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生物质炭基肥对重庆植烟区烤烟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宋鹏 李慧 江厚龙 赵鹏宇 李理想 赵彪 张均

王丹婷, 朱臻, 杨虹, 等. 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6): 1303-13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7
引用本文: 宋鹏, 李慧, 江厚龙, 等. 生物质炭基肥对重庆植烟区烤烟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6): 1232-124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61
WANG Danting, ZHU Zhen, YANG Hong, et al. Impac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ls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6): 1303-13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7
Citation: SONG Peng, LI Hui, JIANG Houlong, et al. Effect of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on root development,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in Chongqing tobacco growing area[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6): 1232-124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61

生物质炭基肥对重庆植烟区烤烟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61
基金项目: 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公司科技项目(A20201NY01-1301,A20201NY01-1306);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32102110040);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2A210003);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046408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宋鹏(ORCID: 0000-0002-7086-3229),从事农业废弃物微生物转化与利用研究。E-mail: songpeng0826@126.com
    通信作者: 张均(ORCID: 0000-0002-9975-7630),副教授,博士,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E-mail: zhangjun0105@126.com
  • 中图分类号: S714.8

Effect of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on root development,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in Chongqing tobacco growing area

  • 摘要:   目的  研究生物质炭基肥对重庆植烟区烤烟Nicotiana tabacum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重庆植烟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基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  以‘云烟116’N. tabacum ‘Yunyan 116’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T1)、生物质炭基有机肥(T2)和生物质炭基复混肥(T3) 3个处理,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对烤烟根系生理活性、烤后烟化学品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结果  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优化烟株根系生理及养分指标。其中,根系活力在移栽后均以T2处理最高,与T1处理相比提高了4.2%~46.8%;侧根条数和不定根条数均以T3处理最多,与T1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1.6%~41.1%和19.0%~53.1%;根系氮和钾质量分数随烟株生长而降低,且均以T2处理降幅最缓;根系烟碱质量分数则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T2和T3处理较高;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增加烤烟的产量和产值,提升烤后烟的化学品质,其中以T2处理的产量和产值最高,与T1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6.9%和22.6%。此外,生物质炭基肥对烤后烟氮碱比、糖碱比和钾氯比均有提高作用,增强了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改善了烟叶品质;相关分析可知:根系钾质量分数(在移栽后30、60和120 d)、氮质量分数(在移栽后60、90和120 d)与烤后烟的化学品质相关性最为密切。  结论  生物质炭基肥有利于烤烟根系的生长发育,可增加烤烟的产量和产值,提升烤后烟的化学品质,其中使用生物质炭基有机肥处理效果更佳。图4表4参31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深入贯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非木质林产品(non-timber forest product)是指在以森林为核心的生物群落中所能获取的除木材之外的其余各种可以满足人类生存或生产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木本油料、水果、森林药材、竹制品、食用菌、香料、野味等物质类产品以及森林旅游等服务类产品[1]。非木质林产品作为典型的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2],在促进山区农民增收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5]。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分山到户使得现有山区农户的非木质林产品以家庭经营为主,存在“多、小、散”等特点[67]。由于市场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导致小农户难以与市场形成高效对接,普遍存在优质不优价的问题。换言之,山区良好生态资源培育的非木质林产品所带来的品质优势并未体现在价格和销量上,“生态红利”未能得到充分释放。研究表明:组织嵌入显著提高了农户收入。这种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破解农产品“柠檬市场”问题,还可以通过采取集体议价和订单农业等方式降低市场风险[89],提升生态产品溢价能力[10]。此外,区域公用品牌也是实现农业绿色生产、提高农户收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1113]。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的典型模式——“丽水山耕”等系列品牌,累计销售产品超108亿元,平均品牌溢价率超30%。然而,区域公用品牌商标的申请主体多为企业和合作社,农户准入机制尚未明确建立。因此,亟须从组织嵌入视角出发,探索农户参与区域公用品牌,并享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红利的有效路径。此外,不同产业组织类型及其利益联结模式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提升效果也存在差异,有必要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以更好地诠释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异质性影响及区域公用品牌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学者们关于产业组织模式绩效的研究重点聚焦在其对生态化经营[14]、投入产出效率[15]、农产品质量安全[1617]和绿色生产行为[1819]等的影响。关于非木质林产品的价值实现,已有研究从问题瓶颈[20]、影响因素[21]和路径机制[22]等方面展开探讨。也有部分学者实证研究了区域公用品牌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23]以及农民收入增长[24]的影响。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均较少从微观视角关注农户参与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差异,对区域公用品牌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也较为缺乏。

    相较于以往研究,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其一,基于微观大样本实证检验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其二,分析区域公用品牌在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影响中的作用机制。其三,从经营规模和销售渠道的视角探讨产业组织模式对不同农户的异质性影响,以期为促进农户非木质林产品价值溢价增值提供科学决策和政策建议。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按照利益联结主体和紧密程度不同,将产业组织模式归纳为3类:①“市场+农户”的市场交易模式。农户与买家之间不存在合作和契约关系,进行纯粹交易,农户独立生产和销售非木质林产品,随行就市。②“合作社+农户”的横向合作模式。农户作为合作社的成员,享有合作社所提供的生产技术、信息传递等相关服务,部分合作社还会负责产品的集中销售。③“公司+农户”的纵向协作模式。农户与下游公司建立契约关系,公司为农户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等,农户按照契约生产,并将其非木质林产品销售给公司。相比于市场交易模式,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农户市场地位与产品议价能力[25],但两者因利益联结方式和运作机制存在异质性,导致农户在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利益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而言,在横向合作模式中,合作社除追求经济效益外,还着重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效益[26],并通过提供交易平台,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户议价能力,以此为农户争取更高的产品市场价格[27]。尽管合作社在短期内可能面临管理和资金挑战,但它强调长期合作和共同利益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稳定。相比之下,在纵向协作模式中,公司作为 “弱关系”嵌入农户网络之中,公司与农户之间完全以“工具型”关系为纽带,双方之间的联合完全出于利益诉求。这使得组织运行效率完全取决于组织内的激励和监督制度,从而使得合作双方容易因为利益诉求的差异产生摩擦。与公司相比,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且更加紧密,因而农户受合作社的影响更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1个研究假说H1:相比市场交易模式,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均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有促进作用,且横向合作模式的作用效果更显著。

    根据原产地效应理论,产品来源地对消费者知觉和购买决策具有较强推动作用。区域公用品牌能够强化特定地区的生态特征、历史传统和生产技术[28],并通过此与非木质林产品价值产生关联。不仅如此,品牌也赋予了产品附加的心理价值[29]。区域公用品牌作为一种与特定地理区域紧密相关的品牌形式,有助于加强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促使消费者愿意支付产品溢价[30]。由此可见,区域公用品牌能够借助地区声誉向市场发送非木质林产品的质量信号,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品牌价值收益,实现生态溢价,释放生态红利。区域公用品牌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溢价,但准入门槛却存在异质性。分散经营的农户往往因其资源禀赋限制而被排斥在外,难以获得区域公用品牌为非木质林产品带来的溢价效应。产业组织则能够帮助农户通过组织化,克服资源禀赋的束缚,以“合作社+农户”或者“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方式使用区域公用品牌转化生态产品价值的红利。基于此,提出第2个研究假说H2:农户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在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

