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某一地区生态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1],而昆虫多样性研究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昆虫体积小,数量多,繁殖力强,所需生存空间占比小,并且在不同环境中都能找到。昆虫对生存坏境变化敏感的特性也为研究昆虫多样性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前提,因此,开展昆虫多样性的研究意义重大[3]。近年来,对于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从农业到森林生态系统,昆虫多样性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李浩[4]发现有机果园的昆虫多样性更高,生态系统更稳定。马玲等[5]在对小兴安岭不同林型的昆虫多样性分析中发现不同林型存在昆虫多样性差异。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主要分布在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为中心的天目山山区[6]。山核桃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颇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该地区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产业发展,传统经营方式的山核桃林地生态问题日渐严重[7],经营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为此,专家已提出套种作物、设置隔离带、改变施肥方式等多种更具生态化的经营模式[6]。本研究选取临安地区有明显差异的4种经营方式,调查其昆虫多样性的组成和差异,探讨不同经营模式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旨在通过昆虫多样性的分析对山核桃的经营模式提出建议。
HTML
-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位于杭州市西部,浙江省西北部,29°56′~30°23′N,118°51′~119°52′E。现有山核桃林总面积为2.87万hm2,约占全国现有面积的40%[6]。区内山核桃主要分布于岛石、龙岗、昌化、湍口等乡镇[8]。表 1为本研究选取的4种不同经营模式山核桃林分布及概况。选取的山核桃林树龄均为20~30 a,造林密度为300~525株·hm-2。
模式代号 经营模式 地点 经纬度 海拔/m 生境 Ⅰ 野生的山核桃林 板桥镇孟坞里 30°11′8.29″N, 119°44′57.46″E 100 多年无人管理,呈自由生长状态,林下植被复杂,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无施药和施肥。林下覆盖度大于95% Ⅱ 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 湍口镇湍口村 30°03′23.88″N, 119°08′29.80″E 182 林下种植多种绿肥作物包括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菊科植物等;灌木有南天竹;乔木有香榧、黄枫、桂花、银杏、樟树等。以生态调控治理为主,其他治理手段为辅。林下覆盖度大于85% Ⅲ 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 河桥镇寺坞里村 30°04′14.99″N, 119°10′50.02″E 108 施除草剂和杀虫剂,林下植被少且单一,主要为草本植物。林下覆盖度小于10% Ⅳ 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 河桥镇寺坞里村 30°04′12.40″N, 119°10′51.12″E 108 割草机除草,施放有机肥。林下植被少,林间套种经济作物,主要为黄精、香榧苗。林下覆盖度大于65% 说明: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黄枫Tri kvartal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银杏Ginkgo bilob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of Carya cathayensis forests
-
标本收集利用马氏网、灯诱和样方调查的方法。①马氏网收集:在4个研究地各随机设置5个马氏网,每个马氏网互相间隔50 m,于2016年5-10月,隔30 d收集并替换收集瓶;②灯诱:诱集鳞翅目昆虫,在4个研究地的中心区域各选取1处空旷地,于2017年7月、8月各进行1次灯诱,每次诱集1晚,时间为19:00-21:00;③样方调查:调查山核桃树表面和钻蛀性的昆虫,在4个研究地各随机选取5株较矮的山核桃树,每株树的相互间隔50 m,于2017年7月、8月各进行1次调查,采集并记录树上的昆虫。最后将收集到的昆虫标本带回实验室鉴定并计数。
-
