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具有双重性,它虽然会威胁森林及其周边生态安全,但也能给森林带来益处[1−2]。周期性低强度计划烧除不仅能预防森林大火,还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是科学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手段[3]。计划烧除能经济有效、快捷方便地清除林地危险可燃物(枯草、凋落物及半分解物),能有效降低森林燃烧性,也能为林分更新提供有利条件[1]。FINNEY等[4]分析了 2002 年2起发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森林火灾卫星图像和计划烧除记录,表明计划烧除可有效降低火灾的严重程度。SCHMIDT等[5]指出:在针阔混交林中运用计划烧除可以显著减少可燃物的积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广泛开展计划烧除,这些实践工作证明:开展大面积计划烧除是成效最显著的措施[6−9]。中国内蒙古地区从1980年起开始施行林冠下计划烧除[10]。1988年起,马志贵等[11]在四川省攀西地区开展了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计划烧除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效果显著。王秋华等[12]认为:滇中地区云南松林对周期性的火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开展周期性的计划火烧。戚书玮等[13]发现:计划烧除前后云南松生物量的重要值等无显著差异,表明在该地区计划烧除对云南松生长影响很小。杨馥羽等[14]研究发现:高频率、低强度的计划火烧使土壤表层抗水蚀能力下降,但对深层土壤基本无影响。马志贵等[15]对计划烧除引起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计划烧除林地的土壤侵蚀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允许流失量(200 t·km−2·a−1)。计划烧除的目的就是干扰或阻断林火发生或蔓延条件[16−17],以小火防大火,由被动防火转为主动防火[18]。计划烧除的开展时间一般选在森林防火期的初期,此时细小可燃物很干燥,但粗大可燃物含水率仍较高, 能够控制住火势[19]。
云南松是中国西南林区的主要用材树种,大多分布于山区。云南松分布区气候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西南印度洋季风和东南太平洋季风等3种气流所控制,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是西南林区火灾多发区[20]。本研究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6 a (2017—2022年,其中2020和2021年由于政策原因,云南全省未开展计划烧除)的定位、跟踪研究,开展云南松林计划烧除火烧试验,测定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燃烧火行为特征,对火蔓延速度、火线强度和火焰高度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烧除迹地的烧除效果,以期为滇中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综合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
滇中高原的云南松林是季风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林为20世纪80年代飞播造林后自然生长形成的半天然林[25]。经过30余a的人工抚育和自然稀疏,研究区的云南松林分结构稳定,蕨类云南松林和禾本云南松林受海拔影响,林分特征差异如表1所示。云南松林为中龄林,上层林木郁闭度为0.6,枝下高度平均大于7 m。缺乏梯状可燃物,低强度地表火难以形成树冠火。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为12%,地表可燃物载量平均为0.68 kg·m–2(6.8 t·hm−2)。有研究表明[1, 26]:当直径<7.6 cm的可燃物少于10 t·hm−2时,应在含水率为10%~12%时点烧。对2组样地的林分特征进行成对t检验表明:2种可燃物类型的林分特征无显著差异,长势较一致。
可燃物类型 坡度/(°) 郁闭度 密度/(株·hm−2) 树高/m 枝下高/m 胸径/cm 含水率/% 载量/(kg·m−2) 蕨类云南松林 17 0.60 1 240±473 a 11.5±1.6 a 7.9±1.0 a 14.5±3.1 a 11.99 a 0.67±0.14 a 禾本云南松林 14 0.55 1 152±436 a 12.1±1.6 a 8.5±1.4 a 17.1±3.8 a 12.06 a 0.69±0.19 a 说明: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可燃物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 Table 1. Stand characteristics of P. yunnanensis forest of different fuel types
-
已有研究表明[27]:实行计划烧除的最佳气象因素指标为风速<6.0 m·s−1,空气湿度为30%~50%,气温为−5.0~10.0 ℃,可燃物含水率为7%~20%,大气气团应相对稳定。由于地表可燃物燃烧释放出大量热量,需随时记录气象数据有助于提前部署扑救力量,防止跑火。本次计划烧除的气象条件为多云天气,气温为14.0~16.0 ℃,相对湿度为40%~45%,林缘平均风速为0.5 m·s−1,阵风最高风速为1.2 m·s−1。各项技术指标符合《云南省森林防火计划烧除规程》和《云南松林计划烧除技术规范》。为了随时准确地把握林地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隔30 min测定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表2)。计划烧除开始后,林内气温明显升高,最高达24.0 ℃,比林外高3.5~6.0 ℃。
时段 风速/(m·s−1) 气温/℃ 相对湿度/% 11:00—12:00 0.5~0.8 14.0~16.0 38~42 12:00—13:00 0.8~1.5 16.0~19.0 33~36 13:00—14:00 1.7~2.4 17.0~22.0 30~34 14:00—15:00 2.0~3.2 18.0~24.0 29~33 15:00—16:00 2.2~2.8 17.0~20.0 32~38 Table 2. Weather conditions in P. yunnanensis forest during prescribed burning
-
计划烧除在阳坡实施,试验样地选取在靠近防火隔离带的安全位置。由表3可知:蕨类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燃烧时的火焰高度为(80.20±7.50) cm,是禾本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火焰高度的2倍,两者差异显著(P<0.05)。由于蕨类植物株高较高,平均高度达0.6 m,且冬天枯死后立于地表不倒伏,因此在蕨类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进行计划烧除时火焰高度最高可达0.9 m。可燃物的高度对于火烧类型从地表火向树冠火过渡起决定性作用[28]。一般而言,安全用火的平均火焰高度不得高于1.5 m,在此标准内执行火烧,扑火队员可利用扑火机具(如风力灭火机和背负式水枪)控制火场。
