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思婧, 丁山, 庞春梅, 郑枭, 王通, 余树全.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细叶青冈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3, 40(5): 1073-108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784
|
[2] |
安晓楠, 王云琦, 李一凡.
模拟酸雨淋溶对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3): 516-5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350
|
[3] |
吴金栋, 何勇, 朱祝军.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露地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6): 1195-120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767
|
[4] |
郭佳欢, 孙杰杰, 冯会丽, 曹鹏鹤, 俞元春.
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及维持措施的研究进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4): 801-80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78
|
[5] |
徐睿, 姜春前, 白彦锋, 刘秀红, 汪思龙.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差异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2): 307-31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2.012
|
[6] |
吕玉龙, 周秀峰, 何莹.
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林和白茶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与评价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4): 656-66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4.011
|
[7] |
牛晓栋, 江洪, 方成圆, 陈晓峰, 孙恒.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汽通量特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2): 216-22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2.005
|
[8] |
吕素华, 徐萌, 张新凤, 刘京晶, 斯金平.
不同杂交家系铁皮石斛花多糖、浸出物及氨基酸质量分数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5): 749-75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5.004
|
[9] |
徐跃, 宋敏国, 杨仙玉, 袁进强.
中华大蟾蜍皮肤galectin-3 cDNA分子多样性及氨基酸变异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4): 574-58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4.014
|
[10] |
简敏菲, 刘琪璟, 梁跃龙, 唐培荣.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结构与种类数量特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4): 458-463.
|
[11] |
曹永慧, 萧江华, 陈双林, 吴柏林, 吴明, 张德明.
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对毛竹生长的影响及竞争关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1): 35-40.
|
[12] |
温佐吾.
不同密度2 代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比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1): 22-27.
|
[13] |
周建钟, 刘力, 郭建忠, 吕健全, 林海萍.
浙江畲乡红曲酒品质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0(1): 67-70.
|
[14] |
曹光球, 林思祖, 曹子林, 丁?.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空间格局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2, 19(2): 148-152.
|
[15] |
刘力, 林新春, 叶丽敏.
雷竹不同栽培类型竹笋的蛋白质组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3): 271-273.
|
[16] |
刘爱琴, 马祥庆, 俞立烜, 罗雪妹.
马尾松林下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3): 250-255.
|
[17] |
杜国坚, 黄天平, 张庆荣, 张浦山, 程荣亮.
杉木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征和肥力*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4): 347-352.
|
[18] |
何光训.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酚类物质降解受阻的内外因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4): 434-439.
|
[19] |
林开敏, 林国清, 张沈龙, 俞立烜.
天然阔叶林与杉木连栽林地土壤肥力的差异*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2): 221-225.
|
[20] |
林平, 叶正环, 朱昌乐, 侯建育.
柳杉连栽林地的土壤肥力特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2): 138-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