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类型及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李冬林 李荣锦 王宝松 王希华

李冬林, 李荣锦, 王宝松, 王希华.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类型及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1): 46-51.
引用本文: 李冬林, 李荣锦, 王宝松, 王希华.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类型及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1): 46-51.
LI Dong-lin, LI Rong-jin, WANG Bao-song, WANG Xi-hua. Analysi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woody plants flora in Yushan of Changsh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1): 46-51.
Citation: LI Dong-lin, LI Rong-jin, WANG Bao-song, WANG Xi-hua. Analysi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woody plants flora in Yushan of Changsh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1): 46-51.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类型及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基金项目: 

江苏常熟虞山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项目(2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冬林, 助理研究员, 硕士, 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E-mail: leedl2005@126.com
    通信作者: 李冬林, 助理研究员, 硕士, 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18.3

Analysi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woody plants flora in Yushan of Changshu

Funds: 

江苏常熟虞山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项目(200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29
  • HTML全文浏览量:  352
  • PDF下载量:  31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4-25
  • 修回日期:  2005-05-29
  • 刊出日期:  2006-02-20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类型及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基金项目:

    江苏常熟虞山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项目(2003)

    作者简介:

    李冬林, 助理研究员, 硕士, 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E-mail: leedl2005@126.com

    通信作者: 李冬林, 助理研究员, 硕士, 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18.3

摘要: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利用典型样地取样法, 对江苏虞山森林植被进行了研究,划分了5 个植被类型和10 个森林群落。常熟虞山地区共有木本植物61 科124 属227 种(变种)。对虞山木本植物区系组成进行分析表明, 虞山木本植物科的成分以热带起源为主, 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区植物南北过渡交汇的特征。就属的分布区类型而言, 温带分布类型最多(68 属), 占总属数的54.85 %, 是木本植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其次是热带分布(49 属), 占总属数的39.52 %。表3 参14

English Abstract

李冬林, 李荣锦, 王宝松, 王希华.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类型及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1): 46-51.
引用本文: 李冬林, 李荣锦, 王宝松, 王希华. 常熟虞山森林植被类型及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1): 46-51.
LI Dong-lin, LI Rong-jin, WANG Bao-song, WANG Xi-hua. Analysi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woody plants flora in Yushan of Changsh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1): 46-51.
Citation: LI Dong-lin, LI Rong-jin, WANG Bao-song, WANG Xi-hua. Analysi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woody plants flora in Yushan of Changsh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1): 46-5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