数量/只占比/%数量/只占比/%数量/只占比/%数量/只占比/%数量/只占比/%
    双坑口 37 13 35.1 20 54.1 4 10.8 4 10.8 30 81.1 3 8.1
    碑排  15 6 40.0 8 53.3 1 6.7 5 33.3 10 66.7
    黄桥  11 4 36.4 6 54.5 1 9.1 2 18.2 9 81.8
    垟溪  6 3 50.0 3 50.0 2 33.3 4 66.7
    合计  69 26 37.7 37 53.6 6 8.7 13 18.8 53 76.8 3 4.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调查中发现:在靠近防火线与山脊线的边缘区域、以及与其他植被类型交界的过渡区域,黄腹角雉分布数量相对较多,而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反而较少,可以初步确定黄腹角雉种群分布存在边缘效应。此外,在低海拔地带及保护区最南面的洋溪分布区,并未发现黄腹角雉依赖性的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区总面积为55.3 km2。双坑口分布区面积为24.9 km2,东与司前镇黄桥村为界;南面边缘有较多的毛竹林、针叶林,最低海拔为680 m;西与罗阳镇马联村为界;北部主要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为界。主要涉及乌岩岭林场的国有林,及司前镇榅垟村、上地村、叶山村及罗溪源林场的集体林。海拔范围为680~1 550 m。碑排分布区面积为15.2 km2,东与乌岩岭林场为界;南面最低海拔为690 m,分布较多成片的毛竹林、针叶林;西与罗阳镇上垟村为界;北部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及福建省寿宁县为界。主要涉及罗阳镇马联村、五岗村,及马子坑联营场、碑排林场、岭北林场的集体林。海拔为690~1 350 m。黄桥分布区面积为10.7 km2,分为陈吴坑—双坑头、苦杜井—晓燕2个区块。东与文成县交界,南面主要与毛竹林相邻,西与司前镇上地村接壤,北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为界。主要涉及司前镇黄桥村、黄桥联营场、竹里乡茶石村、竹里乡林场的集体林。海拔为720~995 m。垟溪分布区面积为4.5 km2,范围为羊场(地名)周边海拔720 m以上的区域。主要涉及西旸镇洋溪林场的集体林。

    本研究发现:黄腹角雉分布地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14]基本一致。但也有少数分布点位于针叶林与毛竹林中,这些分布点大都在阔叶林附近,黄腹角雉在这些地块出现可能属于偶然路过。黄腹角雉营巢树以柳杉为主[16],在柳杉林区域出现则可能与营巢有关。保护区内黄腹角雉海拔分布范围为680~1 550 m,比之前800~1 400 m的海拔范围[15]要广。近年来黄腹角雉向低海拔区域扩散的趋势明显,2019年在保护区以外天关山地区海拔570 m处发现了黄腹角雉,这是浙江省泰顺县迄今为止发现黄腹角雉的最低海拔区域。

    交让木果实与叶子是黄腹角雉赖以越冬的食物,交让木同黄腹角雉的分布密切相关,是其依赖性植物[15]。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交让木分布在海拔900~1 400 m[17],但在黄腹角雉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并没有发现交让木的存在,说明当前黄腹角雉的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本研究分析认为:低海拔地带及地处最南面的垟溪分布区,植物种类都比较丰富,并且在冬季枯萎程度也不高,黄腹角雉具备相对充足的食物来源,即便没有交让木也能越冬生存。观察乌岩岭人工饲养下黄腹角雉对笼舍内所种植交让木的取食情况,发现笼舍内种植的交让木很少被取食。这说明在人工投喂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黄腹角雉对交让木并不具有喜好性与依赖性。但在冬季,高山地区食物相对短缺,交让木对黄腹角雉种群越冬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边缘效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18]。本研究初步确定黄腹角雉种群分布也具有边缘效应,种群在阔叶林边缘区域分布相对较多,而在核心区域的发现频率则相对较少。这可能与核心区域在植被高度郁闭下群落内部林窗、林隙的减少与消失有关。陈龙斌等[19]认为:林隙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生境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驱动作用。而植被高度郁闭则会产生以下影响:一是由于光照不足,林下植物种类及数量明显下降而导致食物缺乏;二是自然整枝现象严重,树木变得高大通直而不适于营巢;三是林内光线过于阴暗;四是缺乏具有一定空旷度的“飞动”空间。因此,过度郁闭的植被环境可能并不适合黄腹角雉的生存。在森林内部维持适量林窗、林隙等“小尺度边缘”,有可能是今后保护工作需要考虑的方向。而保护区内遍及主要山脊线的防火线,除了在森林防火上发挥功能以外,也为黄腹角雉活动提供了“边缘”地带。防火线周边是近年来发现黄腹角雉较多的地带,说明防火线对黄腹角雉种群生存繁衍具有助益作用,今后应继续予以维护和保留。

