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冰怡, 张勇, 吴翠蓉, 王增, 傅伟军.
不同造林年限马尾松林碳密度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01
|
[2] |
刘光武, 陈晨, 王柯力.
基于神经网络的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指数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1): 100-1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1.013
|
[3] |
陈涵, 张超, 余树全.
基于Stacking模型集成算法的莲都区南方红豆杉潜在分布区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3): 494-50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3.009
|
[4] |
彭俊杰, 吴疆翀, 彭兴民, 李昆, 王有琼, 郑益兴, 张燕平.
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4): 713-72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011
|
[5] |
李伟光, 张占宽.
基于响应面法的不同锯料角锯齿的木材切削力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3): 524-52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3.018
|
[6] |
季蕾, 亢新刚, 张青, 郭韦韦, 周梦丽.
吉林金沟岭林场不同密度天然云冷杉林林下主要灌木生物量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3): 394-40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3.004
|
[7] |
李亚丹, 杜华强, 周国模, 谷成燕, 徐小军, 孙少波, 高国龙.
雷竹叶绿素与高光谱植被指数关系及其反演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3): 335-34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3.002
|
[8] |
马瑞升, 杨斌, 张利辉, 刘志平.
微型无人机林火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5): 783-78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5.023
|
[9] |
杨前宇, 谢锦忠, 张玮, 林振清.
椽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3): 519-52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3.027
|
[10] |
李金良, 郑小贤.
人工林造林密度样圆调查圆心点位设置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1): 55-59.
|
[11] |
李延军, 张璧光, 张齐生, 李贤军, 刘志坤.
木束高温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2): 131-136.
|
[12] |
管宇.
基于克隆文库筛选的池设计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1): 105-109.
|
[13] |
吴家胜, 应叶青, 程晓建, 黎章矩.
杨桐不同立体经营模式比较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5): 555-558.
|
[14] |
温佐吾.
不同密度2 代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比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1): 22-27.
|
[15] |
姬亚岚, 郑四渭, 蔡细平.
林业地位和作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0(2): 162-167.
|
[16] |
黄家荣.
人工用材林最优密度控制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1): 36-40.
|
[17] |
洪伟, 吴承祯.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新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1): 15-20.
|
[18] |
林开敏, 俞新妥, 邱尔发, 何智英, 林思祖.
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营养空间利用的差异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3): 243-247.
|
[19] |
吴祖映, 储家森, 唐明荣, 柴世民, 童祝平.
土壤水分状况对池杉形态结构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3): 364-366.
|
[20] |
吴祖映, 储家森, 唐明荣, 柴世民, 董作平.
不同立地对池杉林生长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2): 144-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