    为实现研究目标,按照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于2023年7—8月在浙江省选取非木质林产品较为丰富的7个县(市)开展实地调查。首先,根据当地政府部门和乡(镇)代表对当地乡(镇)的介绍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各2个乡(镇)。其次,每个乡(镇)按照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分层,随机抽取经济发展较好和较差各1个行政村。最后每个村根据等距抽样选取20户农户作为样本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农户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非木质林产品经营、产业组织加入与区域公用品牌使用及农户认知情况等。调查均以调查员与农户一对一访谈形式完成。调查样本为7个县(市)28个乡(镇)56个村820户农户。有效问卷为811份,有效问卷率为98.9%。

    2.2.1   被解释变量

    研究表明: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价值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实现[31],其价值实现体现为产品中蕴含的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和人工投入的劳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运作获得溢价。因此本研究用销售价格与市场平均价格的差占市场平均价格的比例计算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以此衡量农户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程度。销售价格为农户当年销售的非木质林产品平均价格,市场平均价格则采用当地专业大户了解的非木质林产品当年市场平均价格。使用该数据的合理性在于部分大户本身就从事产品收购和加工业务,对生态产品外部市场的价格信息较为清楚。

    2.2.2   核心解释变量

    本研究将“市场+农户”定义为市场交易模式,“合作社+农户”定义为横向合作模式,“公司+农户”定义为纵向协作模式。以市场交易模式为基准组,对参与多种产业组织模式的农户,选择非木质林产品销量最多的产业组织模式作为主要产业组织模式。

    2.2.3   中介变量

    本研究选取的中介变量为是否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0。其中,本研究数据所使用的区域公用品牌包括村级、县(市)级、省级和国家级4个层级,涵盖全品类和单一品类。

    2.2.4   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选取以下变量:①个人和家庭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村干部人数、家庭林业劳动时间、家庭劳动力数量)。②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特征(经营规模、销售渠道、培训方式、种植阶段、种植年限、种植品种)。③区域虚拟变量。由于不同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林业生产经营相关政策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地区非木质林产品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设置县级虚拟变量。关于县级虚拟变量,本研究以开化县作为参照,设置其他6个县级地区变量。

    2.3.1   基准模型

    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构建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估计。模型设定如下:

    $$ {P}_{i}={\alpha }_{0}+{\alpha }_{1}{I}_{i}+{\alpha }_{2}{C}_{i}+{\varepsilon }_{i} 。 $$ (1)

    式(1)中:i表示农户,被解释变量Pi表示第i个农户的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核心解释变量Ii表示第i个农户参与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市场交易模式、横向交易模式和纵向交易模式3类变量的虚拟变量;解释变量Ci则为影响农户i的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特征、区域虚拟变量;$ {\alpha }_{0} $为常数项,$ {\alpha }_{1} $和$ {\alpha }_{2} $表示待估计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εi为模型的扰动项。

    2.3.2   中介效应模型

    根据前文研究假说,借鉴石大千等[32]的方法从区域公用品牌视角验证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作用机制。具体实证检验采用3步法验证[33]:①将产业组织模式与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进行回归,若系数显著,则表明产业组织嵌入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有正向促进作用。②将产业组织嵌入与加入区域公用品牌进行回归,若系数显著,说明产业组织嵌入有助于农户加入区域公用品牌。③将产业组织嵌入和区域公用品牌同时放入模型与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进行回归,若系数不显著或者显著但系数降低了,则证明产业组织嵌入通过影响农户加入区域公用品牌促进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提升。按照上述检验步骤,本研究机制验证模型设定如下:

    $$ {P}_{i}={\theta }_{0}+c{I}_{i}+{\gamma }_{0}{C}_{i}+{\mu }_{i} \text{;} $$ (2)
    $$ {M}_{i}={\theta }_{1}+{{a}{I_{i}}}+{\gamma }_{1}{C}_{i}+{\mu }_{i}\text{;} $$ (3)
    $$ {P}_{i}={\theta }_{2}+{{c'}{I_{i}}}+{{b}{M_{i}}}+{\gamma }_{2}{C}_{i}+{\mu }_{i}\mathrm{。} $$ (4)

    式(2)~(4)中:Mi为中介变量,表示第i个农户经营的非木质林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θ0θ1θ2为常数项;γ0γ1γ2、$ a、b、c、c'\mathrm{为}\mathrm{待}\mathrm{估}\mathrm{系}\mathrm{参}\mathrm{数};\mu\mathrm{\mathit{_i}表}\mathrm{示}\mathrm{随}\mathrm{机}\mathrm{扰}\mathrm{动}\mathrm{项} $;其余变量含义与前文基准模型(1)相同。

    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如表1所示。根据描述统计结果,2022年农户平均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为7.64%,60%的农户选择市场交易模式,35%的农户选择横向合作模式,5%的农户选择纵向协作模式。农户中使用区域公用品牌的比例为20%。控制变量中,户主平均年龄为60.63岁,表明农户年龄偏大,其种植经验较为丰富,平均种植经验达18.51 a,平均家庭经营规模为5.19 hm2

    表 1  总体描述性统计
    Table 1  General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含义及赋值 均值 标准差
    被解释变量 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 (销售价格−市场平均价格)/
     市场平均价格×100%
    7.64 4.95
    核心解释变量 产业组织模式 市场交易模式(以此为基准) 是否“市场+农户”:0为否;1为是 0.60 0.49
    横向合作模式 是否“合作社+农户”:0为否;1为是 0.35 0.48
    纵向协作模式 是否“公司+农户”:0为否;1为是 0.05 0.21
    中介变量 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 是否使用区域公用品牌: 0为否;1为是 0.20 0.40
    控制变量 个体基本特征 年龄 户主实际年龄/岁 60.63 9.30
    受教育程度 户主受教育年限/a 10.21 3.65
    家庭基本特征 家庭村干部数量 家庭村干部数量/人 1.29 0.53
    家庭劳动力数量 家庭参与劳动数量/人 2.64 1.06
    家庭林业劳动时间 家庭1 a中林业劳动时间/月 6.87 3.98
    经营特征 种植经验 农户种植年限/a 18.51 14.09
    经营规模 家庭经营种植面积/hm2 5.19 21.19
    种植阶段 1为盛果期;2为初果期;
     3为幼苗期;4为衰退期
    1.81 1.25
    参加培训形式 0为不参加培训;1为线上理论;
     2为线下理论;3为线下示范
    1.55 0.99
    销售渠道
    非木质林产品主要销售方式:
     1为线下销售;2为线上销售
    1.30 0.69
      说明:数据来源于农户调研。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2对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下的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加入区域公用品牌情况分别进行了统计。市场交易模式、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的样本数分别为491、283、37个。表2表明: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显著高于市场交易模式,横向交易模式溢价率为11.12%,纵向协作模式溢价率为8.59%。在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方面,纵向协作模式比例最高,达62%,横向协作模式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为43%,市场交易模式仅为3%。

    表 2  关键变量描述性统计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key variables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市场交易模式 横向合作模式 纵向协作模式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被解释变量 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 5.57 3.36 11.12 5.41 8.59 3.80
    中介变量 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 0.03 0.17 0.43 0.50 0.62 0.49
      说明:数据来源于农户调研。市场交易模式、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的样本数分别为491、283、37个。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使用Stata18软件,采用OLS估计方法对811份农户数据展开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基准回归结果(表3)。3列的估计结果均表明:相比于市场交易模式,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均在1%的水平上对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由表3可知:与市场交易模式相比,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会显著提升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具体而言,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分别使得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提升1.327个百分点和1.017个百分点。同时,横向合作模式的系数大于纵向协作模式,表明横向合作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的促进效果比纵向协作模式更好。H1得到验证。这表明“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均能有效弥补农户在组织结构上的不足[34],提高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的溢价能力,从而促进其价值实现。不仅如此,由于利益联结方式的不同,合作社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

