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三大素”的影响

吴宁 肖瑞 许艳萍 杜官本 李晓平 孙飞

杨娟, 刘占军, 任振强, 等.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4): 787-79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5
引用本文: 吴宁, 肖瑞, 许艳萍, 等. 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三大素”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5): 776-7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8
YANG Juan, LIU Zhanjun, REN Zhenqia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Helan Mountain[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4): 787-79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5
Citation: WU Ning, XIAO Rui, XU Yanping, et al. Growth stage and plant sex with chemical compounds of industrial hemp stalk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5, 32(5): 776-7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8

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三大素”的影响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00437);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资助(CARS-19-E05);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515);云南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2013Z08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吴宁,从事生物质复合材料和生物酶的研究。
    通信作者: 李晓平,副教授,博士,从事生物质复合材料和生物酶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81 

Growth stage and plant sex with chemical compounds of industrial hemp stalks

Fund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00437);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资助(CARS-19-E05);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515);云南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2013Z085)

  • 摘要: 研究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秆生长周期和植株性别对三大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生成规律的影响,可为该材料在新能源和可再生纤维制备方面的利用提供参考。用SAS软件分别分析不同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三大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长期对工业大麻秆纤维素、木质素质量分数的影响显著(P<0.05),对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影响显著(P<0.05),对木质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整个生长期,三大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80.8~525.0 gkg-1,174.2~275.5 gkg-1,109.8~235.8 gkg-1;随生长期的延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小,木质素质量分数呈增加趋势,即在工业大麻秆的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合成要早于木质素。生长期77 d时植株开始出现雌、雄性别的表观差异,雌株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分数大于雄株的,半纤维素小于雄株的;但雌雄株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产生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图6表1参21
  • 土壤酶是土壤生化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最活跃的生物活性物质,通常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和养分的生化循环密切相关[1]。前人研究发现,不同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和储存,腐殖质的形成和变化都与土壤酶的种类和活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土壤酶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代谢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被视为土壤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23]。土壤酶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微生物细胞分泌物及残体的分解物,是生态系统中生化过程和养分循环的主要调节者,在推动营养元素转化、生态系统功能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4]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富集和再分配以及养分流失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不同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土壤酶活性的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壤酶活性已得到广泛研究[510]。刘顺等[11]研究发现,坡向间植被类型通过土壤性质驱动土壤酶活性。贺兰山是干旱区具有完整垂直带谱的山地生物多样性宝库,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已有研究显示:贺兰山东坡海拔显著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随着海拔的升高酶活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2],β-葡萄糖苷酶(β-G)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13]。但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典型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性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综合研究,以了解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贺兰山地处宁夏与内蒙古的接壤地带,具以山区为主要特点的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8.6 ℃,年均降水量为209.2 mm,最高为627.5 mm,降水在6—8月最为集中,年均日照时数为3 100.0 h。贺兰山的荒漠草原、森林、亚高山草甸是中国中温带半干旱与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12]。在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中,水热交替具有较强的规律。贺兰山西坡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沿海拔上升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自下而上分别为灰漠土、棕钙土、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

    2022年8月,沿贺兰山西坡1 300~2 700 m海拔范围内(38°19′~39°22′ N, 105°49′~106°41′ E),自下而上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荒漠草原(海拔1 349 m)、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1 905 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灌丛(2 134 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2 150 m)、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i-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2 160 m)、青海云杉林(2 635 m)和亚高山草甸(2 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作为样地。山地土层厚度不均,不同样地取样深度统一确定为0~10和10~20 cm,在同一海拔每种植被类型设3个样地,样地间隔大于100 m。在每个海拔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样方,乔木、灌木和草本标准样方大小分别为20 m×20 m、10 m×10 m、1 m×1 m,共21个样方。在每个样方内采用五点混合法取样,除去地表凋落物层后,用直径4 cm的土钻采集0~10、10~20 cm的土壤样品,将样品充分混合,放入自密封袋中,然后用冷藏箱将其运回实验室。从土壤中去除可见的粗根和石块后,用2 mm的筛子对土壤样品进行筛分。将筛选后的土壤样品分为2组,其中一组放置于阴凉环境中自然风干,测定其理化特性;另一组置于4 ℃的冷藏条件下,以检测土壤酶活性和其他相关指标。

    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BD),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率(SWC),pH计测定土壤pH值(土水质量比为1.0∶2.5)[6]。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SOC),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TN),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磷(TP)[9],氯化钾溶液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铵态氮(NH4 +-N),比色法测定有效磷(AP)[12]