可燃物类型 火焰高
度/cm火焰温
度/℃火焰蔓延速度/
(m·min−1)火线强度/
(kW·m−1)蕨类云南松林 80.20±7.50 a 513±65 a 0.25±0.04 a 262±70 a 禾本云南松林 43.40±5.94 b 463±77 a 0.17±0.03 b 188±41 b 说明: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可燃物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 Table 3. Fir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ribed burning in P. yunnanensis forest
2种不同可燃物类型的火焰温度相差不大,温差保持在10%以内,原因是2种地表可燃物均以松针凋落物为主,蕨类云南松林燃烧时的温度略高于禾本云南松林燃烧,但无显著差异。
火场立地条件影响林火蔓延速度,林火蔓延是由一个封闭曲线扩增成另一个封闭曲线的过程,坡度越陡,林火蔓延的速度越快[29−30]。结合表1和表3可知:蕨类云南松林所在坡度较大,其火线蔓延速度较禾本云南松林快30%。本研究采用下山火点烧技术,林火种类为稳进地表火(蔓延速度<4 km·h−1),可明显降低林火蔓延速度,保证用火安全[31]。
人工灭火的火强度上限为1 000 kW·m−1,通常不能超过中等强度[32−33]。由图1可以看出:试验样地的火线强度均小于750 kW·m−1,是低强度火。火线强度的大小与可燃物载量、气象、地形等因素关系密切,由于3号样方地表可燃物载量大,所处地形较陡峭,因此导致该样方出现最大火线强度。火线强度的大小也可以作为营林用火指标,以最小损失换取最大成果,即以小火防大火。
对2组样地10个小样方的火线强度、火蔓延速度和火焰高度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表4):火焰高度与火线强度和火蔓延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火蔓延速度与火线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火焰高度与火线强度的相关系数达0.794,为最大。因此在烧除试验过程中可采用观察火焰高度来推测火线强度是否超过低强度火烧的临界标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类可燃物类型的火焰高度、火焰蔓延速度和火线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若蕨类云南松林发生火灾,各项火行为参数偏大,扑火救援难度将提高。
火行为 火线强度 火蔓延速度 火焰高度 火线强度 1 0.704* 0.794** 火蔓延速度 0.704* 1 0.779** 火焰高度 0.794** 0.779** 1 说明:*表示显著相关(P<0.05);**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 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fire behaviors of P. yunnanensis forest
-
研究区地表可燃物载量介于0.52~0.88 kg·m−2之间(表1)。图2A是烧除试验开展前1个月在研究区所记录的实拍图,图2B和图2C分别是烧除试验中从地面与空中拍摄,图2D是烧除后的火烧迹地。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低强度的计划烧除对乔木的影响微乎其微,只将下部枝干熏黑但并未灼伤,林冠层几乎没有任何损伤;大多数灌木层枝叶仍保持原状,部分矮灌木底部树叶被烤焦,是否烧死需另设样地后续跟踪研究;地表层凋落物过火情况明显,枯草、松针、蕨类等基本被烧光,枯枝的烧伤程度由径级决定。
Figure 2. Comparing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scribed burning of P. yunnanensis forest
由表5可知: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计划烧除率介于59%~75%之间,烧除效果明显。火烧强度和烧除率并不是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例如3号样方的火线强度最高,为369.6 kW·m–1,但其相对应的烧除率并非最大值。由于采用下山火点烧技术,火焰与火头前进方向相反,会对燃烧过的可燃物进行二次燃烧,因此坡度越大烧除效果越好。对火烧迹地调查发现:样方中出现部分未被火烧的小面积植物,称为“花脸”。造成花脸的主要原因是小地形的变化,如坡地上的凹洼地,湿度大,又减缓了火蔓延速度,地表火从两旁绕过或跃过。一般来说上山火造成的花脸率远高于下山火,因为上山火蔓延速度很快导致燃烧不均匀、不彻底,留下许多未烧地块[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种可燃物的烧除效果无显著差异。在云南松纯林不同可燃物类型中开展计划烧除,均能达到清理林下可燃物的效果,且能保证一定效果的烧除率。
样方
标号坡度/(°) 烧前质量/
(kg·m−2)烧后质量/
(kg·m−2)烧除
率/%花脸
率/%1~5 17 0.76±0.16 a 0.24±0.04 a 67.75±5.43 a 5.00 6~10 14 0.78±0.21 a 0.30±0.10 a 62.00±2.56 a 5.00 说明: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可燃物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 Table 5. Evaluation of prescribed burning in P. yunnanensis forest
Characteristics of fire behavior in prescribed burning under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560
- Received Date: 2022-09-02
- Accepted Date: 2022-12-05
- Rev Recd Date: 2022-12-01
- Available Online: 2023-07-13
- Publish Date: 2023-08-20
-
Key words:
- forest fuels /
- forest fire management /
- prescribed burning /
- low-intensity fire /
-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
Abstract:
Citation: | WANG Jin, ZHANG Wenwen, WANG Qiuhua, CAO Hengmao, ZHANG Xiyan, BAI Wanhui, LI Xiaona, GAO Guiq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re behavior in prescribed burning under Pinus yunnanensis fores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4): 828-83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