    表 3  基准回归结果
    Table 3  Baseline regression results
    变量名称 溢价率(1) 溢价率(2) 溢价率(3) 变量名称 溢价率(1) 溢价率(2) 溢价率(3)
    横向合作模式 5.547(0.356)*** 4.639(0.354)*** 1.327(0.215)*** 种植年限 −0.009(0.007)
    纵向协作模式 3.019(0.635)*** 2.819(0.671)*** 1.017(0.386)*** 种植阶段 0.074(0.061)
    年龄 −0.011(0.010) 培训方式 0.171(0.068)**
    受教育程度 0.018(0.027) 销售渠道   1.935(0.118)***
    家庭村干部人数 0.701(0.152)*** 品种 未控制 未控制 已控制
    家庭劳动力人数 −0.072(0.073) 地区虚拟变量 未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种植面积 0.001(0.000)*** 常数项 5.570(0.152)*** 5.509(0.302)*** 13.29(1.053)***
    林业劳动时间 0.010(0.021) R2 0.280 0.405 0.842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误。溢价率(1)、溢价率(2)、溢价率(3)分别表示不控制任何变量、控制地区虚拟变量、控制所有控制变量的结果。空白处即为未控制该变量。***和**分别表示1%和5%的显著性水平。样本量为811个。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以及区域公用品牌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与基准回归结果相比,将区域公用品牌引入模型后,横向合作模式的边际效应较未引入机制变量前有所降低(由1.327降低到0.954),纵向协作模式系数不显著。同时,区域公用品牌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这说明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与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提升有关。回归结果也表明:与市场交易模式相比,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也会促进参与区域公用品牌。以上结果表明:加入区域公用品牌在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促进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中发挥着中介作用。H2得以验证。

    表 4  区域公用品牌的机制检验
    Table 4  Mechanism test of regional public brand
    变量名称 溢价率(1) 区域公用品
    牌加入率(2)
    溢价率(3) 变量名称 溢价率(1) 区域公用品
    牌加入率(2)
    溢价率(3)
    横向合作模式 1.327(0.215)*** 0.352(0.042)*** 0.954(0.240)*** 地区虚拟变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纵向协作模式 1.017(0.386)*** 0.446(0.091)*** 0.543(0.422) 常数项 13.29(1.053)*** 0.414(0.143)*** 12.85(1.068)***
    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 1.062(0.255)*** R2 0.842 0.403 0.846
    控制变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误。溢价率(1)、溢价率(3)分别表示引入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这一机制变量前后的结果。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率(2)表示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农户区域公用品牌加入的影响。***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样本量为811个。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采用替换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为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收入进行估计。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均在1%显著水平上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有正向促进作用,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即本研究的实证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表 5  稳健性检验结果
    Table 5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变量名称 非木质林产品
    经营收入(1)
    非木质林产品
    经营收入(2)
    非木质林产品
    经营收入(3)
    变量名称 非木质林产品
    经营收入(1)
    非木质林产品
    经营收入(2)
    非木质林产品
    经营收入(3)
    横向合作模式 0.784 (0.131) *** 0.994 (0.150) *** 0.782 (0.166) *** 地区虚拟变量 未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纵向协作模式 2.570 (0.371) *** 2.682 (0.350) *** 1.910 (0.341) *** 常数项 9.743 (0.065) *** 9.046 (0.167) *** 9.110 (0.684) ***
    控制变量 未控制 未控制 已控制 R2 0.116 0.191 0.367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误。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收入(1)、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收入(2)、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收入(3)分别表示不控制任何变量、控制地区虚拟变量、控制所有控制变量的结果。***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样本量为811个。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基于前文理论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说,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模和销售渠道进行分组,讨论产业组织嵌入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影响的异质性。其中,经营规模按照种植面积是否超过均值 (5.19 hm2),划分为规模户组 (>5.19 hm2)和普通户组 (≤5.19 hm2)。销售渠道按照是否通过互联网销售分为线上销售组和线下销售组。

    表6表明:对普通户组而言,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且普通户组系数均大于规模户组,表明其对溢价率的提升效果均大于规模户组。可能的原因在于普通规模农户借助紧密型产业组织能获得更高的质量溢价,因而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效果更显著。销售渠道分组回归结果表明:线上销售组中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分别在1%和5%显著水平上对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有正向促进作用,线下销售组中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分别在1%和10%显著水平上对非木质林产品溢价率有正向促进作用,线上销售组回归系数均大于线下销售组,表明通过互联网销售的非木质林产品相比于只在线下销售的非木质林产品,其溢价效果更为显著,与蒋玉等[35]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 6  异质性检验
    Table 6  Heterogeneity test
    变量名称 经营规模 销售渠道
    规模户组 普通户组 线上销售组 线下销售组
    横向合作模式 1.230 (0.499) ** 1.306 (0.250) *** 1.508 (0.497) *** 1.275 (0.222)***
    纵向协作模式 0.504 (0.640)  1.373 (0.459)*** 1.434 (0.698) ** 0.871 (0.490) *
    控制变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地区虚拟变量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常数项 11.81 (2.531) *** 13.52 (1.208) ***  6.635 (0.952) *** 21.84 (1.403)*** 
    R2 0.883     0.843     0.529     0.817    
      说明:括号内为标准误。***、**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规模经营组和普通户组的样本量分别为110和701个;线上销售组和线下销售组的样本量分别为373和438个。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及区域公用品牌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并识别了不同经营规模、销售渠道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①与市场交易模式相比,横向合作模式和纵向协作模式对农户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横向合作模式的作用效果更明显。②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在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影响过程中均起到中介作用。③经营规模、销售渠道的不同使得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对于经营规模小、采用互联网销售的农户,产业组织嵌入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效果更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启示:①积极推广“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持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或与公司对接,特别是加入合作社,加强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户能够充分受益于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与市场信息,享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红利。②充分发挥区域公用品牌的溢价能力。鼓励合作社与公司积极参与到区域品牌的建设与运营中,充分发挥产业组织在规模化、标准化与品牌化生产运营中的优势,借助产业组织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化运作体系,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对农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力。③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线上销售。通过建立透明、高效的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弥合市场需求与农户生产之间的市场信息差距,引导农户及时高效销售优质生态产品,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价值转化。

  • 图  1  移栽后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处理下烤烟根系活力的变化

    Figure  1  Change of root activities of flue-cured tobacco under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图  2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根系钾质量分数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on potassium contents in roots

    图  3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根系氮质量分数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on nitrogen contents in roots

    图  4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根系烟碱质量分数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on nicotine contents in roots

    表  1  移栽后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处理下烤烟根条数的变化

    Table  1.   Change of root number of flue-cured tobacco under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移栽后时间/d处理侧根/条不定根/条
    30T113.8±4.1 a62.4±1.3 b
    T214.3±1.2 a74.9±2.6 a
    T315.4±0.8 a76.6±3.1 a
    60T117.5±1.4 b89.2±1.5 c
    T222.7±2.9 a117.2±1.9 b
    T324.7±1.6 a136.6±2.0 a
    90T125.7±3.8 b59.0±4.8 c
    T226.3±1.0 ab68.6±0.5 b
    T330.2±2.4 a75.0±3.3 a
    120T123.1±1.3 b44.8±0.8 b
    T226.5±1.6 a54.7±1.5 a
    T329.2±1.7 a53.3±1.9 a
      说明:不同字母表示同时间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处理下烤后烟经济性状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economic trai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treatments

