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固碳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植物自然凋落或经人工修剪所产生的园林废弃物数量激增[1]。传统处置方式填埋和焚烧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导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终断,园林废弃物的合理资源化方式及还田增碳效果受到广泛关注[2]。园林废弃物具有再生周期短、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等优点。将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后添加到土壤中可促进土壤培肥,提高土壤固碳功能,对农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壤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3−4]。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方式包括粉碎、堆肥、热解碳化制备生物质炭等,这些资源化产品施入土壤后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等造成不同的影响。粉碎是最简单的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方式,粉碎后的有机物料与土壤混合可以加速园林废弃物分解,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和增加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功能[5−7],然而分解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园林废弃物通过堆肥过程得到的产品属于有机肥,堆肥物料施入土壤后通过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等作用,提高土壤中毛管孔隙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酶活性,促进土壤有机碳、有机氮与土壤团聚体的结合,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有效降低碱性土壤pH[8−10],减少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的排放,增强土壤碳汇功能[11]。生物质炭是近年来新兴的园林废弃物资源化方式,具有含碳量丰富、多孔性、吸附能力强、容重小、稳定性强等特点,可以钝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碳固存,但其生物可利用性极低,会降低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和功能多样性指数。有研究表明: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后的积极效果在4 a后才表现出来[12−14]。
目前,对于园林废弃物单一资源化方式对土壤影响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而不同资源化方式的比较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林地施肥试验,比较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和施用量对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及碳源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优化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和人工林土壤培肥固碳提供理论依据。
-
样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庄村公园(39°74′N,116°08′E),该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6 ℃,年平均降水量为602.5 mm,林分为金叶榆Ulmus pumila ‘Jinye’人工林,属于2018年北京市平原造林示范区,土壤为冲积性砂质壤土,蓄水保肥能力较差,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为:全氮 0.41 g·kg−1、全磷 0.45 g·kg−1、有机碳 5.41 g·kg−1、硝态氮(NO3 −-N) 1.40 mg·kg−1、铵态氮(NH4 +-N) 0.72 mg·kg−1、有效磷 0.08 mg·kg−1、pH 8.41、容重1.45 g·cm−3。
-
供试物料为园林废弃物3种不同资源化处理方式的产品,由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包括粉碎物(GW1)、堆肥(GW2)和生物质炭(GW3)。3种产品性质如表1所示。
供试物料 pH 全氮/(g·kg−1) 全磷/(g·kg−1) 有机碳/(g·kg−1) 硝态氮/(mg·kg−1) 铵态氮/(mg·kg−1) 有效磷/(mg·kg−1) GW1 − 2.85 0.54 60.22 − 1.62 3.83 GW2 8.41 5.13 1.33 34.66 22.10 1.10 2.58 GW3 9.21 1.13 1.29 53.54 3.78 0.21 4.79 说明:−表示无法测定。 Table 1. Fertility related indexes of three treatment methods of garden waste
2021年6月选择地势平坦、植被分布均匀、土壤异质性小的金叶榆人工林作为研究样地,并设立标牌进行隔离保护。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种有机物料的施用量设置为1、2、4 kg·m−2碳当量[2],分别标记为T1~T3,设置不施任何物料作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林地内每个样方面积固定为10 m2,各样方之间设2 m隔离带。施用物料方式为撒施后再用旋耕机将物料与20 cm深度土壤混合。
-
2021年12月,在每个样方内随机选取5个点,去除土壤表层凋落物,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清除石砾、植物残体根系等杂物,充分混匀形成一个混合土壤样品,装入无菌塑封袋中4 ℃低温保存,将土壤样品过2 mm筛,一部分土壤放入4 ℃冰箱保存,1周内进行Biolog-ECO分析,另外一部分室温风干用于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
土壤pH测定采用电位法,土水质量比为1.0∶2.5;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铵态氮采用靛酚蓝比色法;硝态氮采用重氮耦合分光光度法;有效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15]。
-
