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2卷  第4期

研究论文
美国山核桃实生引种后代的变异
王白坡, 钱银才, 戴文圣, 王宇熙
1995, 12(4): 337-342.
摘要:
经多年研究认为,美国山核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不能形成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实生树结实晚,产量低而不稳。本研究中的13个品种实生后代,仅有0.3%的植株产量较高而稳产。实生后代坚果质量普遍趋轻;中、大果型品种后代很少出现超亲本的植株。无性系引种,坚果质量同样趋轻。实生苗穗条高接在大树上,童期明显缩短,5~6a开始挂果。各品种实生后代,核仁成分差异甚大,其中含油量后代株间相差40.10%。多数品种后代表现为雌雄异熟性(90.70%),且雄先型占优势。雌雄异熟性与结实或产量没有直接联系。产量与雌花量、授粉条件和花期气候有关。
几种杨树木材化学成分分析*
刘洪愕, 刘力, 斯红光, 冯翰, 韩一凡
1995, 12(4): 343-346.
[摘要](1846) [PDF](105)
摘要:
对8种杨树,包括采自南方的4种(响叶杨、I-214、鲁克斯和哈佛)和采自北方的4种(中金2号、中金10号、中绥5号和28-77号),进行了木材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水分、灰分和苯醇抽出物的含量较低,8种杨树的平均值分别为9.69%,0.68%和1.74%。纤维素和综纤维素的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8.76%和77.19%。木质素和戊聚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54%和21.72%。按制浆造纸原料要求的标准来比较,这些杨木纤维素和综纤维素的含量高,抽出物和木质素的含量低,当属优质原料。采自北方的4种比南方的4种更好。
杉木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征和肥力*
杜国坚, 黄天平, 张庆荣, 张浦山, 程荣亮
1995, 12(4): 347-352.
摘要:
测定了杉木与鹅掌楸、拟赤杨、木荷、檫树和香樟等5个树种的混交林土壤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比杉木纯林高7.19%~41.31%,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呼吸强度均比纯林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普通高于纯林。
非采伐性的收获预测模型*
李坚Ford-Robertson, JBWattres, MP
1995, 12(4): 353-359.
摘要:
本文通过对全英国超短轮伐萌生林地上生物量的研究,建立了预估枝条生物量的通用模型。分别不同年龄的柳树和杨树无性系在不同地区抽取了19个数据系列。对各无性系分别1年生、2年生和4年生的柳树建立了模型,对1到4年生柳树和3年生杨树也建立了通用模型。从准确度和相关系数方面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比较。胸径是预测枝条干重的最佳的独立变量。建立了一个积性无截距通用模型来预估柳树和杨树所有的无性系的生物量。通过对新从1到3年生柳树无性系检验发现该模型的准确度为92%。该模型的适用性尚待以后验证。
不同疏伐方法对杉木人工林结构、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秦建华, 阮益初, 姜志林, 叶镜中
1995, 12(4): 360-366.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疏伐方法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机理。按相对直径将林分划分为3个生长阶层,分析林分的结构、生长速率及竞争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硫伐方法改变了林分结构,影响林分的生长和竟争。机械疏伐林分结构最合理,断面积生长速率和生长量最高,竞争最小。
沿海平原南方型杨树生长特性*
徐维坤, 杨雄鹰, 胡勤奋, 史迎寅, 黄胜利
1995, 12(4): 367-373.
摘要:
连续3a的试验研究表明:南方型杨树在宁波沿海平原地区的年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即生长前期、速生期Ⅰ、速生期Ⅱ和生长后期。生长过程能较好地用Richards生长曲线拟合。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速生期分别在2~6a,3~7a和4~9a。土壤含盐量对杨树生长有抑制作用,但与其他平原树种相比仍表现出显著的速生特性。与我国南方型杨树引种区生长比较,宁波市沿海平原属适宜引种区。
4种雀梅繁殖试验
钱莲芳, 黎章矩, 钱永涛, 高洪
1995, 12(4): 374-379.
摘要:
对浙江省4种雀梅的繁殖试验表明:雀梅藤种子的发芽率95%;扦插繁殖的生根率92%;用压条和理茎繁殖生根率100%。刺藤子扦插生根率42%;梗花雀梅藤和钩刺雀梅藤扦插生根率分别是45%和48%。
毛竹气候生态优势层域的研究
姜效泉, 周蕾芝, 陈行知
1995, 12(4): 380-387.
摘要:
根据武夷山南北两侧不同海拔气象与毛竹实测资料,分析毛竹生长适温期(日平均气温15~25℃)、光热水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毛竹生长的限制因子,揭示了山区毛竹优势生长的气候之谜,从而提出确定毛竹气候生态的宏观优势栽培层域的方法。
浙江海岛砂生植被研究* (Ⅰ)植被的基本特征
陈征海, 唐正良, 张晓华, 应松康, 孙海平
1995, 12(4): 388-398.