数据利用Excel 2013和SPSS 19.0软件计算处理。群落特征指数:物种丰富度S用群落中的物种种数表示;多样性指数H′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示,公式为$H^{\prime}=-\sum\limits_{i}^{S} P_{i} \ln P_{i}$;均匀度E用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理论最大多样性指数的比值来表示,公式为$E=\left(-\sum\limits_{i}^{S} P_{i} \ln P_{i}\right) / \ln S$;个体数N用全部物种的个体数之和表示。优势度指数C用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示,公式为$C=\sum\limits_{i}^{s} P_{i}^{2}$。其中:Pi为第i个物种数量占所有物种总数的比例[15-19]。不同经营模式间采用单因素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多重比较方法行进多样性差异分析[20]。群落相对稳定性分析用天敌类群物种种数和害虫类物种种数之比(Sn/Sp)及群落物种种数和个体数之比(St/Si)表示,其中Sn/Sp表示食物链的复杂度和相互制约度,而St/Si反映种间数量的制约作用[21]。功能集团分析参考文献[22-24]将所采集的昆虫分为以下5种不同功能集团:捕食性、食叶性、钻蛀性、寄生性和中性昆虫。将归类好的功能集团进行主分量分析和相似性分析。
1.1. 研究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2. 标本的鉴定
1.2.3. 数据分析
-
本研究共获得标本22 283号,共计9目84科163种。由图 1可知:从物种数看,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44种,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27种,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24种,分别占总数的26.99%,16.56%,14.72%,是3类最多的昆虫。从个体数看,同翅亚目Hom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双翅目Orthoptera数量最多,分别占总个体数的53.54%,14.28%,11.10%。
由表 2可知:4种经营模下的山核桃林中,均为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亚目、鳞翅目种数较多。其中,模式Ⅰ和模式Ⅱ种数从大到小的目依次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同翅亚目、双翅目;模式Ⅲ和模式Ⅳ种类数从大到小的目依次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同翅亚目。4种经营模式中均为模式Ⅱ昆虫种数和个体数最多,模式Ⅲ昆虫种数和个体数最少。在4种经营模式中,均为同翅亚目个体数第1位,直翅目第2位。其中,同翅亚目昆虫个体数以模式Ⅳ最多,占62.12%;直翅目昆虫数量以模式Ⅱ最多,占13.52%。并且,在各自经营模式中,同翅亚目昆虫都以蚜科Aphidoidea为主,直翅目昆虫都以蝗科Acrididae为主。
类别 Ⅰ Ⅱ Ⅲ Ⅳ 种数/种 个体数/头 相对多度/% 种数/种 个体数/头 相对多度/% 种数/种 个体数/头 相对多度/% 种数/种 个体数/头 相对多度/% 膜翅目Hymenoptera 20 343 9.31 24 487 6.94 14 167 3.34 19 257 3.91 双翅目Diptera 16 540 14.66 17 822 11.72 14 464 9.27 16 649 9.86 直翅目Orthoptera 14 689 18.70 16 948 13.52 5 831 16.60 7 716 10.88 鞘翅目Coleoptera 37 414 11.24 44 683 9.74 23 275 5.49 32 431 6.55 异翅亚目Heteroptera 11 159 4.32 14 237 3.38 6 59 1.18 10 88 1.34 同翅亚目Homoptera 17 1 346 36.54 19 3 532 50.36 10 2 972 59.38 12 4 088 62.12 蜚蠊目Blattaria 1 87 2.36 1 169 2.41 1 149 2.98 1 241 3.66 螳螂目Mantodea 1 10 0.27 1 7 0.10 1 5 0.10 1 13 0.20 鳞翅目Lepidoptera 24 96 2.61 27 128 1.83 21 83 1.66 23 98 1.49 合计 141 3 684 100.00 163 7 013 100.00 95 5 005 100.00 121 6 581 100.00 Table 2. All insect community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
从表 3可知:总昆虫种数从高到低的经营模式为模式Ⅱ(163种),模式Ⅰ(141种),模式Ⅳ(121种),模式Ⅲ(95种);个体数从高到低为模式Ⅱ(7 013头),模式Ⅳ(6 581头),模式Ⅲ(5 005头),模式Ⅰ(3 684头)。模式Ⅱ在种数和个体数上均最多;模式Ⅰ在种数上较多,个体数上最少;模式Ⅲ在种数上最少。这是由于模式Ⅱ种植了许多林下植物,并且几乎不使用农药,使得该经营模式下昆虫种类和数量最多;模式Ⅰ为荒废野生状态的山核桃林,林中已基本形成生态平衡,因此该林昆虫种类多,数量少;模式Ⅲ为传统经营模式下的山核桃林,该林使用杀虫剂与除草剂,因此昆虫种类最少,个体数比模式Ⅱ和模式Ⅳ少。4种经营模式下山核桃林总昆虫群落的特征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多样性指数模式Ⅰ(3.64),模式Ⅱ(3.12),模式Ⅳ(2.38),模式Ⅲ(2.15),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式Ⅰ(0.74),模式Ⅱ(0.61),模式Ⅳ(0.50),模式Ⅲ(0.47),优势度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式Ⅲ(0.33),模式Ⅳ(0.31),模式Ⅱ(0.20),模式Ⅰ(0.10)。4种经营模式中,模式Ⅰ和模式Ⅱ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较丰富。模式Ⅲ和模式Ⅳ优势度较高,存在明显优势种。