    处理产量/
    (kg·hm−2)
    产值/
    (万元·hm−2)
    均价/
    (元·kg−1)
    上中等烟
    比例/%
    T11 933 b 5.3 b27.4 a83.1 c
    T22 260 a 6.5 a28.5 a86.0 a
    T32 153 ab6.0 ab28.0 a84.6 b
      说明: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lue-cured tobacco

    等级处理氯/%钾/%钾氯比还原糖/%总糖/%烟碱/%糖碱比总氮/%氮碱比
    上部叶T10.24 c1.51 b6.43 b19.82 ab27.35 a2.44 a8.12 a2.73 a1.07 a
    T20.28 a1.51 b5.41 c20.73 a25.61 b2.55 a8.13 a2.57 b0.97 b
    T30.26 b1.90 a7.32 a17.74 b23.17 c2.61 a6.80 b2.89 a1.11 a
    中部叶T10.35 c1.65 b4.75 b21.84 a28.01 a2.18 b10.02 a2.31 b0.93 b
    T20.40 a1.70 b4.23 b22.39 a28.64 a2.56 a8.75 b2.46 ab0.96 b
    T30.37 b2.09 a5.63 a20.58 b27.66 a2.17 b9.48 ab2.74 a1.11 a
    下部叶T10.31 a1.91 b6.12 a20.87 b31.21 ab1.86 a11.22 b2.15 a0.92 a
    T20.33 a2.53 a7.57 a24.66 a32.43 a1.89 a13.05 a2.02 a0.87 b
    T30.34 a2.18 b6.53 a21.39 b28.89 b1.93 a11.08 b2.10 a0.87 b
      说明:不同字母表示同等级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氯、钾、还原糖、总糖、烟碱、总氮均为质量分数。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烤烟根系性状与烟叶化学品质的相关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lue-cured tobacco root trait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移栽后时间/d根系性状烟叶化学成分
    还原糖总糖总氮钾   烟碱  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氯离子
    30根系活力0.395−0.410−0.6210.6650.9360.2130.9700.5280.996
    烟碱  −0.835−0.9700.663−0.6180.512−0.9240.068−0.7430.262
    钾   0.252−0.543−0.4960.5450.9780.064−0.9230.3940.998*
    氮   −0.899−0.9300.754−0.7140.3970.9660.196−0.8230.135
    60根系活力0.9190.332−0.990.997*0.4340.828−0.8700.9680.660
    烟碱  −0.075−0.785−0.1880.2450.993−0.263−0.7480.0760.924
    钾   0.573−0.216−0.7670.8030.8440.407−0.999*0.6900.957
    氮   −0.955−0.4280.999*−0.999*0.339−0.8820.814−0.989−0.579
    90根系活力0.7890.081−0.9220.9430.6490.658−0.9670.8720.830
    烟碱  0.9760.499−0.999*0.9950.2620.917−0.7650.998*0.512
    钾   −0.858−0.2010.962−0.976−0.552−0.7450.929−0.925−0.756
    氮   −0.999*−0.6980.957−0.939−0.015−0.9870.582−0.984−0.284
    120根系活力0.9580.860−0.8490.817−0.2450.995−0.3500.9030.024
    烟碱  0.9220.339−0.9910.997*0.4270.832−0.8660.9700.655
    钾   0.6160.997*−0.3890.335−0.7590.7540.2540.491−0.556
    氮   0.9890.562−0.9930.9840.1890.944−0.7150.999**0.446
      说明:*表示P<0.05;**表示P<0.01。
    下载: 导出CSV
  • [1] 任依, 姜培坤, 鲁长根, 等. 炭基肥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青紫泥水稻土微生物丰度及酶活性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4): 860 − 868.

    REN Yi, JIANG Peikun, LU Changgen, et al.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and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ng chemical fertilizer partially on soil microbial abundanc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2, 39(4): 860 − 868.
    [2] 刘卉, 周清明, 黎娟, 等. 长期定位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3): 182 − 188.

    LIU Hui, ZHOU Qingming, LI Juan, 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biochar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obacco-growing soil [J]. North China Agricultural Journal, 2018, 33(3): 182 − 188.
    [3] RANDOLPH P, BANSODE R R, HASSAN O A, et al. Effect of biochars produced from solid organic municipal waste on soil quality paramete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7, 192: 271 − 280.
    [4] ZHANG Chengsheng, LIN Yong, TIAN Xueying, et al. Tobacco bacterial wilt suppression with biochar soil addition associates to improved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ncreased rhizosphere bacteria abundance [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6, 112: 90 − 96.
    [5] GAO Lin, WANG Rui, SHEN Guoming, et al. Effects of biochar on nutrients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obacco-planting soils [J].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17, 17(4): 884 − 896.
    [6] 魏春辉, 任奕林, 刘峰, 等. 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3): 14 − 19.

    WEI Chunhui, REN Yilin, LIU Fe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in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 45(3): 14 − 19.
    [7] 王成己, 唐莉娜, 胡忠良, 等. 生物炭和炭基肥在烟草农业的应用及展望[J]. 核农学报, 2021, 35(4): 997 − 1007.

    WANG Chengji, TANG Lina, HU Zhongliang, et al.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biochar and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in tobacco agriculture [J].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1, 35(4): 997 − 1007.
    [8] 苑晓辰. 包膜生物炭基肥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YUAN Xiaochen.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ated Biochar-based Fertilizer[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8.
    [9] 申洪涛, 张子颖, 王新中, 等. 高炭基肥配施氮肥对牡丹江烤烟生长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4(2): 189 − 196.

    SHEN Hongtao, ZHANG Ziying, WANG Xinzhong, et al. Effects of high carbon-based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nitrogen fertilizer on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of Mudanjiang flue-cured tobacco [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0, 54(2): 189 − 196.
    [10] 何晓冰, 毛娟, 王晓强, 等. 生物炭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干物质及养分积累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48(3): 39 − 44.

    HE Xiaobing, MAO Juan, WANG Xiaoqiang, et al. Effects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on dry matter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of flue-cured tobacco [J].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0, 48(3): 39 − 44.
    [11] 李志鹏, 刘浩, 于晓娜, 等. 黄腐酸对植烟土壤改良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研究[J]. 土壤通报, 2016, 47(4): 914 − 920.

    LI Zhipeng, LIU Hao, YU Xiaona, et al. Effect of fulvic acid on improvement of tobacco-planted soil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leaves [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6, 47(4): 914 − 920.
    [12] 李晓宁, 高明, 王子芳. 重庆市植烟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1): 67 − 71.

    LI Xiaoning, GAO Ming, WANG Zifang. Integrated digitization evaluation on tobacco soil fertility at Chongqing [J].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 20(1): 67 − 71.
    [13] 江厚龙, 张定志, 李钠钾, 等. 重庆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现状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6): 58 − 63.

    JIANG Houlong, ZHANG Dingzhi, LI Najia, et al. Analysis of soil nutrients states at tobacco growing area in Chongqing [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44(6): 58 − 63.
    [14] 张璐, 任天宝, 阎海涛, 等. 不同有机物料对烤烟根际土壤碳库、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18, 39(2): 39 − 45.

