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书平, 余燕, 毕守东, 周夏芝, 邹运鼎, 张国庆, 张桢, 方国飞, 宋玉双.
灾变模型在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量预报中的应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1): 93-9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1.012
|
[2] |
毛胜凤, 张立钦, 张健, 林海萍, 马良进, 徐清信.
马尾松叶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3): 359-362.
|
[3] |
林青兰.
3 种生物农药防治云南松毛虫试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1): 70-72.
|
[4] |
赵仁友, 徐真旺, 罗松根, 杨少丽.
云南松毛虫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0(1): 49-53.
|
[5] |
柴守权, 许国莲, 谢开立, 赵培仙, 冯永刚, 李品军.
德昌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3): 277-281.
|
[6] |
郑仁华, 陈国金, 傅忠华, 俞白楠, 杨宗武, 傅玉狮, 潘琼蓉.
马尾松优树子代遗传评价及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44-149.
|
[7] |
方志刚, 徐华潮.
灭扫利与马拉硫磷不同配比的毒力测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3): 241-243.
|
[8] |
黄国洋, 方志刚.
马尾松毛虫对几种杀虫剂的毒力基线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2): 159-161.
|
[9] |
江英成.
绿僵菌和白僵菌侵染马尾松毛虫试验比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4): 410-413.
|
[10] |
方志刚, 张立钦, 赵仁友.
9 个白僵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4): 331-335.
|
[11] |
王德祥, 杨灵仙, 蒋明, 钱滕, 宋金春.
马尾松大田育苗截根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3): 256-259.
|
[12] |
孙薇, 董林根, 胡加其, 于琼花.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预测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发生量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1): 76-80.
|
[13] |
钱华, 吴蓉, 柴希民, 左小明, 赵小立.
马尾松毛虫幼虫免疫系统对苏云金杆菌诱导的应答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4): 367-371.
|
[14] |
宋漳, 徐乐勤, 江涛.
8株绿僵菌孢子萌发条件及室内侵染马尾松毛虫试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2): 165-168.
|
[15] |
吴鸿, 黄国洋, 吕晓平, 赵品龙.
浙江省马尾松毛虫抗药性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2): 159-164.
|
[16] |
朱鹏飞, 赵善欢.
4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及毒力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3): 276-280.
|
[17] |
江刘其, 王嫩良, 何小林, 黄辉.
马尾松球果烘干取种试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2): 214-217.
|
[18] |
傅秋华, 陆媛媛.
马尾松容器育苗试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3, 10(2): 244-246.
|
[19] |
汪维礼, 黄德仁, 张宣义, 夏敏君, 苏万凯.
微电脑在松毛虫虫情资料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3, 10(2): 237-239.
|
[20] |
张立钦, 董林根.
浙江省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现状与前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3, 10(2): 216-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