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佩, 邬玉芬, 王肖峰, 吴文汇, 高燕会, 陈东红, 斯金平, 李聪.
荫蔽环境下植物生理形态及光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6): 1313-132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87
|
[2] |
叶青青, 周明兵.
木本植物形成层活动的分子调控机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4): 879-88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73
|
[3] |
赵铭臻, 王利艳, 刘静, 邹显花, 郑宏, 范福金, 马祥庆, 林开敏, 李明.
间伐和施肥对杉木成熟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2, 39(2): 338-34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226
|
[4] |
张吉玲, 陈钢, 曹光球, 林思祖, 郑宏, 李勇.
机械损伤及埋土深度对杉木萌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2): 304-31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323
|
[5] |
田甜, 余树全, 张旭东, 白彦锋, 张华锋, 姜春前.
萌芽杉木幼龄林植物群落特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1): 36-4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1.005
|
[6] |
曾冀, 雷渊才, 蔡道雄, 唐继新, 明安刚.
桂西南杉木林分生长对间伐的动态响应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5): 841-84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5.010
|
[7] |
刘欢, 王超琦, 吴家森, 郭联华.
氮素指数施肥对1年生杉木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3): 459-46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3.011
|
[8] |
刘昊, 宋晓波, 周乃富, 马庆国, 裴东.
吲哚丁酸对核桃嫩枝扦插生根及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6): 1038-104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6.010
|
[9] |
潘建华, 孙杰, 郑林水, 陈惠明, 叶慧群, 吴礼栋.
抚育间伐对成熟期杉木人工纯林生长量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2): 291-29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2.019
|
[10] |
辛赞红, 江洪, 接程月, 魏晓华, BLANCOJuan, 周国模.
模拟轮伐期长短对杉木人工林氮动态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6): 855-862.
|
[11] |
朱向辉, 汪传佳, 王仁东, 翁永发, 马飞杰, 过路, 方怀远, 朱汤军.
CDM-ARP杉木林碳汇监测方法学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3): 336-341.
|
[12] |
付顺华, 董汝湘, 吴隆高, 冯建民, 刘伟宏, 华朝晖, 孙鸿有.
杉木种子园子代性状相关性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3): 272-278.
|
[13] |
蒋宗垲.
福建柏与杉木人工林细根氮磷养分现存量的动态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1): 33-38.
|
[14] |
徐凤兰, 魏坦, 刘爱琴.
杉木泡桐混交幼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0, 17(3): 285-288.
|
[15] |
王白坡, 程晓建, 戴文圣, 杨飞峰.
银杏雌雄株内源激素和核酸的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9, 16(2): 114-118.
|
[16] |
林开敏, 俞新妥, 邱尔发, 何智英, 林思祖.
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营养空间利用的差异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3): 243-247.
|
[17] |
胡超宗, 金爱武, 张卓文.
雷竹竹鞭侧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1): 1-4.
|
[18] |
管康林, 严逸伦, 郑炳松.
杉木花芽分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和内源激素的作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3): 248-254.
|
[19] |
何福基, 余象煌, 李平.
杉木雄性不育性遗传机理初步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5, 12(2): 219-220.
|
[20] |
管康林, 严逸伦, 郑钢.
杉木发育生理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4, 11(2): 105-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