    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蔗糖酶(Inv)活性与淀粉酶(Amy)活性[1112],以1 g土样24 h催化生成还原糖的毫克数表示;采用比色法测定α-葡糖苷酶(α-G)活性进行;通过硝基苯葡糖苷法测定β-葡糖苷酶(β-G)活性;β-木糖苷酶活性(BXYL)、纤维二糖水解酶(CBH)采用微孔板荧光法,利用多功能酶标仪(SpectraMax M5)测定其荧光度[1415]

    用 Excel整理数据,用 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不同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差异(α=0.05);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交互作用;利用Origin 2022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热图,采用Canoco 5.0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图1所示:在0~10与10~2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在亚高山草甸最高,其质量分数为62.30、58.28 g·kg−1;在荒漠草原最低,为15.31、15.32 g·kg−1。在不同植被带中,10~20 cm土层中土壤容重整体比0~10 cm土层高,在荒漠草原植被带不同土层土壤容重质量分数均高于其他植被带;有效磷质量分数在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各海拔间其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0~10 cm土层,全氮质量分数在不同植被带无显著差异,10~20 cm土层中,蒙古扁桃灌丛全氮质量分数最高,为1.52 g·kg−1,荒漠草原最低,为1.04 g·kg−1。通过对土层、植被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对土壤含水率、容重、pH及全磷、铵态氮、有机碳质量分数产生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呈下降趋势;土壤全氮、铵态氮质量分数随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及pH无显著差异。土层对以上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土层与植被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含水率产生显著影响。

    图 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Figure 1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at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图2可以看出,在不同海拔植被带中,β-葡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土层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先下降后上升,亚高山草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带,为105.81 nmol·g−1·h−1;纤维二糖水解酶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随海拔上升酶活性升高,在不同土层间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性,且在0~10与10~20 cm土层中其酶活性均在草甸处最高,分别为93.77与86.79 nmol·g−1·h−1;在0~10 cm土层中α-葡糖苷酶活性和β-木糖苷酶活性在亚高山草甸最高,分别为59.75、66.08 nmol·g−1·h−1,灰榆林最低,分别为36.41、38.03 nmol·g−1·h−1。在0~10与10~20 cm土层中蔗糖酶活性在油松林最低,分别为81.87、61.33 nmol·g−1·h−1;淀粉酶活性在不同土层以青海云杉林最高,分别为14.13、8.82 nmol·g−1·h−1,灰榆林最低,分别为3.78、3.17 nmol·g−1·h−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层与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土壤β-葡糖苷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淀粉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与10~20 cm土层,土壤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随海拔上升整体上升,淀粉酶先下降后上升,蔗糖酶变化无显著规律。

    图 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
    Figure 2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相关性分析如图3所示:在不同植被类型0~10 cm土层中,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各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容重、pH与各酶活性呈负相关,全氮、全磷、有效磷及铵态氮质量分数对各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在10~20 cm土层中,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各酶活性的影响呈正相关(P<0.05),容重、pH对各酶活性的影响呈负相关,全氮、全磷、有效磷、铵态氮质量分数对各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图 3  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Figur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图4)显示:在不同植被类型,0~10 cm土层中,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重要性由大到小为有机碳质量分数、pH、含水率、容重、全磷质量分数、铵态氮质量分数、有效磷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其中有机碳质量分数、pH、含水率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其他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没有达显著水平。10~20 cm土层中,各酶活性与有机碳质量分数、铵态氮质量分数、含水率、全氮质量分数及全磷质量分数均表现为夹角小且方向一致,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pH及有效磷质量分数呈负相关。在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水率和pH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呈显著水平,但其他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没有达显著水平(表1)。

    图 4  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RDA)
    Figure 4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of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表 1  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贡献率
    Table 1  Contribution rate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to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理化性质0~10 cm理化性质10~20 cm
    贡献率/%FP贡献率/%FP
    有机碳85.144.90.002有机碳87.937.80.002
    pH67.824.20.002含水率64.017.80.002
    含水率52.414.50.002pH33.66.50.010
    容重18.03.30.066容重32.96.30.016
    全磷17.83.30.056全磷16.52.70.138
    铵态氮10.81.90.168铵态氮11.51.80.206
    有效磷1.40.20.828全氮5.10.80.412
    全氮0.70.10.926有效磷0.80.10.90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区由于受海拔植被类型影响,0~10与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高海拔区域乔木林有较多植被,其覆盖率较大,树木的根系能较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分的蒸发与流失,这与马剑等[16]的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海拔植被类型土壤容重整体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贺兰山西坡乔木林及亚高山草甸植被在高海拔区域,土壤疏松,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也高,且人类活动较少。张珊等[17]则研究认为亚高山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同导致了土壤容重分布规律不同。

