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为苏南水网地区城乡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给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压力,蓝绿交织的水网地域特色景观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蓝绿空间是水网地区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网地区地域特色景观的载体[1]。水网地区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具有涵养水源、调蓄雨洪的生态功能[2],与林地、草地等共同构成绿色空间。蓝色空间则指河流、湖泊、湿地和坑塘等共同构成的水域空间[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蓝绿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景观格局演变[4−5]、空间营建与调控[6−8]、冷岛效应[9]以及健康服务功能评价[10−11]等方面,研究区域多集中于城市群区域或城市市域范围,对具有水网地域特征的城镇地区蓝绿空间格局的研究相对较少。
苏南水网地区属于太湖流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水绿共生的整体格局。快速城镇化在促进苏南水网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量大面广的居住区、工业园区等人工开发建设活动对蓝绿空间的干扰程度日趋增强。据Landsat 8影像数据统计,2000—2022年,苏州市吴江区建设用地面积由14653.57 hm2增加至31008.33 hm2,而蓝绿空间面积由107543.79 hm2减少至91790.00 hm2。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得蓝绿空间面临着面积下降、景观格局破碎、生态效益减弱等问题,水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冲击。模拟预测蓝绿空间未来发展格局,分析蓝绿空间格局未来发展趋势,总结蓝绿空间格局未来演变特征,是保护和恢复水网地区生态环境,促进苏南水网地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以具有典型苏南水网特征的苏州市吴江地区为代表,在总结2000—2020年蓝绿空间格局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CA-Markov模型,模拟2030年吴江南片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多情景发展状态,并对多情景发展的蓝绿空间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科学解读蓝绿空间景观生态结构与生态格局特征,为水网地区蓝绿空间的保护提供理论帮助与数据支持,以期促进水网地区城乡可持续发展。
-
利用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获得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概率矩阵(表1)。以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作为基础年数据,以10 a为迭代周期,比例误差设为0.15,预测2020年吴江区南片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图1),与2020年实际土地利用分布图进行对比验证,得到Kappa值为0.886 2,表示模拟的可信度较高,可用来预测研究区后续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 2010年土地类型转移概率/%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耕地 63.74 0.03 0.02 4.58 31.63 林地 6.02 68.85 0.19 14.30 10.64 草地 0.01 0.73 72.42 26.83 0.01 水域 13.93 0.05 0.01 76.64 9.37 建设用地 19.95 0.06 0.01 4.21 75.77 Table 1. Probability matrix of land use type transfer in southern Wujiang District from 2000 to 2010
-
以2020年吴江南片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为基础数据,通过MCE模型,分析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及吴江南片区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表2),并限制不同情景下各类土地利用的约束条件,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3种情景下2030年吴江南片区蓝绿空间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各类土地利用的面积、比例(图2,表3)。
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 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耕地 65.13 0.01 0.01 3.44 31.41 林地 0.90 75.78 0.13 13.45 9.74 草地 15.42 0.01 84.55 0.01 0.01 水域 13.37 0.01 0.01 75.57 11.04 建设用地 14.27 0.01 0.01 5.13 80.58 Table 2. Probability matrix of land use type transfer in southern Wujiang District from 2010 to 2020
类型 2020年现状 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 2030年生态保护优先情景 2030年城镇发展优先情景 面积/hm2 占比/% 面积/hm2 占比/% 面积/hm2 占比/% 面积/hm2 占比/% 耕地 33 837.03 55.84 31 826.79 52.52 33 058.35 54.36 28 946.79 47.84 林地 142.29 0.23 129.78 0.21 148.59 0.24 30.41 0.05 草地 19.44 0.03 17.64 0.03 22.14 0.04 17.64 0.03 水域 9 838.98 16.24 8 237.16 13.59 9 886.59 16.26 7 697.16 12.72 建设用地 16 763.22 27.66 20 390.76 33.65 17 693.10 29.10 23 810.58 39.36 Table 3. Land use data of blue and green space in southern Wujiang District from 2020 to 2030