    其他野生动物也有相类似现象。如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在保护过程中也面临过相类似困境,良好保护下生长茂盛的森林植被并不适于华南梅花鹿栖息[20]。这些实例都说明,对于某些特定的珍稀濒危物种,如果仅仅对栖息地采取单纯保护,有时候反而造成自然演替中适宜栖息环境的变迁乃至丧失。根据保护对象特定的生态学习性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是栖息地保护与改良的必要措施之一。

    在1990年,乌岩岭黄腹角雉冬季种群平均密度为7.08只·km−2,种群数量为43只[21],可推算出当时的分布面积为6.09 km2。当前黄腹角雉分布面积为55.3 km2,为之前的9.1倍,栖息地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但相对于保护区1 881.6 km2总面积,当前黄腹角雉分布区所占比例为29.3%,种群分布还有进一步的扩展空间。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是原乌岩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也是黄腹角雉的传统分布区与主要分布区,此前鸟类专家大多在此区域开展黄腹角雉研究工作。碑排、黄桥、垟溪3个分布区均为乌岩岭1994年晋升国家级保护区时新划入的范围,其中碑排、黄桥这2个分布区与原乌岩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相邻,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向外扩散繁衍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还被多个乡镇分隔,黄腹角雉种群则可以确定为独立存在的种群。

    栖息地片段化与典型栖息地丧失对濒危雉类的威胁尤为严峻,是濒危雉类保护工作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15]。典型栖息地的急剧缩小和恶化是致危的主要外因之一,历史上阔叶林已被人工针叶林所取代,使黄腹角雉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14]。此前保护区的研究[22-23]表明:通过“针改阔”能够实现黄腹角雉栖息地的恢复。在一些植被类型由针叶林改造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地块,已发现了黄腹角雉的活动。而1994年保护区扩大范围后,区内农村集体林也停止了以针叶用材树种(主要为杉木、柳杉及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目的树种的传统林业经营活动,在历经多年演替后,原有针叶林地块大都已向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方向演变,目前大部分已演变为针阔混交林,黄腹角雉栖息环境已在较大空间尺度内得到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破碎化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变,这是种群分布得以扩展的根本原因。而这次调查中发现针阔混交林中黄腹角雉分布点占比较多的原因,除该植被类型分布最为广泛外,还可能与该植被类型在演替进程中尚处于过渡阶段,内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林窗、林隙更适合黄腹角雉的生存有关。

    近年来在保护区以外地区也数次发现了黄腹角雉,这大概是由于泰顺县多年来实施“生态大搬迁”,森林生态环境总体上得到了较好改善,保护区以外的部分地区也具备了黄腹角雉的栖息条件。而随着生态进一步向好,该濒危雉类的种群还会进一步扩展。

    经过多年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得到了较好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变,野生种群的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这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对黄腹角雉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特别是大面积扩大保护范围的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对于所发现的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科学地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

  • 表  1  从参与者角度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urban gree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nts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评价标准(0~5分)
    从参与者角度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生长适应性B1 乡土性C1 是否为乡土树种,或经长期引种能否较好的生存
    生长速度C2 生长速度的快慢
    土壤适应性C3 对土壤酸碱度、贫瘠、水湿、干旱的适应性
    气候适应性C4 耐寒性、抗风性的强弱
    抗病虫害性C5 植物受病虫害影响的程度
    生态效益B2 绿期C6 绿期天数的长短
    杀囷能力C7 对病囷的杀囷能力
    滞尘能力C8 叶的密集性,叶面是否多毛或粗糙以及分泌油脂或粘液 
    吸收有害气体C9 对二氧化硫、氟化物、氯化物等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
    景观功能B3 树形C10 树木形态、树冠结构
    叶形叶色C11 叶形的奇特性,是否彩色叶或变色叶
    花果C12 花色是否有香味、具有观赏性%果实是否鲜艳、果形奇特性
    季相变化C13 季相变化是否明显及季相景观的吸引力
    经济与安全B4 苗木费用C14 苗木费用的高低
    养护管理费用C15 养护管理成本的高低
    安全性能C16 树木的毒性、易落物对人影响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平均权重评价

    Table  2.   Weight evalu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urban green space by different participants