    ZHANG Lu, REN Tianbao, YAN Haitao,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organic materials on soil carbon pool, enzyme activity and root activity in rhizosphere of flue-cured tobacco [J]. Chinese Tobacco Science, 2018, 39(2): 39 − 45.
    [15] 张春, 赵浩淳, 郭涛, 等. 生物炭用量对烟苗生长的影响[J]. 烟草科技, 2015, 48(6): 9 − 12, 26.

    ZHANG Chun, ZHAO Haochun, GUO Tao, et al. Effect of biochar dosage on tobacco seedling growth [J]. Tobacco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48(6): 9 − 12, 26.
    [16] 韩锦峰, 袁秀秀, 谢晓辉, 等.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烟叶化学品质的差异[J]. 中国烟草学报, 2016, 22(5): 70 − 78.

    HAN Jinfeng, YUAN Xiuxiu, XIE Xiaohui, et al. Chemical quality differences in leaf tobacco of same variety grown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J]. Acta Tabacaria Sinica, 2016, 22(5): 70 − 78.
    [17] 杜文, 谭新良, 易建华, 等. 用烟叶化学成分进行烟叶质量评价[J]. 中国烟草学报, 2007, 13(3): 25 − 31.

    DU Wen, TAN Xinliang, YI Jianhua, et 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obacco leaf by chemical components [J]. Acta Tabacaria Sinica, 2007, 13(3): 25 − 31.
    [18] 陈懿, 陈伟, 高维常, 等. 烟秆生物炭对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J]. 烟草科技, 2017, 50(6): 26 − 32.

    CHEN Yi, CHEN Wei, GAO Weichang, et al. Effects of tobacco stem biochar on root growth of flue-cured tobacco and its mechanism [J]. Tobacco Science &Technology, 2017, 50(6): 26 − 32.
    [19] 艾栋, 刘青丽, 常乃杰, 等. 菌丝营养钵栽培对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28(1): 181 − 190.

    AI Dong, LIU Qingli, CHANG Naijie, et al. Effects of mycelium culture on root growth of flue-cured tobacco [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2022, 28(1): 181 − 190.
    [20] 韩毅, 陈发元, 赵铭钦, 等. 生物炭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烟草和土壤汞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8): 74 − 79.

    HAN Yi, CHEN Fayuan, ZHAO Mingqin, et al. Effects of biochar combined wi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mercury content and protective enzyme activities in tobacco and soil [J].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 48(8): 74 − 79.
    [21] 张璐. 不同高碳物料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多样性和烟株生长发育的影响[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

    ZHANG Lu. Effects of Different High Carbon Materials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obacco Plant Growth [D]. Zhengzhou: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8.
    [22] CHEW J, ZHU Longlong, NIELSEN S, et al.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supercharging root membrane potential and biomass yield of rice [J/O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13: 136431[2023-02-10]. doi:10.1016/j.scitotenv.2019.136431.
    [23] 张伟明, 孟军, 王嘉宇, 等. 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3, 39(8): 1445 − 1451.

    ZHANG Weiming, MENG Jun, WANG Jiayu, et al. Effects of biochar on root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rice [J]. Journal of Crops, 2013, 39(8): 1445 − 1451.
    [24] AN Xiongfang, WU Zhansheng, QIN Huihua, et al. Integrated co-pyrolysis and coating for the synthesis of a new coated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with enhanced slow-release performance [J/OL].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83: 124642[2023-02-10]. doi:10.1016/j.jclepro.2020.124642.
    [25] 范江, 杨继洪, 王守旗, 等. 打顶对烤烟生长和各器官烟碱积累分配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6, 30(1): 36 − 40.

    FAN Jiang, YANG Jihong, WANG Shouqi, et al. Effects of topping on growth and nicotin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lue-cured tobacco organs [J]. Crop Research, 2016, 30(1): 36 − 40.
    [26] 罗斐, 陆新莉, 李朝阳, 等. 打叶留顶对烤烟上部叶和根系养分、烟碱及其合成酶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7, 31(10): 2023 − 2031.

    LUO Fei, LU Xinli, LI Chaoyang, et al. Effects of beating leaves and leaving tops on nutrients, nicotine and synthase in upper leaves and roots of flue-cured tobacco [J]. Journal of Nuclear Agronomy, 2017, 31(10): 2023 − 2031.
    [27] 高林, 王瑞, 张继光, 等. 生物炭与化肥混施对烤烟氮磷钾吸收累积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17, 38(2): 19 − 24.

    GAO Lin, WANG Rui, ZHANG Jiguang, et al. Effects of mixed application of biochar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flue-cured tobacco [J]. Chinese Tobacco Science, 2017, 38(2): 19 − 24.
    [28] 李先才, 张晓龙, 潘义宏, 等. 不同比例缓释肥、烟草专用复合肥配施对植烟土壤肥力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6): 47 − 53.

    LI Xiancai, ZHANG Xiaolong, PAN Yihong,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slow-release fertilizer and compound fertilizer for tobacco on soil fertility and flue-cured tobacco yield and quality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36): 47 − 53.
    [29] 王晓强, 许跃奇, 何晓冰, 等. 减氮配施生物炭基肥对豫中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9, 47(2): 32 − 36.

    WANG Xiaoqiang, XU Yueqi, HE Xiaobing, et al. Effects of nitrogen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iochar fertilizer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Yuzhong flue-cured tobacco [J].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 47(2): 32 − 36.
    [30] 汪坤, 魏跃伟, 姬小明, 等. 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对烤烟和植烟土壤质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3): 106 − 113.

    WANG Kun, WEI Yuewei, JI Xiaoming, et al. Effects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and Trichoderma harzianum on the qualities of flue-cured tobacco and tobacco-growing soil [J]. Crops, 2021(3): 106 − 113.
    [31] 李青山, 王德权, 杜传印, 等. 有机无机肥与生物炭配施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烟叶质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21, 52(6): 1393 − 1401.

