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小珍, 王悦芳, 惠丽, 章大勇.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常山县可持续发展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4): 569-574.
|
[2] |
费喜敏, 徐秀英, 王成军.
基于财务指标的森林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1): 88-94.
|
[3] |
张建国, 何方, 俞益武.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3): 254-259.
|
[4] |
曾燕如, 程樟峰, 郑南忠.
森林认证与中国农村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3): 266-271.
|
[5] |
李可.
中国森林立法史与《森林法》之修改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1): 114-118.
|
[6] |
李明华, 金玲, 张小芳.
丽水竹业:社区参与的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2): 189-193.
|
[7] |
郑小矛, 朱志军, 王白坡, 程晓建, 阙建华.
丽水市九坑桃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3): 339-343.
|
[8] |
胡坚强, 张佩成, 梅艳.
论我国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2): 194-197.
|
[9] |
周伯煌, 陈永富, 张文龙, 唐志.
浙江省小城镇发展进程中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0(1): 75-79.
|
[10] |
张本效.
山区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制度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0(1): 80-83.
|
[11] |
陈立琴, 张敏生, 胡云江.
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2): 173-177.
|
[12] |
胡云江.
论环境伦理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支撑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1): 72-75.
|
[13] |
胡云江.
论浙江山区乡镇的资源环境保护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80-183.
|
[14] |
顾蕾, 姜春前, 邱亦维, 蔡霞, 吴建人.
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3): 238-244.
|
[15] |
王胜奎.
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3): 233-237.
|
[16] |
胡云江, 张敏生.
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1): 71-74.
|
[17] |
钱文荣, 陈建秀.
山区生态村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3): 327-330.
|
[18] |
吴延熊, 陈美兰, 周国模, 郭仁鉴.
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预警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1): 61-65.
|
[19] |
吴延熊, 周国模, 郭仁鉴.
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预警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1): 55-60.
|
[20] |
朱永法, 汤肇元.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1): 7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