    准则层 指标层 政府主管部门 规划设计者 绿化施工企业 苗木供应者 市民公众
    生长适应性B1 乡土性C1 0.135 4 0.110 5 0.082 9 0.037 3 0.030 0
    生长速度C2 0.033 4 0.033 7 0.061 9 0.058 6 0.021 2
    土壤适应性C3 0.142 2 0.109 4 0.132 4 0.098 6 0.088 4
    气候适应性C4 0.119 7 0.0928 0.089 0 0.065 6 0.050 8
    抗病虫害性C5 0.070 5 0.044 2 0.063 6 0.064 1 0.074 5
    生态效益B2 绿期C6 0.029 7 0.048 5 0.058 2 0.048 0 0.023 5
    杀囷能力C7 0.025 0 0.027 4 0.020 6 0.017 9 0.030 1
    滞尘能力C8 0.034 5 0.036 9 0.041 1 0.026 9 0.061 2
    吸收有害气体C9 0.072 8 0.072 7 0.029 1 0.040 1 0.106 5
    景观功能B3 树形C10 0.059 7 0.060 2 0.048 6 0.097 5 0.050 5
    叶形叶色C11 0.077 9 0.096 2 0.059 9 0.123 3 0.149 4
    花果C12 0.042 5 0.068 0 0.051 4 0.078 5 0.109 0
    季相变化C13 0.052 7 0.093 6 0.056 4 0.067 8 0.064 6
    经济与安全B4 苗木费用C14 0.022 9 0.022 2 0.101 1 0.075 3 0.022 3
    养护管理费用C15 0.033 0 0.025 4 0.063 7 0.068 9 0.0141
    安全性能C16 0.048 2 0.058 2 0.040 1 0.031 7 0.104 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相关性分析

    Table  3.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weight value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tree species selection factor by different participants

    政府主管部门 规划设计者 绿化施工企业 苗木供应者 市民公众
    政府主管部门 1
    规划设计者 0.852** 1
    绿化施工企业 0.590* 0.390 1
    苗木供应者 0.268 0.360 0.490 1
    市民公众 0.266 0.492 -0.130 0.379 1
    说明:**为在0.01水平上极显著相关,*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从参与者角度对合肥市绿化树种综合评价分级

    Table  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eening tree species in Hefei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nts

  • [1] CONWAY T M, VECHT J V. Growing a diverse urban forest:species selection decisions by practitioners planting and supplying trees[J]. Landscape Urban Plan, 2015, 138(1):1-10.
    [2] CHURKINA G, GROTE R, BUTLER T M, et al. Natural selection? Picking the right trees for urban greening[J]. Environ Sci Policy, 2015, 47(1):12-17.
    [3] KOESER A K, GILMAN E F, PAZ M,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tree planting program growth and survival in Florida, United States[J]. Urban For Urban Green, 2014, 13(4):655-661.
    [4] 柴思宇. 我国城市园林树种规划现状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CHAI Siyu.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Tree Species Planning in China[D]. Beij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11.
    [5] 唐东芹, 杨学军, 邵芹英.上海城市绿地树种的生长适应性调查及规划意见[J].林业科技, 2001, 26(5):54-57.

    TANG Dongqin, YANG Xuejun, SHAO Qinying. Planning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bout growth adaptability of urban greening tree species in Shanghai[J]. For Sci Technol, 2001, 26(5):54-57.
    [6] 孟瑞芳, 乌兰娜.呼和浩特市城市园林树种选择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 27(2):61-64.

    MENG Ruifang, WU Lanna.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Hohhot City[J]. Inner Mongolia For Invest Des, 2004, 27(2):61-64.
    [7] 赵茜.南京市综合性公园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 2008, 35(1):43-45.

    ZHAO Qi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tree species of comprehensive park in Nanjing City[J]. J Jiangsu For Sci Technol, 2008, 35(1):43-45.
    [8] 王静. 南京城市公园绿地骨干树种调查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WANG J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hracteristic Trees and Shrubs of the Urban Park Green Space in Nanjing[D]. 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9.
    [9] 姚泽. 武威市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及适宜性评价[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6.

    YAO Z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Urban Landscaping Tree Species in Wuwei[D]. Lanzhou: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10] 于波涛, 齐木村.寒地城市功能性生态园林树种选择技术[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5):743-748.

    YU Botao, QI Mucun. Species selection for ecological garden trees in winter cities[J]. J Zhejiang A & F Univ, 2015, 32(5):743-748.
    [11] 周智勇, 魏宏, 王谊, 等.重庆市渝北区城市绿地树种选择[J].中国园林, 2001, 17(2):45-46.

    ZHOU Zhiyong, WEI Hong, WANG Yi, et al. Selection of urban greening tree species in Yubei District of Chongqing[J]. Chin Landscape Archit, 2001, 17(2):45-46.
    [12] 于东明, 高翅, 臧德奎.滨海景观带园林植物的选择及应用研究:以山东省基岩海岸城市为例[J].中国园林, 2003, 19(7):77-79.

    YU Dongming, GAO Chi, ZANG Dekui. A study on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rnamental plants in the coastal landscape zone:case studied on rocky coasta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J]. Chin Landscape Archit, 2003, 19(7):77-79.
    [13] ZHANG Hao, JIM C Y. Species diversity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trees in domestic gardens[J]. Lands Urban Plan, 2014, 128(3):23-34.
    [14] ZHANG Hao, JIM C Y. Contributions of landscape trees in public housing estates to urban biodiversity in Hong Kong[J]. Urban For Urban Green, 2014, 13(2):272-284.
    [15] 吴泽民, 黄成林, 白林波, 等.合肥城市森林结构分析研究[J].林业科学, 2002, 38(4):7-13.