    LI Qingshan, WANG Dequan, DU Chuanyin, et al. Effects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biochar on growth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1, 52(6): 1393 − 1401.
  • [1] 王丽赟, 孙健, 陈梦莹, 姚辉, 周水灯, 王海阁, 王盼, 徐凯玠, 王志安.  不同产区白芷遗传多样性和品质特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1): 30-3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427
    [2] 周水灯, 孙健, 江建铭, 邵将炜, 邓惠敏, 邵清松, 王志安.  不同生育期施肥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4): 756-76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613
    [3] 白嫆嫆, 高艳明, 李建设, 王兰, 张雪, 刘军丽.  不同营养液配比对营养液膜栽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6): 1217-122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6.020
    [4] 滕飞, 刘勇, 王琰, 胡嘉伟, 孙巧玉, 万芳芳, 张劲.  底部渗灌下容器类型及规格对油松根系结构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3): 449-45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3.010
    [5] 尹翠, 孙利鑫, 董艳, 曹震, 张亚红.  根区土壤加温对塑料大棚内红地球葡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6): 1092-109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6.024
    [6] 孙颖, 王旭东, 王莺, 泮吴洁, 陆荣杰, 阮忠强, 屠雯雯.  硅磷配施对水稻土中速效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4): 551-5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4.009
    [7] 陈凤, 苏淑钗, 张兵, 陈志刚, 王文浩.  叶面喷肥对杂交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6): 932-93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6.016
    [8] 吴根良, 郑积荣, 李许可.  不同LED光源对设施越冬辣椒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2): 246-25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2.013
    [9] 左继林, 龚春, 汪建平, 周文才, 温强, 徐林初.  赣油茶25个优良无性系品质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5): 624-629.
    [10] 孟赐福, 姜培坤, 曹志洪, 徐秋芳, 周国模.  杨梅的硼素营养及施硼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6): 684-688.
    [11] 翁甫金, 汪奎宏, 何奇江, 吴蓉.  不同年龄毛竹笋用林竹鞭根系吸收能力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36-138.
    [12] 丁爱芳, 俞元春, 陈萍萍.  土壤铝对林木根系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19-122.
    [13] 严逸伦, 严其鹏, 胡立中.  杉木檫树混交林根系生理的初步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1): 20-23.
    [14] 石亚珍.  板栗整形修剪对栗实早期产量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214-215.
    [15] 王赵民, 张建忠, 倪荣新, 陈奕良, 吴隆高, 王伟安, 陈锡连.  杉木种子园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子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1): 13-21.
    [16] 管康林, 管宇.  杉木种子园产量构成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3): 213-219.
    [17] 王寿东, 秦玉亮, 姚新爱.  山楂栽植密度与早期产量的关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1): 109-111.
    [18] 钱莲芳, 黎章矩, 钱永涛, 高洪.  4种雀梅生态习性与根系解剖结构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1): 34-40.
    [19] 何福基, 吴明安, 倪荣新, 谢正成, 张建忠.  杉木种子园郁闭度对种子产量的影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3): 311-315.
    [20] 姜培坤, 蒋秋怡, 徐秋芳, 钱新标, 金磊.  利用碳14研究杉木苗根系分泌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3): 241-246.
  • 加载中
  • 链接本文: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61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zjnldxxb/2023/6/1232

图(4)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0
  • HTML全文浏览量:  76
  • PDF下载量:  3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2-19
  • 修回日期:  2023-05-06
  • 录用日期:  2023-05-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23
  • 刊出日期:  2023-11-23

生物质炭基肥对重庆植烟区烤烟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61
    基金项目:  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公司科技项目(A20201NY01-1301,A20201NY01-1306);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32102110040);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2A210003);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0464086)
    作者简介:

    宋鹏(ORCID: 0000-0002-7086-3229),从事农业废弃物微生物转化与利用研究。E-mail: songpeng0826@126.com

    通信作者: 张均(ORCID: 0000-0002-9975-7630),副教授,博士,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E-mail: zhangjun0105@126.com
  • 中图分类号: S714.8

摘要:   目的  研究生物质炭基肥对重庆植烟区烤烟Nicotiana tabacum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重庆植烟区合理施用生物质炭基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  以‘云烟116’N. tabacum ‘Yunyan 116’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T1)、生物质炭基有机肥(T2)和生物质炭基复混肥(T3) 3个处理,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对烤烟根系生理活性、烤后烟化学品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结果  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优化烟株根系生理及养分指标。其中,根系活力在移栽后均以T2处理最高,与T1处理相比提高了4.2%~46.8%;侧根条数和不定根条数均以T3处理最多,与T1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1.6%~41.1%和19.0%~53.1%;根系氮和钾质量分数随烟株生长而降低,且均以T2处理降幅最缓;根系烟碱质量分数则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以T2和T3处理较高;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增加烤烟的产量和产值,提升烤后烟的化学品质,其中以T2处理的产量和产值最高,与T1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6.9%和22.6%。此外,生物质炭基肥对烤后烟氮碱比、糖碱比和钾氯比均有提高作用,增强了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改善了烟叶品质;相关分析可知:根系钾质量分数(在移栽后30、60和120 d)、氮质量分数(在移栽后60、90和120 d)与烤后烟的化学品质相关性最为密切。  结论  生物质炭基肥有利于烤烟根系的生长发育,可增加烤烟的产量和产值,提升烤后烟的化学品质,其中使用生物质炭基有机肥处理效果更佳。图4表4参31

English Abstract

王丹婷, 朱臻, 杨虹, 等. 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6): 1303-13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7
引用本文: 宋鹏, 李慧, 江厚龙, 等. 生物质炭基肥对重庆植烟区烤烟根系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6): 1232-124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61
WANG Danting, ZHU Zhen, YANG Hong, et al. Impac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ls 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6): 1303-13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7
Citation: SONG Peng, LI Hui, JIANG Houlong, et al. Effect of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on root development,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in Chongqing tobacco growing area[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6): 1232-124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61
  • 生物质炭基肥是一种以生物质炭为基质,根据不同区域土地特点、不同作物生长特点以及科学施肥原理,添加有机质或无机质配制而成的生态环保型肥料。生物质炭具有微观孔隙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吸附性等特点,这使得生物质炭基肥在优化土壤理化性质和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数量等方面效果显著[1]。研究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2],降低土壤容重[3],增加田间持水量和透气性[4],提高土壤pH和养分有效性[5]。在生产实践中,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实现化肥减施,提高当地烟农收益的目的[67]。根据不同用途,研究人员相继开发出多种生物质炭基肥类型,并已在北方壤土、砂土麦田和南方烟田进行应用[8]

    尽管生物质炭基肥在烤烟Nicotiana tabacum种植中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对烤烟地上部生长及养分积累方面[910],而对烤烟根系发育及其与烤后烟化学品质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重庆植烟区烟叶品质和地方性香韵特色突出,是中国烟叶的重要产区。近年来,随着有机肥的使用比例过少和土壤连作效应的增加,重庆植烟区土壤有效养分严重失衡,土壤酸化、黏化、贫瘠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恶化已经成为丞待解决的问题[11]。研究显示:重庆植烟土壤在2005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酸化现象[12],有一半以上的土壤严重酸化,其中黔江县、丰都县的酸化土壤面积均达65%以上[13],酸碱度适宜的土壤不到35%。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增施生物质炭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加强对酸化土壤的治理,为优质烟叶的生产提供保障。本研究选用‘云烟116’N. tabacum ‘Yunyan 116’为材料,在重庆彭水县设置常规施肥、生物质炭基有机肥和生物质炭基复混肥大田试验,研究生物质炭基肥对烤烟根系发育、产量产值和化学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当地烤烟生产和提高烟农收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于2020年和2021年3—10月,在重庆市彭水县润溪镇重庆烟草科学研究所彭水试验站(29.14°N,107.96°E)开展研究。烟草种植制度为1年1熟,冬季休闲。该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7.5 ℃,年均降水量为1 241.0 mm。土壤类型为黄壤土,pH 5.4,有机质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24.1和14.0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为88.8、12.8、147.8 mg·kg−1

    • 大田试验选择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无严重病害史的田块,采取完全随机设计,共设3个处理:①常规施肥(T1)。按照当地农户习惯,施农家肥2 250 kg·hm−2和烟草复合肥750 kg·hm−2;②生物质炭基有机肥(T2)。在T1处理基础上增施生物质炭基有机肥1 350 kg·hm−2;③生物质炭基复混肥(T3)。在农家肥2 250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生物质炭基复混肥750 kg·hm−2。其中T1和T2处理中的烟草复合肥氮磷钾质量比为6∶12∶25,生物质炭基复混肥中的氮磷钾和生物质炭的质量比为8∶10∶20∶18,生物质炭基有机肥发酵原料含质量分数为85%的杏鲍菇渣和15%的生物质炭。各处理分别用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补充配平,保证各处理氮磷钾肥用量相同。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9个小区。生物质炭基有机肥和生物质炭基复混肥均由贵州金叶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供试品种为‘云烟116’,由重庆市烟草公司彭水县分公司提供。烟苗采用漂浮育苗,于5月上旬移栽,移栽密度为16 492 株·hm−2,移栽行距为120 cm,株距为50 cm,垄高为40 cm。其他田间管理按照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

