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群落特征、种内与种间关系及与环境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1],被广泛用于群落动态变化研究,有利于揭示群落形成、演替和发展的内在机制[2]。空间分布格局类型主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1]。种群空间格局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尺度,可能在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在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3-4]。空间关联性是植物群落特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理解群落构建和演替动态过程[4]。空间关联性通常可分为空间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空间相关关系,可以反映群落内种间及种内相互作用关系[5]。植物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较多,传统的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是基于单一尺度的若干个植物样方来研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只能认识到特定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3-7]。RIPLEY[8]在1977年提出了使用K(t)函数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随后,在K(t)函数的基础上又相继发展了O-ring函数、G(t)函数和Lest(t)函数[9-10],克服了单一尺度下空间分布格局方法的不足,现已被广泛用于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内与种间关系[11]。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 000~4 100 m的区域,是中国西南地区亚高山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固碳、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多种生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12-13]。20世纪40年代以来,川西云杉林遭受大面积砍伐和破坏,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14]。由于区域环境条件较为恶劣、自然恢复效果缓慢,森林生态恢复方式主要采用人工造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区域陆续开展了人工造林工程,造林树种以川西云杉为主,形成了大面积的川西云杉人工林[15]。目前,关于川西云杉人工林的研究多集中在群落物种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土壤质量等方面[16-18],对川西云杉人工林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川西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林龄的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的差异,有助于认识人工林群落动态变化和演替规律,为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采伐迹地的生态恢复及人工林结构的优化与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木茹乡林场,30°32′~32°21′N,100°32′~101°44′E,海拔3 600~3 900 m,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区域属于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昼夜温差较大。依据国家气象台站(道孚县)数据(1957—2019年),年平均气温为8.1 ℃,最冷月和最暖月分别为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9和16.0 ℃;年降水量为614.0 mm,85%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土壤类型以山地棕壤和山地褐土为主。区域亚高山针叶林以川西云杉林、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林和红杉Larix potaninii林为主,分布海拔为3 200~4 200 m。人工造林以川西云杉为主要树种,栽种时采用5~7年生实生苗,初始密度为3 750株·hm−2。
-
在川西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分别选择林龄30、40和50 a的人工林以及天然林,各设置3个20 m×20 m的样地,共12个样地(表1)。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记录每个样地的经纬度和海拔,使用地质罗盘记录样地的坡向和坡度。对每个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乔木树种个体进行逐木调查,记录每个个体的空间位置坐标,以西南角为坐标原点,并测量其胸径、高度、枝下高和冠幅等。依据野外调查数据,林龄30、40和50 a的人工林样地中保留的川西云杉平均株数分别为(66±1)、(60±5)和(44±7) 株;天然林样地内乔木平均株数为(42±18)株。
样地号 类型 林龄/a 林分密度/
(株·hm−2)云杉种群密度/
(株·hm−2)海拔/m 坡向 坡度/(°) 郁闭度 树种 AR30-1 人工林 30 1 650 1 625 3 688 东北 23 0.70 PL、BA、BP AR30-2 人工林 30 2 125 2 100 3 702 东北 26 0.70 AR30-3 人工林 30 1 825 1 825 3 692 东北 25 0.60 AR40-1 人工林 40 2 500 1 800 3 760 东北 38 0.80 PL、BU、SV、PD、CC、BA、SW、AS AR40-2 人工林 40 2 625 1 625 3 756 东北 37 0.85 AR40-3 人工林 40 2 600 1 925 3 728 东北 37 0.85 AR50-1 人工林 50 1 025 825 3 810 东北 30 0.65 PL、BP、BU、SV、SW、RV AR50-2 人工林 50 1 425 1 175 3 790 东北 36 0.80 AR50-3 人工林 50 2 025 1 325 3 770 东北 38 0.80 NF-1 天然林 >150 475 50 3 840 东北 6 0.45 PL、BU、RV、AS NF-2 天然林 >150 1 100 25 3 842 东北 8 0.50 NF-3 天然林 >150 1 600 25 3 845 东北 10 0.40 说明:PL为川西云杉,BA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BP为白桦B. platyphylla,BU为糙皮桦B. utilis,SV为川滇花楸Sorbus vilmorinii,PD为山杨Populus davidiana,CC为微毛樱桃Cerasus clarofolia,SW为皂柳Salix wallichiana,RV为亮叶杜鹃 Rhododendron vernicosum,AS为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 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each plot for plantation and natural forests of P.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
-
空间点格局分析最初由RIPLEY[18]提出,后经DIGGLE等[19]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以及种内与种间空间关联性的研究中。Ripley’s K(t)函数公式如下:
其中:A是样地面积,n为样地所有个体总数,t为空间尺度,可以是>0 的任何值,
$ {u}_{ij} $ 是第i株与j株树木之间的距离,$ {I}_{t}\left({u}_{ij}\right) $ 是指示函数。当$ {u}_{ij} $ ≤t时,$ {I}_{t}\left({u}_{ij}\right) $ =1,当$ {u}_{ij} $ >t时,$ {I}_{t}\left({u}_{ij}\right) $ =0;$ {w}_{ij} $ 为权重值,用于边缘校正。Ripley’s K(t)函数是一个累积分布函数,在应用过程中常因为累积效应的存在影响结果的准确性[11],后在Ripley’s K(t)函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L(t)函数。空间分布格局分析采用单变量L(t)函数,其公式为:
本研究空间尺度为0~5 m,利用R语言“spatial”程序包中Monte Carlo拟合检验,假设个体分布符合泊松分布,样方检验的零假设是完全空间随机零假设(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CSR),通过模拟泊松分布和99次独立模拟得到的点过程,计算估计L函数,获得模拟曲线的逐点上下包络。L(t)值位于上包迹线以上为聚集分布,在上下包迹线之间为随机分布,在下包迹线以下为均匀分布。
-
空间关联性运用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方法,即L12(t)函数,其公式如下:
其中:n1、n2分别为样地内川西云杉和其他乔木植株的总数。 对于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来说,
$ {L}_{12}{\left(t\right)} $ 值若位于上下包迹线内,则种间关系为不相关;位于上包迹线之上,为正相关,位于下包迹线以下,为负相关。 -
空间格局分析较为复杂,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假设选择不同的零模型[20]。为了认识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中活立木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样地内种间关联性,本研究选择最常用的零模型——完全空间随机模型(CSR),该模型主要是假设研究样地中各个体间不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的影响,相互独立,即研究个体在研究区域内的密度是恒定的,且个体分布符合泊松分布[21-24]。
-
所有数据处理分析、图形制作等均通过R语言实现,点格局分析采用“Spatstat”程序包完成。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ation and natural forest of 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 in western Sichuan, China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33
- Received Date: 2021-06-17
- Accepted Date: 2021-11-29
- Rev Recd Date: 2021-11-22
- Available Online: 2022-01-19
- Publish Date: 2022-05-23
-
Key words:
- 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 /
- plantation /
- natural forest /
-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
-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Abstract:
Citation: | JIN Yaning, GUAN Zengyan, SHI Songlin, XU Qian, JIA Longyu, CAO Jixin, CHEN Shengbin, LI Jingji, WANG Guoyan, PENG Peihao.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ation and natural forest of 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 in western Sichuan, China[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2, 39(3): 495-5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