    WU Zemin, HUANG Chenglin, BAI Linbo, et al. Urban forest structure of Hefei City[J]. Sci Silv Sin, 2002, 38(4):7-13.
    [16] 王嘉楠, 张磊, 吴泽民, 等.合肥市环城公园生态风景林的景观评价及生态功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3):111-114.

    WANG Jianan, ZHANG Lei, WU Zemin, et 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eco-landscape forest in the ring park around Hefei City[J]. J Northeast For Univ, 2010, 38(3):111-114.
    [17] 许克福, 吴泽民, 陈家龙.合肥市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比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3):26-30.

    XU Kefu, WU Zemin, CHEN Jialong. Comparison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different urban forest types in Hefei City[J]. J Northeast For Univ, 2010, 38(3):26-30.
    [18] 杨小娜. 合肥城市公园系统构建研究[D]. 合肥: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2.

    YANG Xiaona. The Modern City Park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in Hefei City as an Example[D]. Hefei: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Industry, 2012.
    [19] 洪伟. DelPhi预测法在林业中的应用[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6, 6(1):75-80.

    HONG Wei. An application of delphi forecast to forestry[J]. J Fujian Coll For, 1986, 6(1):75-80.
    [20] 鲁敏, 姜风岐, 李英杰.沈阳城市绿化生态工程树种综合评价分级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7):1153-1156.

    LU Min, JIANG Fengqi, LI Yingji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urban eco-engineering virescent trees in Shenyang City[J]. Chin J Appl Ecol, 2004, 15(7):1153-1156.
    [21] 解迪, 宋力, 杨立新, 等.沈阳城市绿地树种公众选择倾向性调查[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9(3):321-324.

    XIE Di, SONG Li, YANG Lixin,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tendency on green tree seeds in Shenyang City[J]. J Anshan Univ Sci Technol, 2006, 29(3):321-324.
    [22] 李沪波. 青岛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评价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LI Hubo.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scaping Tree in Qingdao City[D]. Yanglin: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2009.
    [23]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 合肥市林木种苗站完成2015年度全市林木种苗生产情况调查工作[EB/OL]. 2015-10-15[2016-11-11]. http://www.hfyl.gov.cn/view.asp?id=24247.
    [24] 童丽丽, 吴祝慧, 王哲宇, 等.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在南京城市绿化生态树种选择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9):58-61.

    TONG Lili, WU Zhuhui, WANG Zheyu, et al. Application of entropy technology and AHP to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urban afforestation trees in Nanjing City[J]. J Northeast For Univ, 2010, 38(9):58-61.
    [25] 邓雪, 李家铭, 曾浩健, 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7):93-100.

    DENG Xue, LI Jiaming, ZENG Haojian, et al. Research on computation methods of AHP wight v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s[J]. Math Pract Theory, 2012, 42(7):93-100.
    [26] 姚晓洁. 合肥市乡土树种的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8.

    YAO Xiaojie. Study on Native Tree Species in Hefei[D]. Hefei: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27] 许秀玉, 肖莉, 王明怀, 等.沿海抗台风树种评价体系构建与选择[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4):516-522.

    XU Xiuyu, XIAO Li, WANG Minghuai, et al.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nti-typhoon performance of trees in coastal areas[J]. J Zhejiang A & F Univ, 2015, 32(4):516-522.
    [28] 马俊, 韦新良, 尤建林, 等.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定量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 25(5):578-583.