经营模式 个体数/头 种数/种 H′ E C Ⅰ 3 684 141 3.64 0.74 0.10 Ⅱ 7 013 163 3.12 0.61 0.20 Ⅲ 5 005 95 2.15 0.47 0.33 Ⅳ 6 581 121 2.38 0.50 0.31 Table 3.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all insect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
由于灯诱与样方调查的次数和昆虫数量的太多或太少,如灯诱共进行2次,无重复组,而样方调查模式Ⅰ的同翅目蚜科数量有1 045个,这都会使显著性分析误差较大。因此,只利用马氏网法收集昆虫群落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由表 4可知:从昆虫物种数上看,模式Ⅱ种数最多,模式Ⅲ最少,4种经营模式的物种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昆虫个体数上看,模式Ⅱ个数最多,并显著高于其他,模式Ⅰ和模式Ⅳ个体数差异不显著,模式Ⅰ和模式Ⅲ个体数差异不显著,但模式Ⅳ个体数显著高于模式Ⅲ(P<0.05);从昆虫多样性指数看,模式Ⅱ最高,但和模式Ⅰ差异不显著,模式Ⅰ和模式Ⅱ显著高于模式Ⅲ和模式Ⅳ,模式Ⅲ和模式Ⅳ无显著差异(P<0.05);从均匀度指数看,模式Ⅰ最高,但和模式Ⅱ无显著差异,模式Ⅰ和模式Ⅱ显著高于模式Ⅲ和模式Ⅳ,模式Ⅳ显著高于模式Ⅲ(P<0.05);从优势度指数看,模式Ⅲ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模式Ⅳ显著高于模式Ⅰ和模式Ⅱ,模式Ⅰ和模式Ⅱ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以发现,模式Ⅰ和模式Ⅱ的昆虫群落差异较小,群落稳定性也相较于模式Ⅲ和模式Ⅳ更好。模式Ⅲ的多样性低,且优势度较高,存在明显优势种,群落稳定性较差。
经营模式 种数/种 个体数/头 H′ E C Ⅰ 103.20 ± 5.93 b 506.80 ± 101.59 bc 4.06 ± 0.07 a 0.88 ± 0.015 a 0.038 ± 0.005 c Ⅱ 119.00 ± 3.54 a 758.40 ± 43.90 a 4.16 ± 0.10 a 0.87 ± 0.021 a 0.033 ± 0.008 c Ⅲ 60.40 ± 1.82 d 431.00 ± 31.63 c 3.01 ± 0.07 c 0.74 ± 0.019 c 0.134 ± 0.013 a Ⅳ 78.20 ± 4.60 c 577.00 ± 29.89 b 3.52 ± 0.06 b 0.81 ± 0.004 b 0.066 ± 0.005 b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4.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insect communities in Malaise trap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
不同经营模式下山核桃林昆虫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存在差异。Sn/Sp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式Ⅳ(0.39),模式Ⅱ(0.33),模式Ⅲ(0.33),模式Ⅰ(0.31)。模式Ⅳ的比值较高,说明该林的天敌昆虫数量所占比例高,群落内部食物网的的复杂程度及相互制约能力较高;模式Ⅰ虽然比值最低,但该林较高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能够明显提高该林抗干扰和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缓冲能力。St/Si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式Ⅰ(0.04),模式Ⅱ(0.02),模式Ⅲ(0.02),模式Ⅳ(0.02)。模式Ⅰ的比值较高,说明模式Ⅰ的昆虫群落结构较其他更稳定。总体而言,模式Ⅰ的稳定性较好,该种经营模式更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
-
由表 5可知:4种经营模式下的山核桃林中均以植食性昆虫数量最多。其中,在个体数与种数上,模式Ⅱ都最多。在个体数与物种数占比上,模式Ⅰ的捕食性昆虫个体数占比8.60%,钻蛀性昆虫个体数占比3.88%,寄生性昆虫个体数占比5.02%,中性昆虫个体数占比13.14%,是4种经营模式下山核桃林最高的。模式Ⅲ植食性及昆虫个体数占比最高(81.80%),模式Ⅰ植食性昆虫物种数占比最高(58.87%),模式Ⅲ中性昆虫物种数占比最高(11.58%),模式Ⅳ捕食性昆虫物种数占比(17.36%),钻蛀性昆虫物种数占比(12.40%)和寄生性昆虫物种数占比(7.44%)都最高。