    • 分别在移栽后的30、60、90和120 d,选取每个处理具有代表性的烤烟3株,取烟株根系20 g在超低温冰箱−80 ℃内保存,用于测定生理指标,余下部分,在105 ℃下杀青15 min,65 ℃烘干至恒量后用粉碎机进行粉碎,过60目筛,装入封口袋保存,用于测定根系氮钾和烟碱质量分数。

    • 将移栽后120 d的烟叶从下部叶自下而上进行采收,采收后按照小区进行统一编杆烘烤。依据GB 2635—92对烘烤后的烟叶样品进行分级,每处理分别取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烟叶各2.5 kg,置于65 ℃烘箱烘至恒量,粉碎过60目筛,用于测定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

    • 根系活力采用改良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法测定[14];根系氮质量分数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根系钾质量分数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根系烟碱质量分数采用提取脱色法测定[15]

    • 各处理小区烟叶单独采收编杆,单独计产量。待烟叶全部采收烘烤完毕后,依照GB 2635—1992对烤后烟叶进行分级,计算产值、产量与上等烟比例。

    • 分别测定分析各处理烤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16]。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总糖和还原糖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烟碱采用提取脱色法测定;氯离子采用浸提法(热蒸馏水法)测定;全钾采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 使用Excel整理数据,采用SPSS 22.0对烤烟的根系活力、根条数、根系氮、钾和烟碱质量分数以及烤后烟的经济性状和化学品质等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其中多重比较采用Duncan的SSR检验法(显著性水平为0.05),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中的双尾检验,采用Origin 2021绘图。

    • 图1可知:随着烟株移栽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式变化,以移栽后60 d时最高,移栽后120 d时最低。在移栽后30 d时,3个处理的烟株根系活力无显著差异。在移栽后60 d时,T2处理的根系活力较T1处理显著提高(P<0.05)。在移栽后90 d时,T2与T3处理的根系活力无显著差异,但较T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46.8%和34.4%(P<0.05)。在移栽后120 d时,T2处理的根系活力与T3和T1处理差异显著(P<0.05)。生物质炭基肥可以提高烟株根系活力,总体上以T2处理效果最好。

      图  1  移栽后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处理下烤烟根系活力的变化

      Figure 1.  Change of root activities of flue-cured tobacco under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 表1所示:烟株的侧根条数在移栽后的30 d时,3个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移栽后60 d时,T2和T3处理的侧根条数显著高于T1处理(P<0.05)。在移栽后90 d时,3个处理侧根条数从大到小依次为T3、T2、T1,T3处理相比T1处理增加了17.5% (P<0.05)。在移栽后120 d时,T2和T3处理比T1处理提高14.7%和26.4% (P<0.05)。

      表 1  移栽后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处理下烤烟根条数的变化

      Table 1.  Change of root number of flue-cured tobacco under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after transplantation

      移栽后时间/d处理侧根/条不定根/条
      30T113.8±4.1 a62.4±1.3 b
      T214.3±1.2 a74.9±2.6 a
      T315.4±0.8 a76.6±3.1 a
      60T117.5±1.4 b89.2±1.5 c
      T222.7±2.9 a117.2±1.9 b
      T324.7±1.6 a136.6±2.0 a
      90T125.7±3.8 b59.0±4.8 c
      T226.3±1.0 ab68.6±0.5 b
      T330.2±2.4 a75.0±3.3 a
      120T123.1±1.3 b44.8±0.8 b
      T226.5±1.6 a54.7±1.5 a
      T329.2±1.7 a53.3±1.9 a
        说明:不同字母表示同时间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移栽后30 d时,T2和T3处理烟株的不定根条数均高于T1处理,且与T1处理呈显著差异(P<0.05)。移栽后60和90 d时,3个处理的不定根条数从大到小依次为T3、T2、T1,且3个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移栽后120 d时,以T2处理的不定根条数最多,其次为T3处理,最后为T1处理,且T2、T3与T1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总体上,烟株的侧根条数和不定根条数以T3处理最多。

    • 图2可以看出:3个处理根系钾质量分数随烟株的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移栽后30和60 d时,T2和T3处理的烟株根系钾质量分数均高于T1处理,其中T3处理显著高于T1处理(P<0.05)。移栽后90和120 d时,3个处理的烟株根系钾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

      图  2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根系钾质量分数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on potassium contents in roots

      图3可见:在移栽后的30~90 d,T3和T1处理的烟株根系氮质量分数均高于T2处理。其中在移栽后30 d时,T3与T2处理烟株根系氮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在移栽后60 d时,3个处理之间的根系氮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在移栽后90 d时,T1和T3处理根系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T2处理(P<0.05),而在移栽后120 d时,T2处理根系氮质量分数最高,且与T1处理差异显著(P<0.05)。

      图  3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根系氮质量分数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on nitrogen contents in roots

      图4表明:3个处理的烟碱质量分数均在移栽后90 d时达最高值。移栽后30 d时,3个处理的根系烟碱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移栽后60 d时,以T3处理烟株根系的烟碱质量分数最高,且显著高于T1与T2处理(P<0.05)。移栽后90 d时,仍以T3处理最高,且与T2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移栽后120 d时,T1和T3处理降幅较大,以T2处理烟碱质量分数最高,且与T1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图  4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根系烟碱质量分数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s on nicotine contents in roots

    • 表2可见:T2处理的烟叶产量最高,比T1处理高16.9% (P<0.05)。T3与T1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T1处理增加了11.4%。3个处理的产值与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T2、T3、T1。3个处理间的均价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T2和T3处理的均价高于T1处理。各处理间的上中等烟比例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T2处理最高,其次为T3处理,最后为T1处理。总体上,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的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均呈增加趋势,整体以T2处理效果最佳,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对烤后烟的产量产值及上中等烟比例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 2  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处理下烤后烟经济性状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economic traits of different biochar-based fertilizer treatments

      处理产量/
      (kg·hm−2)
      产值/
      (万元·hm−2)
      均价/
      (元·kg−1)
      上中等烟
      比例/%
      T11 933 b 5.3 b27.4 a83.1 c
      T22 260 a 6.5 a28.5 a86.0 a
      T32 153 ab6.0 ab28.0 a84.6 b
        说明: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 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是衡量烤烟品质的重要指标[17]。由表3可知:T2处理烤后烟上部叶中的氯离子、还原糖、烟碱质量分数最高,且糖碱比高于其他2个处理。但T3处理的烤后烟叶的钾和总氮质量分数较为突出,在3个处理中钾氯比和氮碱比最高。T1处理的总糖质量分数占比最高,与T2、T3处理差异显著(P<0.05)。T2处理烤后烟中部叶的氯离子、还原糖、总糖和烟碱质量分数仍然最高,其中,3个处理的上部叶和中部叶的氯离子质量分数均差异显著(P<0.05),且T2和T3处理的还原糖质量分数均差异显著(P<0.05)。T3处理的钾和总氮质量分数最高,与T1处理差异显著(P<0.05),T3处理的钾氯比和氮碱比最高,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糖碱比则以T1处理最高。烤后烟下部叶中3个处理的氯离子、烟碱和总氮质量分数及钾氯比差别不显著,但钾、还原糖和总糖质量分数均以T2处理最高,且与T1或T3处理差异显著(P<0.05),氮碱比则以T1处理最高。