    MA Jun, WEI Xinliang, YOU Jianlin, et al. Tree species selection for an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est at Qingshan Lake, Zhejiang Province[J]. J Zhejiang For Coll, 2008, 25(5):578-583.
  • [1] 包婕, 江峰, 马嘉伟, 徐彦, 马瑗蕊, 陈楚文, 叶正钱, 柳丹.  城市绿地土壤研究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3): 685-69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24
    [2] 张恒, 赵德先, 吕志坤, 刘慧, 王嘉楠.  合肥城市森林结构与秋季鸟类栖息的关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3): 571-58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53
    [3] 伍海兵, 何小丽, 梁晶.  园林绿化用搬迁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5): 1076-108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753
    [4] 丁绍刚, 朱嫣然.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医院户外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6): 1104-11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19
    [5] 于波涛, 杨天琪, 李臣.  寒地城市生态园林树种组合的植物群落关联性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2): 247-2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2.009
    [6] 李华威, 穆博, 雷雅凯, 田国行.  道路带状绿地景观评价及功能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4): 611-6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4.018
    [7] 许秀玉, 肖莉, 王明怀, 张华新.  沿海抗台风树种评价体系构建与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4): 516-52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4.004
    [8] 于波涛, 齐木村.  寒地城市功能性生态园林树种选择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5): 743-74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3
    [9] 梁晶, 方海兰, 郝冠军, 孙倩.  上海城市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及因子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1): 22-3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1.004
    [10] 丁彦芬, 张佳平.  云台山野生乔灌木资源园林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4): 558-56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4.012
    [11] 张哲, 潘会堂.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6): 962-96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6.021
    [12] 孙晓萍, 蔡晓彤, 陈亮, 崔寅, 陈明晶, 王福章, 吴媛, 叶丹.  杭州市城市绿地养护网络化管理探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5): 753-76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5.011
    [13] 张学星, 施莹, 周筑, 邵金平, 李丽全, 谭冬, 何蓉, 刘云彩.  云南城市行道树选择及综合评价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6): 922-92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6.014
    [14] 卢山, 胡绍庆, 陈波.  木犀属植物及其园艺品种在园林绿地中的配置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0, 27(5): 734-73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0.05.015
    [15] 应君, 沈肖.  中国园林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3): 417-420.
    [16] 丁一飞.  诸暨市城市公园绿地布局现状分析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3): 392-396.
    [17] 马俊, 韦新良, 尤建林, 徐小军.  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定量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5): 578-583.
    [18] 舒美英, 夏自谦, 范义荣.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招投标规范化的可拓评判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2): 214-220.
    [19] 谢云, 吴斌帅, 汪益锋.  张家界市城市行道树种选择探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2): 188-192.
    [20] 郑仁华, 陈国金, 傅忠华, 俞白楠, 杨宗武, 傅玉狮, 潘琼蓉.  马尾松优树子代遗传评价及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44-149.
  • 期刊类型引用(9)

    1. 程松林,雷平,兰文军,邹思成,张彩霞.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编目(Ⅲ):鸟纲. 南方林业科学. 2024(02): 58-65 . 百度学术
    2. 尉鹏雁,王一桐,蔡斌,刘金福,张惠光.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黄腹角雉季节性生境选择. 林业勘察设计. 2024(01): 1-6 . 百度学术
    3. 李玉滢,陈向向,应益山,伊理孝,祝立宏,应建平,林晓越,张敏. 浙江省龙游县野猪种群密度和活动节律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06): 1142-1149 . 本站查看
    4. 黄琰彬. 明溪县黄腹角雉分布及日活动节律.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04): 48-52 . 百度学术
    5. 林莉斯,赵凯,陈丽群,翁国杭,包其敏. 基于人工巢试验分析黄腹角雉巢卵捕食者. 动物学杂志. 2023(03): 341-347 . 百度学术
    6. 翁国杭.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现状与对策. 温带林业研究. 2023(02): 73-77 . 百度学术
    7. 翁国杭,郑方东,林瑞峰,林莉斯,赖家厚,赵凯,张庆朝,张立华,林雪艳.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研究. 南方林业科学. 2023(03): 70-74 . 百度学术
    8. 庞丽芳,庾太林. 基于MaxEnt模型的黄腹角雉潜在生境预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05): 123-133 . 百度学术
    9. 卢敏勇. 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农业灾害研究. 2022(06): 30-3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 加载中
  • 链接本文: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21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zjnldxxb/2017/6/112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61
  • HTML全文浏览量:  614
  • PDF下载量:  393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2-18
  • 修回日期:  2017-02-03
  • 刊出日期:  2017-12-20

不同类型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的评价与选择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1301650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4BAL01B03B

    作者简介:

    王嘉楠, 副教授, 博士, 从事风景园林、城市林业与城市森林生态研究。E-mail:392390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S731.2

摘要: 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绿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绿化树种选择的决策者,城市绿地树种结构的初始分布完全由人为选择控制。现阶段受人为因素干扰,城市绿地表现出的诸如树种优势度集中、结构单一、生态效益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从参与者角度探明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让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绿化施工企业、苗木供应者及市民公众5类绿化参与者对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再运用SPSS 23.0软件对5类绿化参与者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从参与者角度对合肥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不同;②政府主管部门与规划设计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数据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与绿化施工企业在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③根据绿化参与者的权重数据对合肥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不同参与者综合评价在3.0分以上的树种154种,其中Ⅰ类树种51种、Ⅱ类树种44种、Ⅲ类树种59种。