土壤碳源微生物群落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该方法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活性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有力方法[16]。具体实验步骤参考文献[17]。将接种好的Biolog-ECO板盖好盖子,放入25 ℃的培养箱中培养216 h。每隔24 h用酶标仪在590 nm下测定各孔的吸光度[18],换算为土壤微生物对6类31种碳源(包括10种糖类、7种羧酸类、6种氨基酸类、4种聚合物类、2种胺类和2种酚酸类)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AWCD越大,表明微生物对该碳源利用强度越强。采用168 h测定的数据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这6类碳源的利用特征,计算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表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19] 。
-
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检验资源化方式与施用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影响的差异显著性,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采用R 4.1.1的“FactoMineR”和“Factoextra”包对168 h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的特性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Origin 2022绘图。
-
由表2可见:与ck相比,施用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物料极显著降低了土壤pH (P<0.001),其中GW1和GW2处理显著低于GW3处理(P<0.05)。随施用量增加,GW1和GW2处理下土壤pH极显著降低(P<0.001),GW1-T3处理下土壤pH较ck处理降低最为明显(降幅为6.78%),且不同物料和不同施用量间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P<0.001)。
处理 pH 土壤有机碳/(g·kg−1) 硝态氮/(mg·kg−1) 铵态氮/(mg·kg−1) 有效磷/(mg·kg−1) ck 8.41±0.18 Aa 7.35±2.22 Cc 1.07±0.18 Ab 0.53±0.06 Aa 0.27±0.38 Aa GW1-T1 8.02±0.03 Bb 9.56±0.80 Bc 1.28±0.25 Ab 0.46±0.63 Aa 0.13±0.06 Aa GW1-T2 7.89±0.06 Bb 10.60±0.39 Bc 1.60±0.95 Ab 0.49±0.06 Aa 0.17±0.06 Aa GW1-T3 7.84±0.08 Bb 11.08±0.52 Bc 4.23±0.99 Aa 0.58±0.11 Aa 0.17±0.06 Aa GW2-T1 7.99±0.07 Bb 13.30±0.17 Bbc 2.47±0.35 Aab 0.46±0.08 Aab 0.47±0.27 Aa GW2-T2 8.09±0.14 Bb 14.74±1.81 Bab 4.53±0.51 Aa 0.33±0.02 Bb 0.21±0.19 Aa GW2-T3 7.94±0.16 Bb 26.76±0.35 ABa 3.10±1.56 Aab 0.46±0.02 Aab 0.40±0.37 Aa GW3-T1 8.18±0.08 Bb 14.00±1.02 Bb 2.13±1.39 Ab 0.24±0.04 Bb 0.05±0.04 Aa GW3-T2 8.42±0.06 Aa 35.79±1.11 Aa 3.02±0.47 Aab 0.41±0.13 ABc 0.04±0.02 Aa GW3-T3 8.52±0.14 Aa 29.44±1.02 Aa 4.75±3.29 Aa 0.38±0.03 Bc 0.07±0.04 Aa F 物料 27.618*** 22.106*** 0.751ns 8.265** 2.868 ns 施用量 15.716*** 23.366*** 6.959** 6.293** 0.447 ns 交互作用 5.913*** 6.806*** 1.440 ns 2.826* 0.551 ns 说明:数值为均值±标准差;多重比较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用于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间比较,小写字母用于不同施用量间比较;双因素方差分析中,*、**、***分别表示P<0.05、 P<0.01、 P<0.001, ns表示差异不显著。 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soil pH and nutrient contents
与ck相比,施用3种物料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极显著提高(P<0.001),且GW3处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GW1和GW2 (P<0.05)。随施用量增加,GW2和GW3处理有机碳质量分数极显著提高(P<0.001),GW3-T2土壤有机碳提升效果最显著,较ck升高了386.94%。不同资源化处理方式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01)。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对不同有机物料和施用量的响应略有不同。施入不同有机物料后,土壤中硝态氮质量分数提高了19.63%~343.93%,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用量增加,各处理下的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1)。施入GW1和GW2后,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但施用GW3后,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1),且GW3-T1效果最显著,较ck降低了54.72%。随施用量增加,GW1处理下的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GW2和GW3处理下的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1)。不同资源化方式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交互作用显著(P<0.05)。不同有机物料和施用量处理对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的影响均不显著。
-
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综合利用逐渐增强(图1)。在培养0~24 h内,不同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小于0.1,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较低,活性较弱;在24~168 h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微生物活性旺盛;168 h后持续缓慢地升高。从培养稳定168 h时间点来看,GW1和GW2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明显高于GW3,不同施用量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差异不显著。
-