      表 3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lue-cured tobacco

      等级处理氯/%钾/%钾氯比还原糖/%总糖/%烟碱/%糖碱比总氮/%氮碱比
      上部叶T10.24 c1.51 b6.43 b19.82 ab27.35 a2.44 a8.12 a2.73 a1.07 a
      T20.28 a1.51 b5.41 c20.73 a25.61 b2.55 a8.13 a2.57 b0.97 b
      T30.26 b1.90 a7.32 a17.74 b23.17 c2.61 a6.80 b2.89 a1.11 a
      中部叶T10.35 c1.65 b4.75 b21.84 a28.01 a2.18 b10.02 a2.31 b0.93 b
      T20.40 a1.70 b4.23 b22.39 a28.64 a2.56 a8.75 b2.46 ab0.96 b
      T30.37 b2.09 a5.63 a20.58 b27.66 a2.17 b9.48 ab2.74 a1.11 a
      下部叶T10.31 a1.91 b6.12 a20.87 b31.21 ab1.86 a11.22 b2.15 a0.92 a
      T20.33 a2.53 a7.57 a24.66 a32.43 a1.89 a13.05 a2.02 a0.87 b
      T30.34 a2.18 b6.53 a21.39 b28.89 b1.93 a11.08 b2.10 a0.87 b
        说明:不同字母表示同等级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氯、钾、还原糖、总糖、烟碱、总氮均为质量分数。
    • 相关分析(表4)可知:移栽后30 d时,根系钾与烟叶氯离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移栽后60 d时,烟叶钾与根系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氮碱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根系氮与烟叶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烟叶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移栽后90 d时,根系烟碱与烟叶总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烟叶钾氯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根系氮与烟叶还原糖呈显著负相关(P<0.05);移栽后120 d时,根系烟碱与烟叶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系钾与烟叶总糖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系氮与烟叶钾氯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表 4  烤烟根系性状与烟叶化学品质的相关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lue-cured tobacco root trait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移栽后时间/d根系性状烟叶化学成分
      还原糖总糖总氮钾   烟碱  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氯离子
      30根系活力0.395−0.410−0.6210.6650.9360.2130.9700.5280.996
      烟碱  −0.835−0.9700.663−0.6180.512−0.9240.068−0.7430.262
      钾   0.252−0.543−0.4960.5450.9780.064−0.9230.3940.998*
      氮   −0.899−0.9300.754−0.7140.3970.9660.196−0.8230.135
      60根系活力0.9190.332−0.990.997*0.4340.828−0.8700.9680.660
      烟碱  −0.075−0.785−0.1880.2450.993−0.263−0.7480.0760.924
      钾   0.573−0.216−0.7670.8030.8440.407−0.999*0.6900.957
      氮   −0.955−0.4280.999*−0.999*0.339−0.8820.814−0.989−0.579
      90根系活力0.7890.081−0.9220.9430.6490.658−0.9670.8720.830
      烟碱  0.9760.499−0.999*0.9950.2620.917−0.7650.998*0.512
      钾   −0.858−0.2010.962−0.976−0.552−0.7450.929−0.925−0.756
      氮   −0.999*−0.6980.957−0.939−0.015−0.9870.582−0.984−0.284
      120根系活力0.9580.860−0.8490.817−0.2450.995−0.3500.9030.024
      烟碱  0.9220.339−0.9910.997*0.4270.832−0.8660.9700.655
      钾   0.6160.997*−0.3890.335−0.7590.7540.2540.491−0.556
      氮   0.9890.562−0.9930.9840.1890.944−0.7150.999**0.446
        说明:*表示P<0.05;**表示P<0.01。

      综合来看,根系性状与化学品质之间在移栽后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且在移栽后60、90和120 d时更为突出,根系钾和氮与烤后烟的化学品质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移栽后90和120 d时,根系烟碱与化学品质指标相关性同样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

    • 根系不仅是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器官,其形态建成和生理功能将直接影响作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18]。不仅如此,对于烤烟来说烟株根系还是次生代谢产物烟碱的重要合成器官,其生长发育状况对烤烟品质有直接影响。在烤烟的生产实践中,烟株的主根长度、须根条数、根总体积和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与烤烟农艺性状表现出显著正相关[19]。本研究表明:T2和T3处理烟株的根系活力相比常规施肥均有所提升,其中T2处理的根系活力最高,这与韩毅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有效提高烟株的根系活力[21]。这说明生物质炭和生物质炭基肥本身具有的多孔和大比表面积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性的增加,这对烟株根系活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施用生物质炭基肥能够显著增加烟株的不定根条数与侧根条数,这表明生物质炭基肥能够对烟株根系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2223]。根系钾和总氮质量分数均随着烟株的生长而逐渐降低,生物质炭基肥处理相比T1处理的降幅较小,可能是生物质炭具有缓释氮肥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烤烟各生长期所需的氮肥量,但要注意与氮肥的配施比例[24]。根系烟碱质量分数则在移栽后90 d达到峰值,可能与打顶后烟株体内的激素平衡状态被破坏有关,这与范江等[25]的研究结果一致。烟株的根系生长受到刺激,其生物量显著高于未打顶的烟株,发达的根系可促进烟株对养分的吸收。根系是合成烟碱的主要部位,打顶后烟株合成烟碱的能力大幅提升,进而提高烟株的烟碱积累量[26]。除了能够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之外,生物质炭基肥还含有丰富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从而为烟株根系的生长发育、后期烤烟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27]

      生物质炭基肥对常见农作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可达到增产的目的[28]。本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基肥显著增加了烤烟产量、产值、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其中以施用生物质炭基有机肥处理烟株的产量、产值最佳。王晓强等[29]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基肥与氮肥配施可提高烟叶产量和中上等烟比例,从而提高烟叶的均价及产值。同时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减少氮素化肥的施用量,从而改善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增加中性致香物质[30]。从不同生物质炭基肥对烤后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来看,T2和T3处理对烤烟内在常规化学成分有显著的影响。其中T2处理能显著提高上中下部叶的还原糖质量分数及中下部叶的总糖质量分数,这与李青山等[31]的研究结果一致。上中部叶的氯质量分数高于其他处理,减低总氮和烟碱质量分数处于适中稳定的范围,从而提高糖碱比。糖碱比高,有助于提高烟叶的安全性,柔和烟气。中上部叶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明显,钾氯比变化不大;T3处理可提高上中部叶的钾质量分数、钾氯比、氮碱比和总氮质量分数,T3处理的全氮、烟碱质量分数较高,可能由于施用生物质炭基复混肥可减少土壤养分的淋溶损失有关。T3处理的氯离子质量分数高,可能与淋溶损失能力与生物质炭基复合肥的施用成正比有关。据烟叶采收后对中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T2和T3处理烟叶在各指标上都符合优质烟叶的标准,T1处理在优质烟叶协调性方面略差。这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基肥不但能够促进烤烟生长,而且能提高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改善烟叶品质。

    • 施用生物质炭基肥能促进烤烟根系发育,有效提升烟株的根系活力,增加侧根和不定根条数,延缓根系钾、氮质量分数流失,提高烟株根系的烟碱积累量。同时,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可增加烤烟的产量产值,提升烤后烟的化学品质。本研究的生物质炭基有机肥更有利于促进烤烟根系的生长发育,改善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质量分数,提高烤烟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