English Abstract

翁国杭, 姜武, 包其敏, 等.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3): 582-58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56
引用本文: 王嘉楠, 赵德先, 刘慧, 等. 不同类型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的评价与选择[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6): 1120-112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21
WENG Guohang, JIANG Wu, BAO Qimin, et al. Distribution range of Tragopan caboti in Wuy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Zhejiang[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2, 39(3): 582-58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56
Citation: WANG Jianan, ZHAO Dexian, LIU Hui, et al.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an urban green space by local participant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7, 34(6): 1120-112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21
  • 城市绿地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行的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策略可能影响今后10~20 a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景观,以及作为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功能、适应性及稳定性。由于城市植被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绿地内植物空间的初始分布完全由人为选择控制[1-3],自然繁殖和演替的几率极低,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已经相对处于次要地位。从中国现阶段情况分析[4],参与城市绿地建设过程的主要有: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绿化施工企业、苗木供应者及市民公众的意见,他们共同影响城市绿地的特质。他们所处位置不同以及各自的知识背景、专业结构、代表利益的差异,导致其影响程度也不同,特别表现在绿地植物选择和配置方面。城市绿地植物的选择一直是城市绿化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学者通过绿地树种调查[5-7]、建立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10]、基于城市气候或者立地条件的分析[11-12]等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和选择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从客观条件着手,却很少针对绿化参与者,即从主观条件进行分析。然而,前面叙述的这些参与者的作用往往成为树种选择的决定因素。作者以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上述5类参与者对树种选择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绿地树种结构合理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绿地植物群落的持续稳定[13-14]等目标的实现,更好地理解绿地群落的动态变化及针对性地制定管护计划提供参考。

    • 研究区域为合肥市建成区范围,面积为403 km2,地理位置为31°48′~31°58′N,117°11′~117°22′E。合肥市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地带性植被为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城市绿化树种记有450余种木本植物,分属于73科170属,其中裸子植物22属、被子植物148属[15-17]。合肥市不仅是首批命名的3个国家级园林城市之一,还是国家森林城市,绿地率40.3%,绿化覆盖率45.2%,各类公园200余座,总面积达2 501.9 hm2[18],其中环城公园为中国首个完整环绕城区的带状公园。

    • 考虑到不同的参与者对评价指标的认知可能有很大不同,评判结果可能有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及专家咨询法[19],同时考虑相应评价主体(绿化参与者)的专业素养和理解能力,剔除了专业性较强的指标,选择生长适应性、生态效益、景观功能、经济与安全4个方面作为指标体系的准则层(B),构建城市绿地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20-22]。各准则层分别确定相应的指标,如:生长适应性(B1)包括乡土性、生长速度、土壤适应性、气候适应性、抗病虫害性5个指标;生态效益(B2)包括绿期、杀菌能力、滞尘能力、吸收有害气体4个指标;景观功能(B3)包括树形、叶形叶色、花果、季相变化4个指标;经济与安全(B4)包括苗木费用、养护管理费用、安全性能3个指标,同时对各个指标作了相应的诠释(表 1)。在实际问卷调查过程中,针对不同参与者的认知差异做好指标体系的解释和说明工作,以此保证评判结果的有效性。

      表 1  从参与者角度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urban gree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nts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C) 评价标准(0~5分)
      从参与者角度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生长适应性B1 乡土性C1 是否为乡土树种,或经长期引种能否较好的生存
      生长速度C2 生长速度的快慢
      土壤适应性C3 对土壤酸碱度、贫瘠、水湿、干旱的适应性
      气候适应性C4 耐寒性、抗风性的强弱
      抗病虫害性C5 植物受病虫害影响的程度
      生态效益B2 绿期C6 绿期天数的长短
      杀囷能力C7 对病囷的杀囷能力
      滞尘能力C8 叶的密集性,叶面是否多毛或粗糙以及分泌油脂或粘液 
      吸收有害气体C9 对二氧化硫、氟化物、氯化物等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
      景观功能B3 树形C10 树木形态、树冠结构
      叶形叶色C11 叶形的奇特性,是否彩色叶或变色叶
      花果C12 花色是否有香味、具有观赏性%果实是否鲜艳、果形奇特性
      季相变化C13 季相变化是否明显及季相景观的吸引力
      经济与安全B4 苗木费用C14 苗木费用的高低
      养护管理费用C15 养护管理成本的高低
      安全性能C16 树木的毒性、易落物对人影响
    • 城建、园林或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绿化项目的决策者、市政园林绿化的管理者。他们在树种运用上往往有着很大话语权。本研究主要选择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下属公园管理处、绿化管理处、造林和产业发展处,及下属区县的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份。

    • 设计师除了贯彻决策者的意愿,也是树种选择的主要决定者。本研究主要依据工程建设信息网提供的资料,选择合肥市具有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乙级资质的设计企业,对其中的规划设计师进行调查,包括甲级设计单位4家和乙级设计单位27家。共计发放问卷31份。

    • 施工企业虽然是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在树种选择上没有主要的话语权,但对常见城市绿地树种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他们对不同树种种植、管理养护的理解是绿地植物群落是否符合设计者意图的最终保证。一个善于思考的设计者通常会看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合肥市具有城市园林绿化施工资质的一级、二级、三级企业分布为14家、102家和335家。本研究根据分层抽样法最终分别选取3家、23家、74家。共计发放问卷100份。

