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毛竹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陈清林

陈清林. 毛竹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5): 565-569.
引用本文: 陈清林. 毛竹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5): 565-569.
陈清林. Correlation between stand factors and arthropod community i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5): 565-569.
Citation: 陈清林. Correlation between stand factors and arthropod community i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5): 565-569.

毛竹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A03061);福建省三明市科技局重点资助项目(2002L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清林, 高级工程师, 从事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l :qinlinchen@163.com
    通信作者: 陈清林, 高级工程师, 从事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 中图分类号: S763

Correlation between stand factors and arthropod community i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陈清林, 高级工程师, 从事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l :qinlinchen@163.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陈清林, 高级工程师, 从事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02
  • HTML全文浏览量:  257
  • PDF下载量:  2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0-14
  • 修回日期:  2005-12-23
  • 刊出日期:  2006-10-20

毛竹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A03061);福建省三明市科技局重点资助项目(2002L05)

    作者简介:

    陈清林, 高级工程师, 从事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l :qinlinchen@163.com

    通信作者: 陈清林, 高级工程师, 从事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 中图分类号: S763

摘要: 对福建三明14 块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林试验标准地节肢动物群落及林分因子进行系统调查, 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竹眉径与竹冠层节肢动物类群均匀度呈正相关, 旧竹眉径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个体数呈正相关;较高的坡度有利于害螨种群的发生;较高的坡度和林下植被盖度有利于蠕须盾蚧Kuwanaspis vermiformis 种群的发生;较高的坡度、旧竹株高、立竹密度和低海拔有利于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种群的发生。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有关毛竹叶部害虫控制的林分因子调节措施。表8 参12

English Abstract

陈清林. 毛竹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5): 565-569.
引用本文: 陈清林. 毛竹林林分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5): 565-569.
陈清林. Correlation between stand factors and arthropod community i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5): 565-569.
Citation: 陈清林. Correlation between stand factors and arthropod community i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6, 23(5): 565-56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