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树Populus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等特点,除造林绿化外还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是木材原料的重要来源。同时杨树较娇嫩,是易受灾害的树种。近些年来,由于退耕还林时杨树种植密度过大、林间管理不善,杨树的各种病害类型增多,发生程度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杨树的成材质量和经济价值[1-2]。为避免经济和生态损失,杨树病害的检测与预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林木的病害识别任务大多根据专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判断,识别效率低,专业素质要求过高。随着近些年来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识别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领域。与人眼识别不同的是,图像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提取图像特征,以特征向量或矩阵的形式,进行训练识别任务。机器视觉的识别模式已经成为趋势,这为病害识别任务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针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叶部病害的识别方法[3-4],使用的技术包括支持向量机[5]、BP神经网络及更深层次的卷积神经网络[6]等,多数研究主要通过修改神经网络结构与网络深度[7-8],以追求更好的识别效果。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病害图像特征不显著,导致修改神经网络结构的方式对提高识别能力效果并不理想,而之前的研究缺少此类有效方案。鉴于此,本研究将重心集中在原始图像的预处理上,以确保病害早期的病症得到强化,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病症特征分割的杨树叶部病害的识别方案,为杨树病害发病早期的预警工作提供借鉴。
HTML
-
为防止背景与待检测病斑信息相混淆,采用改进的Canny算子对原始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并通过描绘的边缘图像信息进行叶片图像切割,保留完整的正面叶片图像。
首先读取原图像(图3A),为了消除自然图像中的噪声问题,采用高斯滤波算法扫描原图像,获取平滑图像(图3B),将上一步骤的结果进行灰度处理,获取灰度图(图3C),使用Sobel算子获取检测方向的梯度,并通过非极大抑制选择局部最大梯度来确定初定边缘图像,最终使用双阈值筛选的方法锁定最优边缘,获取正面叶片轮廓(图3D)。
分析提取效果发现:提取的轮廓出现不闭合现象,某些边缘区域呈散点形边缘,轮廓内无法实现填充。需进行基于霍夫变换的边缘修复处理,通过调节检索半径参数,将拟合于相同解析直线的相邻轮廓散点连接,形成完整闭合的叶面轮廓(图3E)。填充整个轮廓为纯色得到待提取区域形状,使之与原图做Mask处理,提取完整主体切割图像(图3F)。与原图相比,提取图像不但排除了背景的干扰,同时克服了部分阴影干扰。
-
由于光照影响,叶片产生的反光效果使叶片局部产生亮斑,导致叶片亮度不均匀[19]。在做灰度图或二值化图像转换时,容易将反光部分误判为病斑,为减少图像信息损失,采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来降低光照不均产生的图像干扰[20]。
将黑星病早期图像作为输入对象(图4A),将输入图像转换至YCrCb空间,并提取第1通道图像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以改变原图像的对比度分布情况,降低局部过多光线造成的亮斑影响(图4B),将处理后图像进行灰度处理能更明显看出叶片顶部位置的高光部分产生的干扰(图4C),对比原图与经过处理的图像转化的二值化图像(图4D和图4E),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有效降低了局部反光造成的干扰[21-22]。
将杨树花叶病图像作为输入对象(图5A),经过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后图像病斑区域明显(图5B),灰度差别更加显著(图5C),二值化图像中病斑基本被完整提取(图5E),而原图所对应的二值化图像无法判断病斑区域位置,将期望待选病斑区域混入叶部正常区域,丢失有效信息(图5D)。
-
杨树花叶病病斑主要以块状分布在叶片中央,杨树黑星病早期病斑以散点状分布在叶脉周围。为了保留病斑与主叶脉的空间关系,以叶脉和病斑为分割对象,将RGB三通道原图(图6A和图7A)转换为灰度图,利用自适应阈值的OTSU二值化算法进行前景和背景提取(图6B和图7B),使用二值化图像与原图做Mask处理完成病斑及叶脉的提取(图6C和图7C)。
采用本研究方法分割出的病斑及叶脉图像基本完整,存在的噪声小,针对杨树花叶病和杨树黑星病早期病斑分割效果较好。
-
本研究使用AlexNet神经网络,分别针对叶片病害原始图像(实验1)、病害图像预处理灰度图像(实验2)和病害病斑提取图像(实验3)进行网络训练,将验证准确率作为标准测试图像预处理带来的提升效果。数据集的数据组成见表1。
图像类别 训练集数量 验证集数量 总数 健康图像 716 79 895 杨树花叶病 903 102 1 005 杨树黑星病 954 96 1 050 Table 1. Image data set information
使用相同的训练过程,将图像集分为杨树黑星病、杨树花叶病和健康图像等3个类别,以接近9∶1的比例将每个类别图像集分为训练集(Train)和测试集(Val)。数据集通过TensorFlow转换为tfRecorders类型文件,建立索引文件提高训练效率。最后将图像转化为227×227像素大小的RGB三通道图像,输入网络进行训练。训练过程验证准确率变化趋势及结果(图8)表明:实验1验证准确率达88.77%,损失值约1.40%;实验2验证准确率达93.56%,损失值约0.80%;实验3验证准确率达98.07%,损失值约0.70%。在训练进行至9 500次时,实验3的准确率较其他2组实验有明显提高;在45 000次时,基本稳定在90%以上。实验2与实验3采用的2种图像处理方式对应的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4.79%和9.28%,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