    本研究中,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在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中未表现较大差异,说明贺兰山土壤受其他影响因子亚高山的影响大于植被类型的变化。李彦娇等[18]对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土壤研究发现:土壤全氮随海拔上升其质量分数增加,是由于海拔的上升导致温度下降,微生物活动减少,以及植物残体的分解,因而增加了土壤中全氮的积累,这与本研究不符。在本研究中贺兰山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乔木林与亚高山草甸处较高。这可能是草甸植物不断更替,植物死亡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其更新速度,同时高海拔地区降水多温度低,限制了凋落物和根系等的分解,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同时高海拔地区乔木林土壤有较多养分能够为乔木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宁朋等[19]研究也认为:在高海拔地区,低温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存,土壤的呼吸代谢作用减弱,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另外,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各不相同,导致土壤中所残留的凋落物特性存在显著差异,从而改变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本研究中pH在不同植被类型0~10 cm土层中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为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与土壤具有相互作用,同时对pH的差异具有调节作用,这与在藏东南森林研究的结果一致[20]。速效磷质量分数在本研究中无显著变化规律,可能是由于土壤中的磷与土壤颗粒表面的铁、铝等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在干旱区碱性土壤中,这种吸附作用可能更加显著,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马剑等[16]研究则认为是由于随海拔上升磷素在土壤中迁移速度较慢,降水对磷素在土壤剖面及表面的迁移影响较弱,致使在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速效磷无显著变化规律。

    蔗糖酶活性不仅决定了土壤中的生物活性,也决定了植物对可溶性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21]。本研究中,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表层无显著差异,但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这与秦燕等[22]、陈志芳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及空隙度和通气性减小,有机质及养分减少,从而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进而降低了蔗糖酶的活性。本研究表层土壤中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活性均有上升趋势,这与李丹丹[24]、姚兰等[25]所得结论一致。表明高海拔植被更多的活性碳可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同时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表层土壤通气及水分保持效能较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因而高海拔地区酶活性较高。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多为0~10 cm高于10~20 cm土层。可能因为土壤表层的水热条件和通风条件好,腐殖质层养分含量高;同时表层土壤容重随植被根系分布增多而变小,从而促进土壤代谢产酶能力[26]

