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导致城镇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城镇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有关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多集中于大气环境[1]、水体[2]、土壤[3]等自然环境方面,多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4]、景观生态指数[5-6]、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V)[7]等方法。已有研究发现: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会引起水环境恶化、土壤质量改变、植被严重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8−9];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能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生境质量[10];人工湖泊、湿地公园的增多会降低陆地生态服务功能,增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11]。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的城镇化扩张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对于少数新型化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的转变和生态质量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
雄安新区是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创新型城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遵循“先植绿、后建城”的建设思路,将森林作为新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设计伴随城市生长的复层、异龄、混交的“千年秀林”,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建筑不透水面取代地表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形成的生态环境压力。雄安新区城镇化扩张和绿色基底“千年秀林”的建设综合影响着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科学客观地开展生态质量监测评估、评价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质量的影响,可为雄安新区后期生态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雄安新区3个县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7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评价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期为优化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
由图2和表1可见:2000—2017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类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和耕地3类用地面积减少,呈“两增三减”的特征,其中2017年大量耕地调整为未利用地进入后期建设规划,未利用地新增326.30 km2,城镇化扩张也增加了建设用地的面积(46.85 km2)。由于新区规划建设和前期城镇化发展,耕地减少最多(354.15 km2)。随着新区规划建设的快速推进,2017—2020年间新区林地(249.23 km2)、水域(23.22 km2)面积快速增多,未利用地则快速减少(268.66 km2),该阶段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大多与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千年秀林,南水北调、引黄济淀等水利工程措施保持白洋淀湖体水量有关[23−24]。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面积/km2 土地面积变化量/km2 2000年 2017年 2020年 2000—2017年 2017—2020年 林地 64.70 45.85 295.08 −18.85 249.23 水域 27.48 27.33 50.55 −0.15 23.22 耕地 1 143.04 788.89 771.45 −354.15 −17.44 建设用地 327.09 373.94 387.59 46.85 13.65 未利用地 9.38 335.68 67.02 326.30 −268.66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area change in Xiong’an New Area from 2000 to 2020
-
从表2可以看出:PC1中WET、NDVI为正影响指标,LST、NDSI为负影响指标,且各指标对PC1的贡献度表现为NDVI大于WET,NDSI大于LST,表明NDVI和NDSI对雄安新区生态质量的影响较大。此外,WET和NDVI均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LST和NDSI均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SEI由2000年的0.62下降至2017年的0.57,降幅为8.06%,由2017年的0.57上升至2020年的0.59,增幅为3.5%,表明2000—2020年雄安新区生态质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指标 PC1 PC2 PC3 PC4 2000年 2017年 2020年 均值±标准差 均值±标准差 均值±标准差 WET 0.51 0.47 −0.52 0.51 0.88±0.04 0.58±0.23 0.67±0.11 NDVI 0.52 −0.02 0.79 0.32 0.65±0.14 0.55±0.26 0.63±0.21 LST −0.42 0.85 0.31 −0.05 0.82±0.13 0.84±0.21 0.57±0.41 NDSI −0.55 −0.24 0.04 0.81 0.25±0.18 0.53±0.22 0.43±0.16 RSEI 0.62±0.14 0.57±0.23 0.59±0.21 说明:WET为湿度分量,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LST为地表温度,NDSI为归一化建筑-裸土指数,RSEI为遥感生态指数。PC1~PC4为主成分1~4。 Table 2.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in Xiong’an New Area
进一步分析不同生态质量等级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图3和表3),2000年生态质量以优为主(55.53%),其次是良(26.19%);2017年以较差为主(30.44%),其次为中等(25.20%),大部分位于雄县;而2020年生态质量差的面积占比仅为0.62%,主要位于容城县。其生态质量的优劣与土地利用使用的结构模式相一致。
