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正宇, 周佳君, 胡恒康, 张启香.
香榧胚性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动力学及对赤霉素的响应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1
|
[2] |
胡欢, 李媛, 丁筠, 曹含章, 吕尊富, 李飞飞.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转CP4基因籼稻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2): 420-42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436
|
[3] |
余宁尔, 吴胜春, 梁鹏.
不同因子对土霉素与汞络合反应中溶解性气态汞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5): 907-91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568
|
[4] |
龚丽, 胡恒康, 胡渊渊, 喻卫武, 吴家胜, 黄坚钦, 张启香.
香榧幼胚发育与胚性感受态之间的相关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5): 861-86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5.010
|
[5] |
张路, 丁晗, 桂和荣.
伴矿景天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3): 567-57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3.024
|
[6] |
何少海, 姚盛存, 丰宇凯, 汪轲, 李飞飞.
农杆菌介导bar基因转化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1): 129-13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1.018
|
[7] |
景宁, 康晋, 张耀宏, 康永祥.
桃儿七愈合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1): 162-16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1.024
|
[8] |
阮慧泽, 李珍, 任燕燕, 邬枭楠, 邵于豪, 潘飞翔, 夏国华.
半蒴苣苔的叶片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1): 162-16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1.025
|
[9] |
陈家龙, 朱建军, 吴秀水, 余宏傲.
金雀花组织培养与快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3, 30(4): 611-61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3.04.022
|
[10] |
徐涌, 孙骏威, 陈珍.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吴茱萸组织培养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3): 500-5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3.024
|
[11] |
张楠, 杜宝明, 季梦成.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2): 305-31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2.022
|
[12] |
程莹, 李根有, 夏国华, 黄晌决, 黄宇锋.
楤木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综述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6): 968-97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6.022
|
[13] |
万俊丽, 黄坚钦, 夏国华, 张启香, 黄丽春.
山核桃幼胚不定芽的诱导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5): 762-766.
|
[14] |
杨海芸, 桂仁意, 汤定钦, 方伟.
菲白竹组织培养技术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2): 255-258.
|
[15] |
高燕会, 童再康, 黄华宏, 郭福起, 郁重彦.
花叶络石的组织培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6): 701-704.
|
[16] |
刘志高, 童再康, 储家淼, 高燕会, 张露.
乳白石蒜组织培养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3(3): 347-350.
|
[17] |
吴月燕, 陶伟芳.
葡萄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88-192.
|
[18] |
朱玉球, 廖望仪, 黄坚钦, 孙晓萍.
山核桃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1, 18(2): 115-118.
|
[19] |
张立钦, 郑勇平, 罗士元, 胡加共.
杨树湿地松组织培养愈伤组织耐盐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1): 16-21.
|
[20] |
张立钦, 郑勇平, 金佩英.
用组织培养技术筛选杨树耐盐种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6, 13(4): 397-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