    本研究不同植被类型0~10与10~20 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与含水率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水分有利于各种酶促反应,促进凋落物分解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27]。在不同植被类型0~10与10~20 cm土层中土壤容重与所有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其主要原因为高容重土壤限制了氧气与水分的供应,这与李聪等[28]的研究结果相似。不同植被类型0~10与10~20 cm土层中,β-葡糖苷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 pH 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与在猫儿山研究结果一致[29]。因为在碱性土壤中,酶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同时酶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降低,影响了酶的催化效率。本研究蔗糖酶与pH呈负相关,这与前人得出结论不同[30],这可能是因为土壤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变化。pH可以影响酶的结构从而影响酶活性[3132],蔗糖酶活性最适pH范围为6.5~7.5 [3334]。本研究仅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但土壤酶是一个复合体,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热条件的差异都会导致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35]、土壤质地关系[36]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特点,全面深入调查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木糖苷酶及α-葡糖苷酶活性在0~10 cm土层随海拔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0~20 cm土层中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蔗糖酶与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规律,同时在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中,土壤表层酶活性质量分数高于10~20 cm土层中的酶活性。0~10和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含水率均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对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容重与pH随海拔上升呈下降趋势,对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 [1] 楼高波, 刘丽娜, 傅深渊, 李亮, 曹森科, 程型国.  纤维素/SiO2润滑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3): 644-65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92
    [2] 吴文娟, 刘慧君, 李博文, 闫雪晴, 徐露, 谢东甲.  稻草在LiCl/DMSO中的溶解及再生性能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1): 147-15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163
    [3] 孟童瑶, 李素艳, 邹荣松, 余克非, 付冰妍, 揭阳.  固定化木质素降解菌对园林废弃物堆肥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 38(1): 38-4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219
    [4] 卜柯丽, 傅卢成, 王灵杰, 栗青丽, 王柯杨, 马元丹, 高岩, 张汝民.  毛竹茎秆快速生长期PeATG1/PeATG4基因表达分析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1): 43-5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1.006
    [5] 吴文娟, 闫雪晴, 邹春阳, 王博伟, 何贤.  基于全溶体系的毛竹竹材木质素分离方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 37(2): 335-34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0.02.019
    [6] 王宁, 昌孝涛, 袁美丽, 陈浩.  香豆素对入侵植物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4): 835-84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9.04.025
    [7] 周哲宇, 徐超, 胡策, 王海湘, 梁谢恩, 张汝民, 温国胜.  毛竹快速生长期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1): 75-8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1.010
    [8] 曹婷婷, 侯守鹏, 袁晓栋, 何影.  纤维素饵料对白蚁的诱杀效果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1): 178-1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8.01.024
    [9] 李秀云, 陈晓沛, 徐英武, 曹友志.  毛竹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合成酶基因的时空表达和功能预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4): 565-5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7.04.001
    [10] 石莉莉, 谭贤, 郦行杰, 郭明.  新型催化功能纤维素的制备及催化降解四环素机制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 33(5): 881-88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5.022
    [11] 蒋玉俭, 李新鑫, 孙飞飞, 余学军.  竹林土壤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6): 821-82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6.001
    [12] 王齐玮, 吴宁, 杜官本, 吴章康, 李晓平, 徐宝.  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云麻1号’麻秆部分物理特性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3): 415-41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3.013
    [13] 阮慧泽, 李珍, 任燕燕, 邬枭楠, 邵于豪, 潘飞翔, 夏国华.  半蒴苣苔的叶片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1): 162-16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4.01.025
    [14] 尚娜娜, 叶晓, 黄丽霜, 金贞福.  热压过程中毛竹材加工剩余物蒸爆纤维木质素结构变化规律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3): 420-42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3.015
    [15] 方佳, 何勇清, 余敏芬, 郑炳松.  植物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的研究进展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4): 611-61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2.04.020
    [16] 余学军, 裘贤龙.  不同储藏条件对绿竹笋酶活性与纤维化的影响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3): 380-3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1.03.006
    [17] 郭明, 王鹏, 李铭慧, 杨君, 王春鹏, 储富祥.  三甲基硅羟乙基纤维素醚的合成、表征及性能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1): 1-6.
    [18] 周国英, 李河.  竹材木质素选择性降解菌株的分子鉴定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8, 25(4): 497-501.
    [19] 吴石金, 罗锡平, 夏一峰.  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系各组分分泌特性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20(2): 146-150.
    [20] 刘力, 周建钟, 余世袁, 单谷.  高节竹笋加工废料的纤维素酶水解及饲料开发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1997, 14(3): 262-266.
  • 期刊类型引用(1)

    1. 王瑛瑛,汤萃文,贺媛真,田童童,苏艳斌.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物群落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06): 56-6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 链接本文: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doi/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8

    https://zlxb.zafu.edu.cn/article/zjnldxxb/2015/5/77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25
  • HTML全文浏览量:  373
  • PDF下载量:  594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12-13
  • 修回日期:  2015-01-13
  • 刊出日期:  2015-10-20

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三大素”的影响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00437);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资助(CARS-19-E05);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515);云南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2013Z085)

    作者简介:

    吴宁,从事生物质复合材料和生物酶的研究。

    通信作者: 李晓平,副教授,博士,从事生物质复合材料和生物酶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81 

摘要: 研究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秆生长周期和植株性别对三大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生成规律的影响,可为该材料在新能源和可再生纤维制备方面的利用提供参考。用SAS软件分别分析不同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三大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长期对工业大麻秆纤维素、木质素质量分数的影响显著(P<0.05),对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影响显著(P<0.05),对木质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整个生长期,三大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80.8~525.0 gkg-1,174.2~275.5 gkg-1,109.8~235.8 gkg-1;随生长期的延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小,木质素质量分数呈增加趋势,即在工业大麻秆的生长过程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合成要早于木质素。生长期77 d时植株开始出现雌、雄性别的表观差异,雌株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分数大于雄株的,半纤维素小于雄株的;但雌雄株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产生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图6表1参21

English Abstract

杨娟, 刘占军, 任振强, 等.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4, 41(4): 787-79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5
引用本文: 吴宁, 肖瑞, 许艳萍, 等. 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秆“三大素”的影响[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5): 776-7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8
YANG Juan, LIU Zhanjun, REN Zhenqia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Helan Mountain[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4): 787-79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5
Citation: WU Ning, XIAO Rui, XU Yanping, et al. Growth stage and plant sex with chemical compounds of industrial hemp stalks[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15, 32(5): 776-7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5.05.0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