    • 苗圃除了培育常规、大宗的绿化树种外,往往在分析市场趋势、城市绿化理念发展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育一些新的树种来扩大设计师的选择范围。因此,在特定的绿地树种选择方面虽然没有主导权,但他们的引导和影响却不容忽视。合肥市栽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重点苗圃企业有1 345家,面积5.6万hm2[23],占全市苗圃栽植面积的91.3%。本研究随机抽样重点苗圃企业100家。共计发放问卷100份。

    • 城市居民是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虽然他们对树种选择没有决策权,但他们的活动行为,如对公园绿地的选择性运用是对树种喜爱与否的直接表达,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设计者等已愈来愈多的考虑公众意愿。加入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能更好地了解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树种的需求和期望,对推动城市绿化的公众参与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合肥市建成区范围随机选取5处综合型公园,每处公园向市民公众发放20份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00份。

    • 问卷设计为各类参与者对指标体系中准则层和指标层两两因素之间分别进行重要性的比较。具体采用-9~9标度法来比较,如因素A与因素B相比较,0表示同等重要,-9代表因素A比因素B极度重要,9代表因素B比因素A极度重要,0与9或者-9之间代表重要的程度。

      按问卷对象的不同,问卷调查的方式也不同,主要包括在问卷平台上制作网上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发送问卷进行调查,通过实地拜访使用纸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从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发放各类问卷361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其中对合肥市相关绿化主管部门、31家园林设计企业、100家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和100家园林苗圃企业采取邮箱发送问卷调查、电话访问或实地采访等方式,分别回收25,27,73,81份有效问卷;对合肥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庐州公园、天鹅湖公园、塘西河公园5处公园实地向市民公众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

    •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24-25]对各类参与者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每个绿化参与者对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数据。然后运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到平均权重值。该值代表各类绿化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 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法,按指标层的16个指标分别对合肥市常见的350种园林绿化树种[26]赋值(Ci)。赋值方法采用5级评分制[27-28],最终得出各树种16个指标的得分Ci(i=1,2,…,16),赋值标准见表 1。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获得绿化树种选择各影响因素的平均权重判断(Wi),运用以下公式计算各绿化树种的综合评价值(Tj)。

      $$ {T_j} = \sum {{C_i} \times {W_i}\left( {i = 1, 2, \ldots, 16;j = 1, 2, \ldots, 350} \right)} 。 $$ (1)

      式(1)中:Tj各绿化树种的综合评价值;Ci各影响因素的评价分值;Wi各影响因素的平均权重值。筛选出各类参与者对树种综合评价值Tj大于等于3.0分以上的绿化树种,得到5份不同绿化参与者的树种推荐清单。

    •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不同参与者对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评判,如表 2所示。结果表明:不同绿化参与者对各影响因子重要性的认识有较大区别,如生长适应性各指标,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绿化施工企业均将其列为非常重要,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认为其重要性远大于其他影响因素,显然他们认为树木的成活及正常生长才是绿地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生态效益各指标被市民公众、规划设计者认为重要性较高,显然他们更关注及期望树木能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其他绿化参与者对生态效益权重评价不高,展示他们对不同树种发挥生态效益不同这一点缺乏基本认知。不同绿化参与者对于树木的景观功能各因素权重评价总体而言都比较高,这反映出他们对景观效果都有较高的期待。经济与安全各指标中,绿化施工企业、苗木供应者认为苗木费用、养护管理费用较重要,说明他们更关心经济成本与效益;另外,市民公众较多关注安全性,因为他们是绿地直接应用者,必然会考虑树种的毒性、易落物、飘浮物等影响自身安全的因素。

      表 2  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平均权重评价

      Table 2.  Weight evalu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ection of tree species in urban green space by different participants