由图2和表3可知:2020—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土地利用面积及占比变化差异较大。①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随时间推移而缩减,分别减少了3.32%、0.02%和2.56%,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增幅约为5.99%,基本延续过去10 a吴江南片区土地利用的发展规律。②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限制了耕地、林地和水域等向建设用地的无序转化,蓝绿空间土地利用相对稳定,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及占比有所增加。相对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耕地和水域增幅最为显著,分别为1.84%和2.67%,建设用地增幅减少,从3 627.54 hm2减少到929.88 hm2。③城镇优先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相较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耕地、林地面积减幅较大,其占比分别下降了6.59%、0.19%,水域面积减少了2 189.43 hm2,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增幅达10.25%。
-
由表4和图3可知:2020—2030年,①自然发展情景下的7类蓝绿空间景观要素基本延续前10 a的自然发展规律,核心区、边缘区等景观要素占比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孤岛下降率明显,孤岛面积从54.54 hm2减少至30.30 hm2,变化率为−44.44%。孤岛面积下降说明可供生物在吴江南片区蓝绿空间之间迁移的“踏脚石”数量正在减少。②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景观要素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核心区的增幅最大,增长了490.87 hm2。核心区可作为蓝绿网络中的源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区面积的增加反映了吴江南片区蓝绿空间的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的桥接区和环道区占比分别为0.38%和0.48%,较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减少了0.21%和0.05%。桥接区是连通各核心区间的廊道,环道区是核心区内部的廊道,两者是物种迁移、能量流动的重要通道,桥接区、环道区数量的减少反映了吴江南片区蓝绿空间景观破碎化程度的改善。③城镇优先发展情景下,受建设用地沿分布区域向内外扩张的影响,蓝绿空间核心区面积大幅减小,核心区内部的孔隙面积持续增加。孔隙是蓝绿空间核心区内部的孔洞,孔隙面积增幅越大代表蓝绿空间核心区内部零散的建设用地越多,蓝绿空间的破碎化程度越高。城镇优先发展情景下孔隙占比较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增长了2.77%,表明城镇优先发展情景下吴江南片区蓝绿空间正面临着外部面状、内部点状的生态破坏,对维持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类别 2020年实际
面积/hm2自然发展情景 生态保护优先情景 城镇优先发展情景 2030年预测
面积/hm2面积变化/
hm2变化率/
%2030年预测
面积/hm2面积变化/
hm2变化率/
%2030年预测
面积/hm2面积变化/
hm2变化率/
%核心区 31 312.51 29 258.13 −2 054.37 −6.56 31 803.37 490.87 1.57 23 804.05 −7 508.46 −23.98 孤岛 54.54 30.30 −24.24 −44.44 42.42 −12.12 −22.22 96.96 42.42 77.78 孔隙 4 005.72 3 508.79 −496.93 −12.41 2 817.94 −1 187.18 −29.65 4 496.59 490.87 12.25 边缘区 6 708.52 6 211.60 −496.93 −7.41 5 987.37 −721.15 −10.75 6 787.31 78.78 1.17 环道区 351.49 309.06 −42.42 −12.07 290.88 −60.60 −17.24 103.02 −248.46 −70.69 桥接区 454.51 327.25 −127.26 −28.00 230.28 −224.22 −49.33 696.91 242.40 53.33 支线 963.55 569.65 −393.91 −40.88 569.65 −393.91 −40.88 612.07 −351.49 −36.48 Table 4. Changes of MSPA landscape types in the blue and green space of southern Wujiang District from 2020 to 2030
-
由图4可知:2020—2030年,①自然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整体景观连通性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与2020年吴江南片区蓝绿空间景观连通性现状相比,毕家湾、沈庄漾区域景观连通性均有下降,可能连通性重要值分别下降了0.004 3、2.909 9。②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研究区核心区重要斑块数量较多、相对面积较大,且斑块较为集中,蓝绿空间连通性有所增强。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沈庄漾和严士浜区域景观连通性增长较为显著,可能连通性重要值分别增加了2.963 5和11.699 6。③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受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影响,连通性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其中长荡—大龙荡、严士浜区域斑块所受影响较大。相对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长荡—大龙荡区域斑块的可能连通性重要值从98.477 0下降至88.643 4,降幅约为9.98%。严士浜区域景观连通性受镇域内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负面影响,同样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可能连通性重要值由12.814 5下降至0.353 7,降幅约为97.24%。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blue-green spatial pattern in the southern Jiangsu water network area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741
- Received Date: 2022-12-01
- Accepted Date: 2023-11-13
- Rev Recd Date: 2023-10-27
- Available Online: 2024-01-19
- Publish Date: 2024-02-20
-
Key words:
- blue-green space /
- CA-Markov model /
-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
- MSPA /
- water network area
Abstract:
Citation: | DING Jinhua, SUN Qi.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blue-green spatial pattern in the southern Jiangsu water network area[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1): 202-21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