由表3可见:施用GW1和GW2,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与ck均差异不显著;施用GW3则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P<0.05),对土壤Shannon丰富度指数无显著影响。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但随施用量增加,3种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
处理 Simpson
优势度指数Shannon
丰富度指数McIntosh
均匀度指数ck 0.94±0.02 Aa 2.99±0.23 Aa 5.65±0.67 Aa GW1-T1 0.95±0.01 Aa 3.06±0.17 Aa 5.92±1.47 Aa GW1-T2 0.95±0.01 Aa 3.10±0.11 Aa 5.80±0.94 Aa GW1-T3 0.95±0.01 Aa 3.13±0.17 Aa 6.04±1.50 Aa GW2-T1 0.94±0.01 Aa 2.95±0.16 Aa 5.08±0.54 ABa GW2-T2 0.95±0.01 Aa 3.09±0.07 Aa 5.40±0.93 ABa GW2-T3 0.95±0.01 Aa 3.12±0.09 Aa 5.36±0.68 ABa GW3-T1 0.94±0.01 Ba 2.76±0.09 Aa 3.56±0.40 Ba GW3-T2 0.94±0.03 Ba 2.74±0.37 Aa 3.91±1.26 Ba GW3-T3 0.95±0.01 Ba 3.10±0.12 Aa 5.81±0.08 Ba 说明:数值为均值±标准差;多重比较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用于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间比较,小写字母用于不同施用量间比较。 Table 3. Functional diversity indices for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
由图2可见:在6类碳源中,聚合物类是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种类,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次之,酚酸类和胺类利用最少。与ck相比,施用3种物料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类碳源的利用效率,其中GW1处理显著高于GW2和GW3 (P<0.05),随施用量的增加,酚酸类碳源利用率显著增加(P<0.05)。但施用物料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效率(P<0.05)。不同物料和施用量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其他4类碳源利用差异均不显著,相对而言,GW1和GW2处理对聚合物类、羧酸类、胺类碳源利用能力较高,GW3对糖类碳源利用能力较高。
-
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特性的主成分分析(图3)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7%,其中第1主成分(PC1)贡献率为30.2%,第2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18.8%,选取 PC1 和 PC2 分析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就不同有机物料而言,在PC1轴上,GW1分布在正方向,ck分布在负方向,GW2和GW3在正负方向上各有分布;在PC2轴上,ck和GW1分布在PC2的正方向,GW2分布在PC2的负方向,GW3在正负方向上各有分布。就不同施肥量而言,在PC1轴上,T3分布在正方向,ck分布在负方向,T1和T2在正负方向上各有分布;在PC2轴上各施用量分散不明显。整体而言,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异较大,离散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GW1、GW2、GW3。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 31 种碳源在 PC1、PC2上的载荷值,载荷值越高表示对应碳源对主成分的影响越显著。由表4可见:对PC1贡献较大的碳源(|r|>0.5)有17种,主要包括糖类6种、羧酸类6种、氨基酸类3种和酚酸类2种。对PC2贡献较大的有8种,主要包括氨基酸类3种、聚合物类2种,胺类、羧酸类和糖类各1种。对 PC1和PC2起主要作用的是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在主成分分离中具有主要贡献。
碳源 PC1 PC2 碳源 PC1 PC2 聚合物类 吐温 80 0.574 氨基酸类 L-精氨酸 0.764 肝糖 0.565 L-天门冬酰胺 −0.553 0.643 L-苯丙氨酸 0.750 酚酸类 2-羟基苯甲酸 0.605 L-丝氨酸 −0.793 4-羟基苯甲酸 0.716 甘氨酰-L-谷氨酸 0.575 胺类 腐胺 −0.909 糖类 α-D-乳糖 0.714 β-甲基-D-葡萄糖苷 −0.840 羧酸类 丙酮酸甲酯 0.844 i-赤藓糖醇 0.772 D-葡糖胺酸 0.723 D-甘露醇 0.742 D-半乳糖醛酸 −0.506 0.782 N-乙酰-D葡萄糖氨 0.872 γ-羟丁酸 0.503 D, L-α-磷酸甘油 0.617 α-丁酮酸 0.574 D-半乳糖酸γ-内酯 −0.611 D-苹果酸 0.833 说明:表中列出了载荷值的绝对值|r|>0.5的碳源。 Table 4. Loading values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on PC1 and PC2
Effects of garden waste reuse treatments on soil nutrients and microbial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in plantation soil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620
- Received Date: 2022-09-28
- Accepted Date: 2023-05-04
- Rev Recd Date: 2023-04-12
- Available Online: 2023-09-26
- Publish Date: 2023-09-26
-
Key words:
- garden waste /
- crushed materials /
- compost /
- biochar /
- Biolog-ECO /
- microbial utilization of carbon sources
Abstract:
Citation: | YAN Fangbin, ZHENG Jingming, GONG Yinting, ZHAO Yichen, ZHANG Jiaqi. Effects of garden waste reuse treatments on soil nutrients and microbial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in plantation soil[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5): 1045-105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620 |