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与资源短缺性,属于典型的脆弱型生态系统,在独特的自身环境与复杂的干扰下,表现出易受损性和难恢复性[1]。目前,海岛植物的研究集中在植物恢复方面。如WANG等[2]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筛选方法,对海岛植物恢复进行植物选择。石娇星[3]对舟山群岛物种进行统计和植物制图,为海岛植物恢复提供了资源信息。俞意等[4]对珠海市海岛林地植物恢复技术及效果进行研究,认为恢复海岛土壤基质是解决海岛植物恢复的关键。关于海岛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及其与土壤相关因子的研究较少,认识土壤因子变化与海岛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内在联系,对于阐明海岛植物退化及修复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群落结构是认识群落组成、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能够反映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反映群落的动态和机能,并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5]。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是群落结构中的重要特征[6]。陈材等[7]在研究雷州半岛时发现:随着幼树的生长及分化,灌丛面积随之增长,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九节Psychotria rubra、皂帽花Dasymaschalon trichophorum等物种的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金乐薇等[8]对上海大金山岛研究时发现:随着演替的进行和植物的发育,森林结构逐渐完善,不同演替阶段径级分布模式不同。张川英等[9]研究发现:遂昌乌溪江流域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种群和生境群落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为增长型结构。因此,研究群落径级结构及其更新机制,对阐明种群生态特性、更新对策及群落的形成和稳定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环境因子对海岛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台州地区陆地海岸线相比,海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还受岛屿面积[10]、陆地海岸线距离[11]、干旱[12]和台风等的影响。土壤因子对海岛植物物种组成变化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土壤含水率、pH、全磷和全钾是影响海岛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13]。闫潍虹[14]研究发现:土壤有效钾、速效磷是影响海岛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与其他许多具有人类开发活动的海岛类似,大陈岛受到人为的影响显著,岛上种植的大量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成为大陈岛重要的植物类型,但是人为影响与土壤因子和植物组成的变化是否存在紧密联系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大陈岛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大陈岛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大陈岛海岛植物的维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大陈岛共记录植物34种,隶属于26科32属。在科水平上,山茶科Theaceae出现频次最高,占总科数的44.0%;其次是桑科Moraceae和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分别占总科数的19.5%和10.0%。在属水平上,柃属Eurya出现频次最高,占总属数的44.0%;其次是榕属Ficus和木麻黄属Casuarina,分别占总属数的13.8%和10.0%。从表1可见:柃木、木麻黄和天仙果为大陈岛的3个主要优势物种,重要值之和为62.70%。从表2可见:以木麻黄-柃木为优势物种的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2.56),以木麻黄-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为优势物种的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低(1.04)。以柃木-天仙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0.94),以木麻黄-海州常山为优势物种的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低(0.55)。以木麻黄-柃木为优势物种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1.91),以柃木-天仙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0.70)。以海州常山-朴树Celtis sinensis为优势物种的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0.82),以柃木-天仙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0.27)。
物种 个体数/
株平均胸
径/cm平均树
高/m物种重
要值/%柃木Eurya japonica 1 318 5.28 4.54 35.91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299 8.93 6.54 17.85 天仙果Ficus erecta 414 3.16 3.46 8.94 樟Camphora officinarum 21 25.45 10.98 4.46 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181 3.57 4.28 4.36 海岛桑Morus maritima 141 4.52 4.56 4.33 朴树Celtis sinensis 51 14.13 6.51 4.10 野桐Mallotus japonicus 138 4.42 4.45 3.81 女贞Ligustrum lucidum 37 8.64 9.08 3.51 Table 1.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species in Dachen Island
样方号 群落 Margalef
丰富度
指数Simpson
优势度
指数Shannon-
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匀度
指数样方号 群落 Margalef
丰富度
指数Simpson
优势度
指数Shannon-
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
均匀度
指数S01 木麻黄 1.33 0.57 1.47 0.71 S09 柃木-天仙果 1.73 0.78 1.06 0.44 S02 木麻黄-野桐 1.11 0.62 1.32 0.68 S10 柃木-天仙果 2.02 0.94 0.70 0.27 S03 木麻黄-海州常山 1.04 0.74 0.98 0.55 S11 柃木-樟 1.23 0.81 0.99 0.51 S04 天仙果 1.51 0.61 1.44 0.65 S12 柃木-野桐 1.76 0.68 1.40 0.61 S05 木麻黄-天仙果 1.21 0.74 1.02 0.57 S13 海州常山-朴树 1.62 0.56 1.71 0.82 S06 木麻黄-海州常山 1.72 0.55 1.78 0.81 S14 柃木-海州常山 2.01 0.67 1.58 0.62 S07 柃木-黄檀 1.75 0.77 1.21 0.51 S15 柃木-天仙果 2.37 0.76 1.39 0.53 S08 木麻黄-柃木 2.56 0.58 1.91 0.77 Table 2. Community species diversity on Dachen Island
-
如图1所示:大陈岛乔木物种总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1 cm≤DBH<5 cm的植物有1 851株,占总个体数的61.78%,5 cm≤DBH<20 cm的植物有1 069株,占总个体数的35.68%,DBH≥20 cm的植物有76株,占总个体数的2.54%。
大陈岛群落中,柃木、木麻黄和天仙果是3个重要的优势种,植株数量分别占总个体数的43.99%、13.82%和9.98%。对大陈岛3个重要的优势种进行径级结构(图2)分析发现:柃木径级结构主要呈现偏正态分布,个体数集中在1 cm≤DBH≤10 cm内;天仙果径级结构同样呈现偏正态分布,个体数集中在1 cm≤DBH≤5 cm内;木麻黄径级结构主要呈现倒J型分布,个体数在1 cm≤DBH≤5 cm内居多,DBH>5 cm的个体数径级分布比较均匀。
-
如图3所示:以柃木-黄檀为优势物种的群落与以柃木-海州常山为优势物种的群落之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71。以天仙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和以海州常山-朴树为优势物种的群落之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06。多数群落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小于0.50。群落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与全磷相似性指数呈负相关,其他土壤环境因子与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
大陈岛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图4)结果显示:排序轴1解释了总变量的69.35%,主要反映了全磷和全氮的影响,排序轴2解释了总变量的30.35%,主要反映了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全磷的影响。大陈岛群落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pH、有机碳、全碳、全氮呈正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呈正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全碳和全氮均呈负相关关系。Pielou均匀度指数与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全磷呈正相关关系,与pH呈负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H呈正相关关系,与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全磷呈负相关关系。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Dachen Island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3
- Received Date: 2024-07-01
- Accepted Date: 2024-12-02
- Rev Recd Date: 2024-11-24
-
Key words:
- island vegetation /
- species composition /
- diameter structure /
- similarity analysis /
-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 /
- Dachen Island
Abstract:
Citation: | YANG Bairun, WU Jiang, GUAN Kaicheng, SHEN Weikang, HONG Xujie, WANG Jiang.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Dachen Island[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