摘要:
砂生植被在浙江海岛见于部分岛屿的砂质海岸,由砂生植物和部分耐砂植物组成。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约有野生维管植物271种,隶属于67科191属。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亲缘性明显。植被外貌整齐、低矮,季相变化明显,层次结构简单。植被分布因地区、岛屿、沙滩和立地而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条带性。虽属隐域植被但地带性烙印清晰。植被演替外因于土壤质地、水分、盐分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属外因生态演替。
湿地松中长期化学采脂
温常域, 曹建实, 孙竹林, 戴鉴富, 袁祥海
1995, 12(4): 399-403.
摘要:
湿地松采脂强度在40%割面负荷率和25cm以下的下降面,采用食用漂白粉精片液和增产灵2号+碳酸氢铵及乙烯利+松针汁化学采脂技术,分别比常法采脂单株年平均产脂5.326kg提高13.65%,22.27%和31.00%,而且对松脂及其产品松香、松节油质量和林木生长都没有影响。
单梁式简支斜梁桥的斜梁内力分析
杨云芳
1995, 12(4): 404-411.
摘要:
本文以单梁式简支料梁桥为对象,分析、研究了其受力特性,导出斜梁内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比较可知,斜梁桥的斜梁弯矩小于同跨径正梁桥的正梁弯矩,斜梁跨中的弯矩值随着夹角的减小而减小。根据斜梁受弯扭藕合作用的特性,其横截面的型式以杭扭能力大的箱形截面为佳。
膨润土废渣作水泥混合材的应用
董幼斐, 郑荣贵
1995, 12(4): 412-417.
摘要:
在膨润土废渣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将废渣应用于普通水泥生产,并确定了其最佳配方和掺量。经应用对比试验和生产实践,说明膨润土废渣是一种来源广、价廉、低能耗的新型水泥混合材,应用后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重新构建乡村林场产权制度的研究
陈永富, 林夏珍
1995, 12(4): 418-422.
摘要:
浙江省乡村林场近几年有了迅速发展,但同时其产权制度建设是严重滞后和欠缺的。文章认为重新构建乡村林场产权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是深化南方集体林区林业改革,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的前提条件,是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乡村林场产权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文章提出理顺产权关系、明晰产权主体、改革现行产权结构和切实保护产权主体利益等具体措施,以促进乡村林场的健康发展。
关于乡镇林场发展问题的思考
朱永法, 汪智勇, 汤肇元, 郑守坤
1995, 12(4): 423-428.
摘要:
乡镇林场是发展林业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大重调查,全面分析了开化县乡镇林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从7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论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余剑耀
1995, 12(4): 429-433.
摘要:
在分析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德育工作要结合学校的各项工作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从实际出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酚类物质降解受阻的内外因
何光训
1995, 12(4): 434-439.
摘要:
杉木林地土壤酚类物质的逐代积累达一定浓度,可以使林木生长受抑制直至死亡。土壤酚类物质分解消除主要依赖土壤中异养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故土壤有机质的激发效应和氮、磷的养分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土壤微生物(细菌)将由初生代谢转向次生代谢,并积累次生代谢产物,致使土壤微生物无力分解土壤酚类物质。杉木林凋落物的激发作用小是不能促进土壤酚类物质消除的关健,必须有其他来源的有机质的协同作用以补充有效能源。
金钱松小卷蛾药剂防治试验
方志刚, 王静, 楼为民
1995, 12(4): 440-443.
摘要:
通过4种药剂,多种浓度,2种施药方式对金钱松小卷蛾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雾效果优于打孔注药。喷雾最佳药剂为2.5%溴氰菊醋乳油,其2000,4000,8000倍3种浓度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打孔注药以50%甲胺磷原液剂量8,10ml效果较好,杀虫率可达85%以上。
街头绿地设计的一般思路与手法
赵元中
1995, 12(4): 444-445.
摘要:
结合工作经验,对街头绿地设计提出了4种思路和手法,并作了一些理论探讨。
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间接的实验证据
夏经国, 夏亿谦
1995, 12(4): 446-448.
摘要:
从克拉珀龙方程出发推导水的沸点与压强关系式,从水的沸点与压强关系式的成立验证克拉珀龙方程的正确性,从而间接验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高校健康教育中医生的任务和作用
崔晓华
1995, 12(4): 449-451.
摘要:
高校保健工作者要主动适应科学迅速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需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使他们对健康的认识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促进社会环境优化,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