RSEI等级 2000年 2017年 2020年 面积/km2 百分比/% 面积/km2 百分比/% 面积/km2 百分比/% 差 11.83 0.77 19.59 1.34 9.43 0.62 较差 105.02 6.84 445.04 30.44 388.73 25.54 中等 163.89 10.67 368.33 25.20 336.85 22.14 良 402.33 26.19 275.44 18.84 419.68 27.58 优 853.05 55.53 353.47 24.18 367.10 24.12 Table 3. Area statistics of ecological quality grades from 2000 to 2020 in Xiong’an New Area
2000—2017年,雄安新区生态退化面积最多(845.00 km2),极少区域生态质量改善(142.62 km2),且主要分布在安新县,在空间上呈“总体退化、局部改善”的特征。2017—2020年,新区生态未改变面积最多(647.57 km2),且生态改善面积有所增加(473.44 km2),表明该研究区总体生态质量在这3 a基本维持稳定且有好转趋势。生态质量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雄县,与“千年秀林”的建设有明显关系。该阶段雄安新区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生态质量相应改善。
-
由图4和表4可见:2000—2017年雄安新区生态质量改善面积比例(RAI)与建设用地转耕地面积比(RLca)呈极显著正相关(R=0.558,P<0.001),与林地转耕地面积比(RLwa)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4,P<0.001);2017—2020年RAI与未利用地转耕地面积比(RLua)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3,P<0.001),与未利用地转林地面积比(RLuw)呈极显著正相关(R=0.488,P<0.001),而RAI与耕地转林地面积比(RLaw)负相关(R=−0.022),但相关性不显著。回归方程为:yRAI=1.257xRLua +0.196 (R=0.753,P=0.000,R2=0.867),yRAI=0.727xRLuw+0.267(R=0.488,P=0.000,R2=0.739)。显示在雄安新区(2017—2020年)建设水平和1 km空间尺度下,未利用地转耕地面积比每增加10%,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13%,未利用地转林地面积比每增加10%,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7%。
类型 级差 2000—2017年 2017—2020年 级面积/km2 类面积/km2 百分比/% 级面积/km2 类面积/km2 百分比/% 生态退化 −4 8.28 845.00 58.18 2.71 335.99 23.06 −3 201.23 45.77 −2 278.32 63.61 −1 357.17 223.90 生态未改变 0 469.37 469.37 32.21 647.57 647.57 44.45 生态改善 1 115.70 142.62 9.83 285.26 473.44 32.49 2 18.49 137.88 3 5.62 48.28 4 2.82 2.02 Table 4. Statistics of ecological quality grade changes in Xiong’an New Area
-
由表5和表6可见:2000—2017年雄安新区生态质量退化区面积比例(RAD)与耕地转未利用地面积比(RLau)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4,P<0.001),与耕地转建设用地面积比(RLa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289,P<0.001);2017—2020年,RAD与RLa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35,P<0.001),与耕地净退化面积比(AED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57,P<0.001)。回归方程为:yRAD=0.816xRLau +0.437 (R=0.714,P=0.000,R2=0.851);yRAD=0.696xAEDa +0.124(R=0.557,P=0.000,R2=0.710)。显示在传统城镇化(2000—2017年)建设水平和1 km空间尺度下,耕地转未利用地面积比每增加10%,生态质量的退化面积比约增加8%,而在雄安新区(2017—2020年)建设水平和1 km空间尺度下,耕地面积净退化10%,生态质量退化的面积比约增加7%。
阶段 土地利用类型
转移方式面积比相关
系数双侧显
著性样本数 2000—2017年 RLca 0.558** 0 1 455 RLwa 0.614** 0 1 455 2017—2020年 RLua 0.753** 0 1 455 RLaw −0.022 0.403 1 455 RLuw 0.488** 0 1 455 说明:RLca指建设用地转耕地面积比;RLwa指林地转耕地面积比;RLua指未利用地转耕地面积比;RLaw指耕地转林地面积比;RLuw指未利用地转林地面积比;**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area ratio of main land use type transfer mode in improved area of Xiong’an New Area
阶段 土地利用类型
转移方式面积比相关系数 双侧显著性 样本数 2000—2017年 RLau 0.714** 0 1455 RLac 0.289** 0 1455 2017—2020年 RLac 0.535** 0 1455 AEDa 0.557** 0 1455 说明:RLau指耕地转未利用地面积比;RLac指耕地转建设用地面积比;AEDa指耕地净退化面积比;**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 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area ratio of main land use type transfer mode in deteriorated area of Xiong’an New Area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ecological quality in Xiong’an New Area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596
- Received Date: 2022-09-16
- Accepted Date: 2023-03-28
- Rev Recd Date: 2023-03-07
- Available Online: 2023-09-26
- Publish Date: 2023-09-26
-
Key words:
- Xiong’an New Area /
- land use change /
- ecological quality /
-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
- urbanization
Abstract:
Citation: | PAN Ting, WANG Yixiang, LIU Xianzhao, XU Chengli, LIU Zhijun.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ecological quality in Xiong’an New Area[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5): 1102-111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