      准则层 指标层 政府主管部门 规划设计者 绿化施工企业 苗木供应者 市民公众
      生长适应性B1 乡土性C1 0.135 4 0.110 5 0.082 9 0.037 3 0.030 0
      生长速度C2 0.033 4 0.033 7 0.061 9 0.058 6 0.021 2
      土壤适应性C3 0.142 2 0.109 4 0.132 4 0.098 6 0.088 4
      气候适应性C4 0.119 7 0.0928 0.089 0 0.065 6 0.050 8
      抗病虫害性C5 0.070 5 0.044 2 0.063 6 0.064 1 0.074 5
      生态效益B2 绿期C6 0.029 7 0.048 5 0.058 2 0.048 0 0.023 5
      杀囷能力C7 0.025 0 0.027 4 0.020 6 0.017 9 0.030 1
      滞尘能力C8 0.034 5 0.036 9 0.041 1 0.026 9 0.061 2
      吸收有害气体C9 0.072 8 0.072 7 0.029 1 0.040 1 0.106 5
      景观功能B3 树形C10 0.059 7 0.060 2 0.048 6 0.097 5 0.050 5
      叶形叶色C11 0.077 9 0.096 2 0.059 9 0.123 3 0.149 4
      花果C12 0.042 5 0.068 0 0.051 4 0.078 5 0.109 0
      季相变化C13 0.052 7 0.093 6 0.056 4 0.067 8 0.064 6
      经济与安全B4 苗木费用C14 0.022 9 0.022 2 0.101 1 0.075 3 0.022 3
      养护管理费用C15 0.033 0 0.025 4 0.063 7 0.068 9 0.0141
      安全性能C16 0.048 2 0.058 2 0.040 1 0.031 7 0.104 0
    •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上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平均权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化参与者对影响因子权重的理解有一定相关性,如政府主管部门与规划设计者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绿化施工企业呈显著相关(P<0.05)(表 3),而其他参与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和绿化施工企业3类参与者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认知比较一致,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参与者对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考虑各不相同。这也与当前政府、设计者、施工者的角色、体制有密切关系。建议今后在城市绿地树种选择时,应更多的听取不同参与者的意见,加强设计者和苗圃业主、市民的联系。政府主管部门应起宏观指导的作用,不宜对具体树种的配置过多的干预,弱化其对树种选择的决策权;规划设计者在进行绿化设计时不能只是服从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查本地苗圃种质资源情况以便更加准确的获取植物材料,同时需要了解市民对绿地树种选择的建议以增加市民所期望的绿化树种,更可向苗木培育者提供树种需求的发展趋势、使苗圃供应者的育苗更有针对性;施工企业则应从树种栽植的成活率、养护管理经济性等角度,向政府主管部门、设计者提供树种选择的建议;苗圃供应者要积极配合设计者与市民的意愿,预测市场树种需求,及时调整苗木培育计划,实时发布树种供应信息,促进苗木供应的多样性;市民公众作为城市绿地的使用者,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树种选择,并将意见向其他参与者反馈。

      表 3  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相关性分析

      Table 3.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weight value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tree species selection factor by different participants

      政府主管部门 规划设计者 绿化施工企业 苗木供应者 市民公众
      政府主管部门 1
      规划设计者 0.852** 1
      绿化施工企业 0.590* 0.390 1
      苗木供应者 0.268 0.360 0.490 1
      市民公众 0.266 0.492 -0.130 0.379 1
      说明:**为在0.01水平上极显著相关,*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 按式(1)计算合肥市常见的350种园林绿化树种综合评价值,并按树种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绿化施工企业、苗木供应者、市民公众5类参与者评价在3.0分以上的树种分别有105,94,103,100和113种。有154种树种重复出现在各类参与者评价值高于3.0分的名单中。作者依据此重要值和重复出现次数归并为3类,分别表述为:Ⅰ类树种,即被5类参与者共同列为评价值高于3.0分的51个树种,其中乔木42种、灌木9种;Ⅱ类树种,被4类和3类参与者共同列为评价值高于3.0分的43个树种,其中乔木23种、灌木21种;Ⅲ类树种,被2类和1类参与者共同列为评价值高于3.0分的59个树种,其中乔木27种、灌木32种(表 4)。Ⅰ类树种是5类参与者都期望种植的树种,应是在合肥市绿化树种选择中予以优先考虑的树种;Ⅱ类树种、Ⅲ类树种也是较多参与者所期望种植的树种,其综合评价值也较高,在城市绿化中也是值得考虑应用的;未评入这3类树种清单的树木,其中未开发的乡土树种、未引进但适宜合肥城市园林绿化的外来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化树种的补充材料库,以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

      表 4  从参与者角度对合肥市绿化树种综合评价分级

      Table 4.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eening tree species in Hefei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nts

    • 从参与者角度构建合肥市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不同参与者对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发现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判不同。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城市绿地树种选择不能仅分析植物材料本身和立地条件,还应更多地从绿化参与者角度对树种选择进行调控,减少城市绿地树种的选择集中受单一主体的影响,造成城市绿地某一功能的偏废,或直接导致今后树木的更换、移植所带来的经济、时间损失。在今后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建议让不同绿化参与者都参与到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决策中来。这样能够更好地指导城市绿地树种的选择,调控城市绿地树种结构、景观风貌和植物多样性等。

      根据不同参与者的权重评判对合肥市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不同参与者期望种植的绿化树种清单,从中筛选出不同参与者共同期望的城市绿化树种。这种树种选择的方法,满足了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的偏好,从参与者角度为城市绿地树种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解决城市绿化建设中树种优势度集中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让不同参与者之间在绿化树种选择时能够有更好的联系和协调,从树种选择的各阶段进行合理的调控,让城市绿地树种结构朝着更有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相协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