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邓莉丽, 刘青华, 周志春, 高凯, 骆定会.
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1): 67-7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33
|
[2] |
胡澳, 赵毅辉, 吴继来, 吴艳萍, 李同欣, 严一博, 叶建丰, 王懿祥.
采伐后植被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6): 1189-120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64
|
[3] |
刘婷婷, 杨晋帆, 周汝良, 刘琳.
基于地理栅格变量与机器学习的松材线虫病扩散风险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3): 617-62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470
|
[4] |
沈鹏, 李功权.
基于生态位因子模型的湖北省松材线虫病风险评估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3): 560-56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365
|
[5] |
金京, 谢榕, 杜永斌, 吴佳昊, 周柳江, 樊建庭.
3种化学杀虫剂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1): 214-2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731
|
[6] |
张华锋, 陈思宇, 刘刚, 王懿祥.
松材线虫病疫木卫生伐对马尾松纯林林分结构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4): 745-75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87
|
[7] |
陈梦扬, 魏健, 葛高波, 孙铭, 冯秀智, 吴可人, 李永春, 徐秋芳.
喷施Bt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5): 662-66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5.005
|
[8] |
储家淼, 钟泰林, 黄珊珊.
3种杀虫剂对白蜡绵粉蚧和臭椿沟眶象的防治效果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3): 459-36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3.025
|
[9] |
项移娟, 管剑锋, 李健, 黄继玉, 马良进.
浙江省松材线虫病发生程度预测预报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5): 775-77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5.015
|
[10] |
王国明, 赵颖, 陈斌, 鲁专, 陈叶平, 邱海嵊.
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0, 27(2): 170-17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0.02.002
|
[11] |
来燕学, 马灵飞, 池树友, 张毅峰, 王亚红, 金永明.
松材线虫病病死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1): 7-10.
|
[12] |
来燕学.
用松枝解剖法快速检测松材线虫病原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2): 188-192.
|
[13] |
来燕学, 周永平, 张义丰, 俞林祥, 张德胜.
飞机超低量喷洒保松灵防治松材线虫病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3): 282-287.
|
[14] |
来燕学, 俞林祥, 周永平, 李国平, 沈炳顺.
用双环法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控制松材线虫病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60-65.
|
[15] |
来燕学.
松材线虫病自然扩散特性及防治策略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2): 170-175.
|
[16] |
黄国洋, 方志刚.
马尾松毛虫对几种杀虫剂的毒力基线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2): 159-161.
|
[17] |
来燕学, 周永平, 俞祥林, 沈炳顺, 蔡道尧.
松材线虫病新疫点成因机制初探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4): 425-429.
|
[18] |
来燕学.
松墨天牛的飞行特性与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指导思想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3): 320-323.
|
[19] |
李修鹏, 王奕交.
墨西哥白松等国外松林间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及枯死情况的调查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3): 273-276.
|
[20] |
朱鹏飞, 赵善欢.
4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及毒力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3): 276-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