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ABT 生长剂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上的应用

陈龙安 余学军 韩春 宣涛涛 李中居

陈龙安, 余学军, 韩春, 等. ABT 生长剂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上的应用[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131-134.
引用本文: 陈龙安, 余学军, 韩春, 等. ABT 生长剂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上的应用[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131-134.
CHEN Long-an, YU Xue-jun, HAN Chun, et al. Application of ABT growth regulator in dual purpose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plant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9, 16(2): 131-134.
Citation: CHEN Long-an, YU Xue-jun, HAN Chun, et al. Application of ABT growth regulator in dual purpose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plant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9, 16(2): 131-134.

ABT 生长剂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上的应用

基金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ABT 基金资助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龙安(1967-), 男, 浙江安吉人, 工程师, 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通信作者: 陈龙安(1967-), 男, 浙江安吉人, 工程师, 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143.8;Q945.3

Application of ABT growth regulator in dual purpose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plantation

Funds: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ABT 基金资助项目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15
  • HTML全文浏览量:  381
  • PDF下载量:  16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8-09-07
  • 修回日期:  1998-11-23
  • 刊出日期:  1999-06-20

ABT 生长剂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上的应用

    基金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ABT 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陈龙安(1967-), 男, 浙江安吉人, 工程师, 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通信作者: 陈龙安(1967-), 男, 浙江安吉人, 工程师, 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143.8;Q945.3

摘要: 通过分析施用不同型号的ABT 生长剂对毛竹笋材两用林的发笋率、笋产量和新竹产量的不同影响, 选择最佳ABT 剂型或组合。结果表明, 质量浓度为40 mgL-1的ABT 4 号和ABT 5 号混合使用对竹笋与竹材的产量提高为最佳, 与对照组相比, 发笋率提高了28.5 %, 笋产量提高了29.2 %, 新竹竹材产量提高了30.0 %。在笋材两用林中施用ABT 生长剂, 竹笋与竹材的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加。表3 参1

English Abstract

陈龙安, 余学军, 韩春, 等. ABT 生长剂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上的应用[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131-134.
引用本文: 陈龙安, 余学军, 韩春, 等. ABT 生长剂在毛竹笋材两用林上的应用[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131-134.
CHEN Long-an, YU Xue-jun, HAN Chun, et al. Application of ABT growth regulator in dual purpose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plant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9, 16(2): 131-134.
Citation: CHEN Long-an, YU Xue-jun, HAN Chun, et al. Application of ABT growth regulator in dual purpose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plant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1999, 16(2): 131-13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