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冉佳璇, 戚玉娇.
黔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2): 343-35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63
|
[2] |
韩泽民, 李源, 王熊, 菅永峰, 周靖靖, 佃袁勇, 黄光体.
不同演替程度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对生物量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2): 246-25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334
|
[3] |
卯光宪, 谭伟, 柴宗政, 赵杨, 杨深钧.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马尾松人工林胸径-树高模型预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4): 752-76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86
|
[4] |
刘光武, 陈晨, 王柯力.
基于神经网络的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指数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1): 100-1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1.013
|
[5] |
黄剑峰, 谭伟, 柴宗政, 蔡照军.
黔中马尾松近熟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调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4): 749-7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015
|
[6] |
张振, 金国庆, 周志春, 孙林山.
马尾松广东种源与湖北种源的人工林生物量分配差异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2): 271-27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2.008
|
[7] |
吕常笑, 邓华锋, 王少杰, 陈振雄, 王雪军.
马尾松不同区域相容性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5): 790-79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5.010
|
[8] |
何佩云, 丁贵杰, 谌红辉.
第1代和第2代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作用比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5): 703-70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5.011
|
[9] |
卢翠香, 项东云, 陈健波, 徐峰, 任世奇, 刘媛, 唐继新.
人工林马尾松管胞形态特征及其变异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4): 588-59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4.016
|
[10] |
赵俊卉, 刘燕, 张慧东, 亢新刚.
长白山天然林不同树种树高曲线对比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6): 865-869.
|
[11] |
温佐吾, 骆宗诗, 马宏勋, 吴冬生, 李宗辉, 黄以黔.
黔中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2): 221-227.
|
[12] |
温佐吾.
不同密度2 代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比较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4, 21(1): 22-27.
|
[13] |
刘安兴.
树高曲线聚类分析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3): 228-232.
|
[14] |
郑仁华, 陈国金, 傅忠华, 俞白楠, 杨宗武, 傅玉狮, 潘琼蓉.
马尾松优树子代遗传评价及选择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44-149.
|
[15] |
韦新良, 郭仁鉴, 赵斌.
浙江省马尾松天然林生长模型及采伐年龄的确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4): 333-336.
|
[16] |
黄承才, 葛滢, 常杰.
中亚热带东部马尾松叶片光合及呼吸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3): 224-227.
|
[17] |
谢哲根, 刘安兴, 陈学堂, 陈安统, 许祖福.
相对树高曲线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8, 15(1): 69-75.
|
[18] |
洪伟, 吴承祯.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新模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1): 15-20.
|
[19] |
罗福裕, 方延福, 励龙昌.
遂昌县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3, 10(1): 49-54.
|
[20] |
林思祖, 黄青峥, 吴旺民.
杉木马尾松几个模型的预报有效性的计算机模拟试验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3, 10(2): 184-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