功能 经营模式 个体数/头 占比/% 种数/种 占比/% 捕食性 Ⅰ 317 8.60 22 15.60 Ⅱ 468 6.67 27 16.56 Ⅲ 249 4.98 14 14.74 Ⅳ 336 5.11 21 17.36 植食性 Ⅰ 2 555 69.35 83 58.87 Ⅱ 5 286 75.37 94 57.67 Ⅲ 4 094 81.80 53 55.79 Ⅳ 5 240 79.62 62 51.24 钻蛀性 Ⅰ 143 3.88 14 9.93 Ⅱ 232 3.31 17 10.43 钻蛀性 Ⅲ 114 2.28 11 11.58 Ⅳ 167 2.54 15 12.40 寄生性 Ⅰ 185 5.02 8 5.67 Ⅱ 285 4.06 10 6.13 Ⅲ 92 1.84 7 7.37 Ⅳ 154 2.34 9 7.44 中性昆虫 Ⅰ 484 13.14 14 9.93 Ⅱ 742 10.58 15 9.20 Ⅲ 456 9.11 11 11.58 Ⅳ 710 10.79 14 11.57 Table 5.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all insect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经营模式下不同功能类群昆虫的内部机制和主导因素,分别对上述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山核桃林昆虫功能类群进行主分量分析。设定以下变量:捕食性昆虫个体数为X1,种数为X2;植食性昆虫个体数为X3,种数为X4;钻蛀性昆虫个体数为X5,种数为X6;寄生性昆虫个体数为X7,种数为X8;中性昆虫个体数为X9,种数为X10。主分量分析只分析马氏网法收集的昆虫。
由表 6可知:模式Ⅰ的第1主分量代表捕食性个体数和种数、寄生性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昆虫群落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第2主分量代表植食性个体数和种数的综合因子。前2个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为90.29%。模式Ⅱ的第1主分量代表捕食性个体数和中性昆虫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昆虫群落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第2主分量代表寄生性种数、寄生性个体数及中性昆虫种数的综合因子;第3主分量代表钻蛀性种数和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前3个主分量的累计贡献率为95.95%。模式Ⅲ的第1主分量代表中性昆虫种数、钻蛀性种数、植食性物种数及寄生性种数的综合因子,对昆虫群落变化起主导作用;第2主分量代表植食性个体数和钻蛀性个体数的综合因子;第3主分量代表捕食性种数和植食性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前3个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92.40%。模式Ⅳ的第1主分量代表寄生性种数和个体数、捕食性个体数及钻蛀性种数和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昆虫群落变化起主导作用;第2主分量代表植食性种数和个体数及中性昆虫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前2个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81.92%。
经营模式 主分量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累计贡献/% Ⅰ 1 0.991 0.935 0.713 0.840 0.852 0.864 0.931 0.889 0.897 0.895 78.09 2 -0.043 -0.142 0.673 0.531 -0.130 -0.310 -0.255 -0.428 0.318 -0.044 90.29 Ⅱ 1 0.938 0.778 0.707 0.829 0.831 0.577 0.866 0.586 0.901 0.712 61.05 2 0.057 -0.516 -0.695 -0.536 0.085 0.201 0.476 0.805 -0.159 0.500 83.43 3 -0.213 0.177 -0.027 -0.082 0.453 0.772 0.005 0.011 -0.398 -0.456 95.95 Ⅲ 1 0.586 0.435 0.228 0.914 0.808 0.946 0.899 0.911 0.827 0.968 62.28 2 -0.715 -0.516 0.837 0.237 0.552 0.163 -0.183 -0.254 0.097 -0.049 82.05 3 0.146 0.676 0.491 -0.100 0.074 0.207 -0.188 0.029 -0.446 -0.150 92.40 Ⅳ 1 0.893 0.506 0.192 0.468 0.804 0.881 0.901 0.926 0.530 0.840 53.87 2 -0.239 -0.767 0.709 0.865 0.346 -0.208 -0.298 -0.342 0.703 0.214 81.92 Table 6.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insect communities in Malaise trap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
-
对马氏网法收集的昆虫进行聚类分析。由图 2可知:在度量值d为5时,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昆虫群落可分为3类:模式Ⅱ和模式Ⅳ归为一类,两者昆虫群落结构较为接近;模式Ⅲ和模式Ⅰ分别为一类。这2种经营方式的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