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启航, 颜顾浙, 方伟, 高竞, 赵凯, 蒋仁强, 赵梦丽, 徐秋芳.
草酸青霉和棘孢木霉对青枯劳尔氏菌的生防效果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4): 852-85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25
|
[2] |
王礼, 洪祖兵, 方陆明, 陈珣, 吴超.
基于iOS系统的观赏植物识别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5): 900-90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5
|
[3] |
张海强, 陈建明, 张珏锋.
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菌体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2): 173-18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2.002
|
[4] |
叶申怡, 阮夏云, 樊莹, 张欢帅, 井长怡, 毛胜凤, 张爱莲.
美国山核桃叶的抗菌作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4): 658-66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4.025
|
[5] |
王璇, 马良进, 吕全, 孟娴静, 张星耀.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2): 238-24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2.012
|
[6] |
樊二齐, 王云华, 郭叶, 俞春莲, 林新春.
6种木兰科植物叶片精油的气质联用(GC-MS)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2): 307-3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2.023
|
[7] |
巨云为, 樊培峰, 奚月明, 薛中官.
万寿菊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的毒杀作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0, 27(2): 316-31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0.02.026
|
[8] |
陈世权, 黄坚钦, 黄兴召, 楼中, 吕健全, 夏国华, 吴家森.
不同母岩发育山核桃林地土壤性质及叶片营养元素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0, 27(4): 572-57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0.04.016
|
[9] |
童根平, 王卫国, 张圆圆, 徐温新, 窦春英, 盛卫星, 虞青平, 叶正钱.
大田条件下山核桃林地土壤和叶片养分变化规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4): 516-521.
|
[10] |
林君阳, 马良进, 陈安良, 张立钦.
山核桃外果皮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1): 100-104.
|
[11] |
刘洪波, 史冬辉, 陈安良, 应蒙蒙, 张立钦.
杨梅叶提取物对6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1): 95-99.
|
[12] |
马良进, 吴美卿, 苏秀, 陈安良, 张立钦.
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活体抑菌活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5): 620-624.
|
[13] |
张立钦, 孙逸钊, 王品维, 童森淼, 马良进.
喜树碱对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及水稻纹枯病的抑菌活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6): 681-684.
|
[14] |
毛胜凤, 张立钦, 张健, 林海萍, 马良进, 徐清信.
马尾松叶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3): 359-362.
|
[15] |
苏秀, 马良进, 陈安良, 张立钦.
山核桃外果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3): 355-358.
|
[16] |
胡国良, 程益鹏, 楼君芳, 王国杜, 夏国华, 陈建刚, 章祖平.
山核桃花蕾蛆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4): 463-467.
|
[17] |
张俊会, 金则新.
七子花不同时期叶片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3): 369-371.
|
[18] |
黄有军, 王正加, 郑炳松, 黄晓敏, 黄坚钦.
山核桃雄蕊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1): 56-60.
|
[19] |
杨琼霞, 殷舒, 申屠垠, 高欣, 孙益, 胡军祥.
山核桃外果皮提取液对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6): 604-607.
|
[20] |
黄坚钦, 章滨森, 陆建伟, 付敢伟.
山核桃嫁接愈合过程的解剖学观察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1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